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栌岭北齐长城今何在?</p><p class="ql-block"> ------徒步穿越黄芦岭,惊现传说中消失的北齐长城</p> <p class="ql-block">[黄芦(栌)关]</p> <p class="ql-block"> 黄芦岭长城今何在? (另一个标题:先有黄芦关城,后有拉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p><p class="ql-block"> ----徒步穿越黄栌(芦)岭,惊现传说中消失的北齐古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车爱平</p><p class="ql-block"> 提起长城,人们马上会联想起那雄伟壮观的东起山海关、西达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想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想到山西的雁门关长城,等等。当有人问:知道吕梁有长城吗?有人说知道,有人说不知道,更多的会惊奇地问:吕梁也有长城?是真的吗?是的,我的家乡吕梁确有长城。最近,我们在徒步穿越汾阳与离石交界的黄栌(芦)岭时,不仅见到了资料中记载仅存的长60余米、高46厘米的长城遗址,而且让人特别惊喜的是,我们竟然意外地新发现了传说中消失的数千米忽隐忽现、时高时低、最高处墙体可达近三米的北齐长城遗迹。这一重大发现,令人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雄伟的吕梁山上,有座巍峨的黄栌岭,主峰海拔1871.8米;黄栌岭上有座千年古关隘黄栌关,黄栌关上曾经有段南北走向长达四百里的古老的北齐长城;黄栌关的东西方向,有条辉煌数百年的东达汾阳太原,西经离石(永宁州)可通陕西直至宁夏内蒙的商旅古道,因这条古道而流传下“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的佳话,造就了当时黄河边上碛口、李家山、西湾、彩家庄等沿途村镇的辉煌。这段北齐长城,距今己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以黄栌(芦)岭为南端起点,沿吕梁山脉绵延四百里直到北端的社平戍。当时主要是为了防御西部的稽胡和北周。在东魏时期,北齐国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探访黄栌岭、寻觅古长城,是我多年的心愿。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只有心动未见行动。</p><p class="ql-block"> 已亥年六月,恰逢周日,有驴友相约去黄栌(芦)岭探寻北齐长城,正合心意。于是,直奔位于吴城镇东侧的黄栌岭。</p><p class="ql-block"> 为了减少探寻的盲目性,车行吴城镇竹筐村时,专门询问了当地老农郭来生,打听了黄栌岭古墓、跑马坪、孟良寨和己经发现的有记载的长60余米出露地面46厘米的北齐长城遗址的大概位置。于是启程上山。</p><p class="ql-block"> 从竹筐村东行不到三公里,路边显现有清嘉庆十四年所立的“永宁州东界”的石碑。关于永宁州东界石碑,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说是有年冬天黄栌(芦)岭上出了几条人命,消息传到永宁州衙门,知州害怕官司难断,连夜派人将本是分水岭上的界碑向西挪了大约二百米,这样黄栌岭就归了汾阳地界,那边有府衙管辖,反正土地是皇上的。所以,初见界碑时,我也感觉界碑的位置既不在山梁、垭口、分水岭,又不在沟谷,有点不合常理啊。古界碑旁还有一块于2014年所立的离石、汾阳界碑。从界碑处出发,不一会儿就找到了黄栌关北侧的古墓。古墓全部由石块所砌,入口是一个方形小口。据说,原来墓口有石门,现在石门已无存。进去之后,墓室分为前室中室后室。中室已经垮塌。据竹筐村老农郭来生讲,墓中所葬之人就在后室,三十年前他们还见过墓中白骨,说小腿骨足有二尺多长,应该是位巨人。现在由于后墙毁塌把骨头压在下面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古墓,向黄栌关前行。没走百米,只见石块遍地,随处可见古建筑的地基遗迹,这就应该是传说中的古代官府曾在此设立的巡检司驿站遗迹吧。据《黄栌岭候馆辟路记》等碑碣史料载,“兹廨南嚮四楹,东西廡暨厨竃备,门亦四楹,两旁为茶亭,盖余于城临工竣之月归而创建焉。”</p><p class="ql-block">解释一下:廨,特指官署,或是官吏办事的地方。南面的窗户前有四根柱,应该是三孔窑;东西厢房也是四柱,各三间,两旁还有茶亭。