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老师(剪影一)

可米

<p><br></p><p>同学们:</p><p>&nbsp;&nbsp;&nbsp; &nbsp; 我心中老想着一事,想和你们商量。</p><p>&nbsp;&nbsp;&nbsp;&nbsp;&nbsp; 就是发动同学们,写写我们当年的老教师。</p><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些回忆太珍贵,也联系着我们无数青春美好岁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教师们渐渐都渐行渐少了,我们也步入老年,但那些视如人生最美,最珍贵的瞬间难道由它飘缈无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家有多少写多少,也许只有短短的一件小事,也能变成最珍贵回忆链中的一环呀!把它串起来,制成一条晶莹的项链,送给自己,送给同学,送给老师,纪&nbsp;念曾经那个不能忘怀的岁月!</p><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们支持吗?</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三届高二十二班 倪云碧</p> <p>全体同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离开学校,才知道在课堂学习有老师陪伴的幸福。走上工作岗位,才体会到对年轻人或孩子成长的认可是对师长最好的回报!倪云碧同学的倡议,是我们回忆和感谢老师的良机!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在2020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能分享到每位同学的回忆!</p> <p>  &nbsp;&nbsp;&nbsp;&nbsp;倪云碧同学的倡议很好、很有意义。当年教导过我们的下关中学的老师虽已渐行渐远了,但是不能忘却。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是不可多得的一代人,他们十分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表,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p><p>&nbsp; &nbsp;&nbsp;他们给予我们的教诲令我们终生受益不敢忘怀,把他们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激励自己和后人,是每个学子应该做的事也是应尽的责任。此举应在全校推广,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回忆并记录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当然如果健在的老师们也参与其中那就更好了。</p> <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下关中学的老教师是老三届学生最敬重的人,是时代楷模,为人榜样,也是能载入史册的典范。历经磨难而坚强,受到过冲击不气馁,不因冤枉而忌恨。以怨报德,坦然释怀,善良仁爱,始终不渝。这是一批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犹如巅峰,高而仰止。是矗立在校园的丰碑,苍洱可鉴,流芳千古。</p> <p>&nbsp;&nbsp;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交响乐,在你心灵深处总有某一乐章的旋律伴随着你。</p><p>&nbsp;&nbsp;&nbsp;&nbsp;&nbsp;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蓦然回首 ,那便是我们落满校园的芳华!</p><p>&nbsp;&nbsp;&nbsp;&nbsp;是我们老三届学生与尊敬的老师共同谱写的那一乐章。</p><p>&nbsp;&nbsp; 有感彩云归的倡议!</p> <p>师恩似海!文革前的老教师教书育人做得非常的到位,是我们的榜样。</p> <p>&nbsp;&nbsp;&nbsp; 谢谢了!远上寒山及初63班的同学们,谢谢云碧的倡议,让大家写回忆录,使我们重温学生时代,使我回忆起父亲及老师对我们的教诲!</p> <p>  见到倪云碧同学倡议写写我们母校一一下关中学老师的倡议,心中升腾起一种写作的欲望。是的,我们曾聚会做了感恩母校的大型歌舞盛会,细细一想,感恩什么,首先感恩那些特殊时期培养教育我们的老师。因为年龄,我们的老师都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而且多数已经逝世,健在的只有少数,用我们的笔记述他们使我们终身难忘的事。这不仅仅去感恩,更是对我们所受教育的总结,也是留下给后人的一份记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校的老师及教职们给我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记忆,要写的人和事太多,只能一 一道来。