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前言</i></p><p class="ql-block"><i> 有幸受邀,于2020年6月6日下午3时,参加由淮阴区侨联、张纯如纪念馆、淮安文学艺术联盟共同组织并举办的"讴歌张纯如女士"诗歌创作恳谈会。会议在淮阴区软件园银蕨广场二楼会议室召开。参会的有市区两级部分媒体人、地方社会名流、企业老总、区部分中小学代表、诗人、文学爱好者。张以安书记主持,区侨联主席董厚喜作了重要讲话,张纯如纪念馆馆长何睿对纪念馆的陈设、开放、以及接待瞻仰的社会影响作了简单的介绍。会上观看了张纯如的生平事迹以及她创作《南京大屠杀》的艰难历程的视频影像。随后与会者对张纯如事迹的讴歌形式、纪念馆的场馆建设、对张纯如祖籍淮阴的推介宣传以及诗歌创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i></p><p class="ql-block"><i> 本次活动,主办方要求与会者以诗歌形式创作歌颂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并上传作品两首。本人既不懂诗词歌赋,更不会搞文学作品创作,仅是一个"闲暇之余乱翻书,偶尔会有拙言语"的文字爱好者而已,故此勉为其难,诚惶诚恐,只悔腹内无诗句,难以用诗歌形式表达对英烈的敬仰之情。但作为淮安淮阴人,老家且与张纯如的祖籍原淮阴区新渡乡相邻,对张纯如祖辈之点滴早有耳闻。尤其是当我走进张纯如纪念馆,馆内那件件实物、张张图片、座座蜡像、尊尊雕塑;那深沉凝重的播音解讲;那一幕幕张纯如的感人事迹和申张正义、揭露真相的不屈精神的影像画面,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i></p><p class="ql-block"><i> 为了弘扬正气,缅怀英烈,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宣传淮阴,推介纪念馆,本人对张纯如女士的英雄事迹、尤其是对她那种满腔热血揭露历史真相、申张正义的执着信念深感敬畏,便以浅词拙句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并以此表达作为一个家乡人、一个中国人不应该也决不能忘却的一种纪念。</i></p><p class="ql-block"><i> 一一松风悟月</i></p> <p><b>不会忘记你</b></p><p><b>一一瞻仰张纯如纪念馆有感</b></p><p><b>松风悟月</b></p><p><br></p><p><b>我伫立在你的照片前</b></p><p><b>久久地注视着你的眼睛</b></p><p><b>我怀揣无比崇敬的心情</b></p><p><b>凝神庄重地向你致敬</b></p><p><b>你过早的结束了年轻的生命</b></p><p><b>人们无不为你感到痛心</b></p><p><br></p><p><b>年仅36岁的你</b></p><p><b>齐腰飘逸的黑发</b></p><p><b>深邃明澈的双眸</b></p><p><b>感人至深的事迹</b></p><p><b>纯洁如玉的品格</b></p><p><b>大义凛然的行为</b></p><p><b>无不感染着每一个瞻仰的人</b></p><p><br></p><p><b>家乡的人民不会忘记你</b></p><p><b>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b></p><p><b>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不会忘记你</b></p><p><b>你用生命谱写的《南京大屠杀》巨著</b></p><p><b>将连同你的名字永载史册</b></p><p><b>光照千秋</b></p><p><br></p> <p><b>永不凋谢的花朵</b></p><p><b>一一瞻仰张纯如纪念馆有感</b></p><p><b>松风悟月</b></p><p><br></p><p><b>我和你不曾相识</b></p><p><b>但我知道你是美籍华裔</b></p><p><b>我和你未曾谋面</b></p><p><b>但我知道你是不谢之花</b></p><p><b> </b></p><p><b>你有一张如花似玉的脸</b></p><p><b>你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b></p><p><b>你是洁白无瑕的和平之鸽</b></p><p><b>你是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b></p><p><br></p><p><b>你用20余万的文字</b></p><p><b>诉说30万无辜同胞的呐喊</b></p><p><b>你用36年的光阴</b></p><p><b>完美地诠释生命的价值</b></p><p><br></p><p><b>你为了追求真理</b></p><p><b>用生命谱写《南京大屠杀》</b></p><p><b>你为了申张正义</b></p><p><b>用愤怒鞭笞日寇的暴行</b></p><p><br></p><p><b>家乡的人民不会忘记你</b></p><p><b>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b></p><p><b>你的名字已深深地烙印在</b></p><p><b>每一个和平爱好者的心里</b></p><p><br></p> <p><b>古淮河啊,你在静静地诉说</b></p><p><b>一一瞻仰张纯如纪念馆有感</b></p><p><b>松风悟月</b></p><p><br></p><p><b>长江 