读《跟蔡元培学当校长》感悟——西戌镇中心校 牛书平

人在人海

<b><font color="#ed2308"> 【蔡元培简介】</font></b><div> </div><div>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br>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br>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div><div>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div> 台湾著名学者吴家莹《跟蔡元培学当校长》一书将蔡元培自1917年1月4日到北大任校长到1926年7月8日正式辞去校长一职,十多年的任职经历,从接任校长的心路历程,对北大新发展方向的诠释,在北大既有校务脉络中孕育的新构想,推动新北大的构想经过,到北大变成怎样的面貌,逐一分析其角色意义、角色愿景、角色策略、角色执行、角色成就。非常清晰地厘定出蔡元培的校长绩效。<br> 蔡元培在北大的十多年任职经历中,拨乱反正,由旧学堂迈入新大学,呕心沥血,艰难曲折,为了北大的生存和发展,先后七次辞职,与军阀政府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为了其新北大愿景,尽管是曲折的,但仍一贯地执着地将“研究学问型大学”应该具备的制度性、组织性与精神性基础建立,得益于有理念,坚守自己的理念。<br> 蔡元培是新北大的奠基人,杰出的校长,通过阅读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学习借鉴。<br> 一、科学规划学校发展<br> 蔡元培赴任之前,京师大学堂的核心功能是增进现有或将来国家官吏的领导品质,使其具备更宽广的视野,大学堂学生的价值导向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所笼罩,而与蔡元培心目中的“大学为研究学问极则”,“以使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着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效”观念则大相径庭。创新性从发展性、支援性、维生性三方面谋划学校发展,并多次场合不厌其烦的阐扬。<br> 科学规划是每个校长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凝聚师生智慧,建立学校发展共同目标,形成学校战略规划。<br> 科学诊断学校发展现状,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落实学校发展规划,指导教职工制定具体行动目标,并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br> 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br> 我局实现的校长任期目标制和年度任期目标考核制,很有效地推进了校长科学规划学校发展,保证了认真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br> 二、科学营造育人文化<br> 蔡元培赴任之初,学生“不学无术,吃喝嫖赌,道德沦丧,败德毁行”,实施“北大学生文化再造”,提出成立能落实德、美、智、体四育相关的学生社团的必要性。大学生须在德育、美育、体育等三方面与求学问同时发展,才能成为影响“社会转移”的人物,为之在其任期内成立了诸如学术类、康乐类、服务类及体育类多元化的社团,让学生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br>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坚持文化自信。我局倡导学校文化建设,我们要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校文化要从历史积淀中挖掘文化主题,提炼校训,谱写校歌,制作校徽,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丰富的学生社团、班级活动为载体,利用好四节(艺术节、科技节、语文节、体育节),围绕革命传统教育,涉县教育精神教育,营造育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得到健康快乐的优质教育。<br> 三、科学领导课程教学<br> 京师大学堂为了完成清政府“为培养一批优秀分子以图国家富强”之特殊任务,设仕学、师范两馆,专收京官,以法学为专业,蔡元培则想转化为研究学理为中心的机构,以培养学问家为职志的大学,构想调整北大科系,直至成立文理两科及各种研究院,并且致力于学科制度的改造,使北京大学得到华丽转身。<br> 作为校长要强力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首先确保国家课程的落实,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教学点资源全覆盖”丰富的音体美教学资源,以解决科任教师不足的瓶颈问题。<br>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拔高课程难度,不挤占非文化科目时间,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br> 严格听评课制度,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好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正确处理好共同基础和特殊基础,全面培养与重点培养、传统培养与现代素养的关系。<br> 四、科学引领教师成长<br> 蔡元培接任之前,教员是“墨守其所学,而不能修业问道,增进知识”虽尽量聘请第一流学者担任并要求他们尽职,但亦易于患“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为改变现状,竭力延聘国内外各大派学问家,并淘汰无学识教员,组成相互激发创造性思想的教授群,实现“教授治校”,创办各种学术刊物,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br> 作为校长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尊重、信任、团结和欣赏每一位教师,将学校建成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阵地。<br> 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为优秀骨干教师和名师成立工作室,师徒结对,抱团发展,快速培养青年教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师发展中的应用。<br> 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坚决抵制有偿补课行为,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br> 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意识,尊重教师教学改革,鼓励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认真做好“五个一”工作。<br> 五、科学优化内部管理<br> 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就拟大学设立评议会及教授会,但未愿。任校长后,改选评议会,确立了学校最高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增加了教授参与校务的机会,初步实现了教授治校的思想,直至设立研究所及组织构建了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br> 学校是一个单位,内设有各种组织,要应用好三全管理理念,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学校重大决策的意见。尊重支持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力,实行校务会议制度。规范人事、财产、资产等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种应急机制,定期实施安全演练,努力打造平安校园。让工会、少代会、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尽情发挥各自职能,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br> 六、科学调适外部环境<br>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本人虽有着前清翰林、留德学人、党国元老等多重身份的社会资本,但其外围条件也非常艰难。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向政府乞求办学经费和营救学生也曾数次辞职,但最后坚持下来了,使北大度过了艰难的拓开期。<br> 当然我们现在的外部环境是非常好的,全民支持教育发展,国家把教育列入战略优先位置。作为校长要珍惜机遇,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的重要功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学校对外关系的准则,积极开展校内外合作与交流。强力推进引资金、引资助、引智力三引工作,争取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br> 充分利用教育扶贫的契机,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家访制度,获得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br> 蔡元培先生的创新与坚信理念支撑着他对北大十多年的执掌,这种精神对100年后的我们来说继续传承。一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我们肩负着属地教育发展的使命,不敢懈怠。但教育改革,需要一种沉淀,一种耐力,往往是不能立杆见影的。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求成天之功,但求无愧于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办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