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垭的黄桷老街

胡志耘

<p>黄桷垭的黄桷老街</p><p>&nbsp;</p><p> 对修缮一新的黄桷老街心仪已久,去年大学同学会时匆匆看了一眼,一点印象也没留下。那天,趁着车子大保,和石迅一起,虽然下着小雨,我们还是十分慎重地认真看了看老街,原来这里还有那么多的故事,下面我就以时间、人物、事件为线索全景式的由近至远给大家一一呈现黄桷垭的故事。</p><p> 先谈地名黄桷垭:据说1954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对垭字的注解是:“黄桷垭,在重庆市”。传说,唐朝末年,涂山一带,天阴雾渲,瘟疫蔓延,人们惊恐不已,神鸟“治鸟”突然出现,筑巢于此,饰以“土垭”,瑞光环夜,清天地,退瘟疫,庇佑山人,故得名曰“垭”。简单的说就是两山之间称为垭,也叫垭口。</p> <p>神鸟治鸟</p> <p> 十年前吧,住在南岸一带的几个初中同学蒋华、蒋佑祥、杨在君、龙克勤等经常相约爬南山,常从桐君阁药厂起爬,终点就是黄桷垭老街。爬上山一般都是中午了,吃了豆花饭,休息一下就下山。那时还是薄熙来时代,绿化市容,交通、治安得到根本改变,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南山、歌乐山步道日臻完善,每至风和日丽,游人如织。把爬山当作锻炼身体的人特别多,有点游玩锻炼两不误的味道。春游、秋游爬山实际也是重庆人的传统,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或照相,或高歌,或论国事或谈历史,各取所需,无所顾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鸟鸣花香,有时我们还带着娜娜,它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至今想起娜娜心里还不是滋味。当时还不知黄桷垭有这么多故事,黄桷老街两侧的房子破烂不堪,如今修葺一新,已成网红打卡处。</p><p> 四十多年前,我们还在沙坪坝读书,春游南山,记得到过一、二次黄山,一般都是到南温泉,从沙坪坝坐车到市中区,后坐船过长江,再坐车上山。原来找不到方向,现在晓得了它们属于一条山脉,黄山在北,南泉在南,一个在上新街这边一个在九公里那边,相距20~30公里。那时春游很简单,也很神圣也很洋盘,背一壶水,扎根皮带,两个馒头(剖开,里面夹点咸菜),一疯耍就是一天,也不晓得累。晓得蒋介石在黄山住过,不知道黄桷古道,更不知道蒋总统在南山亲自指挥全国抗日。</p> <p>关于三毛的介绍</p> <p>三毛</p> <p>三毛故居</p> <p>  三毛可能是离现在最近的世界名人了,她是台湾著名现代作家,著有“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等经典作品23部。1948年,三毛随父母从黄桷垭迁居台湾。五岁以前三毛都是在黄桷垭度过的,她喜欢荡秋千、看宰羊、嬉水缸、逛坟地,她的足迹遍布西班牙、德国、美国等世界各地,在西属撒哈拉沙漠与荷西结婚,她还与西部歌王王洛宾悱恻缠绵。1990年,三毛再次回到重庆黄桷垭。1991年1月4日,她开刀完成手术后第二天被人发现在厕所里用尼龙袜上吊,年仅四十八岁的三毛玉殒香消,据传她生前患有抑郁症。</p> <p>赵熙,晚清第一词人</p> <p>李奎安,巴县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p> <p>晏阳初,平民教育家</p> <p>孔令伟,人称孔二小姐,民国第一假小子</p> <p>  民国时期,黄桷垭老街还住过许多名人:</p><p> 赵熙(1867~1948年),享年81岁,四川荣县人,前清翰林,正三品监察御史,以诗、词、书、画、戏五绝名誉海内,当时称为清末第一词人。静庐,是赵熙在黄桷垭的住所,由孔祥熙遵总统旨意在老街安排的。</p><p> 李奎安,1879~1947,享年68岁,巴县华严镇人,重庆五老四学士之一,巴县议事会议长,巴县文教、工商界的知名人士;1925年首倡创办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p><p> 晏阳初,1890~1990年,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p><p> 孔二小姐,孔令伟,民国第一假小子,是孔祥熙与宋霭龄的二女儿,性格张扬。孔令伟平生四大爱好:飙车、骑马、玩枪、耍女人(是不是同性恋哟?),终身未嫁,一直陪伴在宋美龄身边。孔香苑,原名“黄葛饭店”,抗战期间,孔令伟接手过来改名为孔香苑,成为当时老街上最为亮眼的一颗明珠。</p> <p>黄桷垭邮政局旧址</p> <p>  还得介绍一下意义重大的黄桷垭邮局。1896年,“大清邮政重庆邮局”正式成立,同年,邮政代办“崇文民信局”在黄桷垭老街上设立,用于投递传送官府文书、民间书信、包裹等,黄桷垭最古老的邮局就此诞生。民国时期,“大清邮政重庆邮局”改名为“中华邮政东川邮局”。1939年7月,“东川邮局黄桷垭支局”正式成立。东川邮政管理局邮政人员培训班,1951年改建为西南邮电分校,1953年分建重庆邮电学校,1959年升格为重庆邮电学院,2006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p> <p>张京营寨</p> <p>  张京营寨与崇文路的来历:</p><p> 老街中段有一座突出于地面的多层工事的综合建筑,是明末清初著名反清复明将领张京(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在南山安营扎寨的主营。明末清初,原张献忠大西政权将领孙可望、李定国率兵突袭重庆,四川巡抚马乾及部下曾英战死,明将张京退守南山,一边与清军对峙,一边修养生息,耕种闲田补充军需,他们纪律严明,不轻易扰民,生产逐步恢复,兵势随之强盛。