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聊 吃</p><p> </p><p> 老年人聊政事,凡慷慨激昂、自以为是的,大多只是个笑话。因为大部分信息和认知都贩自于网络或微信,支离破碎、道听途说。再说出去时,不是偏见就是无知,没有多少有价值的见解。</p><p> 听老年人说说吃,也许还比较有意思。</p><p> 年岁大的人,还能对吃感兴趣,还有情趣去品品滋味,琢磨自己想吃和爱吃的东西,一般身体都比较好。而且我相信,这样的老人一般心态和思维也比较正常。能吃爱吃是健康的标志。</p><p> 退休老人与年轻人相比,有更多的时间买菜下厨。再加上几十年闯南走北的生活阅历,说起吃,会有更多切身体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关键在于,聊聊吃,还能保持一份轻松的心态,勾起更多生活的乐趣。不必在关注纷呈复杂的国内外大事中不知所以、忧心仲仲、自寻烦恼。</p><p> 大事有人管,老人还是聊聊吃最好。</p> <p> 包容</p><p> </p><p> 一道菜,一碗汤,究竟怎样才算好吃?</p><p> 南方人喜欢清淡,北方人口味偏重。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甜的。“众口难调”,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也常常会对同一个菜产生不同的评价。有人喜欢的菜,马上就会有人说“不好吃”。</p><p> 这意味着对一道菜的评价,实际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菜的本身,还要看个人的口味和喜好。但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虽然每个人的内心对各个菜的评价不一,却很少会因此引发争执。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包容心态。虽有不同,却乐于存异。凡这样的一群人,都是有修养的。甚至还包含着他们对厨师的尊重和理解。老人往往都是这样的。</p><p> 个别时候也会看到失和的现象。</p><p> 到饭店吃饭,有人觉得自己是花了钱的,所以对菜的好坏会非常挑剔,稍有不满就大呼小叫。在一些场合,有人也习惯于对汤菜的味道横加指责。其实最终反映的不是菜的问题,而是人的个性、修养和品质。</p><p> 饮食是需要包容的。饮食的表现是人的表现。</p> <p> 按照我这样的聊法,不是在聊吃,而是在聊人了。文章的逻辑不对了。难道做出来的菜就没有好与差的区分吗?</p><p> 厨艺有高低,菜品的好坏自然天差地别。但是,真正要评价菜的好坏,一定要有客观的理念。就是要有一颗品尝的心。</p><p> 有人说,我做菜时不喜欢加糖。也有人不喜欢葱、姜、蒜,还有人不喜欢辣味,甚至加一点胡椒粉去腥也不能忍受。做肉的时候,有人不喜欢加八角、大料、香叶等作料。尤其是老人,一辈子走过来,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已经成了习惯。即便算是偏好,你也没法改变他的口味。</p><p> 但是,如果就在迁就每个人不同口味的基础上聊吃,那样的话题就太窄了。那样的吃不叫品尝。</p><p> 品尝是一种追求。是学会分辨和比较什么是真正的好吃。只有懂得了好坏,才能去追求美食,从而吃得更好,做得更好。品尝也是一种放弃,在品尝的过程中放弃和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逐步去接受更好的更健康的东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食品的种类也变得五花八门,样式齐全,而且新东西层出不穷。现在的许多东西,我们这一代人过去不一定会吃,更不用说会做。学会尝试和接受新的,就需要抛弃一些旧的。品尝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在品尝中展现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感受生命的活力。品尝不是贵贱的区分,山珍海味不一定会品尝,家常菜肴中也包含着品尝的乐趣。不管是什么菜,买回来学着做一做。把自己的菜做好,天天吃得有滋有味,生活也就有滋有味。</p> <p> 要真正做好菜,最重要的经验也是“包容”二个字。</p><p> 中国有句古话:“和羹之美,在于合异。”</p><p> 这句话出自于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夏侯玄传》。意思是说,羹汤之所以美味可口,就在于厨师能把各种不同的调料恰如其分的合到了一起。“合异”就是包容。各种不同味道的调料合在一起,使它们产生出最鲜美的味道,这就是一个好厨师的本事,也是真正辨别菜品高低的标准。</p><p> 一道好菜、一碗好汤。味道不会是单一的。往往,汤菜中有糖而不甜、有辣而不辣、味浓而不咸、有油而不腻。能让人在一口菜中感受到味觉的不同层次,回味无穷。菜做到这样的程度应该就算一道好菜。做菜时究竟应该放什么调料,不取决于自身的口味和偏好,而在于食材的特性和需求。水产品中含腥味,牛羊肉中有膻味,食肉动物的肉有臊味。(古人早就说过“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需要用调料去中和那些怪味提炼出食材的鲜味。但是菜中又不能明显的吃出某一种调料的味道。要“合异”,就是要在不同中求同,在差别中求统一,在多样中求一致。最后表现出来的是同一性。同时在同一性中又要包含多样性。让人能吃出其中不同的味道。这一点也不仅仅是通过调料来实现的,还要通过厨师的烹饪技巧去体现。比如:食材的合理搭配,各种调料的量的比例,投放的先后秩序和次数,火候和时间的掌控等等都有关系。广东人日常炖一碗清汤,会用上半天到一天的时间,里面放了十几样食材和调料,喝着十分鲜美。</p><p> 最终呈现出来的菜的味道,是“合异”、“包容”、“同一”。</p><p> 一道好菜,你问他:究竟好吃在哪儿?什么味道好吃?常常不一定答得上来。《吕氏春秋·本味 》一文中说:“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味道美到非常细微的地步,言语都没法很好的表述出来。这就叫好菜。</p><p> 当然,有些特色菜就另当别论。比如:东北的拔丝土豆,四川的麻辣火锅。你让它甜而不甜、辣而不辣,那就不成其为一个菜了。但是这样的特色菜往往够不上品尝的档次,因为个性太突出了。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不主张汤菜中的味道过重。《素问》一书中说:“酸入肝,辛(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甜)入脾。”饮食中的某种味道太过,会伤及腑脏。偏激伤身,那就不合适了。</p><p> </p><p> 文章不宜太长,就此打住。就算“聊吃”的一个章节吧。</p><p> </p><p> 2020年6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