</p> <p>&nbsp;张乃光</p><p>&nbsp;</p><p>杜乙简,白族,1916年9月生于大理州洱源县,2005年9月13日夜逝世。下关中学语文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评为云南省模范教师。并先后任中国书画函大大理分校校长、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大理州人大副主任、州政协副主席。</p><p>&nbsp;</p><p>&nbsp;</p><p>先生仁且寿,回首却心惊。</p><p>少学甲骨文①,老来梦成真。</p><p>字有金石味,语带白乡情②。</p><p>豆腐煮白菜③,出浅入深经。</p><p>坛上诵己诗,山鸣有谷应④。</p><p>文革遭横祸,身心受辱凌。</p><p>高台跌地下,朗朗发笑声⑤。</p><p>劫后喜复出,诗书老更成⑥。</p><p>平淡见奇崛,破俗去凡尘。</p><p>含泪忆先生,五月榴花明。</p><p>三言复两语,醒来脑更清。</p><p>纵不成战士,决不做苍蝇。</p><p>&nbsp;</p><p>①杜先生20多岁时曾在中央研究院师从著名甲骨文学者董从宾,从事考古及古文研究。</p><p>②杜乙简先生授课时带有一口浓重的白族口音,抑扬顿挫,带有鼻音,极富韵致。</p><p>③先生曾以“豆腐煮白菜,天下美味”,讲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十年动乱,这成为他攻击社会主义的“罪证”之一。</p><p>④语文课上,先生曾高声朗诵他创作的诗歌《花甸坝》:“溜索拉紧了吗/山鸣//溜索拉紧了/谷应//山鸣谷应/壁立千仞的山冈上/矿产、木柴、石头/滚到花甸坝人民的怀里……”</p><p>⑤文革期间,先生惨遭批斗,从台上跌下,仍发出朗朗笑声。</p><p>⑤先生工真草篆隶,尤擅甲骨金文、篆刻、诗词曲联。他独特的书法艺术和诗词才情,为人称道。</p> <p> 初68班 杨聪</p><p><br></p><p> 我是下关中学初68班的学生。1964年9月入学,1969年1月离校当知青,在校近五年,实际学习就两年。</p><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两年的初中学习中,老师对我们非常认真负责,后来才发现他们都</p><p>是下关中学比较优秀的老师。担任我班班主任兼政治课的是杨润东老师,</p><p>语文课是李暄老师,数学课是李世华老师,英语课是印尼归国华侨关伟康老师,历史课是郭桑老师,地理课是段云甫老师,美术课是杨德举老师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 班主任杨润东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我们要求严格,自己也以身作</p><p>则。他讲课内容既有国家的时事,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让我在他身上学到实事求是看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关心国家大事。他作为班主任,工作井井有条,把我班管理得很好,班风正,大家互相关心、积极向上。他带领我们把学校分配的自留地种上大蒜,组织大家科学施肥、浇水,是那时全校自留地种得最好的一个班,我们从中也感受了劳动的快乐。他组织我们班排练和演出了歌剧《我站在村外的小桥上》,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给大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p><p>&nbsp;&nbsp;&nbsp;&nbsp;&nbsp; 李暄老师讲语文课很有风度。我们每学一篇课文,他都要先给我们朗读一遍,他语速适中,眼神和表情不断变化,吐字清晰,有时在教室里边朗读边走动,把我们带入文中描写的场景。特别是他朗读古文和古诗词的时候,几乎都是在背诵,随着李老师语调的变化,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唐宋那些人或事。李暄老师的父亲是下关有名的老中医,父子两人气质同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 数学课李世华老师教学认真,态度谦和。一次,李老师在黑板上讲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题时,用了比较复杂的中括号小括号。李老师用粉笔将题目一点点地写在黑板上,他一边写我们一边思考。当他写完准备分解时,我发现这道题是(a+b)² 衍生出的一种情况。等李老师很细心地用了近十步解析后,我举手要求发言,提出可以用一步还原为 (a+b)² 的方式解题,并说明了理由。李老师听后立即说:“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肯定我,对我后来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很大帮助。李世华老师几乎每次课都认真地在黑板上演算例题,不辞辛苦,一板写满擦了又写一板,一步一步、一点点引导我们思考和理解问题,给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会认真严谨并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p><p>&nbsp;&nbsp;&nbsp;&nbsp;&nbsp; 英语课老师是印尼归国华侨关伟康。