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蔡千音老师1914年7月出生在上海青浦县的朱家角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里,12岁时母亲带着蔡千音到上海谋生。当时的上海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重要发端地,号称十里洋场、片地黄金。蔡老师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闯劲学习求生技能,1933年在上海振兴纱厂谋得了工作。蔡千音白天在紗厂上班,晚上又去攻读自己热爱的绘画专业学校,~~上海白鹅绘画补习班。当时的上海共有四个影响比较大的绘画专业学校,第一个是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它是以全日制教学为主的美术专科学校,学费比较贵,有贵族学校之称。还有,“白鹅画会”、“天马会、”“晨光会”,这三个绘画培训学校,均以业余时间上课教学为特色、学费较低,面向广大平民中的艺术爱好者。“白鹅画会”的创办人有陈秋草、潘世同、方雪鸪。新中国成立以后,陈秋草先生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部长,上海美术馆首任馆长,潘世同先生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 )方雪鸪先生为安徽师范学院教授。白鹅画会还出版过《白鹅之影》《装束美》《白鹅年刊》《白鹅艺术半月刊》等画集与刊物。白鹅以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在当时的上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普及与提高上海民众的美术教育与艺术审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年蔡老师每次跟我提起他是白鹅学校出来的脸上总是泛出自豪的表情。</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从1933年到1937年蔡老师白天在纱厂上班、晚上和业余时间在刻苦学习绘画专业。1937年以后学有所成的蔡千音自己开创了一家商业广告公司,过了两年又投资和与人合资等开办了专业的纸行,毛线店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推行工商业合作化道路,蔡老师进入从事绘画的专业公司,专门从事绘画创作工作。1953年蔡老师创作的首部连环画作品《游侠传》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喜爱,从1953年到1967年蔡老师创作了50多部连环画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表现中国古代武侠故事的、有根据小说改编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描绘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战争题材连环画,蔡老师的连环画画面表现手法是以西洋画中的素描立体黑白的形式表现的,从这些画面中,我们看出蔡老师基本功扎实、素描造型能力强、细致的人物动作与表情的描绘、丰富的生活积累、对国内外城市、乡村、自然环境的生动准确而贴切的表达。许多作品已成为经典,时至今日一版再版。1968年到1972年,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不能继续从事相关的连环画创作,蔡先生也搁笔在家。。。1972年由扬州国画院宗静风、上海美术雕刻厂宗静云二位推荐,蔡老师来到扬州工艺厂专职从事剪纸设计工作。此时的扬州工艺厂刚刚从民间工艺联社正式升格为工艺厂不久,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民间彩灯制作,民间剪纸,中国传统工笔画,传统裱画,后来又增加了传统金属工艺等。是集多种扬州民间传统工艺为一体的专业制作厂家。扬州剪纸当时有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先生坐镇领衔,剪纸设计部门主要有两块构成,一是由张永寿带领的张家班子,是以家传带徒弟的方式形成组合,他们有张秀芳、翁文,张慕莉、陈凤霞、章荣等,方法主要是在宣纸上剪出传统的花样。二是由蔡千音老师带队的、有一定绘画基础知识的学员组合,他们是;孙黎明、庞建东、叶苏伊,后来还加入了成丰生、许世一。方法是先设计好剪纸画稿再用刀刻制出剪纸。两个小组分别应用的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剪刀和刻刀的两种工艺。另外,还有一批编外的剪纸创作者,他们有扬州国画院著名画家宗静风,上海画家汪鸿孝,画家张以忠、束德清、谈心达等他们都为扬州剪纸专门创作过作品。尤其是束德清先生,时至今日还在不断的为扬州剪纸创作新的作品</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剪纸设计的两个小组在工作中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张永寿先生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剪纸作品两次被郭沫若先生写诗称赞,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艺术声誉响彻国内外,学剪纸的几位经常参加国内外的才艺表演,频繁出入国门,让人羡慕。每次回国,我们都非常期待的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用剪刀剪出的剪纸作品,对操作者的技艺要求较高,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剪纸艺术家需要许多年。并且一次只能剪出几幅作品、量产比较困难。以刀刻的方式制作的剪纸、对操作者要求相对较低,一次可制作出十几幅作品,刻纸制作人员厂内外共有一百多号,每日刻制出的剪纸非常可观。,蔡老师设计的剪纸作品,画面漂亮,图案精致,体现出南方人的气质,受到许多客户欢迎,加上蔡老师创作的速度快新品不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周都有新的作品出来。客户的订单给工艺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每次只要听到我们设计的作品有了订单,大家心里都非常的开心。蔡老师从事连环画创作多年与国内许多出版社有联系,作品见诸报端发表刊出频繁,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设计稿费汇款单寄来,每当此时、厂里传达室师傅,就会站在楼下的院子里大声地呼唤:“蔡老师的汇款到了”!蔡老师听到以后就会满脸微笑的去拿了。蔡老师对待自己的作品的宣传和经营方式,给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也把设计的作品纷纷投稿到各个报刊杂志展览会</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使我们获得了很多荣誉,同时也有了对自身价值上的进一步认知。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由蔡千音设计,熊崇荣制作的《剪纸图案集》一书。