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地的美好回忆:山西.4.忻州的三个名人故居

一凡

<p><b style="font-size: 20px;">离开太原市,接待办安排了一台车,我们前往晋北地区游览。接待办的同志向我们介绍说,在忻州市这片不大的地界内,有着中国三位名人的故居,这三位名人分别是共和国开国元帅徐向前同志的故居;共和国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同志的故居和曾统治了山西达38年之久的国民党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国民党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阎锡山的故居。于是我们首先来到了共和国开国元帅徐向前同志的故居游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的故居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他的家乡距离阎锡山的故居定襄县河边镇(原属于五台县河边村)只有10公里,距离薄一波同志的故居定襄县蒋村的距离也不是很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的故居始建于清朝道光初年,1990年进行了修缮。故居坐北朝南,一走进院子,只见院内均为青砖通板的瓦房,是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1901年11月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徐向前元帅就诞生在这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故居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合院式建筑。院内正面为楼阁式主房,两侧是厢房,主房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整个故居占地面积216平方米,下层是居室。这里成为徐向前故居后,被列入到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忻州市五台县人民政府对故居管理和保护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副科级机构,并设有三个人的编制,以负责故居的日常工作。所以,走进徐帅故居,顿时感到院内管理与陈设很有条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故居正面的楼阁正上方,分别矗立着李先念、江泽民和陈云同志题写的牌匾。李先念同志的题词是:“徐向前同志故居”;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是:“功勋垂青史楷模昭后人”;陈云同志的题词是:“向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徐向前同志学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门前的边墙上,题写着徐向前同志的手书:“人民的公仆”。这也是徐向前同志生前自勉的座右铭。进到屋内,就是徐向前同志的生平展和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不大的小屋内,炕上和墙上都布满了照片与生活用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龛台正中,摆放着徐帅身着元帅军装的大幅照片,龛台前摆放着鲜花和对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1901~1991),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十六联队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同志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同志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的父亲是永安村学问最高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含意。于是,徐象谦的谦字就源于《易经》中六十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吉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这是徐向前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徐向前同志与我军其他部分元帅的合影。左起:陈毅、贺龙、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徐向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1953年毛主席与徐向前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邓小平同志与徐向前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徐向前同志与红四方军老战友李先念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徐向前同志与习仲勋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徐向前同志与薄一波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争年代,徐向前同志曾多次组织并指挥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战役战斗。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他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他成功指挥粉碎了川军的六路围攻;在张国焘妄图分裂红军时,他极力反对和阻止红军打红军;在西路军西征失败后,他化装沿途乞讨,最终找到了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他转战太行山区,进入河北平原,再战山东半岛,重返陕北后方,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重组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成功组织指挥了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为全国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全国解放后,他曾亲率代表团去苏联谈判,为我军采购了60个师的武器装备;落实了苏联援助我国兵工厂的建设方案;统一了我军步兵武器制式以及生产152毫米口径以下火炮的技术资料转让问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他身体不是很好,但经常抱病坚持工作,为我军总参谋部的建设竭尽了全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化大革命中,他先是担任全军文革领导小组组长;后被下放到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进行劳动;1969年10月,他被疏散到河南开封,过着半监禁的生活。直到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时,才再次当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徐向前同志又担任过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党的十一大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3月,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在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徐向前同志辞去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开始过着全退休的生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11月8日,在徐向前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时,五台县委县政府在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兴建了占地面积达58661平方米的《徐向前元帅纪念馆》,作为家乡人民对徐向前同志一生丰功伟绩的深切缅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逝世前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改为在八宝山送别)。1990年10月18日,北京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下半旗致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徐向前同志遗体火化后,根据徐向前同志的生前遗愿:骨灰分成四份,分别撒在了大巴山、大别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我国开国元勋的故里,也是一次很好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正能量的精神熏陶。离开徐帅故居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定襄县蒋村的薄一波同志故居游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占地面积283平方米,属于北方四合院院落。据蒋村的老人讲,大约是薄一波祖父时修建的。解放后部分房子曾倒塌,村里又仿照原样进行了翻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故居院落门楼上镌刻着“和气清风”四个大字。和气寓意着睦邻友好,和为贵;清风寓意着做人不谋私利,为官两袖清风。体现了薄一波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平易近人、大公无私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96年,薄一波同志将此院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由定襄县人民政府文物旅游管理中心进行管理。1997年,文物旅游管理中心又对院内部分房屋进行了维修并派专人进行看护。2007年4月,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薄一波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原名薄书存,1908年2月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薄一波同志的父亲薄昌福是一个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农民,母亲胡秀清是个农家妇女。薄一波姐弟三人,他排行最小。薄一波1925年17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春为了便于秘密活动改名为薄一波。之后他很少回家,解放后仅回来过两次。