关老师生长在国外,20 世纪 60</p><p>年代初,随大批华侨回国。他个子瘦高,带一副深度眼镜,汉语表达较好。跟着这位生长在国外的老师学习英语,自然是一种缘分。跟着关老师,我很有信心要把英语学好,所以非常认真,还拼命地用汉字注音帮助记忆。关老师发现后,明确给我指出这个方法不好,必须要多读,但不能含在喉咙里,要大声去读。在关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没有学习外语的畏惧,能跟着大家一起进步。</p><p>&nbsp;&nbsp;&nbsp;&nbsp;&nbsp; 郭桑老师讲历史课最有意思的一次是讲北京猿人,郭老师拿着一个山顶洞猿人的石膏模型头像放到讲台上。我的座位在教室的侧面,从我的角度看,郭老师特别像那个山顶洞猿人。郭老师的口音较重,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反而记住他是山顶洞人,直到后来我去北京周口店参观遗址时还想起郭老师。其实,我们都是山顶洞人的后代。郭老师的历史知识丰富,给我们讲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使我认识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特别是郭老师重视对每个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分析方法,让我受益一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 地理课段云甫老师给我们上课期间,除国家统编教材外,还给我们配发了一本乡土教材,内容是大理家乡的地理及物产,感觉很亲切。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了我的出生地——下关在古今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地位,在汉唐就已显现,随着历史的变更,不但没有改变,还与时代同步发展。这就是地利,即一个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这个地方的物产及人文特质。这些知识,为我后来学习和研究区域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p>&nbsp;&nbsp;&nbsp;&nbsp;&nbsp; 美术课老师杨德举是大理地区有名的国画画家。我们能上他的美术课是一种福气。杨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他擅长用画笔配合,一边讲一边画,描述或表达一个个场景,有时感觉他的手比嘴快而且更清晰。他对大理的苍洱大地有着极深的感情,他的作品很多是这方面内容。他在课堂上的举例,随手而来的也是苍洱景观,栩栩如生。遗憾的是,我只会欣赏,不会用画画来表达,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杨德举老师对艺术不懈追求与求实、忠厚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p><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我们在上植物课期间,老师除书本知识外,还引导我们观察细胞和植物标本。因此,我们可以到实验室看显微镜,到植物园认识和了解各种植物。</p><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以上简单的回忆可见,我们两年的初中学习其实相当扎实。</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高22班 倪云碧</p><p><br></p><p> l961年,我考上了当年下关唯一的中学:下关中学。</p><p>成了一名中学生!心中好高兴又有些惶恐。</p><p>&nbsp;&nbsp;&nbsp;&nbsp; 进到关中校园,充满兴奋,新奇的中学生活开始了。</p><p> 有了十几门课,每科的科任老师,就像开启知识之门的推手,将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探索。</p><p> 当年,关中校园很大,我们脑海中,永留母校最原始的美,也永留每位老师的音容。</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慈祥厚道的杨守忠老师</p><p><br></p><p> 我被分到初五十一班,班主任是杨守忠老师,并教我们数学。</p><p> 杨老师外表憨厚木讷,上了他的课才知道他思维清晰,会用深入浅出的巧妙讲解,令我对数学兴趣浓厚,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p><p>&nbsp;&nbsp;&nbsp; 多年后,我从宾川返城也当了老师,并在荷花完小戴帽初中班教学。想起也挺奇葩的,我的课有数,理,化,音乐!真是大展拳脚!</p><p>&nbsp;&nbsp;&nbsp;&nbsp; 由于没有任何试验的设备,我每每要回一中去借用。当时杨守忠老师已不任教,是去管理试验室。我每次去借用器材,化学试品,他都详细耐心地交待注意事项,把物品收拾包扎得我很容易拿,他那慈祥,谦和又认真的形影,我是忘不了的。