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前言</b></p><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纪念日,在“七一”和“八一”前夕,我们这些老党员,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怀念在部队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怀念在后勤门诊部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从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所到武汉军区后勤部门诊部,再到总后基地指挥部门诊部,再到武汉后方基地门诊部。门诊部几代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见证了我们在全心全意为部队官兵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作风和部队的优良传统。如今,我们老了,但当年的青春风貌和当年的那种工作经历就像昨天的故事。让我们也记录下这点点滴滴的往事,记录下我们为部队官兵医疗保障、在卫生防疫等方面做出的努力。</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 目录</b></p><p><br></p><p><b>1.秦美珍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务</b></p><p><b>2.戚玉才 改文职那年</b></p><p><b>3.高月奎 门诊部难忘的事</b></p><p><b>4.刘莉华 回忆后勤门诊部—</b></p><p><b>巡诊</b></p><p><b>5.申卫真 一次难忘的野营拉练</b></p><p><b>6.闻碧玉 从卫生所到门诊部</b></p><p><b>7.刘定华 应尽的职责</b></p><p><b>8.韩彩文 云淡风轻总关情</b></p><p><b>9.马培江 困难重重我担当</b></p><p><b>10.郑天兰 美好的生活从甜蜜的回忆开始</b></p><p><b>11.郑天兰 红房子里的侦察兵</b></p><p><b>12.颜黎明 老照片的回忆</b></p><p><b>13.颜黎明 我心中的“黑板报”</b></p><p><b>14.晏会民 团结协助的门诊部</b></p><p><b>15.杨治敏 从女篮主力到门诊部护师</b></p><p><b>16.张福炎 作风优良的门诊部</b></p><p><b>17.郭玲 门诊部 我第二个家</b></p><p><b>18.郑运祥 那年 总是魂牵梦绕</b></p><p><b>19.黄汉萍 文职干部的军人情怀</b></p><p><b>20.杨庆华 难忘后勤门诊部的青春岁月</b></p><p><b>21.杨苏予 记忆中的门诊部</b></p><p><b>22.杨苏予 出诊</b></p><p><b>23.杨苏予 一次急诊</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官兵服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秦美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武后门诊部的前身是武后卫生所。在军队编制改编后升级为武后门诊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继承发扬了原卫生所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为武后机关干部战士职工服务,把服务工作做好、做细、做到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的医护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在工作中,党员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困难的事情抢着做,平凡的事情默默做。这是一个优秀的党支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除了坚持日常门诊工作外,还肩负着首长、机关和分队干部战士、家属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卫生防疫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但每个同志竭尽所能,尽职尽责,医护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还适時地安排医护人员轮流外出进修,使医护人员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门诊部荣获集体三等功,这是门诊部毎个成员的荣耀!大家以此为荣,不负众望,工作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起色,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改文职那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戚玉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大家还记得1985年吗?那年是军队编制改革。将医院(除野战医院外)军级以上单位的门诊部和驻军医院的医护技等人员均改为穿百姓服装的文职人员。</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门诊部当时有43名医务人员都换上了便装。为了体现我们的集体精神,当即决定制作了集体制服。我记得是深蓝色的,式样跟军干服完全一样,只不过是颜色不同而已。穿起来照样是整齐划一,也很精神。照常出早操,跟随司令部后边跑步。当时有位副参谋长帶队,他看到我们穿便装可能是不顺眼吧?就不让我们跟在司令部后边跑步了。唉!不穿军装的军人连自己的领导都看不顺眼呢!但我们军人本色不变,军人素质不减。