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有史前大汶口文化,又有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还是红色革命老区,革命文化底蕴深厚。在聊城市所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中,民间歌曲当属最为绚丽的音乐文化遗产。</p><p> 建国后,山东省民间歌曲最早正式编印发行的是1951年由渤海人民文工团、渤海军政文工团采集,苗晶编著(山东民歌研究专家),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渤海民间音乐选集》。其中包括歌谣196首、戏曲10首、乐曲13首,是山东前渤海行政区民间文艺的珍贵资料。</p><p> 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编印了《山东民间音乐舞蹈资料——山东省群众文娱活动会演大会特辑》,最早对山东地方小调、说唱歌曲、器乐曲、锣鼓曲、戏曲曲谱进行了整理。</p> <p> 1962年,山东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山东民间歌曲选集》(第一、二册)中收录了聊城市各类民间歌曲171首;</p> <p> 1978年,山东省革委文化局民歌编选小组编印《山东民间歌曲选》(上下册油印版)收录聊城民歌18首;</p> <p> 1980年,山东省艺术馆出版《山东民间歌曲选》中选录了聊城市各类民歌100首;</p> <p>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油印版)由原山东省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共同编辑整理,并与1980年印刷成册,共分上、中、下三册,其中聊城市共收录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民间歌曲79首;</p> <p> 1981年,由山东省聊城市艺术馆编印的《山东省聊城地区民间歌曲选集》,共收录本地区201首民间歌曲,分新词、历史、号子、生活、演唱、秧歌、其他等六大类,是到目前为止整理最为全面的一个版本。</p><p> 聊城市民间歌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仍然有散落在民间的小调尚未被整理出来,只有更进一步地挖掘创新,才能传承好、发展好,并将沉寂于书面的曲谱搬上舞台,使民间歌曲更加舞台化、立体化。只有赋予它新时代的气息,才能成为家乡文化百花园中最为灿烂、最具地方特色的音乐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