可见当时的规模还是不少的。</p><p class="ql-block"> 明代宣德年间,永宁州曾在此设巡检司。乾隆丙戌年(1766年)打开石壁,凿通路基,“至始可通车无阻”。并增设了驿馆、客栈等。从此形成了辉煌一时的明清古商道。“填不满的吴城,驮不完的碛口”正是由于这条古商道的繁盛而形成的。这条古道在民国十年(1921年)太(原)军(渡)公路未开通之前,是从山西晋中平川和太原到陕北穿越吕梁山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交通干线,是明清时期“西货东运”与“东货西运”的商旅大道,也是晋商开发大西北市场乃至俄国市场的一条重要通道。太军公路开通后,才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盛景象。明万历《汾州府志》也载:“黄芦岭,在城西六十里。宣德四年置关守之,洪武初,设巡检司,为石、隰往来大路,险阻多盗”。可见,当时这条商旅大道上也有盗贼出没。</p><p class="ql-block"> 在古驿站遗址的南侧,就是著名的联接具有1460多年历史北齐长城的黄栌关了。</p><p class="ql-block">黄栌关就位于黄栌岭的垭口上,西距离石(古称永宁州、石州)约50多公里,东距汾阳(古称汾州)约30公里,是古代永宁州东去汾州的第一大关,长达80余米,集宋、元、明各代工程为一体,是颇有价值的古代长城及古关隘遗址。</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黄栌关,早己失去昔日的风采,关门洞拱顶己于二十多年前垮塌,但古关古道的风韵犹存。明弘治《黄栌岭碑》载:“黄栌岭,高峻莫及,岩石险阻,其路通宁夏三边,紧接四川之径,凡羁邮传命,商贾往来,舍此路概无他通也。”正是这里的重要地理位置,从汉晋到元明清,历代都在此设关戍守。</p><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有不少人把汾阳向阳峡中的金锁关(亦称向阳关)误认为是黄栌关。一开始,我也没有搞清楚两者之间的位置与关系。1997年评出的中国万里长城百关和1999年发行的纪念封邮票纪念封中为何写的文字是金锁关,而照片是黄栌关?经咨询《人文离石》著作者王书平先生后,得知这是个错误。金锁关又叫向阳关,位于向阳峡口,关隘建筑早已损毁,山崖上还残存一角古石墙和石片。可能是汾阳上报评选万里长城百关资料时有误。</p><p class="ql-block"> 从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正面可以看出,照片采用的是黄栌关的照片,而不是金锁关的照片。而且,金锁关(亦称向阳关)没有长城,黄栌关才有长城。从距离位置上看也不在同一地方,乾隆《汾州府志》载:“汾阳县西六十里曰’黄栌关’”。史志又载:“县西三十里曰’金锁关’,在向阳峡,岩险插天,中断如关,为汾石咽喉”。而黄栌岭距汾阳城是六十里,也就是三十公里,可能汾阳人上报资料时把距汾阳城三十公里的黄栌关,误认为是距汾阳城三十里的金锁关(向阳关)了。所以,可以明确地说,黄芦关才是万里长城百关之一,而不是金锁关。</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栌关洞门,向南侧山坡上行不到二百米,在一片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找到了一道低矮的石块垒砌的墙,这就是有资料记载仅存的长60余米、高46公分的北齐长城遗址了。</p><p class="ql-block"> 《山西通志》卷十〈关隘篇〉载:“北齐文宣常天保三年(552年)幸离石,遂至黄栌,起长城,北至社平戌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光绪《汾阳县志》亦载:“北齐天保四年(553年)高欢[注:高欢系北齐高洋皇帝的父亲]自巡边防,命于黄栌岭筑长城。北至代县四百里,置三十六戌,以固北防。”由此可见,黄栌岭长城是东魏北齐国于1460多年前开始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黄栌岭长城己经难以寻找明显遗存。据《吕梁风景名胜》(梁来茂主编)中记载:黄栌岭北齐长城“由于年久失修和自然风化坍塌,南北走向的长度遗址已不明显。从谷间岭上乱石丛中依稀可见长城遗迹,大致位南北走向,无砖结构。残存墙体长约60余米,东西走向,连续不断,其中露出地面46厘米。”这就是目前确认的现存黄栌岭北齐长城遗址的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 在探访黄栌岭长城之前,我也查看了不少网络上和美篇中有关黄栌岭长城的文字资料和游记,以及询问过不少驴友探寻黄栌岭长城的情况,几乎没有找到明显的长城遗迹。