长江在怒吼</b></p><p><b>怒吼日寇的屠刀滥杀我30万无辜的生灵</b></p><p><b>黄河 黄河在咆哮</b></p><p><b>咆哮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的国土</b></p><p><b>淮河啊 你却在静静地诉说</b></p><p><b>诉说着正义使者张纯如</b></p><p><b>她那感天动地的事迹</b></p><p><br></p><p><b>为了揭露法西斯的狰狞面目</b></p><p><b>她曾踏遍当年古都南京遭受暴行的里弄街道</b></p><p><b>她曾穿行于当年金陵古城惨遭杀戮的各个屠场</b></p><p><b>她回想着当年的扬子江被鲜红的血液染红</b></p><p><b>她看着万人坑里填满无辜平民的累累白骨</b></p><p><b>她的血在沸腾</b></p><p><b>她的心在颤抖</b></p><p><br></p><p><b>她用自己的良知和灵魂</b></p><p><b>克服重重困难查阅史料</b></p><p><b>她阅读了《魏特琳日记》</b></p><p><b>魏特琳的悲剧让她痛心疾首</b></p><p><b>她追寻史实</b></p><p><b>是她让尘封多年的《拉贝日记》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b></p><p><b>她记录着当年幸存者的口述</b></p><p><b>兽性的日寇烧杀抢掠 奸淫妇女 残暴幼孺</b></p><p><b>一个个惨绝人寰的血腥画面</b></p><p><b>浮现在她的眼前 </b></p><p><b>渗透到她的心里</b></p><p><b>让她久久挥之不去</b></p><p><b>她忍受着来自心底的精神折磨</b></p><p><b>她用生命书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巨著</b></p><p><b>她只想把历史的真相告诉每一个人</b></p><p><b>让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不再重演</b></p><p><b>让子孙后代永远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b></p><p><b>结果她遭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恐吓和围攻</b></p><p><b>但她义正词严 临危不惧</b></p><p><b>她是正义使者</b></p><p><b>她是家乡淮阴的自豪</b></p><p><b>她是中国人民的骄傲</b></p><p><b>她赢得了每一个和平爱好者的敬仰</b></p><p><b>她将永远载入史册</b></p><p><b>名垂千古</b></p><p><br></p> <p><b>赞英烈</b></p><p><b>一一写于"讴歌张纯如"诗歌创作恳谈会</b></p><p><b>松风悟月</b></p><p><br></p><p><b>申张正义名千古</b></p><p><b>满腔热血洒春秋</b></p><p><b>英年早逝魂犹在</b></p><p><b>光照人间代代讴</b></p><p><br></p> <p>附旧作</p><p>不能忘却的纪念</p><p>/松风悟月</p><p> 1986年毕业后,我工年的第一站被分配到新渡中学,因此从那时起,我就听说了新渡小学被更名为“益功小学”了(为了纪念捐资人的原因吧)。当地人都说是因为张氏家族有海外关系,感叹张家有钱,国内政策放宽了,这些有钱人从海外回来投资兴办教育是来挣钱的。其实,当地老百姓他们对其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我也是随着她的作品《南京大屠杀》于1997年问世,尤其是因为她的祖籍在江苏淮阴新渡乡,与我的老家相邻,大约相隔两三华里路程,所以才引起了我对她的特别关注。</p><p> 岁月虽然无声流逝,历史却从未走远。她,就是张纯如,已故美籍华人,著名作家、历史学家,于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中。她的父母都是双博士后,其父张绍进是物理学博士后,其母张盈盈是生物化学博士后,她的父母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p><p> 她的祖父张乃藩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是个勤政为民的官员,解放前夕携带全家移居台湾,后来其父母定居美国,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可以说张纯如的童年是过着美好灿烂的生活。一直以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家乡,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八十年代初期,回到家乡捐款兴办教育的佳传。</p><p> 她的母亲张盈盈在张纯如逝后六年,写了《张纯如:无法遗忘历史的女子》,书中说张纯如自幼敏感内向,幼稚园时不善于与小玩伴相处,老师甚至说她有语言学习困难,但是她自小喜爱阅读,绝对称得上是嗜书如痴,也逐渐在写作上展现天分,受到老师奖励,她母亲书中引用的她中学的诗作,也看出她的敏锐易感。