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中国十大水乡旅游或居家是件十分惬意的事。关心石牌的朋友们,就会发现正在创建的“水乡古镇”称号下一个就是石牌!</p><p><br></p><p> 今年4月水利部官员到石牌镇检查防讯抗旱工作,听取了特色小镇建设,并为全镇水系贯通给予了指导。</p><p><br></p><p><br></p> <p> 在八百里皖江的北岸有一条支流叫皖河,在皖河的两岸有一批因水成埠的古镇,石牌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千年古镇、京黄故里、戏剧“圣地”、更有“鱼米之乡”之美誉!</p><p><br></p><p><br></p><p> </p><p> </p> <p>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皖河从镇东北方向流过来,在鲶鱼头以下分成三道河汊,最宽的一汊叫“庆洲河”,镇西面流淌着两条不大的河流,一条是“交子河”,一条流向万全河,几条河流时有交汇。下石牌可以说时“环镇皆河也”,洪水时节,登高而望,石牌就像一只大的砂簰,洎在四下白茫茫的水面之上了。</p><p><br></p><p><br></p> <p> 五十年代以前的下石牌,主要有六条街道,它们是:前街、后街、正街、丁字街、永兴街和新民街。其中,前街是主码头,是货物集散地,后街、正街、丁字街才是闹市,满街都是一家挨一家的“响板”铺面。铺里百货齐全,起早的农村人挑着鱼虾瓜莱,土产山货,在街边一摆,很快就能卖出去,白天这几条街满筒子都是人。所以有“安庆四牌楼、石牌正街头”一说。</p><p><br></p><p><br></p> <p> 五十年代后期皖河中下游河道整治,堵死了下石牌通往外河大江小镇的船运通道,水乡水网淤塞,石牌“小扬州”风光不再。文革时期,陆续拆去了木桥,填塞了河道,水上运输繁荣彻底消失了。</p> <p> 百里皖河起始于石牌口上游数公里的程家渡,汇长河、潜水、皖水三流为一体,至石牌附近河面宽五百米左右,水深水宽,两岸人民近千年依靠舟楫往来,是典型的水乡。</p><p><br></p><p><br></p> <p> 千年古镇石牌的历史,就是人与水共生的历史,也是斗争的历史,是人进水退的历史,人们外战同马大堤,内战西堤,经年己久,这场斗争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p><p> </p><p> 与水争地,让水网消失,城中污水横流;遇水驾桥,公路文明战胜了水域文明;因洪筑堤,修堤挡水……</p><p><br></p><p><br></p><p> </p> <p> 这一切,让古镇失去了水乡原貌,让古镇失去了县城位置,一个行云流水的石牌正在消失殆尽,风景也在改变!</p><p><br></p><p><br></p> <p> 光阴流转,日月每从肩上过;世事跌宕起,山河长在掌中看。今日同马大堤与庆洲河穿堤涵闸工程申报与建设,将为石牌全镇的水系贯通等工作吹响号角。</p><p><br></p><p><br></p><p> </p><p> 盘活古水道,贯通主支流。必将为古镇石牌注入无穷的活力,让庆洲河等支流重归母亲的怀抱,重沇母亲的乳汁,重温皖河之亲情。</p><p><br></p><p><br></p><p> </p><p> 新的冶水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让古镇石牌重塑“水乡石牌”的称号,当之无愧成为中国水乡名镇新目的地!</p> <p> 真是:</p><p> </p><p> 皖水长河天际流</p><p> 一路欢歌到庆洲</p><p> 猫山屹立惊风鸣</p><p> 姜网张口吞鱼头</p><p> 飞檐山墙似白马</p><p> 长条石板如青牛</p><p> 小屋曲径锁二乔</p><p> 大院广场现郎周</p><p> 怀腔黄梅高声唱</p><p> 孟女莲枪曲忧伤</p><p> 莫道麻塘池水浅</p><p> 徽邦进京显风流</p><p> 娭毑上街纺纱轴</p><p> 大伯下街卖香油</p><p> 莲花塘水深千尺</p><p> 一场春雨浸埠头</p><p> 浣纱西施棒槌舞</p><p> 大姐小妹靓歌喉</p><p> 秋风莲塘起涟漪</p><p> 寒冬腊月朔风吼</p><p> 端午家家包粽子</p><p> 腊月户户熬猪油</p><p> 重阳携亲登高处</p><p> 除夕家人围火炉</p><p> 银丝细面千根有</p><p> 桂花大糕万人求</p><p> 精粉小粑如灯盏</p><p> 糯米糍粑胜佛手</p><p> 热锅油条肥又厚</p><p> 卷起烧饼带着走</p><p> 驾船带货走神州</p><p> 手工包子传美欧</p><p> 清晨莱摊满街头</p><p> 黄昏锣鼓响戏楼</p><p> 数年轮转回石牌</p><p> 儿时古镇存码头</p><p> 改革春风江淮绿</p><p> 水乡石牌再风流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