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芒种忙,三两场。小麦主产区由南向北将陆续进入收割季,“三夏”忙的帷幕将正式拉开。而今的麦收机械化,大大缩短了收割时间。过去那种拿镰割麦、打场晒粮的场面将很难再现。但是没到这个季节,我就会想起那一幕幕。让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光,追忆农村麦收的场景。</p><p> 骄阳似火,热气蒸腾,麦浪滚滚,一片金黄。</p><p>丰收的季节,充满喜悦,也充满畏惧,烈日下的奋战即将开始。</p><p> 草帽、镰刀......过去农民麦收的标配。辛劳、汗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p><p>这张照片,经历过当年麦收的人们肯定不会陌生。捆扎成的“麦个子”立在田野里,你知道它们还有别的用处吗?</p><p><br></p> <p>记得那时,麦子快熟了,大人们天天去麦田里观望,因为麦熟一晌,黄到一定程度,就赶快收割,要不然在烈日的暴晒下,熟透的麦粒就会穿出来,都落在地里了。所以只要熟了,。凌晨三点多钟人们就起床了,头顶繁星,身披棉衣,手持镰刀,行走在漆黑的去麦地的乡间路上,等到天亮时,我们就割到半截地里了,但是也有点累了,就休息片刻,继续割。因为到快中午时就不能割了,一是麦芒干了是扎人的,主要是中午一干麦粒就跑出来了。想起那时的我们,干劲十足那,弯下腰,左手向前搂过一些麦子,右手挥舞镰刀,唰的一下一搂麦子倒下,接下来又是一镰刀,我们不抬头的挥舞着爽手臂,不停的割啊割…实在累了,就停下来喝点水吃点东西继续干。大约上午十点多就收工了,把割下来的麦个子装到小拉车上,没有牛马驴就人拉回到场院里。一般一天是割不完的。第二天继续去地里收割。这第二天真是浑身难受,但是也不能偷懒,我们咬着牙,横下心,继续跟进,挥舞着镰刀,把所有的麦子通通割到!你放眼看去,麦地里不是弯着腰的就是蹲着的,要不就是直起腰来喘口气儿的…虽然累,人们的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p><p> 堆积如山的麦子,是农民的金山银山。</p> <p> 收割、装车,把麦子拉到专门的打谷场上去。装车也是个技术活儿,装不好就会翻车的,一但单车能把人气死,散乱的麦子就不好再装车了。拉到场院里的麦子,要摊场、晒场、碾场、翻场、扬场,牲口拉着石磙转着圈子。摊场就是把麦子撒开充分沐浴阳光,还要不时的翻场,等到晒得差不多了,就让牲口拉着石衮转圈子,把麦粒撵出来,为了撵得干净,还有到场,然后继续转圈…出不多了就起场,把麦秸杆抖一下,麦粒落地,麦秸就一杈一杈的跺起来了,然后把麦粒锥起来,接下来就是杨场了。</p><p><br></p> <p><br></p><p> 麦收环节中,扬场的技术含量最高,会扬场的人,那叫“老把式”。扬场不趁风,净是瞎费工。诸葛亮借东风,农民要等风。扬场需要协作,上风头手持木掀扬麦子,下风头的人手持竹叶掃箸把麦皮搔去麦子留下,麦糠走起麦秸上垛,也意味着麦收接近尾声。</p><p> 从收割到归仓,农民累得够戗,但农民从来没抱怨过收麦的苦。我也同样享受着这累中的喜悦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