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p><p><br></p><p> 福寿山南,同河岸东,一座古老的村庄,历经岁月沧桑,静静地留守在斑驳的记忆里。</p><p> 这里,是同川的中心点;这里,是同河的交汇处;这里,就是原平市首个山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王东社。</p><p> 王东社,位于原平城东28公里处,为东社镇政府所在地。村东沟壑纵横,梯田层叠;村西盆地平畴,河田水地。寿山、温泉、同河,宛若珍珠玉带,镶嵌其间,地形地貌得天独厚。</p><p> 漫步王东社的高墙深巷之间,总有一种时光的穿越,让人忘却自我。人,在不经意间,便成了经年风景的守望者。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地域风情,是这座古老村庄千百年来积淀出的鲜明特质。村中古街老巷交错纵横,古建民居星罗棋布。堡墙楼阁,青砖黛瓦,无不记录着历史的印迹;窗棂雕饰,门楼匾额,处处彰显出人文的气息。古树参天,荫庇一方水土;石磨水井,养育万千黎民。穿梭于时光的隧道,触摸岁月遗痕,那种对传统村落的敬畏,已然铭于心,刻于骨。</p><p> 王东社遗存的古街巷,主要集中在东崖和棋盘巷两处。东崖上古时筑堡,前后有门。北门为砖石拱券门,上建真武楼,供奉真武大帝。进入堡内,一座清代建成的关帝庙坐北向南,守护着一方信仰。堡内中心区域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街巷,多条横向小巷交错其中。各式门楼端庄肃穆,古朴中尽显沧桑。南门临崖,建于古堡南墙上,早年已拆除,其迹依稀可辨。</p><p> 从南崖大坡缓缓而下,一处清代过街阁楼孑然而立。该阁楼石质台阶,拱形石劵门,门顶部石刻“佳境”二字。阁楼正南,便是村中最大的庙宇——同福寺。同福古寺相传建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相继修葺。寺前设七十二级砖砌台阶,庙宇就建于高崖上。古寺建山门一座,上悬大明万历年所铸铁钟一个,钟面铸有“大明国山西太原府代州崞县崇仁乡崇信都王家东社永宁寨文殊寺造”等铭文。寺内前院建天王殿,中院分设玉皇殿、观音殿,后院高台建有全寺最大的建筑——佛光殿。整座庙宇古朴典雅,颇具宋元之风。</p><p> 古寺南崖底处,是明清以来温氏居民的聚居地——棋盘巷。它也是王东社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明清居民点。主巷呈南北走向,长200余米,内有多条小巷交错相通,宛若棋盘。光绪二十七年,村民于巷南、北各建拱形石台基券门一座,南曰“崇义巷”,北曰“增新巷”。巷内观音堂、五道庙、“安敦里”砖拱门、旗杆石、拴马桩等古迹零星点缀,成片保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坐落其中。该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王东社村街巷总格局,是研究古同川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特点的“活化石”。</p><p> 棋盘巷内的古民居以四合院居多,其中以温玉玺民居最具代表性。该院落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19平方米。从主房梁记看,该院落建筑创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宅院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建有主房、院门。两侧建有吉星楼、配房、耳房等,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院落。此外,棋盘巷内还有一些建筑较为独特的古院落,如温效田二层木结构古民居,温吉红“道光二年”建二层小绣楼,温成根一进二院式带仪门建吉星楼古宅院等,虽布局不同,建筑各异,均代表了清代东社区域内各式民居的最高艺术水准。</p><p> 古村风貌今犹在,人文保护再起程。 2017年1月,王东社村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018年又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仅为这座古老的村庄争得了荣誉,更为世人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窗口。相信,王东社村将会以两次入选为契机,加大宣传和保护本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力度,争取早日让东社古镇的特色文化走出原平,走向全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