</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才多艺的徐开勋老师</p><p><br></p><p>&nbsp;&nbsp;&nbsp;&nbsp; 升上初二,班主任换了新调來的徐开勋老师,徐老师教的是美术,而他懂的,会的东西太多了,在和他相处的一年中,给我们留下了最快乐最值得回味的时光。</p><p>&nbsp;&nbsp;&nbsp;&nbsp; 徐老师的艺术天份不只在美术,他像一棵大树,每条伸出的枝子都浸透着艺术美丽的绿叶。他又有一对巧手,和独到的匠心。</p><p>&nbsp;&nbsp;&nbsp;&nbsp; &nbsp; 啊!我回忆的天窗打开了帷幕,那难忘的回忆重现在眼前...</p> <p>  在那一年,学校的舞台上,相继表演了几个很精彩的民族舞蹈:《红领巾与向日葵》,《斗笠舞》,《蒙古舞》,《丰收舞》,这些都是徐老师教的。在当时的学校舞台上,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p><p><br></p><p> 《红领巾与向日葵》和《蒙古舞》是五十一班单独表演。后面两个舞蹈是全校挑选出来的。</p><p><br></p><p> 《斗笠舞》是海南黎族舞,要跳出黎族的风味,徐老师指导我们怎样摆出"三道弯"体态,和特酷的仰头表情等。</p><p><br></p><p> 我们听说徐老师会跳"踢踏舞",休息中间,大伙很想看看,徐老师随便跳了几下说:没有那种特制的鞋,跳不成。我们心向往哪天可以也学到呀!</p> <p>  后來学《丰收舞》的经历中,更是看到徐老师舞蹈的造诣深厚。这个舞徐老师也不会,是刚刚出來的《中国舞蹈》刊物才登出,徐老师就一手拿着书页,一边看一边揣摸一边教我们,那个情景多奇特呀!我们几个小姑娘,眨巴着眼睛尽量去体会,去摹仿。《丰收歌》那个出场动作,开始老觉得挺别扭的,好像左脚左手似的,练习了多次后,会了。徐老师看着书上的标出,一个个动作手把手教,我们也被这个有点难度的舞蹈深深吸引,努力练习,终于学会了。在音乐舞蹈一齐配合的排练那天,心随舞飞,忘乎所以,我们沉浸在努力之后的满足中。</p><p><br></p><p> 《丰收歌》一在学校的表演中大获好评,立即参加了好几次市里的大型演出。不久,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放映了,听说里面也有《丰收歌》我们几个好惊喜,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去看了《东方红》,眼晴舍不得眨地看着,互相说:一样的!完全一样!心里不知多么佩服徐老师呀!</p><p><br></p><p> 徐老师的才艺是多方面的,《斗笠舞》是海南黎族舞,需要黎族特色的头饰,挂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都是徐老师亲手为我们做的。也不知道他去哪里找來的材料,用新的白色铁皮剪成一枝枝长发簪,又把细细的铁皮扭成麻花代替银项链,用纸剪花边贴在裙边;还用细竹和纸做成黎族的斗笠,这一切都是徐老师亲自做给我们的。</p><p><br></p><p> 回想这些,真的很感激,那些美好,欢乐的学生时代,在紧张的学习中又保有这些愉快幸福的,兴趣相投的生活,忘不了呀,老师!</p> <p>云碧:</p><p><br></p><p> 谢谢你给我父亲的赞誉,的确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美术,与艺术有关的,比如雕刻、雕塑、木工、铁工都会。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如弥渡中学、大理师范、下关中学,教过的文艺节目有:江南传统剧巜採茶扑蝶》、朝鲜舞蹈巜桔梗谣》、四川凉山彝族舞蹈《快乐的啰嗦》等。当时在学校甚至本地都受到好评。在学校文艺表演中质量最高的节目,而且每个节目道具都他自己做,非常新颖、漂亮!直到現在遇到父亲当年的学生谈起父亲都是赞叹不绝。谢谢你云碧!</p><p><br></p><p> 徐开勋老师女儿高二十一班徐珊</p> <p><i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nbsp; 高21班 冯晓峰</i></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完同学彩云归《多才多艺的徐开勋老师》让我回忆起一段往事:</p><p>&nbsp;&nbsp;&nbsp; 因父母工作调动我于1964年转学到下关中学,徐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但他却教过我的母亲,而且,母亲也对他有深刻的映像。</p><p>&nbsp;&nbsp;&nbsp; 巧的是,我与徐老师女儿徐珊都分在了高二十一班,排座位就在我前面。</p><p>&nbsp;&nbsp;&nbsp;&nbsp; 记得母亲对我讲过:“徐老师是位舞蹈家呢!舞跳得极好!”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时徐老师正在学校排舞蹈节目《丰收歌》,听说是照着《舞蹈》杂志刊登的动作分解图排练,当时我简单的认为只要能看懂分解图就能把舞跳出来、排出来。</p><p>&nbsp;&nbsp;&nbsp; 多年后我曾向两位舞蹈界的专家请教 ,才知道,即便是专业舞蹈演员看着舞蹈分解图,做出固定的动作并不难,但是要把动作与动作之间用流动的韵律连接起来,并能很到位地表现出舞蹈的整体韵律也不多见,并非易事 。