除了有张永寿大师领衔的剪纸设计部门以外,工艺厂剪纸的生产制作,销售也是独具规模,上下各个工种、工序配套齐全,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常年专门从事刻纸制作生产的技工有50多人、厂外加工人员有100多人。号称中国最大的剪纸生产加工基地。剪纸的销售地点主要有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日本,美国,香港,东南亚,欧洲等,另外,还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礼品赠送给国内外名人政要。剪纸车间从剪纸原材料开始就有专门加工染色纸工艺的卜忠志、王家贵,有专门为设计出的画稿刻制新样的操作能手熊崇荣、袁大娣、汤建中,有专门为剪纸的新样熏制晒图的部门林翠云,有为剪纸包装印制丝网印刷工艺封套的赵匡仁、陈铭华,有负责成品包装的孙云芬,还有专职跑销售与卖品部的于学云,叶建华等等,可谓专业化,系统化最全的剪纸创作生产车间了,车间负责人是王霞林女士。</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的熊崇荣先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多面手角色,一方面跟随张永寿多年对张老的作品创作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又对蔡老师的创作方式,悉心研磨,每次对蔡老师所创新稿,总能精心刻制,力求表达准确。同时,他还指导其他几位刻制样品制作人员、教会他们怎样表现好原画稿的特点。作品刻制出来以后,他总是做好备份、亲自装裱、力求完美。熊崇荣自己还将绘画、摄影、民间专雕、木雕等各种视觉艺术作品转变成剪纸,不断探索剪纸创作的新形式。他也参与到产品展销销售,协助供销部门跑全国各地网点。对张、蔡二位老先生的生活起居,熊崇荣做到有求必应、尽己所能。张永寿对熊崇荣比较喜欢,经常赠送自己的剪纸作品给他。蔡老师家在上海单身一人住在厂里,遇有头疼脑热生活不便之时,熊崇荣总是跑进跑出烧水送药。这里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年,蔡老师感冒了,熊崇荣骑着自行车带着蔡老师去医院看病,熊崇荣当时正值壮年骑上车一路狂奔,等他到了医院停车再看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把蔡老师给骑丢了,只能回头找……一时成为笑谈。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是在1977年11月高中毕业以后,分配到扬州工艺厂在剪纸设计部学艺的,当时与蔡老师还签下了师徒学艺的合同,按照合同要求学满三年后,我要能够独立地承担设计任务。第二年庞建东也与蔡老师签订了合同。到1986年底由于蔡老师年龄渐大在扬州生活无家人照顾多有不便,厂里同意他回上海家里进行创作。从1977年到1986年、我与蔡老师共有九年多的时间朝夕相处,受到蔡老师的言传身教。蔡老师对艺术创作、对日常生活、对同事之间的友好相处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的工作日、蔡老师总是足点地坐在自己的画桌前,八个小时除去必要的活动时间,他一直不停的在创作画稿,对每幅作品从铅笔起稿就反反覆覆的修改,力求做到与设计构思的思路高度一致,铅笔稿画出定稿以后、在我们看来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完整的剪纸设计了,但是他还要用墨色画出黑白稿,这种黑白稿,还要经过反反覆覆的多次修改甚至是整幅推翻重来、直至满意为止。蔡老师对待创作的态度,可以用严谨苛刻、细致入微、精准到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来形容。同时也绝不以作品的幅面大小、内容的轻重高低来区别对待。从1972年到1988年蔡千音老师在这10多年的剪纸创作生涯中总结起来,个人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自然摹写阶段:(1973年至75年)这一时期蔡千音老师刚刚来到工艺厂从事剪纸设计工作,尽管他有着非常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连环画表现技巧,但要转变成剪纸的形式来创作作品,还需要有个熟习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表现自然风光、建筑等为主。是画面创作语言的尝试与转换时期,多数画面以写实风格呈现、就型写形。代表作品有《扬州风光》《北京风光》《中国风光》《桂林山水》《黄山风景》《石林》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 绘本创作阶段:( 1975年至1979年)在前段时期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对纯自然的摹写已经不能满足蔡老师对剪纸这一特定表现形式的探索,他把剪纸与自己所熟悉的连环画创作联系起来,将著名的连环画画家的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将其变为剪纸。这是一项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这个阶段创作出了很多剪纸连环画作品,这些作品有连续的故事情节,但并没有像连环画书一样的文字解读。呈现出的剪纸画面,精炼简洁、主题突出,没有象连环画一样的过多的背景表现,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作品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三国演义》《牛郎织女》《红楼梦》《白蛇传》等,这些作品从画面的构图布局来看,明显的带有原连环画作中的诸多特点。但在画面表现手法上已显示出作者对剪纸特色语言的应用与探索。如,人物的表情、衣服衣褶、花草、树木、云石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三、剪纸图案阶段:( 1979年至1981年)这个时期是蔡老师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蔡老师对中国传统剪纸各种表现语言的熟练把握与运用,看到蔡老师将传统剪纸形式的语言进行提炼与融合,又</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可以看到作品中对剪纸的剪味与刀味的追求。代表作品有:《鉴真东渡》《中日友好》《中国杂技》《喜庆礼花》《团花系列》《鞋花》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剪形写意阶段:( 1981年至1987年)从这一阶段的作品上可以看出,作者对剪纸这一特定艺术语言的把握与运用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品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以剪纸形式上的剪刀味,更是让人感受到作者是用有限的形来表达无限的意境。呈现出来的已不是画面本身,而是通过画幅传递出作者对人生、对生活情趣品格的一种追求。 