机关干部及首长看到了我们团结一致的集体精神风貌,军人素质没有因改文职而减弱,我们为部队服务的工作越做越好,当年给我们门诊部记了集体三等功啊!</b></p><p><b style="font-size: 20px;">改文职不穿军装没几年,因部队方方面面的原因又恢复了我们文职人员的军服。</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穿着军服时在门诊部前花园上的留影。</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难忘的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参加篮球比赛</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高月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基指直属队开展文体活动比赛,门诊部工作忙、人员少,在戚主任的组织动员下,我们仍组队参加了比赛。一个女队,一个男队。</b></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我是支部的宣传委员,支部指定我负责这项工作,大家热情很高,满腔热情积极报名参加。女队由杨志敏任队长和教练,男队由胡金良任队长。杨治敏因是原武后篮球队的主力,具有专业的技术和组织能力,所以两队均由杨治敏任召集人和教练。</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年青的男女医护人员都参加了这项比赛。大家上下一盘棋。队员下午训练,上午工作,没有参加的医护人员坚持值班顶班。</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不仅保证了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篮球训练也组织的有声有色,完全看不出这是一支由近40岁的人组成的队伍。生气勃勃,生龙活虎,团结协作,搞的轰轰烈烈。大家出主意,分析对手,找出别队的优势,对照我们的情况,制定对策,每场比赛都是尽心尽力。我们做到了听从指挥,努力拼博,服装整齐,精神饱满,并取得了很好成绩。</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近四十年过去了,我的头脑中还怀念那时门诊部的团结一致,努力向上的高尚情操。</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回忆后勤门诊部一、二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坚持多年优良传统——巡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刘莉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原武汉军区后勤部除机关大院外,还有数个家属区、连队、通讯站直属队。每周由诊断室、治疗室一位医生、一位护士组成巡诊小组,轮流到各个家属区出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门诊部有几部28英寸公用自行车。我们背上备有常用内服、外用药品,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的小药箱,骑自行车巡诊。深入到首长、干部、家属子女家中,还有慢性病人家中送医、送药。大院营区、赵家条家属区、汉口蔡鄂路家属区、上滑坡家属区都有我们的身影。</b></p><p><b style="font-size: 20px;">巡诊制度深受广大官兵和家属欢迎。</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12月原武汉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组织冬季野营拉练。本次拉练在寒冷的冬季开训。全战时要求,行程跨湖北、河南两省。后勤门诊部派出了参训医护人员,配合陆军161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参加并圆满完成了野营拉练医疗保障任务。我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忠于职守,救死扶伤精神,努力做好每天的医疗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清晨打好背包、背包上甩上一只小药箱,随着大部队行军。边走边巡诊,保障拉练官兵伤病诊疗。晚上到了宿营地,安排好住房,放下背包,顾不上休息,背上药箱到首长、官兵住地巡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忆中因长途行军,很多官兵脚上打泡,我们用酒精瓶内消毒过的马尾松丝刺破水泡;行碘酒、酒精脱碘消毒并包扎好。那时候没有创可贴,要是有创可贴就方便多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行军至湖北省与河南省交界鸡公山一带,河南省信阳县平昌关淮河边,路况很差,沙土路多。夜行军中一位战友跌下独木桥,我们及时救治,安全脱险。</b></p><p><b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后勤机关每年都组织干部战士赴武后钟祥农场抢收,每次像这种劳动,我们门诊部都派人参加。医生护士随身携带药箱,除了劳动外,同时完成医疗保障任务。在干部战士劳动休息间隙,医生护士不顾劳动辛苦就到休息的人群中,看看有没有谁的手被镰刀划破,谁的脚有没有被田里的石头或麦茬刺破。全程坚持了巡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离开门诊部几十年了,但是当年的情景时常在眼前浮现。</b></p><p><b style="font-size: 20px;">此照片是1985年4月30日门诊部换装合影。保存至今,珍惜至今。</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次难忘的野营拉练</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申卫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人们形容时间过的飞快,常常喜欢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话:“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而我恰恰在后勤门诊部生活工作了38年,转眼间已经退休14年了。