</p><p>&nbsp;&nbsp;&nbsp;&nbsp; 因此我一直很佩服徐老师,他老人家堪称跨界精英!</p><p><br></p> <p>  &nbsp; 高22班 倪云碧</p><p><br></p><p> 范老师,教我们数学的,他给我们留下的也是难磨灭的记忆。</p><p>范昭老师中等个子,戴着眼镜,讲话带有保山口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印像中,他好像特别喜欢我们五十一班,我们班男生调皮捣蛋,女生鬼五马六,主意多多,但数学最好的尖子还都在我班,比如李宝荣和胡煕宁。记得胡熙宁数学测验得了120分,因为他解出范老师附加的两道难题。</p><p>&nbsp;&nbsp;&nbsp;&nbsp; 范老师上课,口齿清楚,拿着大大的三角形,常常一口气讲完一道題,同学们跟着他跳跃式的思维高低起伏,解完一题后,好像从高山下到平原,然后吐出一口大气!嗨!真爽!</p><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学们最怕范老师的一招是:突然袭击!</p><p>&nbsp;&nbsp;&nbsp;&nbsp;&nbsp; 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数学课时班长喊了起立后,范老师走上讲台,眼神变得狡黠,一絲笑意在嘴角拉长说:坐下,把书收起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噢呀!"同学们就会发出长长的惊叹!范老师要突然测验了!</p><p>所以,当年同学们可是很怕范老师那神秘的一笑的呦。</p><p>&nbsp;&nbsp; 范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的,不准我们迟交作业,迟了不收。</p><p> 这对我们要常去排舞的陶丹书,杨士钊,王丽波和我就犯难了。但是,精灵的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我们赶完作业就去到范老师在校分部的教师宿舍,悄悄地从门下的缝隙一本一本塞进去,然后轻手轻脚走出大路才哈哈大笑溜走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范老师可能也体谅我几个,也没提,发了作业,还看见上面范老师用红笔写着俄语:хорошо〈好!〉有时还有:очень хорошо ,&nbsp;&nbsp;&nbsp; O倾,哈拉所!〈非常好〉把我们可高兴坏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时间长了后,我们听到一些范老师的小道消息,说他在上大学时就被打成右派分子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是咯噔了一下,但又觉得他是好老师呀!后來又听说他右派帽子摘掉了,唉!我们心中又松了口气。</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多年后,范老师曾说过,他教了几十年书,最记得的还是老三届的学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7年,筹备写《知青岁月》,袁光煕学长联络了我,我写下了《右派的女儿》,出版后,范老师也看到了这篇文,他感触良多地写出以下的读后感:</p><p>&nbsp;&nbsp;&nbsp; </p><p>&nbsp; &nbsp; "拿到书,我一口气读完了倪云碧写的《右派的女儿》。因为这篇文章触动了我最敏感的神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看到倪云碧同学在以阶级斗爭为纲的年代,能对一个右派的女儿表现出深沉的关爱和同情,十分感动,也欣赏作者优雅的文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范昭&nbsp; ”</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袁光煕学长及时将这段话转给了我,我心一酸,好想哭。</p><p>&nbsp;&nbsp; 那些年,范老师经历了多少苦痛折磨呀!大学里,青春朝气的青年一下子被打沉到黑暗里,背负着这顶沉重的帽子前行。不管他有多么好多么高的学识,他都心怀卑微。他尽心尽力教导学生,那是唯一安慰。</p><p>&nbsp;&nbsp;&nbsp; 这一生坎坷的路,他还是勇敢前行!所幸,他后来成了家,有儿有女,乐享天伦。</p><p>去年1,19,范老师见到了他的好多学生,桃李满园!</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初63班 杨明秀</p><p><br></p><p>告别了校园,远离了学生时代,碧姐的一个倡议像石头投进池子荡起层层涟漪....</p><p>&nbsp;&nbsp;&nbsp;&nbsp; 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年轻,姣好的面容又清晰,又鮮活地浮现在眼前。</p><p>&nbsp;&nbsp;&nbsp;&nbsp; 董宣川老师是我的入团介绍人。他因为身体不好长期戴着口罩,虽然清瘦,但始终乐观向上。没有给我上多少课,仍然感受到他乐观善良。</p><p>&nbsp;&nbsp;&nbsp; 过梅玲老师,是教英语的,普通话里夾杂着上海口音。