2007年1月15日,薄一波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逝世后,中央定性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故居不是很大,经过整修布置,许多文物摆放的比较紧凑,这里详细叙述了薄一波同志一生中的革命历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的夫人胡明(1919.10—1967.1.15),祖籍福建闽侯,出生于广东琼崖(今海南省),1945年与薄一波同志结婚。她16岁参加革命,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广东省委秘书、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央党校研究员、第二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处长、副局长,工艺美术局局长等职。1967年1月15日,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时年不满48岁。这是她与薄一波同志的合影雕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7岁入小学,1922年从定襄第一高小毕业,考进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开始接受五四运动新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影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革命中,他曾参加了太原市民反房税斗争、声援五卅爱国运动等活动,1925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入党后,他组建了国民师范学校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1927年4.12后,薄一波同志的斗争转入地下,继续进行革命活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大革命失败后,薄一波同志任山西临时省委委员,赴晋北恢复和重建党组织。1929年至1931年,他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从事兵运工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31年6月,由于河北省委军委领导人的叛变,薄一波等许多同志在北平被捕,并被判刑8年。1936年9月,薄一波等54位同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主席曾对薄一波同志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中的英勇斗争给予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毛主席指出:你们把监狱变成了学校,通过学习革命理论,武装了自己头脑,为党保存了一大批革命同志,这就是胜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出狱后,组成了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并任书记,成功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上层统一战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他接办、改组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发展牺盟会会员300万人左右,这些人后来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抗战骨干,使山西105个县级政权中的70余个掌握在了坚决抗日的共产党员手中。这是薄一波同志在解放后同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41年1月,薄一波同志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5年,他出席了党的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这是薄一波文革被下放到广州时的留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后,薄一波同志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长、华北局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国家建委主任、国家经委主任等职,1956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文革中,薄一波同志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才被平反并恢复了名誉。1982年9月,薄一波同志担任了中顾委常务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主持了两届中顾委的日常工作。10年间,他为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和实行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推进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培养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等,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薄一波同志在中顾委常委会上,与邓小平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10月,薄一波同志又担任了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3年间,他以巨大的精力投入到整党指导工作,纯洁党的组织,正确处理整党和改革开放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关系中去,使整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是薄一波同志与江泽民、杨尚昆等领导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薄一波同志与陈云同志、姚依林同志在一起时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07年1月15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薄一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他与夫人胡明一起,一同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薄一波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具有独立开创新局面的胆略和才干。他善于团结各种革命力量与各方面的同志及各种同盟者一起工作。他一贯维护中央领导,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维护团结,遵守纪律,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他作风务实,细致勤勉,密切联系群众。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矢志不移、坚韧不拔、荣辱不惊,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的卓越功勋和崇高品格,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敬重和爱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我俩来到了同是定襄县的阎锡山故居河边镇。河边镇位于定襄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是统治了山西长达38之久的国民党军阀阎锡山的故乡。河边镇自古以来就是定襄县对外联系的窗口,历史上曾被人称此地为“旱码头”。这里距离徐向前同志的故居和薄一波同志的故居都不是很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前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才基本结束,共耗费白银达140万两。故居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及子明慈幼园等大小30多座院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目前阎锡山故居已是国家4A级景区,山西省人民政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又开辟成为了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故居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有院落30座,房屋800余间,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故居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是一组典型的近代建筑。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故居以鲜明的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使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故居内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蒙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在故居中,还特邀了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塑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蜡像,形象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88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了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多个展室,生动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故居中房屋众多,地道众多,佛龛众多。如今开放的院落有18座,房屋575间。这里的地面全由鹅卵石和青砖铺就,并都砌成了几何图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1883.10.8~1960.5.23),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省五台县河边镇人。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中华民国国军(前身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洋军阀晋系领袖,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长、总统府资政等职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于五台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他9岁入私塾,14岁辍学,后随父经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00年,阎锡山在参与放债及金融投机中惨败,负债累累,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债,这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02年,在太原当店员的阎锡山考上了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3年,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5年,阎锡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09年,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担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山西新军标统(相当于团长)。