回想起来,尽管岗位平凡,也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故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机关门诊部主要负责卫生防疫和在职首长、干部、战士及职工的保健工作,业务技术没有医院分科那么细,但要求每个医生都要具备全科医疗知识,所以门诊部的医生也常常被人称为“万金油”。</b></p><p><b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日常门诊外,我们还要担负上门巡诊、办公大楼和环境的消毒以及机关执行重大任务和训练的保健任务。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70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转发毛主席在北京卫戌区《关于部队进行千里野营的总结报告》批示时发出通知,要求部队走出营房,千里野营,通过野营训练,提高部队的野战生存能力。</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武汉军区后勤部积极响应,以“五指山”支队的编号开始了行程千里,长达63天的冬季野营训练。</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作为和平年代入伍的兵,除了参加69年的全军的明港301大演习外,这次拉练,也算是有实战意义上的训练了。拉练途中,我们医务人员除了要和官兵一样参与拉练中的一些必练项目(急行军,强行军,披星戴月的夜行军,还有数不清的紧急集合等)外,每到一个宿营地,我们还要到每个点去巡诊,给那些脚上打了血泡的干部战士挑血泡,包扎处理,给每个血泡穿过一个消毒过的马尾,以防止第二天血泡中再次积水。工作中既要轻柔又要细致,每每做完这一切,已是夜半了,要抓紧时间赶紧休息,准备迎接第二天的训练。拉练历时63天,从湖北到河南,再从河南回到湖北,每天都会有新的训练项目,不变的是我们医务人员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尽管拉练对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来说,很苦很累,但对身心来讲是一次绝好的历练。</b></p><p><b style="font-size: 20px;">63天的拉练结束了,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拉练途中的医疗保健任务。</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从卫生所到门诊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闻碧玉</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退休很多年了,回想起往事历历在目。从后勤卫生所到后勤门诊部只是名称变了,但职责没变。</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部队是革命大熔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回忆门诊部正如大家所述,人人都是精兵强将,一专多能。</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因直属机关司令部管,除必须提高专业水平外,常常还得配合机关执行一些外地会诊和社会活动。如农场劳动、新兵训练、野营拉练、三支两军、计划生育、带机关干部子女上山下乡、意外事故处理、甚至连保卫处有些案情处理等等。因我是上述任务执行者之一,而且有些任务长达一年多。故有以下体会。</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因接触地方干部(还有农村干部)多,感受最深的是军民关系。</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部队执行外出任务的过程也是再受教育过程。部队是个大熔炉,我们每个同志都是一块砖。</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浪漫回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提起1973年的野营拉练最难忘的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1、通过紧张的步行军、车训、夜行军几天后,直政科lzh等机关干部都不再靠吃安眠药睡觉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2、我本人通过车训一月后不再晕车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3、提起夜行军,我还当了回“海军司令”呢!因我近视眼加上很睏走到水田里了。一次两个月的冬训终身难忘。</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三,一次有惊无险的外勤</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因政治部H主任病情需要,门诊部派我和张丽萍坐小车队的吉普车去湖北麻城请一位中医。因种种原因未请到该中医,在开车回来新洲地区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下着大雨,司机看不到前方有很大的水库,水流很急。我们的车头已到达水库边缘,幸运的是司机技术好将车煞住。给了我们一次死里逃生的机会。于是,我们当晚在新洲人武部住了一夜,第二天才开车回大院。此事记忆犹新,想起十分后怕。有人说我们命大,不如说是任务未完成要继续战斗!</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四,从部队实战出发,搞好首长保健。