</p><p> 张京受命四川巡抚后赋诗一首,以明保明灭清之志:</p><p>纷扰干戈未息肩,丈夫岂合卧林泉。</p><p>袖中三尺莫邪剑,撑住西川半边天。</p><p> 在黄桷垭修寨扎营期间,重新修整渝黔、渝桂、渝滇陆上交通要道,同时经营药材生意,为方便山上山下联系,修整了黄桷古道,全铺上了条石。</p><p> 顺治15年(1658年),平西王吴三桂攻占重庆,张京坚守数年,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最后在狱中英勇就义,营下将士陆续被招安,在黄桷垭一带居住生活,营寨逐渐消亡。</p><p> 被俘期间,洪承畴、李国英(陕西总督)对其劝降,均遭严词拒绝,时,张京年已八旬,并赋绝命诗一首:</p><p>弥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谁知。</p><p>衣冠不改生前志,名姓空留死后思。</p><p>破碎山河休葬骨,颠连君父未舒眉。</p><p>魂兮莫指回乡路,直到朱陵拜旧碑。</p><p> 为了纪念这段抗清护明的历史,明朝遗民将黄桷垭渝黔古道的一段路取名为崇文路,以示后人,学习文化。</p> <p>大夏驿站旧址</p> <p>  在黄桷老街的入口处,赫然立着一块石牌,上书“大夏驿站”,这又要讲述一个关于元末明初明玉珍的故事,他在江北城已经静静躺了六、七百年了。</p><p> 明玉珍,1329~1366年,湖北随县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率军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击败元朝官军,平定川蜀,1363年称帝,1366年病逝,葬于江北城。</p><p> 大夏驿站,乃渝黔古道第一栈。元末至正7年(1347年),明玉珍率部进入重庆,至正21年(1361年)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23年(1363年)称帝,国号“夏”,建立“大夏国”,定国都于重庆,他是重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皇帝。在大夏国明玉珍时期,平章窦英,在渝黔古道上设置众多驿站,第一个出渝入黔的驿站就设立在黄桷垭老街上,用于传递官府文书、来往官员中途换马食宿。</p><p> 大夏国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至湖北宜昌,西至云南昆明,南至播州(遵义),北至陕西汉中。</p><p> 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年幼即位(1366年),时年十岁,当年秋主持廷试时曾写过一首《桂花诗》赐给新科进士庞百里等人,诗曰:“万物凋残我独芳,花心金粟带微黄。莫言些小难堪玩,路冷风清大地香。”(天才哟,十岁就会作这等诗?厉害)</p><p> 1371年,明太祖派兵攻蜀,明升投降,四川归明朝统治。明升归降封归义侯,赐居京城。1372年,明升全家流放朝鲜半岛,后被朝鲜王朝开国国王李成桂封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定居开城兴国寺。后娶朝鲜女为妻,育有四子,从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1393年明升逝世,享年37岁。所以直到现在,每年都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鲜族人(实则汉人)到江北城来寻根祭祖,就是这个原因。</p> <p>涂山瓷</p> <p> 老街还讲了一个关于涂山窑的故事:</p><p> 北宋驰名的涂山窑之宝-----黑釉瓷。涂山窑是中国宋代民窑之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葛维汉考古发现,涂山窑在黄桷垭及其附近有窑厂遗址12处,创烧于北宋末,兴盛于南宋,元末渐趋衰落,历经300余年。最有名的就是黑釉瓷,色泽圆润,细腻光滑,黑里透亮,熠熠发光。众多官宦富绅用于斟酒、饮茶或收藏。涂山窑系分布广泛:巴南清溪、荣昌、合川、涪陵均有分布。传说中的涂山窑宝中宝“天目瓷”流入日本,其烧制工艺被称为“神技”。</p> <p>黄桷古道简介</p> <p>  千年黄桷垭,一道通古今。</p><p> 黄桷(葛)古道,乃巴渝第一古道,始于唐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古巴渝十二景之一,至今逾千年历史。黄葛古道起于海棠溪码头,依山攀援,因路旁黄葛树得名。</p><p> 黄桷古道是历代渝黔、渝桂、渝滇商贾必经之路,古巴渝的青铜、瓷器、丝绸、蜀绣汇集于重庆城,由商贾组织渡船过江,再由马帮、背夫驮运,经黄葛古道运往黔、桂、滇,同时,云南、贵州有名的茶叶、药材、皮毛、土纸等货物最后经黄葛古道进入重庆城。</p><p> 各类商品沿黄葛古道上黄桷垭,其地势陡峭,山路崎岖,负重前行到达垭口时,早已人困马乏,此处便成为马帮、背夫集中歇息之地。有人看准商机,于是在此建房设店为来往客商服务,故成为黄桷垭老街之起源。</p><p> 黄桷垭从背夫歇息之地、官府驿站、兵营驻地,逐渐发展为商贾云集的古街,至明清达到鼎盛。顺治15年(1889年),因黄葛垭的繁荣,巴县在此地设立崇文镇。光绪17年(1891年)重庆开埠,助推崇文镇发展,贵州商会馆、云南商会馆相继在老街开馆。抗战时期,黄葛垭成为国民政府抗战指挥中心,老街成为文人雅士的聚居地。如今。区政府举全区之力打造老街,已初见成效,黄桷老街已成网红打卡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