皮肤白晰,一看就忘不了,很有气质的女教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英语特别感兴趣,还特别喜欢英语考试。英语成绩也很好。</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严学美老师教数学,她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关中,留一條天然棕色大瓣子,青春闪耀。估计只大我们七,八岁吧,像个大姐姐,与她像同辈人样相处。</p><p>&nbsp;&nbsp;&nbsp;&nbsp; 最记得她常提醒我们说:做题先要理解题意,就像一件衣服,先提起衣领才能看清是什么样。这句话给记住,受益匪浅,也用这话教育我的孩子。</p><p>&nbsp;&nbsp;&nbsp;&nbsp; 张乃云老师教我平面几何。当时有:几何几何,磨破脑壳之说,我也心对几何打怵,上课思想总开小差。张老师是个严谨的人,我们有点怕她。她要求我们买白纸做作业本,训練平衡整洁干淨的习惯。</p><p>&nbsp;&nbsp;&nbsp;&nbsp;&nbsp; 马才顺老师,口才了得。讲雷锋的故事,让我们听得入迷。</p><p>&nbsp;&nbsp;&nbsp; 陆廉方老师教体育,是我最差的学科。因为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一双三寸金莲,我记事起就看如拄着拐杖颤葳葳的行走,我也跟着习惯慢悠悠的行走。所以运动细胞缺乏,走跑都是倒数第一。</p><p>&nbsp;&nbsp;&nbsp;&nbsp; 杨德举老师,我们的美术老师,我因听不懂他的话,美术也很差。</p><p>&nbsp;&nbsp;&nbsp;&nbsp; 刘汝玉老师是部队文工团战士,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教我们音乐。我虽五音不全,仍然喜欢上音乐课,特别喜欢过节日,学校有文艺演出,最难忘刘老师演出的《逛新城》。</p><p>&nbsp;&nbsp;&nbsp; 忘不了的学生时代,忘不了的各位老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i style="font-size: 15px;">黄瑞康 阿咪 李义生 瑞来</i></p><p><br></p><p>黄瑞康:</p><p>下关中学的教师队伍历来都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p><p>有一位叫孙煦的老先生,不知大家还记得吗?大约是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在沙河埂桥头的小卖部和几个同学在买东西时,来了一个又瘦又矮的小老头,虽是热天还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棉衣,趿着一双破布鞋,微微前突的下巴上留着一小撮山羊胡子。来到跟前掏出一角钱往柜台上一放,也不说话,售货员一看赶快用一只土陶杯打了一杯酒,又拿了几根江米条送到他面前。只见他端起酒杯吱扭一声就吸去了半杯酒,接着又将一根江米条放到口中慢慢咀嚼着时不时抿一小口酒。这就是这位老先生留在我心中的印象。</p><p>后听高年级的同学说他叫孙煦,才学十分了得,可谓满腹经轮,又云是个托派,还和魯迅先生打过笔战。只因当时对这些事不太关注,只留下一点模糊的印象,不知大家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一位老先生。</p><p><br></p><p>阿咪:</p><p>据高年级学生讲,孙煦原来上课的,讲近代史,根本不用课本和讲义,滔滔不绝。我见过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小册子就是孙煦翻译的,名字记不得了。</p><p>有年回下关,大哥随口念了孙煦的三首诗,我记下来了:</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 孙煦诗三首</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七律二首</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想像空山挹翠霞,</p><p>&nbsp;&nbsp;&nbsp;&nbsp;&nbsp; 披襟岸帻读南华;</p><p>&nbsp;&nbsp;&nbsp;&nbsp;&nbsp; 但愿肝胆明如镜,</p><p>&nbsp;&nbsp;&nbsp;&nbsp;&nbsp; 何求声名薄似纱。</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地有情皆化蝶,</p><p>&nbsp;&nbsp;&nbsp;&nbsp;&nbsp; 长林无处不飞鸦;</p><p>&nbsp;&nbsp;&nbsp;&nbsp;&nbsp; 闲中自有闲中味,</p><p>&nbsp;&nbsp;&nbsp;&nbsp;&nbsp; 日日簾前看落花。