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梦幻的巧妙联姻》~阿坝县创意画家邓永刚老师作品欣赏

旅游摄影师夏雪东尔

<p>以生命力抓取伏藏 </p><p>——略述邓永刚的绘画艺术 </p><p> 文/韦源</p> <p>一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的艺术家,在绘画痕迹的现象层面的状态,总是有一种草蛇灰线的“回溯”——往往和他最初触发自己开始投身绘画艺术的时候所学习和训练的某种形式会产生共鸣。这一特征在那些在一开始没有被学院造型训练体系所束缚的艺术家们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p><p> 被人们辨识为一位油画家的邓永刚,可能是具备这样特征的艺术家的一种典型。</p> <p>这一刺激产生的现象结果,即使在他硬桥硬马地完成了学院的所有造型训练之后,依然不温不火地呈现于他所有的作品当中。只不过因为艺术家并非一位佛教徒,唐卡的技术形式对于他来说也就并没有承载文化传统的心理负担,而是从其精神所指中脱离出来,成为了某种纯粹痕迹学意义上的技术内核。对于一位基于个体感知及在此之上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这不啻为某种幸运。而在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来,这恐怕是邓永刚的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价值所在:所有的语言改造,都指向自由联想的心相。</p> <p>和暗藏于艺术史上的拉美文艺复兴的形式现象类似,一种“民族风格”的范式被艺术家真实地基于人性进行了可靠的拓展。这种拓展行为大约可以被看作是邓永刚直至今日还在持续的绘画探索。在可以考证的艺术家的个人成长史,邓永刚一直在经受和他的同学们完全不同的一种修行:在技术层面艰难地进行改造,在物相认知层面则一直保持着对于物相的先验认知。事实上,即使在进入学院接受通行的写实习绘画训练的那几年,他对于物相的造型塑造一直保持着一种充满抽象习惯的联想,以至于对细节的追求在他的绘画当中并非一种造型逻辑推演的后期环节,而是从一开始就处于基本元素的地位。这是他早期作品中经常可见对具体物相(包括人物)进行浮雕化处理的来源。在本世纪的最初几年,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平面铺开的宗教化处理,画面空间很自然地进入到一种复杂的想象当中——而不是一般学院出身的艺术家们会下意识地固守的对三维空间的模拟。有一种意见认为,邓永刚的油画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都是对于曼荼罗(坛城)的空间形式感的营造。</p><p>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稍显狭隘的误读。</p> <p>事实上如前所言,邓永刚的绘画核心精神并没有囿于某种宗教情结,他只是在那个时期下意识地固守他最初接受的对空间的认知——显然,这是一种图像密码的建立,并且更倾向于去象征化的立场。这是艺术家在创作了一系列例如《立马高原》、《守望》等糅合了唐卡的细密技术的作品之后,开始策略化自己的绘画方式的最重要原因。他很快发现宗教元素“非常好用”,于是开始深入研究宗教图形的涵义归置,选取其中符合自己心境的元素进行组织设计,之后投入到漫长的技术制作过程中去。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久,因为“有效”。</p> <p>不过这种“有效”只是作品对受众层面的输出过程,在邓永刚自己来说,实际上很快就成为了一种痛苦(因为过于熟练的重复);在那段时间中,他不止一次地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画下去了”,“根本没有表达出我想要的那种感觉的十分之一”。他最开始以为是自己的“眼界问题”,于是抛开宗教书籍,转身投入到对现代绘画的研究中,频繁地往来于成都、北京和阿坝之间,看各种展览、和外地的朋友交流、读那些在他来说接受度并不高的现代艺术理论。这些工作在那段时间使他看上去想法瞬息万变,总是呈现出一种过于强烈的好奇心,作品的形态变化也比较多。不过,诚实地寻找自己精神的安放之处,还是有回报:他终于发现,在自己来说,对物相的联想性组织不是不能做,只不过不能将这种行为与绘制过程割裂开来进行。也就是说,“设计”在邓永刚这样的艺术家来说,是反艺术的。于是,艺术家开始将一种态度的开放性带入自己的绘画,并不刻意“为了呈现……意义”而创作,而是将创作看作是一种流质状的行为过程的面貌建设。2010年之后的《神座姑娘》、《身披彩衣》、《地母》都是这样的探索的结果。这些作品具有之前的作品并没有的一种主动的气质:艺术家将着眼点放在对宗教行为的轨迹追寻上,而不是将宗教化的意义加载于画面之上。</p> <p>终于,一种邓永刚式的绘画生命力,开始持续地焕发出来。这种生命力在精神感受(而不是对所指的宣讲)层面联结着观者的心灵,将鲜活的现象(而不是某种图像符号)输出到观者的心中。——就像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瑜伽士,在湖边凭空一抓即可取出伏藏,以此为众生安心。</p> <p>邓永刚,1976年生于阿坝,毕业于阿坝师专艺术系。现为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阿坝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p> <p>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作品多次入编画册及刊登 多幅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p><p>1998年,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美术作品《百骏图》获二等奖,并参加西南五省区作品巡回展; </p><p>1998年,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美术作品唐卡《莲花生像》获一等奖;</p><p>2002年,参加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美术作品《飘过草地的彩云》获二等奖;</p><p>2002年,参加四川藏区画展,作品《百骏图》入选;</p><p>2003年,参加携手新世纪四川省暨成都油画大展,作品《山那边的树林》入选;</p><p>2003年,参加第三届高原艺术节,美术作品《红珊瑚》获一等奖;</p><p>2004年,参加四川美术作品综合展,作品《额色玛的桥》入选;</p><p>2005年,参加阿坝州青年美术家油画四人展展出作品《莫朗节》《僧.云》等;</p><p>2006年,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作品《红氆氇》入选;</p><p>2007年,参加第十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作品《卓玛》NO1《天马行空》等;</p><p>2007年,参加四川美术家走进湿地若尔盖写生活动及展览;</p><p>2008年,参加《阿坝高原当代油画展》,展出作品《立马高原》NO1等;</p><p>2009年5月,《云朵上的祈福》综合艺术展,展出作品《穿越》《母亲河》等;</p><p>2009年5月至10月,参加英菲尼迪“灵感荣耀之旅”,作品《守望》荣获风尚艺术大奖;</p><p>2010年,参加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作品《远牧》入选;</p><p>2010年11月,与浙江美术学院壁画系师生走进阿坝县贾洛牧场写生;</p><p>2011年9月,《蔓扎塘的阳光》个展;</p><p>2012年4月,参加四川首届文华奖优秀作品展,作品《大地》NO2入选;</p><p>2013年1月,作品《倒,立的风景》系列,《地母》系列参加“融合”当代艺术展巡展;</p><p>2014年4月,作品《呼吸》系列参加臻艺术计划—皇城春季艺术沙龙展;</p><p>2014年,参加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作品《心升明月》入选;</p><p>2015年6月,参加雪域意象 卅年传薪,阿坝师范学院校友优秀作品展,作品《简爱》入选。</p> <p>音乐:《仓央嘉措情歌》</p><p>演唱:日波益西仁波切</p><p>制作:夏雪东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