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城里的农村老乡们,你们过得还好吗?

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p>图文编辑:王志兴</p><p>美篇制作:王志兴</p> <p>  </p> <p>  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个尴尬的年龄,我却成了农村来的安国人。</p><p> 理由也和来到安国城里的农村人出奇的相似。</p><p> 一切为了孩子。</p> <p>  第一次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走进教室。家长们站立高呼“老师好!老师辛苦了”!</p><p> 你猜猜老师怎么回答的?</p><p> “家长同志们更好,你们更辛苦,是你们推动了安国经济的发展,是你们提高了安国的房价,是你们给安国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p><p> 转而继续讲话“我看今天来的全体家长,有百分之八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吧?因为我知道你们的儿女们,不能前来参加家长会的原因,他们都去打工挣钱还房贷了”。</p><p> 一语道破。</p><p> 教室里鸦雀无声,家长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p> <p>  老师啊!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房你让进校门吗?</p><p> 我每次回到老家,看着邻居【无房一身轻】的表情,我恨不得揍死他。</p> <p>  想起去年为孩子上学报名那一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头天晚上八点,就在学校门口排起了长龙。到了白天八点开始,那真是人头攒动,人流如水流,七月流火,烈日炎炎,为了孩子上个一年级,攒足劲儿,憋足铆的家长们真是拼了性命。</p><p> 那个勇往直前,扑汤蹈火的架式儿,为了孩子就差动刀动枪了。</p><p> </p> <p>  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两个外孙女就吵着来安国。</p><p> 当然,孩子们不会管你也不知道,老家和在安国天壤之别的日常消费。</p><p> 无奈,和无数个有孩子在安国读书的家庭一样,收拾行囊,打点行装,铁将军把门,告别街坊邻居,抛下温馨小院,来到了安国城里。</p> <p>   刚来到安国不久,就遇到了一目心酸。</p><p> 一天中午我接孩子回来,在楼梯间里, 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清扫楼梯过道。</p><p> 我惊喜的叫出了声“张老师”</p><p> 待那个熟悉的的背影慢慢地转过身来,看清楚了,真是我小学时代的张老师。</p><p> 我不解的问“张老师,你怎么做清洁工了?”</p><p> 此时的张老师却像一个做错事儿的孩子,听到我的问话显得手足无措,慌张羞愧的低下了头。</p><p> 从此在我生活的小区里,再也没有见过张老师的身影。</p><p> 为此我多方打听张老师的消息,终于有一天,等到一个来接替张老师工作的阿姨,才解开了张老师不来上班的谜底。</p><p> 她说“张老师的孙子在安国买了房,他的儿子不怎么争气,她为了给孙子还房贷,不仅把自己的退休金搭进去,还得打工替孙子攒钱”。</p><p> 这个阿姨接下来说的话更让我惭愧不已。“其实张老师这个人干活挺好的,就因为在这个小区里遇见了她的一个学生,面子上觉得过不去,不干了,去摆地摊卖袜子了,一天也能挣20块钱吧”。</p><p> 我哽咽了,眼泪立刻婆娑起来,为了张老师,更为了自己的鲁莽和无知。</p><p> 张老师啊,你年过花甲,从教一生,忙完了儿女又忙孙子,你用那瘦弱的肩膀担负着做人的本分和责任。</p> <p>  在安国住久了,让我惊讶和诧异的事情时有发生。</p><p> 有一天,安国一大型超市搞活动,“前二十名顾客买十斤鸡蛋奖励两个”。</p><p> 就为了这两个鸡蛋,一大早超市门口就排起了五十米长的队伍。</p><p> 人们你挤我,我抗你,争吵不休。我发现一个身体魁梧的农村打扮的大叔,夹杂在一群老太太中间特别显眼。我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村来安国生活的老D。</p><p> 我把他拉出来后对他说,“和一帮老太太比力气,不觉得丢人现眼啊,我给你俩鸡蛋”。</p><p> 老D看到是我也不好意思起来,他赶忙从排着的队伍里撤了出来。</p><p> 我说“你至于嘛,为了两个鸡蛋。”</p><p> 他脸红了。</p><p> 但是接下来老D说的一番话,也在我以后的生活里得到了体验。</p><p> “不比在村里了,在村里咱们随便一吃一喝,谁花个一头二百的在乎过?这不是孙子来安国上学买房了吗?还不是为了替儿子还房贷啊,省下一分是一分吧”。</p><p> 又是为了在安国上学买房闹的。</p><p> 这个狗日的房啊。</p><p> 安国有房就能优先在安国上学,这个硬棒棒的条件,就像一个歹毒的魔鬼,拿着一根麻绳,把农村里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拖到了安国城里。</p> <p>  安国城里的大楼一片连着一片,并且还在继续的开发着地,造着楼。为什么一个县级市的安国城里,房价卖成了天价,人们还在争先恐后的买着?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后来终于想明白了……</p><p> 其实亲们都明白。</p><p> 安国没有住房想在安国上学?门儿都没有。</p><p> 所以每年安国市里边的学校招生前,学区房总是卖的热火朝天, 因为学生是真的“刚需”啊。</p><p>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诱导农村家庭在安国买房,让孩子进安国上学理直气壮,言之凿凿的口号。