</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保健室是为机关二级部长以上的首长健康服务的。他们大多身经百战,为部队建设积劳成疾。保健室医生护士要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值班医生和护士也随时作好应急准备。如当年军需部的Wxh部长,当晚睡前无任何不适,半夜突发急性心梗,值班医生从接电话那一刻开始与161医院急诊科医生就地抢救直到第二天,终因心梗面积太大而病故。类似这种病例时有发生。当班医生必须随叫随到,为他们服务是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之分的。</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应尽的职责</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刘定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是1965年调来卫生所的,于1995年退休,转眼30年过去了,弹指一揮间,时间过得真快。</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回忆从卫生所到门诊部,几十年几代人,一直传承着以人为本,救死扶伤,坚持一心为官兵、职工、家属服务的理念,领导抓政治思想教育,抓业务培训,抓医疗规范,全体人员思想统一,情绪高涨,任劳任怨,积极工作,团结协作,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深受教育,激励着自已努力做好本职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回忆八十年代某一天下午我值班时,大部的一位首长来门诊部看病,他对我说“我感到全身不适,可能感冒了,开点药吧”,我说“先查个体温看看”,结果体温正常,我不放心又说“部长再查个血相吧?”回答“开点药就行了”,我说“还是查个血相放心些”,仍回答“不查”,后来经我再三说服首长同意了。血相结果一出来吓了我一跳,白细胞明显增高,急忙向戚主任汇报,立即派车送首长到总院急诊,住院后经检查确诊为“粒细胞增多症”,从而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后来戚主任和我去总院看望他时,首长高兴地说“小刘,你救了我一命啊”!我笑着回答“应该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90年代中期,机关有位干部的儿子来门诊部找我,说“近来常感心慌、没劲不舒服”,我立即给他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做运动试验,只好建议他做爬楼梯运动,再三叮嘱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赶快做心电图。此时心电图结果提示严重心肌缺血,嘱咐他赶快坐出租车去亚心医院急诊,到亚心后马上收住院手术,上了4个支架。其父母感激不尽地说救了他们儿子的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医生的本职工作,都是应尽的职责。</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云淡风轻总关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韩彩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苏豫让我写文章,总觉得是赶着鸭子上架。虚构情趣盎然的故事我不会,写真实的,又没有故事。只能家常理道,想起一搭说一搭的记流水账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从何谈起?只能想起谁说谁,那就先从苏豫谈起吧!大概七九年前后,那时大家的日子过得都还比较清贫。我们也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龄段。那年冬天,婆婆有事去了河南,只好请老家一个远房亲戚临时照料一下一岁多的女儿。</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天,邻居突然打电话,说远房亲戚病了,发烧咳嗽。当时我在药房忙得不可开交,不能脱身,急得心焦火燎。这时,少有余暇的苏豫,二话没说,骑辆自行车就去了政治部宿舍,去接老太太来门诊部看病。去时一阵风,眨眼就到。回来可麻烦了。女儿暂时让邻居照看这没问题,如果接的是一个小孩,也没问题,往自行车上一放,也能轻轻松松一阵风似的回来。现在接的是一个70多岁,老态龙钟的农村老太太。平时走路尚战战巍巍,何况又发烧咳嗽呢!可谓既怕摔了,又怕碰了,如同过去农村儿童玩的琉璃咯棒。无奈,苏豫只好让老太太稳稳当当地坐在后座上。然后双手扶稳车把,一步步把她送到门诊部。要知道,从政治部宿舍,经黄浦路,进后勤大院侧门,再到门诊部,用自行车推着一个老太太走路,那的确还有一段距离,也的确费点儿劲儿的。由于老太太得到及时医治,很快恢复了健康。</b></p><p><b style="font-size: 20px;">也许苏豫会说,这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嘛!何足挂齿?是的,在当时的门诊部,无论哪位战友,哪位姐妹,都会认为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小事一桩。但对我来说,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以至于经过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下面的画面,依然历久弥新,历历在目:在人流熙熙攘攘的黄埔路上,一位英姿飒爽,步履轻盈的军中白衣天使,用自行车推着一位农村老太太小心翼翼地走路。那老太太一身粗布臃肿的棉衣,特别是那顶帽子,竟是大中城市基本绝迹,小城市很少看到,就是农村也很少再有人戴的旧式老人女帽。就这身打扮,较之于大武汉的整体氛围而言,是不协调的,甚至是有点儿滑稽的。当这位农村老太太同这位军容严整的白衣天使相映成趣,构成的别具一格的画面所折射的精神晕染,又是阳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不已的。