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报道致敬百岁泰斗——深圳市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2020年第八次网络研讨活动(第100期报道)

深圳市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

<p>2020年6月7日上午9点,深圳市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云端,认真听取厦门大学百岁教授潘懋元先生的线上直播讲座: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p><p><br></p><p>在福田中学王德久校长和郭炎平副校长的关心下,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共推出99期报道。</p><p><br></p><p>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深圳市各区小初高班主任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用深圳市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第100期报道致敬百岁泰斗,我们用自己努力取得的教研比赛成果和区级省级课题立项成果祝福师爷爷潘懋元先生身体健康,万事顺意!</p> <p>说起我们基础教育的一群班主任们,为什么会去听取高等学校教育的相关报告呢?这源于工作室导师张祥云教授。张教授师从潘懋元先生,长期研究深圳教育,是很专心、很接地气的本土教育研究专家。</p><p><br></p><p>张教授严谨治学,勤奋努力的作风深深打动了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小伙伴。而这正是师爷爷潘先生的耳濡目染!潘先生仍然坚持进行研讨沙龙,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思考的步伐。萨特认为,人具有未完成性,师爷爷和导师张教授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每位班主任做出了榜样!大家纷纷申请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班级!(详情见文章末尾)</p><p><br></p><p>作为一线班主任们,我们不应该躺在温室里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更应该主动学习,研究学生,提升自己。</p><p><br></p><p>今天的直播课,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年近百岁的潘先生,思路清晰,思想深刻,表达流畅,语重心长,让我们深受教育,深受启发!</p><p><br></p><p><br></p> <p>中国青年报对师爷爷潘先生的报道!https://mp.weixin.qq.com/s/sHGCpzFdz-FY8-hksEn8ww</p> <p>看看我们小伙伴的感想吧!</p><p><br></p><p>绿洲小学侯丽娟</p><p>潘老在分享自己的长寿秘诀时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脑袋运动比身体运动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注意保持脑袋的运动:多读书,勤思考。只有不断阅读,及时反思,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我会经常在午读时间拿一本书在讲台前坐下,告诉孩子们老师要看书了,希望他们也能安静做自己的事。刚开始学生很惊讶说:老师也要学习呀?我说:是啊,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哇,这样我的脑袋才会越来越有智慧,你们也一样哦!然后学生也会安静下来做自己的事。潘老的博学善思,令人钦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p>龙岗龙西小学黄艳</p><p>因缘际会,兜兜转转,有幸加入了李老师工作室这个温暖又有朝气的大家庭。有张教授的高屋建瓴,有李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小伙伴们的相互鞭策,今天更有潘老先生“活到老,学到老”的身先示范,自己真是感到荣幸与惭愧。面对纷繁复杂的班主任琐事,我也曾抱怨连连,对待调皮捣蛋,我也曾想过放弃,而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曾得过且过。现在想想,人活一辈子,一定要有要求,有理想,做本色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以前从没想过往科研方面提升自己,现在开始想了,也要开始准备了,加油!</p> <p>龙岗鹅溪小学肖耀朋</p><p>潘老先生治学严谨,谦虚勤勉,是师者之楷模。几十年如一日,不卑不亢,努力诠释教师之相长,他和饶宗颐先生是极具重量的学者,为此感到极其自豪。潘老倡导身体力行的实践方法,不但身体要运动,脑子更应该运动,体现学习不单单是理论实践,更需要善于思考,这是为师者的必备素养。在张教授身上就很好体现潘老先生的理念,张教授提醒我们一线班主任,不只是要做好手头的事情,更要多读书,爱读书,勇于探索工作中案例,潜心研究,做好每一件事情。这令我们深受感动,他们身在高校之中,百事忙碌,还这么关心我们一线教学工作。我们在庆幸能得到如此良师的同时,也要积极反思,及时端正态度,认真学习,不断思考,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做好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最后以潘老师的一句话,以此共勉:我的理想就是当教师,当一个好老师,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在教师的行列里。</p> <p>福田中学 徐彩丹</p><p>潘先生说:老师是一种最幸福的职业!想来,必是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崇高的追求,才让老先生百岁高龄仍然屹立讲坛,仍感幸福吧!以前总觉得老师也就是一份职业而已,而真正在这个岗位上扎下根来,用了心用了情,才发现,可以对一份职业如此用心至真,用情至深!虽然有时被学生气的肺都要炸裂,但却也收获了很多小确幸,尤其是当以前毕业的学生们与我分享他的事业、人生中那些美好时刻时,我真的觉得没有什么比参与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更幸福的事情了!教育道阻且长,只有像潘先生这样,抱着对教育的这份理想信念才能坚持下去,希望自己也能做到最好。</p> <p>红岭深康彭娇</p><p>昨天进入直播时已经是潘老给大家答疑解惑的环节了,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百岁老人依然在操劳教育事业,继续在为教育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精神令人心生敬佩!同时被折服的还有潘老硬核的专业高度,点赞之余真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p><p>今天将潘老半小时的发言听了一遍,其中说起教与学的关系,他引用了《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我再次意识到要学会将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当成学习的契机,锻炼的机会,不断总结反思,与学生一起成长!