</p><p>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写作压力极大,出版公司希望于一九九七年南京大屠杀六十周年时能够出版,只有两年时间,张纯如搜集的资料却多到几年看不完,还有她中文认知的困难,但是在研究资料中,她却挖出了当年德国驻南京代表拉贝的日记。</p><p> 张纯如在浩瀚资料中挣扎,又要处理拉贝日记的翻译引介,可说是精疲力竭,尤其阅读一篇篇日军在南京暴虐、杀戮、奸淫和凌虐的纪录,情绪久久不能平抑,觉得自己似乎要在痛苦中窒息,她打电话告诉母亲,那段时间都没法入睡,常做恶梦,洗澡时头发大把直落,比起一般作者,敏感的张纯如十分痛苦又无比寂寞。</p><p> 张纯如为《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各地签书和受访,造成很大压力,尤其日本政府与右翼人士的攻击与威胁,甚至收到包了两颗子弹的信,张纯如既气愤也担忧。</p><p> 张纯如敏感认真,对人生世事无常感受深刻,她告诉母亲写作是条寂寞的道路,“我要把自己当成只有一年可活,尽力去写,要像自己被判了死刑般拼命写作”,她写《南京大屠杀》看大量资料受到的冲击,加上一次赴演讲途中受到的恐吓,都让张纯如无法承受,终于崩溃。</p><p> 引用张纯如的妈妈张盈盈在一书中回忆说:“后来张纯如被确诊为躁郁症发作。在以后的三个月里,张纯如换了三位精力科医师,但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峻。从前充溢活力、精神焕发的她,变成时而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时而心情浮躁,脸色铁青。最终一个星期,她回绝爸爸妈妈来家中探望。爸爸妈妈心痛之极,却茫然无措。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没等他们做出反响,女儿就抛弃了自个。11月9日,张纯如用一把买来的古玩枪完毕了自个的生命,年仅36岁”。</p><p> 前不久,我只身一人来到淮安淮阴段古淮河的北岸-------张纯如纪念馆。这里,松柏苍翠,幽静肃穆,纪念馆庄重典雅,朴素沉静。此时,我被馆内的肃穆气氛所震憾,仿佛屏住了呼吸,生怕惊扰这位伟大的爱国同胞的英灵,便缓缓地移动着脚步,慢慢的注视着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物品,静静的聆听着馆内视频里的每一句讲解,每走到她的雕像或大幅照片前,我都注目良久。在这里,张纯如的雕像目光深邃,照片上,她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在这里,还能看到她曾经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公文包以及写作时用过的扫描仪;在这里,一份份详实的资料、一段段珍贵的视频,生动真实地还原了张纯如思考、创作、撰写《南京大屠杀》书稿的过程。</p><p> 纪念馆以“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情感纽带设计布局。展陈分为6个板块。第一部分“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讲述张氏家族与淮阴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海外赤子的中国情结”,回顾张纯如勤奋刻苦、学有所成的学生时代和孜孜以求的寻根情结;第三部分“直面《南京大屠杀》真相”,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展示张纯如发现《拉贝日记》等关键史料对揭露日军暴行的特殊贡献;此外,“激情燃烧的历史捍卫者”展区,展示张纯如在北美各地演讲、辩论,为维护人类正义做出的努力;“不能停止的求索之旅”展区,展示其创作《蚕丝:钱学森传》等作品,体现其根在中华的赤子之心;“光照人间的正义天使”展区,表现海内外对张纯如短暂而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对其英年早逝的深切缅怀。</p><p> 当我从南门走出纪念馆,面对着古淮河里缓缓流淌着的河水,我的心情波澜起伏,无法平静,思绪万千……</p><p> 张纯如,她是在为30万遇难同胞奔波呐喊。她的36年的生命,像是一个炽烈如火的过程。纯洁无瑕,如花似玉的她,用36年的生命在完美地诠释着人生的价值。</p><p> 她曾经说过,“人其实是死两次,一次是肉体的死亡,一次是从他人记忆中消失,那才是真正的死亡。消失的故事总是令我哭泣”。</p><p> 在这里,我想说,她没有死亡,她那满腔的爱国情怀、她那申张正义的精神、她那揭露历史真相的执着信念、她那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一切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她。她的故事将和她的巨著《南京大屠杀》一起永远载入史册。她的名字将永远被后人铭记!</p><p>2018-1-20</p><p><br></p> <p>图片/张纯如纪念馆供</p><p>配乐/贝多芬《生命交响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