因而,这幅画面,会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有句俗话,叫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随着军队改革的深入,为适应新的形势,这铁打的营盘,也在有序地变动之中。真正铁打铜铸的,却是军人之间,那种魂牵梦萦的战友深情。无论天长日久,无论山高水远,网上一声“战友”,往往能引起诸多悠悠遐思;现实生活中偶见一面,往往能激起感慨万千。</b></p><p><b style="font-size: 20px;">去年四月中旬,原武后门诊部主任马培江同志,路经西安。来家探望,午餐小聚。已经三十多年未能谋面了,久别重逢,大家不禁感慨唏嘘。他的性格依然还是那么坦荡正直,为人处事依然还是那么质朴亲切。只是谈吐间,对医学显得更加博闻广识了。由于他随和亲切,没有架子,过去我们喜欢和他开玩笑。曾经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依然让人忍俊不禁。不过,这不是玩笑,是真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天大家刚刚上班,马主任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来了。二话来不及说,就召集我们几个人,要大家准备抢救。</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主任,抢救谁?”大家问。 </b></p><p><b style="font-size: 20px;">“抢救我,药物过敏。快快!”</b></p><p><b style="font-size: 20px;">他接着告诉大家,自己吃了什么药,并把应当如何抢救简捷地做了安排。开始大家没反应过来,有点儿云里雾里。后来看他神色越来越不对,才知道真的是药物过敏了。于是急忙让他躺在诊疗床上,紧张有序地忙碌起来。当风平浪静,确保他安然无恙之后,大家才轻松地出了一口气。自己组织抢救自己,这事听起来有些“奇葩”,不过当时大家对马主任临变不惊,处置镇定自若的心理素质,还是由衷佩服的。医生也是人啊!也会感冒发烧,头疼脑热,当然也会药物过敏。</b></p><p><b style="font-size: 20px;">马主任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文革初期分配到原武后卫生所的,比我们几个到卫生所的时间要早一些。我和王南下、贾俊梅、谭毅新六九年底在钟祥农场新兵营训练,七〇年三月到达武汉。然后,我们背着背包,由武汉关下,徒步行军来到卫生所,直到九三年离开。二十三年的寒来暑往,我和卫生所,亦即后来的门诊部的领导和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意。</b></p><p><b style="font-size: 20px;">感恩那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们,谢植莲所长、高永德副所长、李玉文所长、马培江主任、戚玉才主任和秦美珍协理员,是你们的谆谆教诲,精心培养,才让我由一个中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感恩我的直接领导,药房的负责人王长喜、高月奎两位老同志,难忘你们以身示范,手把手的传帮带;感恩卫生员培训班老班长陈明会、杨德英同志,你们堪称我军旅生涯的启蒙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俗话说,老年爱回忆,年轻人喜憧憬,我则常常梦回军营。梦见好战友好姐妹的欢声笑语;梦见为家属子女办统筹医疗;梦见曹科长带着我们采集炮制中草药;甚至梦见中草药苗圃上的花花草草……</b></p><p><b style="font-size: 20px;">军营,我人生的充实、眷恋、光荣和自豪!</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6月11日于上海长征大厦</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困难重重我担当</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马培江</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上一个月看到了关于后勤大院的信息,这个月又看到了大院里门诊部要写一篇关于门诊部的文章。</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于1967年11月17号入伍,被分配到大院卫生所,它是门诊部的前身,我在大院工作到1980年5月1日,经历过卫生所工作和组建门诊部两个阶段,又有一个特殊身份,那个年代我算是臭老九,所以我写在大院里工作时也要说说老九的来历。</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66年6月24号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发布命令,文化大革命开始,批判的方向中有一个17年旧教育路线,我的名字叫马培江,是1948年解放军进行渡江时起的时代潮流的名字。到1966年毕业正好17年,1965年教育部组织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毕业实习比赛,我那时是河南医学院31期优等生班学生(35门功课考试都是优等成绩),又是期团总支书记,也是河南省先进分子,最后河南医学院党委决定从该班推出10名学生,有我作领队参加中南六所医学院校在武汉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比赛。我接到通知后真是有点心潮澎湃,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习可想有多高兴啊!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风云突变,谁能想到,这17年共产党培养的老一届学生成了反动的教育路线的产物,我们这代人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毕业后不分配工作,不发工资,留校闹革命,同学们,战友们,你体会过没有工作,没有工资的生活是什么味道吗?