并逐渐把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掌握在了中国同盟会会员和革命同情者手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11年10月,阎锡山同中国同盟会会员进行了太原起义,并当上了山西都督;1912年,袁世凯任命阎锡山为“同武将军”,令其督理山西军务;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任命阎锡山为一等候;袁世凯死后,阎锡山又依附于段祺瑞,改任山西督军后又兼任了省长,开始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1924年,阎锡山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18年4月以后,阎锡山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山西暂时出现了社会比较安定、生产有所发展的局面,因此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24年,在休养生息几年后,阎锡山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绥远。1928年,阎锡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山西省主席,并拥蒋北伐;1929年,阎锡山与蒋介石关系恶化,他联合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讨蒋,后张学良通电拥蒋,阎冯联军全线崩溃,阎锡山下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东山再起,他被恢复了职务,被任命为太原绥靖主任,他也开始对蒋介石的重大决策表面上完全拥护。</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利用争取到的和平环境和时间,自力更生,在数年时间内在山西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的轻重工业,修筑了长达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在山西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在国内实力名列前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同时,阎锡山认为如果不把群众组织起来,会给共产党留下空子,于是他组织成立了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等团体,作为推行自己政令的组织保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战争开始后,阎锡山在山西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牺盟会)”,自任会长,还邀请了共产党员薄一波主持牺盟会的工作。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此,阎锡山在拥蒋的前提下,基本确立了联共抗日的路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9月,日军侵入山西,阎锡山部属晋绥军与中央军共同扼守忻口,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战斗。坚守23天后南撤到临汾。1938年2月,日军大举南侵,阎锡山渡过黄河到陕西宜川避难,山西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阎锡山认为日本人难以战胜,于是开始勾结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8月,当阎锡山得悉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时,便从9月初对八路军发起反击,后其部下史泽波和彭毓斌部被我军歼灭。这里就是阎锡山故居中的长工房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内战开始后,阎锡山彻底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但被人民解放军徐向前部连续发起了几个战役后,山西全境解放,阎锡山跑到了台湾。至此,阎锡山在山西执掌了38年之久的政权被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在抗战期间,曾多次想利用同乡关系发展个人势力。他很赞赏徐向前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想利用国共合作之机把徐向前拉过去。他曾说过:“政治上依靠薄一波,军事上依靠徐向前”,但最后都没有成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山西解放后,阎锡山利用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矛盾,居中调停,得以于1949年6月13日出任了国民党迁往广州的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的职务。同年12月8日,阎锡山带领他的政府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3月,阎锡山在台湾辞去行政院院长职务,获得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他无事可做,先后写了20多本小册子,主要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湾病逝,终年77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阎锡山故居的一个地道口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下到里面,没想到这里还是很深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故居中的得一楼。此楼前可通到都督府,后以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阎锡山曾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爵,他以老子《道德经》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之意,取名此楼为“得一楼”以资留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故居中还有许多阎锡山的座右铭和家训。阎锡山喜好作诗,一生中曾写过百余首诗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阎锡山的家训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百科中曾这样评价阎锡山:有学识,好作诗、很精明、通军事、善总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民国一众赳赳武夫中,阎锡山却出人意料地对工业建设、货币政策、财税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规律有深入而切实的把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他近40年对山西的全盘掌控下,山西这样一个无论从地理方位和资源禀赋都毫无优势的内陆省份,在整个民国时代的满目苍痍之中保持了相对富庶、平静,真可谓是全盘失败的民国经济财政史上一丝微弱的亮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山西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尽管当时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锡山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这些溢美之词出自于美国的《时代杂志》之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阎锡山故居中几个反映他一生的板块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还懂得一些哲学,他善用左右之道。他曾说过:反对左可以,自己不当站在右边;反对右可以,自己不当站在左边。站在左边反对右,站在右边反对左,不是消敌是树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喜爱作诗,但多为打油诗,且不合韵律,本人也仅求顺口而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如他在1933年8月的诗中写到:一病缠身万事休,光阴虚度古人忧,此生尚有几多日,岁月何堪若此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在1937年7月的诗中写到:做事知难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却难;毋论做人与做事,寻着难处易其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故居有四个主要特色:一是建筑中有典型的清朝宫殿式建筑;二是有传统的北方民居建筑;三是有依势而筑的带廊窑洞;四是还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晋北地方风格。</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阎锡山的一家子人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台湾后,他基本上是无所事事,因此经常是抑郁缠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阎锡山的故事,这就是阎锡山的一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阎锡山到了台湾后绝大多数时间是住在阳明山修身养性,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的寓所是仿照山西老家高原窑洞的样子建造的,也是台湾唯一的一座窑洞。距离寓所不远处的墓穴位置也是阎锡山生前亲自选定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阎锡山到台湾后不久便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他命家人摘录自己日记中的一段话作为其死后的墓志铭。这段话是: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惟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看来,在民国时期的军阀中,阎锡山也是一个有些真才实学的人物了。虽然他的晚年生活并不如意,但还是做到了善终和平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