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明军垦题材作品《红光镇的西瓜桥》

高永明

<p>西瓜桥的故事</p><p>高永明</p><p>&nbsp;</p><p>1982年,原农八师132团(现八师133团红光镇)党委决定:彻底修建从团部至12连、再连接奎下(奎屯至下野地)公路的主干道!此举获得当地职工群众的一致拥护,职工群众齐声夸赞,这条翻浆路要是修通,那就大大方便了进出团场各种车辆,职工群众出入团场难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工作生活就太方便啦。</p><p>原来,132团团部距12连路段,全长3.4公里,原来仅有一条土公路,上面垫了一层戈壁石,由于该地段属于碱性土壤,每到春季冰雪融化或者雨季,这条坑洼不平的土路就出现翻浆现象,往往是大坑连着小坑,车辆行驶在这条路上,大都是东倒西歪,摇摇晃晃,有时一不留神就会把车陷入泥坑,各种车辆的驾驶人员和当地职工群众把这段路取名为“陷车路”、“倒霉路”,更多进出车辆不敢走这段路,干脆冒险驾车从团部东边加工厂往南农田边上自行开出一条便道,经4连农田边、家属区上奎下公路。</p><p>要想去奎屯或者克拉玛依方向的车辆,干脆走11连、经14连、18连荒地边,碾压出一条便道,直接上独山子—克拉玛依的公路。这样虽然路程远些,但毕竟绕开了“陷车路”、“倒霉路”带来的麻烦。</p><p>团场在决定修建修通这条主干道的同时,必须要先修好位于路中段连接三支渠灌溉分支干渠的一座桥。</p><p>这条灌溉渠从主干道路中段通过,是12连、11连、14连、养猪场等单位农田的主要灌溉渠。</p><p>团场把修建桥的任务交给了工程连。并且要求在6月中旬棉花进头水前必须完工。</p><p>5月中旬,工程连建筑二班接受任务后,杨兴班长便带着全班十几个人开赴工地。他们按基建部门设计的图纸加紧施工。但是由于此地碱性土壤,土质松软、泥浆多,开挖条件差,常常是挖了塌,再挖再塌。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多天,才把混凝土件浇筑完。桥墩、通水管道浇筑完工后,眼看到月底了,杨班长带领全班职工坚持吃住在工地,硬是在6月棉花进头水前完成了修桥任务,看着渠水顺利从自己新建的桥洞中流向农田,他们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是心里还是乐开了花。</p><p>工程班撤出工地时,工人们站在桥上有些恋恋不舍。一位姓吴的工人别出心裁,不知咋地建议用剩下的水泥做了6个圆形大西瓜,调皮地安放在桥栏两边,他又从连队文教那里要来绿漆黑漆等,把水泥西瓜描绘的栩栩如生,路人看着这形态逼真的大西瓜,都夸这西瓜做的精巧。</p><p>这座桥修好后,132团团部连接奎下公路的主干道当年很快建成通车。职工群众乘坐大客车出门,无论是到奎屯、石河子、克拉玛依或者乌鲁木齐等各个地方,时间都会缩短半小时以上;团场生产的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生猪、牛羊等,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因为有了这座桥,团场把职工群众需要的化肥、种子、煤炭、石油气和各种生产资料顺利运到连队职工家门口。一辆辆车辆从平坦宽敞的桥上飞快地驶过,一群群职工群众顺利从桥上来往奔忙,新的路、桥给当地的职工群众带来了便利,更给团场经济发展带来了腾飞。</p><p>但是,工程二班修的这座桥始终没有一个名字,团场干部职工总觉得这是一件憾事。</p><p>无巧不成书。当年秋天,独山子炼油厂的几辆大卡车慕名到132团拉西瓜,返回时司机们看见清清渠水潺潺流淌,便停在这座桥边歇息,顺便提水洗脸。他们发现桥东种植了一大片葡萄田,桥西是一片西瓜田,司机们便笑嘻嘻地问几个过路的农工这里叫啥地方时,几位农工指着桥栏上的大西瓜随口回答:“你们来这儿不是来拉西瓜的吗?这儿就叫红光镇西瓜桥,再往南是12连。”</p><p>一传十,十传百,再到红光镇,不知路从哪儿走,驾驶员们都会说,“从12连路口往北拐进去,过了西瓜桥就到。”</p><p>“西瓜桥!”既顺口,又是团场西瓜产业的活广告,就叫“西瓜桥!从此,132团红光镇便有了名副其实的地名——“西瓜桥”。团场职工群众也都开始叫这座桥为西瓜桥啦。</p><p>1985年团场开展地名普查登记地名时,“西瓜桥”还正儿八经地上了石河子市、沙湾县的地名录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