</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别馆寒砧又报秋,</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堪羁旅又供愁;</p><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情大抵龟三足,</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世味无非貉一丘;</p><p>&nbsp;&nbsp;&nbsp;&nbsp;&nbsp; 若有金钱能买酒,</p><p>&nbsp;&nbsp;&nbsp;&nbsp;&nbsp; 何妨佳节亦登楼;</p><p>&nbsp;&nbsp;&nbsp;&nbsp;&nbsp; 死生已份成虚幻,</p><p>&nbsp;&nbsp;&nbsp;&nbsp;&nbsp; 只合随缘任去留。</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七绝一首</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万里冰封千里雪,</p><p>&nbsp;&nbsp;&nbsp;&nbsp;&nbsp; 岭南犹有一枝春;</p><p>&nbsp;&nbsp;&nbsp;&nbsp;&nbsp; 向阳花木知多少?</p><p>&nbsp;&nbsp;&nbsp;&nbsp;&nbsp; 争及孤芳不染尘。</p><p><br></p><p>孙煦在校门口一间简易房里负责打铃,桌上放着一个小闹钟,人瘦如柴。老福生有次还对我说:”就他安逸了,躺床上用大脚趾按按电钮就行了。“后来见他在工人俱乐部下棋。好汉不提当年勇,常常是阿水的手下败将。</p><p>他是小托,大理还有一大托,原来在大理一中教书,是陈独秀的表弟,后来在居民上的小工坊里做小火炉卖。是周总理亲自过问,郑刚书记用自己的座驾送上昆明政协文史馆工作。</p><p>不知孙煦老师后来落实政策没有?她的大女儿孙蜀丽,小学时是我的同学。</p><p>他的儿子,往届的学生都认识,从小打赤脚,可以光着脚在刺藜上走。大家叫他孙小三,大名叫孙蜀龙。</p><p><br></p><p>李义生:</p><p>这位老先生和我有交往,在他最后的岁月里到他宿舍的好象就只我一个外人。他有两个女儿,但是没有交谈过。老先生有时间,就去茶館下象棋,在家也是一个人摆棋。他的宿舍距我们教室二十米左右,我也酷爱象棋,常抽时间去和他对奕。每次我去了他很高兴。下棋之余,也讲几句闲话。讲到口才,他特别推崇闻一多,汪精卫。有一天星期一早上我到他宿舍去,他不在,只看见他女儿在收拾东西,看见我去,他女儿对我说他走了。我很讶异!也很难过。再看看门上,一样也没有贴。没有一点痕迹,像刚刚走了主人的样子。</p><p><br></p><p>瑞来:</p><p>我记得这位孙老先生的。他工作确实就是打铃。当时看见他就觉得有些僚倒,没精神。偶尔问下,听到的就是"托派”,不能搭理他。对当时的学生,都觉得他很神秘。由于他的失落,孩子们也不乖似的。从他住的小房子里随时听得见吵架声。恍惚记得有个叫孙竹清的人就是他的女儿。老伴似乎没有。</p><p>文革开始时,还有少量大字报针对他。后来离校后就不知道他家去哪儿了。</p><p><br></p><p>黄瑞康:</p><p>天妒英才,一颗本该光芒四射的明星却被一个错乱的年代煙灭了,太可惜了。[流泪][流泪][流泪]</p><p><br></p><p>按:孙煦,字雪庐。早年一腔热血,从四川到上海找到陈独秀,投身革命。后被定为托派。54年与濮清泉(陈独秀表弟),一起被捕,后释放。濮被安排到大理一中教书;孙被按排到下关中学教书,后解除教师职务。有五女一子,妻早逝,子女皆在孤儿院长大。儿子是老五孙蜀龙,自幼加入京剧团学京剧。最小的的女儿是送人了,所以不姓孙。我聊天中提及孙小三,原以为是小子。后来才知道是与我小学时同过几天学的孙蜀丽,后来也转到孤儿院了。聊天中谈及"就他舒服了",其时下关中学已抓出杜李陈王四个"牛鬼蛇神",被学生用木头枪看押,监督劳动。孙当时已羸弱,也无人看管。故出此言。</p><p><br></p><p>阿亮又发来孙煦老师诗一首:</p><p><br></p><p>@阿咪 &nbsp; 孙煦老先生还有一首七律,过去曾抄过但失落了,昨天我请陈关生同学重抄付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生岁月任磋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局残棋已南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世事浑如苍狗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人情到处白云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仃伶不惯迎风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慷慨何妨对酒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得江湖常浪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萧然身世付渔蓑。</p><p><br></p><p>后记:数年前大哥王晶随口给我吟了三首孙煦老师的诗,我说别忙,让我记下来。我提笔忘字,被大哥夺过笔说:"这样一个字也写不出?"补上其字,并讲解了"龟三足"的典故。思之泪目。对于诗词,我也好胡诌几句。但总觉不像。读读前辈的诗,也是学习。</p>

老师

我们

下关

同学

孙煦

中学

学生

舞蹈

李老师

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