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中寻找陌生(二)工厂遗址

聂鸿珉

<p>  北京曾经是有一些大型国企的,这些企业都有比较长的历史了,而且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也都发挥过中流砥柱的作用。它们的名气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头脑中,它们也曾给我一种神秘感,使我有一种莫明的向往,但我这一辈子还是有一些大企业我没去过。现在这些企业大多都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寻觅一下它们的遗址来补补课。</p><p> 清楚的记得当年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书上说:“工厂的烟囱高高的插入云霄,滚滚浓烟像一朵朵水墨画中的大牡丹……”,那时候工业化是大家的梦想和目标。现在目标变了,要低碳减排,再也不会出现水墨画的大牡丹了,就连儿童画的房子都没有了烟囱。</p> <p>  首钢就是原来的石景山钢铁厂,它始建于1919年,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岁。首钢是北京地区一个特大综合企业集团,过去人们都以能进入首钢所属企业而感到自豪。由于疫情,现在要去北京的首钢遗址参观得事先在线上预约,因为对每天接待参观人数有限制,我预约时排到第四天了。</p> <p>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进入了首钢园(这是首钢遗址现在的名称),这里已经没有了工厂的那种忙碌与躁动,绿树、草坪和湖水把这里妆点的一派宁静和闲暇。</p> <p>  这里并没有全部对外开放,很多地方是用建筑围挡隔开的,想想也是这么大一个钢铁企业要能修整到全部安全的对游人开放,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p> <p>  那些高大的钢铁设备虽然已不再生火冶炼,有些地方已有了锈斑,但是它魁梧的身躯仍足以证明它曾经的辉煌和灿烂。那些巨大的铁水运输装置虽然已不再运转,但它庞大的体态仍让人观之唏嘘。想当年正是它们的运作,才使天空有了水墨画的牡丹。</p> <p>  这是首钢功勋的三号高炉,没有了热火朝天,安详地矗立在湖水边,可曾记得这湖水就是它当年的冷却池。我不知道这景观是为了追忆还是为了纪念。</p> <p>  有些地方我不知道是什么设备或厂房,但它绝对是过去首钢的生产场地,现在已经成了星巴克咖啡馆和假日酒店。不知道在这里品咖啡和住宿是一种什么感觉和心理。</p> <p>  有些地方改造的也很现代,已经成了写字楼,甚至成了冬奥会组委会。</p> <p>  站在首钢园即可看见满目青山碧水和新建的装饰性建筑,也可看见熄火的高炉烟囱和宏伟的斜拉大桥,这景和物述说着这片土地上首钢的前世今生。好在凤凰虽然在这里涅槃,却又在曹妃甸浴火重生。不管怎样我总算到了曾在天空绘画水墨牡丹的地方,只不过我来时它已变成了遗址。</p> <p>  想当年酒仙桥、大山子一带那些四机部“7”字头大厂,无一不给人一种神秘或神圣的感觉。能去这些企业为国献力,那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哪怕能进去看一看究竟也是一种满足。虽然我是学电子器件的,但我却去了铁工厂工作,就与这些企业断绝了缘分。人生行将走尽,对这感觉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地方也去补一课吧,于是就去了一趟华丽转身的798厂。</p> <p>  走进798艺术园区(厂)可以看到原来的厂房还都依然存在,不管外边怎么粉刷装饰,这里的建筑群仍显示着明显的德国“包豪斯”设计风格(一种简洁的直线设计理念,我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参观“白城”时才明白的),这说明这座工厂应该是由当时民主德国援助设计的。 道路边上各种输气管线仍架设在那里,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它的过去以往。</p> <p>  有些厂房的墙上还清晰的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口号,很明显这是有意为之,我只是不明白这是为了提醒后人,还是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品而保留。</p> <p>  这里变化最大的就是这些方方正正的建筑物的外墙,墙上涂满了我无论如何也看不明白的涂鸦。大概这正是这座老工厂遗址华丽转身的表现。</p> <p>  这些厂房车间内部都已改造成商店、作坊和酒吧,我对这些“艺术品”丝毫没有兴趣,也无暇在酒吧装傻发呆,我也只是想来看看过去而已。</p> <p>  在园区内的路口墙边各种雕塑可谓不少,只是我没有这方面的修养,看不懂、看不明白都是什么主题内涵,真是行家看门道,我就是来看个热闹。</p> <p>  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历史车轮的碾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知道自己的后浪是什么,会被一个什么样的后浪所吞噬淹没。798厂这个过去的磁性材料和微波器件企业已经丝毫看不出痕迹了,从1952年筹建算起到2002年没落租房也就50年的历史,这里已经成了真正的遗址,而没有重生。</p> <p>  最后我要说一个我曾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敬业西里”的“北京模具厂”。我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来到了这里,在这个号称亚洲第一大的模具企业工作了二十二年,奉献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韶华。然而今天再来到这里,一切都化为乌有,厂房设备不知所踪,变成了一片新的陌生。别家还有遗址可寻,我曾服务过的厂连祭奠的遗址都没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