难道黄栌岭长城就只剩下60余米的一小段遗迹,其余长城都完全消失了吗?</p><p class="ql-block"> 站在仅存的北齐长城遗迹旁,心里隐隐觉的应该还能找到一些长城遗迹。过去大家大多都是在黄栌关北侧的山脊上寻找无果,那么黄栌关南侧不可能就没有一段长城吧?否则,关门能起到关卡的作用吗?于是,顺着残存的长城遗迹方向,向东延伸线慢慢钻行在荆棘丛林中寻找,忽然,看到地面依稀可见碎石堆成的断断续续的石墁,心想,这不会是长城坍塌的遗迹吧?心中暗自窃喜,继续向前探寻。走着走着,这条石墁越来越明显。碎石形成的石墁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忽然发现丛林中一段明显高出地面的石墙,啊呀,这不就是我们做梦都想找到的北齐长城遗址吗?这真是老天关照天助我也。心中特别和兴奋,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连续不断的用石块垒砌的长城墙体,延伸了上百米。时而高时而低,最高处约有3米左右,底宽3米左右。残墙体基本是用石块错缝垒砌,也有少数墙体是土石混筑,有些墙体好似单边墙。长城的形状非常显晰,只是体量小一点,不象明代清代砖结构长城那样雄壮。有些墙体的石块己经松动。 绝大部分长城遗迹都隐藏于密林荆棘之中,若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p><p class="ql-block"> 长城时有断续。从山腰向东慢慢向下倾斜一段到达山谷处后,顺着山势,拐向北,沿沟下行。</p><p class="ql-block"> 以前,常常见到的长城,是建在山脊或下沟底后立即抬升上山。而这里的长城,却是沿山腰修建,又拐进山沟直达沟底。这种情况还真是少见。也许是黄芦岭长城作为这段四百里北齐长城的最南端的特殊建筑结构吧。</p><p class="ql-block"> 沟里的长城遗迹,坍塌的比较严重,大部分残高不足一米,但遗迹十分明显。沿着这段长城遗迹我们探寻了大约五六百米后,估计这段的终点应该就是沟底了。因为还要去寻找孟良寨和跑马坪,所以没有全部看完这段长城遗迹就返回了。</p><p class="ql-block"> 在返回的路上,又拍到了一处因荆棘丛生绕道而漏掉的特别明显的长城残墙。新发现的这段北齐长城大多两米左右,最高处达到三米左右,真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 半山腰有条古道,据说是可以通向孟良寨和跑马坪。古道比较平缓,路面被踩踏的光滑的石块路,突显出历史的沧桑。走在这样的古道上,好象有种穿越了历史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突然间发现,古道的左侧,有一道碎石堆砌的石墁,好似先前看到的不明显的长城遗迹。石墁底宽一至两米不等,残高几十厘米不等。这又让人兴奋起来。想不到今天能有这么多的惊喜发现。这是多少人探寻想要遇到的惊奇啊。</p><p class="ql-block"> 这条长城遗迹沿山腰缓缓地上行,一直断断续续时隐时现,足足有两公里多。尽管道路荆棘丛生,不时挂伤手脸,常常弯腰弓身越来越不好走,但却因巧遇如此惊人发现,反而越走越来劲,越走越高兴。</p><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长城遗迹继续向前延伸着。有的残墙高度达到了近一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忽然,一大堆乱石挡住了去路,于是三人决定爬上乱石坡,再看如何。爬上近30米高的乱石坡,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原来是风电项目修建道路,才形成的乱石挡道。</p><p class="ql-block"> 站在大路上,向东望去,不过一里之遥的对面山腰,就是传说中的孟良寨,而孟良寨之上的山顶跑马坪,己经安装了风电机组。据竹筐村老农郭来生讲,跑马坪的侧面就是孟良寨,那条路通到孟良寨的石壁就没有了。想象中,黄栌关南侧的这段长城,修到孟良寨就结束了。这里就是黄栌岭长城的最南端了。孟良寨的位置也十分独特,这里紧靠跑马坪,既可以方便养马练兵,又可便于防守镇关。站在孟良寨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黄栌关。一但黄栌关需要救援,便可从长城边的比较平缓的不足三公里的道路上策马扬鞭,立刻就能赶到黄栌关。</p><p class="ql-block"> 站在黄栌岭山上,只见山峦起伏,层林叠翠,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山顶上一辆辆拉着风电设备的车辆隆隆而过。巨大的风电立柱,令人感到震撼。也许不久的将来,黄栌岭又会以崭新的姿态,为人们展示其更加动人的精采。