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弄清 “独处”对症下药</p><p> ——《教师挑战》体会二十</p><p> (2020年6月9日分享第266篇)</p><p>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p><p> 看来今天的内容,我从案例中了解到有个孩子喜欢独处,能独处孩子就会有定力,就会生智慧。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他个子不高却坐在最后一排,还是独自一人就是一排,紧紧靠教室的后墙而坐。平时不说话,不抬头,就独自一个人低头玩弄着什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去关心他,给他一些帮助,往往老师问几句,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头也不抬。如果你要是尝试着想给他一些爱抚,他会吓得浑身哆嗦,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课下他也不和其他同学玩(想玩又不敢),好几次我看见他远远的跟着其他孩子跑着玩,可是一旦有其他孩子接近他,他马上停止追逐,并且蹲着地上一声不响,很明显他有和别人一起玩的欲望,但是又不敢接近别人。我多次试图接近他,走进他的世界,结果都失败了。最后只是无奈的给他一个拥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不过,也就是最后这个无奈的拥抱,他竟然抬了一下上眼皮,瞥了我一眼。我朝他笑笑,没有说什么,接下来几天里,我看见他就会主动的抚摸一下他或给他一个拥抱。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看见我不再躲避,有几次还主动的想接近我,给他说话时他不再低头不语,竟然敢看我了,有时还露出一丝丝不易觉察的微笑。再后来,我教他“学”说话,他不知道为什么,不会正常说话,一字一字的嘣。当学生们都在朗读课文时,他也仅仅是对口型(后来我才知道,他根本不出声)。我有意的接近他、提问他,想用行动温暖他“冰封”的心。</p><p>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了解了他“胆小”的原因。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改卷子,突然听到一个女人在大吵大叫,还骂骂咧咧的,于是我赶紧去看个究竟。原来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送这个孩子上学,这个孩子不想入班,他妈妈就开始骂他,还打他,一只手紧紧抓着孩子打。我走近赶紧把孩子抢过来,原来他妈妈眼睛有残疾,看不见。劝走他妈妈以后,其他老师告诉我,他妈妈经常打他。</p><p> </p> <p> 为此,我想了解一些他的情况,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他爸爸几乎不说话,特内向,妈妈眼睛看不见,他从小给姥姥家长大,幼小的心灵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一点自信。其实他的“害怕”就是没有安全感,不是真正的“害怕”。</p><p> 了解了情况,就好“对症下药”。第一,我偷偷告诉其他孩子不准欺负他,并且主动和他在一起玩,还把和他玩、教他学习作为小组和个人的加分项。现在他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第二,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把他也编入小组,不在孤立一个人“独处”了,想法让他融入集体。目前也开始写作业了,还能出声读课文了。第三,让其他科目老师也用行动关爱他,他是缺少爱和安全感才“胆小怕事”的,全体师生要给他营造一种具有安全感和爱的环境。第四,鼓励师生和他多交流,让他尽快学会正常说话。在家没有沟通环境,在姥姥家也没有沟通机会(姥姥年龄大了,不知道和孩子说什么,只管吃穿)。这一学期,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时不时的还能看见他的笑容,有时也可以看见他和别人追逐打闹的身影。孩子拥有自我,不再胆小!</p><p> 弄清“独处”的根源,方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