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作品:我和文学的“缘”

春风晓阳

<h5><i>湖北省京山市地方文学季刊《京山文学》</i></h5> <p><br></p><p>不经意间,我和文学相识、相交、相爱己有四十年了!</p><p><br></p><p>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结束了近三年的下乡知青生活,我回到了京山县城,进县化工厂当了工人。在旁人看来,能成为地方国营企业的一名正式职工,还是蛮不错的。可我心里却挺苦闷,觉得憋屈。</p><p>想自己,在县第一高级中学(简称京一中)念书时,语文成绩特好,当时写作文时兴以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计分,我的作文一向都是优或优+,语文老师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诵读;在农村当知青,自己也是凭着一支笔,在公社知识青年办公室(简称知青办)舞文弄墨。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诗人、作家。而现在却要成天和化工原料为伍,去干那些粗活,我可不甘心。</p><p>当时,我有一好友熊红,是我同班同学,当知青时又在同一公社,常有交往。我进工厂后,他却是去了部队,当了一名炮兵。和我一样,他也是一个喜诗爱文之人。在我们的书信交流中,我知道他进步很快,在部队和地方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在信中,他劝我不要自暴自弃,工作之余可多些东西来舒心怡情。</p><p>于是,我开始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并向外投稿。那时的我真可谓是“眼高于顶”,小报小刊根本不屑一顾,一出手就直奔《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词刊》;其次是《星星诗刊》,《作品》,《萌芽》,《青春》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刊物。</p><p>但结果总是“退稿”!能给你回两句客套话的编辑那算好的,大多是铅印的四个大字:“不拟采用”。时间长了,厂收发室的老李一看见我就说:“小赵,你的鸽子(指退稿)又飞回来了。”我很气馁。这时,熊红便来信劝我:“应先着眼于身边的小报刊,先扎根、发芽,才能慢慢长大”。</p><p><br></p><p>1981年初,在县印刷厂工作的三弟告诉我:“县群众文化馆办有《京山文艺》刊物(现《京山文学》的前身),就在他们厂排印。”并让我看了一期排出来的样刊。</p><p>在印刷厂排字车间,我第一次见到了《京山文艺》的编辑(兼校对)张长缨老师。</p><p>张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貌平常,穿着随便,待人随和,言谈粗俗却不失风趣,和工人们的关系相处不错,但工作认真,工人们在编排刊物时出了纰漏毫不客气……总之,不太象一个搞文学编辑之人。</p><p>张老师看了我的一些习作,认为很有基础,让我有时间到县文化馆作进一步修改。</p><p><br></p><p>我永远也不会忘记,1981年3月底的那个周未,我走进了京山县群众文化馆,敲开了《京山文艺》编辑部(当时叫编辑组)的门。</p><p>当时的《京山文艺》就是一张四开四版的铅印小报,不定期出刊,主要发表一些本地业余作者的诗、文、书法、美术、小曲艺等作品,与省内外县、市群众文化馆、图书馆相互交流,并向县内各乡镇文化站免费赠阅。</p><p>当年,编辑组办公室里只有两张桌子,分属程义浩和张长缨两位老师。后来,又有张华老师加入。而付家华老师则稍晚一些,是大学毕业后分配来的。</p><p>在张老师的辅导、修改下,不久,我的小诗《煤炭》出现在《京山文艺》上。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由手稿变成铅字。从此,在老师们的帮助、扶持下,我开始在文学之路上前行。从《京山文艺》的一名普通投稿者逐渐成为《京山文学》的重点、骨干作者。</p><p><br></p><p>在老师们尽心辅导,大力推荐下,我的诗歌、歌词、散文、随笔等作品开始出现在《荆州报》、《荆门报》、《鄂西报》、《湖北青年》、《湖北林讯》、《湖北音乐》、《长江日报》、《湖北日报》等省内报刊上。</p><p>同时,通过文学这座媒体桥梁,我结识了刘剑、李文华、曾静平、胡鸿、熊红、李甫清等众多文朋诗友,我们这群文学青年结成了一个文学团体,这就是后来在湖北省内外都小有影响的“耕耘者文学社”。我们和文学一起,见证、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的岁月。</p><p>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从《京山文学》起步,走出京山,走出湖北,走向了全国。</p><p>我们的名字和作品,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报刊和网络媒体上,有人获得了各类文学奖,有人出了诗集、文集,还有作品走出了国门……</p><p><br></p><p>四十年来,我的工作几经变迀,从县化工厂到县史志办公室,从县林业局到县兴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国企改制,兴林木业公司解体,我又到天津谋生。</p><p>一路走来,颇多坎坷。然而,文学――始终伴随我一同前行。它关注着我的喜怒哀乐,关注着我人生之路的每一个脚印。文学,从不曾遗弃过我这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在报刊和网络上,仍能时常见到我的踪影。</p><p>我的数百篇文学作品先后见诸于全国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音乐奖,并被多部诗、文集收录。我也被京山市作家协会、京山市音乐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我的个人诗集《没有翅膀的爱》亦将于年内正式出版。</p><p><br></p><p>我知道,我永远也无法解开自己的文学情结,这就是我和文学的“缘”!</p><p>今世有缘,相伴永远……</p> <h5><i>1985年春,和文友在武汉大学校园相聚。</i></h5><h5><i>从左至右依次为:曾静平(诗人、作家);郑世平,笔名:野夫(作家、诗人);华姿(诗人);赵春晓,笔名:春晓、夏阳(诗人);胡鸿(诗人、作家)。</i></h5><p><br></p> <h3><br></h3><h3>文字原创:赵春晓,男,笔名:(春晓、夏阳),微网名:(春风晓阳)。湖北省京山市人。京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京山市音乐家协会会员。</h3><h3>早年下过乡,当过工人,从事办公室文字工作多年。后下岗。现谋生于天津。</h3><h3>1980年至今,在全国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件。有作品获国家、省、市级文学、音乐奖,并入选多部诗、文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