</p><p class="ql-block"> </p> <p>带着满满的收获,轻松愉快的下山。弯弯的山路感觉特别的惬意,密密的松林觉得特别的迷人,不知不觉中就己经下山。</p><p><br></p><p> 在“永宁州东界”石碑处合影留念,顺利完成了探访黄栌岭的全部行程。</p><p><br></p><p> 回望黄芦关,多么希望有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向命名长城百关的相关单位和部门,重新申报相关资料,讲明误将黄栌关申报为金锁关的原因和事实,提请尽快把金锁关更正为黄栌关,使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要篡改历史,误导子孙后代。同时也希望有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吕梁黄栌关及北齐长城的维修与保护工作。当务之急是恢复黄栌关门洞的复建,利用遗落在当地的原有旧石块石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至少恢复到二十年前黄栌关旧照片的状况。保持原有关门的风貌。就如平型关关洞的修复一样,用不了多少费用。并对新发现的北齐长城遗迹进行适当的清理和保措施,树立保护标志,建立保护围栏,层层确定专人负责,组织定期不定期巡查。具备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开展利用,发展旅游项目。</p><p><br></p><p> 这次探访黄栌岭,可谓是神助我也,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出人意外地新发现传说中己经消失的数千米北齐长城遗迹,也算是对后人作出的一点贡献,对吕梁的历史感到由衷的景仰和深深的敬意。</p><p><br></p><p>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黄栌关长城,一时可以阻隔山胡和北周的侵扰,但终究挡不住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黄栌关长城,经历了千年风霜雪雨,虽然雄姿不再,但如同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长城两边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新中国的强盛繁荣;见证了吕梁的发展进程;见证了过去只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商旅古道,现在吕梁己经拥有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高速、空港全方位的发达交通。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古镇碛口与吴城的兴衰,随着黄芦关城与黄芦古道兴衰而兴衰,也可以说没有黄芦关和黄芦古道当年的兴盛,就没有碛口和吴城曾经的繁荣。</p><p><br></p><p> 黄栌关长城,你不仅曾经拥有当年的辉煌,将来还会展示更加耀眼的风采。黄栌关长城,你还有许多人所未知的秘密需要探寻,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p><p><br></p><p><br></p> <p>[黄芦(栌)岭]</p> <p>[北齐修筑长城示意图(选自网络)]</p> <p>[黄芦(栌)关四百里长城示意图。(选自网络)]</p> <p>[永宁州(离石)界碑]</p> <p>[黄芦关。(自西向东看)]</p> <p>[黄芦关。(自东向西看)]</p> <p>[二十多年前的黄芦关。(从西向东看)照片选自网络。]</p> <p>[二十多年前的黄芦关。(从东向西看)照片选自网络。]</p> <p>[万里长城百关纪念封,所用照片为黄芦关,但却错误地标注为金锁关。]</p> <p>[金锁关早已废弃,这是废弃的金锁关照片。(照片选自网络)]</p> <p>[这是巡检司遗址]</p> <p>[这是资料写载中所述的仅存的长六十余米,高四十几公分出露地表的北齐长城遗址]</p> <p>[这是新发现的黄芦关北齐长城]</p> <p>[这是新发现的黄芦关北齐长城]</p> <p>[这是新发现的黄芦关北齐长城]</p> <p>[这是新发现的黄芦关北齐长城]</p> <p>[这是黄芦关通向孟良寨和跑马坪的古道]</p> <p>[山顶正在安装风电塔杆]</p> <p>[孟良寨跑马坪方向,己安装好风电塔杆]</p> <p>[黄芦关古道]</p> <p>[离石与汾阳的新旧界碑]</p> <p>[穿越黄芦岭轨迹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