</p><p>还有他提到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求同思维上求异,也就是说思考创造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进行的,绝非凭空捏造。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读书,多涉猎,多积累,理论结合实践,在一次次实践中方能实现创新型教育。</p><p>总之,学习不止,用心教育,加油!向潘老学习!</p><p><br></p> <p>福田中学陈珊</p><p>很惭愧,今晚火冒三丈收拾了两个玩手机的学生。离高考还有29天,有时候真是很无力,老师急学生不急,这么紧张还跑到校外去玩手机。看到潘老这么大年纪还在直播谈教育,真是汗颜,我该怎样做教育?遇到问题怎么就是冷静不下来!发完火又自我批评,真是纠结!</p><p>任何事件都是教育的契机,能否从事件背后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看到他们的紧张情绪?</p> <p>翰林实验学校 戴红云</p><p>潘老说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之一,我当时心里还有点小疑问。当潘老说到长寿的秘诀不仅是身体运动更需要脑部运动时;当看了张教授今早发的注重艺术的视频后,更加明白潘老说的脑部运动真谛了。以前的我单纯地认为充实的人生就是多阅读,多反思,充实自己的大脑而已。</p><p><br></p><p>但现在我对此有了更多的理解。脑海中每天都在储存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一如办公室的桌面,每天我忙忙碌碌在这备课,改作业,看书,处理班级各种事务等,久而久之,桌面由刚开学的干净整洁逐渐到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学生条形码,盆景,水杯,纸巾等都一一呈现,自己也知道桌面东西太多了但还美其名曰为了方便拿取亦或是以没有时间整理当借口一拖再拖,其实就像是张教授发的视频中的面对脏乱差还无所谓。其结果也是导致自己每天被各种事务忙得团团转,甚至不能静心下来专注完成某一个任务,事情做不好就也很烦躁。今天上午我把桌面进行了深度整理和清洁,看着干净整洁的桌面心情都好多了,做事也更有条理。我想到我应该像收拾桌面亦是收拾心情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自己脑海中的各种事务进行归纳整理,让自己的大脑时刻也有一个清爽整洁的“桌面”。</p><p><br></p><p>此刻我坐在办公桌前,心情特别平静,这是复课以来最平心静气的一次。这也是我观看潘老回播和教授发的视频的最大收获之一吧!</p><p><br></p><p>万分感谢一路帮助和鼓励我的各位,谢谢!</p> <p>福田中学 李元琳</p><p>潘先生是我们心中的偶像,精神的高峰,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他的严谨治学和勤奋努力一直在鼓励着我们这群年轻的教育人。作为一线班主任,我们常常忙于日常事务而忽略了自己的成长,读书不多,反思极少,不爱学习,结果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已经落后。我自己埋头苦干班主任工作16年后才发现自己落后了很多,近3年开始读书和学习。幸运地得到张教授的指点,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唯有努力工作来回报。当自己稍想懈怠的时候,常听导师提起师爷爷坚持开教育沙龙,一直在带博士在工作在思考,我顿时羞愧无比。感谢导师的鞭策,感谢师爷爷的引领,感谢我们这群小伙伴的互相鼓励!</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线上教学论文比赛喜丰收</b></p> <p>深圳市李元琳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就是这样一群爱学习、求上进的教育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尽管线上教学和管理任务繁重,大家仍然积极参与网络研讨,坚持阅读、笔耕不辍,撰写教学故事和论文。在刚结束的福田区在线教学论文征集活动中,共有来自全区6所学校的老师提交了12篇论文,并获得2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等11个奖项,收获颇丰!</p><p><br></p><p><b>特等奖</b>:</p><p>李元琳 《学困生,在网课中逆转》 </p><p>曹宇煌 《谢谢他,让我成长!》</p><p><b>一等奖</b>:</p><p>徐彩丹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之线上教学随想录》 </p><p>李艳君 《我在线上教学中做“教育”》</p><p>郑麦慧 《云上学习,不要飘》 </p><p><b>二等奖</b>:</p><p>戴红云 《相识从一句评语开始》 </p><p>侯丽娟 《线上学习不见人,及时鼓励暖人心》</p><p>陈彩虹 《在线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探究》</p><p>吴欣倚 《高三优等生旷网课的背后》</p><p>冉月 《网络授课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高效监督》</p><p> </p><p><b>三等奖</b></p><p>彭娇 《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网络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为例》 </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教研工作有进展</b></p> <p>戴红云 翰林实验学校 语文教师 八2班班主任</p><p>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班级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他们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以及遗传基因。因此一个班上,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上课,但有的学生就学得快有的学生就学得慢甚至学不会。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管理,让优等生变得越来越优秀,让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帮助后进生逐渐往中等生梯队靠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点研究的课题。2019年,福田区的课题申请中,我的<b>《学生类型与班级有效管理的实践研究》</b>课题也有幸通过。非常感谢一路帮助和鼓励我的人,教育之路漫漫,我将继续努力。</p> <p>李元琳老师的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全寄宿制高中家校合育的机制与方略研究》被广东省教育厅立项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专项课题(基础教育一般项目)。</p>

潘老

班主任

教育

学习

学生

自己

教学

我们

工作室

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