</p> <p>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p><p> 看似理直气壮的大道理背后,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就是,在农村的小学校里,10个老师守着5个学生,村里大批的房屋被闲置,大批的责任田被流转或荒芜,昔日村里顾客盈门的小卖部,小饭馆,理发馆,关门大吉,往日农村里人欢马叫的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p><p> 有的只是大群的留守老人,和一个个铁将军把门的空房子。</p><p> 虽然这种情况也不单是存在于一县一市,但它绝对是现在农村里的事实。</p><p> </p><p> </p><p> </p> <p>  人们都知道,我们东,西崔章是安国市南娄底乡的两个自然村。两个村子总人口八千左右,就这么两个大村,去年崔章小学一年级共招收了十来个学生。都成了一对一,面对面的授课了,其他的学生都被安国市的各个小学给招走了,对此,崔章小学里的校长和老师们,也是表现的无可奈何。</p><p> 是安国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一定比农村学校里的好吗?</p><p> 当然不是。但为什么会出现农村学校里学生寥寥无几,而安国城里的学校则人满为患?</p><p> 究其原因,除了安国有房能优先在安国上学这个硬核条件外,原因也有虚荣心作祟,家长和孩子都有攀比心理。</p><p> 反正,有多少个孩子来安国上学,就有多少个家庭在安国买房。</p><p> 这虚荣心也好,攀比心也罢,它所带来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了?</p><p><br></p><p> </p> <p>  去年,我们在查收散煤和调查村民气代煤工作时,户户走到家家串,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我们西崔章村一共有930户,而长期不住和人去房空的就有380户,更有甚者一排排的新房,就有一两户有留守老人住着看家。问其原因,皆回答孩子去安国念书,一家人跟着都走了。</p><p> 我们西崔章村支部委员,大队会计宁木林同志说“每年咱们村为了孩子上安国读书买房,花出去的钱都在两三千万,而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p><p> 【因房致贫】正在和因病致贫一样,成为农村农民的两大软肋。</p><p> 并且年年继续,正在成为一种死结。</p> <p>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p><p> 偶然的机会,在宜家旺超市广场上,遇到了我们村的小Q姑娘在发广告。</p><p> 小Q姑娘不到30岁,原来在我们村里开理发馆,收入挺好的,每天能赚200多块钱,一年下来也有7.8万元的进账。可是她的小孩来安国读书了,没办法,只好关闭了自己的理发店,跟着儿子来安国陪读。为了补贴家用,闲暇时间找了份发广告的活,有时候一天也有五.六十元的收入。</p><p> 小Q也是满脸通红的说“有什么办法呢,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比着别人家的孩子落后不是?,一切为了孩子嘛”。</p><p> 说完拿着手里的广告纸跑开了。</p> <p>  望着小Q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好痛好痛,站在安国城里的大街上,看着如潮的人流,笔者一脸懵菜。</p><p> 再过一个月,安国市内各中小学校又要招收新生了。到时候肯定还有不少小Q们会前赴后继,飞蛾扑火,带领孩子挤破脑袋往安国城里跑。然后全家齐动员,甚至把爹娘老子的棺材板钱也凑上,然后交首付,然后贷款买房,然后一家人开始了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不敢得病。开始了还房贷的长征路,然后农村人成了安国城里人,在安国的楼房里,过着农村人省吃俭用还房贷的生活。</p> <p>  就在笔者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个朋友的儿子小C打电话给我,询问买房的事情。朋友的孙子今年要上一年级,征求一下我的意见,看房子在哪儿挑选,看在哪个学校就读。</p><p> 小C今年三十来岁,小两口特别能吃苦耐劳,会过日子,虽然年纪轻轻的,但在我们村里也算是条件还可以,有三十万左右的存款吧。不过要在安国买房,以他的条件和现在的房价,在安国也就刚刚交个首付。然后贷款,然后放下在村里经营的特别红火的小饭馆,然后像从村里来安国的其他人一样,开始了起早贪黑,从零开始,还着房贷,当着房奴。</p><p> 我在电话里劝他,安国套路深,不如在农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p><p> 他说“人奋斗一辈子,不都是为了孩子有个出息啊”。</p><p> 对于小C的说法和想法,我感觉自己苍白无力,无言以对。因为你劝人家不要一窝蜂的来安国,可你现在就身在安国呢!</p> <p>  人生就这么奇怪,生活就这么无奈。</p><p> 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老了却笑着笑着想哭了。</p><p> 小时候做梦都想到安国城里去转一圈,吃吃张家烧饼,尝尝府前街的油条豆腐脑,现在回趟老家,在自己的小院里溜达一圈却成了一种奢望。</p><p> 真的!</p><p> 我真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的悲哀!!!</p><p> </p><p> </p> <p>作者简介:王志兴,安国市西崔章人,中共党员,高中学历,一生酷爱歌唱和写作,多年从事农村基层领导工作,一个用笔和歌喉抒写人生的行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