作品有;《丝绸之路》《沙漠风情》《海岛小景》《飞鸽》《月夜捕鱼》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1983年蔡老师回到海、在家边休养边创作到1987年的几年里,蔡老师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品的创作,并将新作不断的寄来扬州,直至1988年去世。这段时间的作品非常珍贵极具艺术价值,作品积淀了作者一生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这些极简的剪纸画面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可谓厚积薄发、大道至简。这些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到装裱、都是蔡千音亲自动手完成的堪称经典。</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蔡千音先生对扬州剪纸的贡献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丰富了扬州剪纸的表现方式和内容:</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从现存的扬州剪纸的史料与实物来看,扬州剪纸从清代有包均的剪画作品、作品的表现方式是以追求中国传统绘画为目标,剪出来的剪纸几乎与中国画作一致,达到乱真的程度。还有以张永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剪纸花样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主要是为刺绣工艺提供绣花的样板绣样。他们都是以剪纸为业的专业剪纸艺术家。再就是存在于民间的大量的剪纸操作者,他(她)们不以剪纸为职业只是出于自身的喜好,每逢有节庆、寿喜、祭拜等民俗活动时,就能拿起剪刀剪出纸花的民间能人,而这些人中又以妇女为多,他们所剪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民俗活动展开的如“寿”字、婚庆嫁娶用的“喜”字、烧香祈福的斗香剪花,春节用的门头挂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鸡、鸭、牛羊等。上述的三种传统剪纸构成了扬州剪纸的基本特征。蔡千音先生的作品大大丰富了原有扬州剪纸所表现的内容与体材,可以说包罗万象集为大成;有反映自然风光山水景色的,有表现人物故事,民族风情的,有生肖动物神话传说的,也有花鸟鱼虫民俗花样等等。在表现形式方面,蔡老师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设计了很多新的表现样式。</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为扬州剪纸规模化产业化做出了贡献;</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扬州剪纸在国内外的影响,除了历代老一辈艺术家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以外与工艺厂集中进行民间艺人整合的创作与规模化、批量化制作是分不开的,而规模化、批量化制作的重要条件是要品种多、样式新、方便制作。剪纸新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而这些条件反过来对我们从事剪纸设计的人员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才能让客户满意,怎样才能适应市场审美变化,怎样才能方便制作过程等问题是对设计者的综合素养的考量。从1973年到1987年的十几年时间里,蔡老师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剪纸作品新样。他的作品参加每年的产品订货会所取得的订单量总是最多的,不言而喻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最好的。为扬州剪纸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对扬州剪纸继张永寿先生以后持续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蔡千音老师对扬州剪纸的传承与创新贡献:</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扬州剪纸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是最直接,最质朴,最鲜活的反应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状态,它是运 用“纸”这个特有的媒介记录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蔡千音先生早年是从事连环画创作的,造型艺术功底深厚,对于传统工艺的特别表现语言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剪纸体裁和纹样的继承与创新。例如;婚庆用的双喜,传统剪纸基本上单剪出两个联着的的“喜”字,而蔡老师却把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吉祥的喜鹊、蝴蝶、鸳鸯与喜字共同设计成图案。作品一经推出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人在结婚时候争相购买。时至今日,在我们身边还有珍藏了几十年前结婚时所用的蔡老师剪纸作品。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发展重要核心之一。</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蔡千音对扬州剪纸的发展与启迪作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蔡老师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几千幅的剪纸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对扬州剪纸走出扬州走出国门的开拓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包均、张永寿等大师们对传统的扬州剪纸创下过辉煌,而蔡千音则是在此基础上、为扬州剪纸的今日立下了汗马功劳。蔡老师的作品无论从品种、花样、形式等方面都大大充实了扬州剪纸的历史根基,填补了传统的扬州剪纸的许多空白,为扬州剪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扬州的交通,通讯,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与大城市相比较还是很落后的,蔡老师从小生长在上海、身上带着大都市上海人独有的宽广胸怀与开阔的思维,他的坚实的专业基础素养与严谨刻苦的敬业精神,从思想到行为上对我们这些学生及身边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剪纸设计怎样吸收其它艺术作品中的养分、怎样将剪纸作品积极的参与到各种艺术展示活动中、怎样把剪纸转化为文化产品等等的思想观念,对我们今天的设计与创新同样具有启迪作用。(孙黎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