那时候对我们这些人要求经风雨,见世面,在革命中学会革命,在斗爭中学会斗爭,我们在没有吃穿的条件下走出了校门,我永远不会忘记,一条腿站在火车上行使几百公里,到上海求知,步行1000多公里,从河南省到江西安源下煤矿需工人结合,从毛主席故乡韶山到长沙170里路一天到达,锻练身体,毅力和意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7年11月的一个夜晚,我们十位同学住在武汉江汉路88号武汉军区后勤部招待所,准备睡觉时突然来了几位老军人,我是生来第一次夜里受到军队领导接见,大家立即站成一排,等待首长指示,领导没有说客套话,直接宣布,国防部命令:任命马培江,为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所军医,学员待遇,工资43.5元,明天到大院领军服,后天早晨在88号招待所组建赴湖北襄阳地区征兵体检,担任领导工作,体检组成员有190医院一位医生,其余成员分别来自武汉协和医院,湖北医学院附属1院2院及口腔医院。</b></p><p><b style="font-size: 20px;">谢谢领导关心,信任,我这个农村出来孩子,21岁担任河南省医疗队长执行党的6.26指示。1965年带90人赴河南省伏牛山区进行巡回医疗。1966年担任河南省医疗队长带90人到新乡市防控流脑。到了部队更加重用了,穿上新军服一天就又当上队长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次日冒着刺骨寒风登上了去襄阳火车,大约是晚上7点钟,行至张湾车站,前面响起了枪声,步枪及机枪射击不停,一直到第二天早晨,这些参加武斗的人只顾武斗,忘了我们这个征兵体检组20多个小时还没有喝水吃饭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襄阳体检中一个造反派头目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手中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匕首插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说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当兵,我说当兵是好事嘛!为什么拿把刀到我这里?我有高血压,人家说只有你同意才能去,我给他讲了征兵的有关政策,让他收起了匕首。我说你看我是干什么的?用手指了指身穿的新军服,我的军服才穿上三天,还没有洗过一次,我刚刚从地方入伍,说完我打了一个旋风脚,你看我厉害不厉害?记住!以后少耍威风!</b></p><p><b style="font-size: 20px;">襄阳征兵任务在动乱中虽说遇到了不少困难,总的来说任务完成还是不错的,现在武汉市还有两个我那时接的兵。回到大院后没有叫休息,就叫去连队锻练,我被安排在一军一师二团硬骨头六连,这是一个英雄的连队,长征中打过有名的腊子口战斗,参加过两次保卫延安,,出过余秋里,康世恩两位付总理。我们卫生所有个卫生员叫徐雅,她的爸爸一军军长徐文礼也是这个连队的。我在这个连队接受了更严格的锻练,三九严寒,三伏高温摸爬滚打是常事,执行战备任务时从郑州到新乡是全付武装行军,每位战士负重40斤左右,,一天要走100多里路,还要进行防空,野炊演习训练,有一个小战士体力不支哭起来了,我背着我的背包又背他一个背包,还要处理战士的脚泡,真是有些累,战友情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也在郑州执行过维持治安任务,在闹事中每位战士都能做到军容整齐,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以护栏为界,不准到护栏外。每个星期天可以休息,我就到郑州大学一附院门诊学习小科常见病,拔牙,付鼻窦炎穿刺术就是这样学到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林县是一个有名的地方,属于太行山区,刘邓大军就是在这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斗也很厉害。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被造反派关进了监狱,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指示,要接杨贵出狱,并召开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我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在这里我遇过一次险,两派战领区都埋很多地雷,一次执行任务时踏上了一颗,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命大,这个雷没响。因为我在连队表现较好,二团给了我一个嘉奖,为我这个预备党员转了正。现在算起党龄已有55年了,前年河南省为我发了一枚50年以上党龄纪念章,河南省有这枚纪念章的共有两万余人,我为这枚纪念章感到自豪!此后二团给了我不少官帽,代过班长,排长,司务长,营卫生所长,代营长,都是不拿工资的长。</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现在享清福,囊中有钱,仓中有米门无债主身体健康已是地上神仙!</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美好的生活从甜美的回忆开始</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郑天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武汉军区后勤门诊部(后为基指门诊部)是我工作生活的地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戚玉才主任,秦美珍教导员和殷晓云护士长的带领下,这个团结的集体,特别能战斗。不论是医疗救治,健康体检,环境卫生还是文体活动,我们都要争当先锋!</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还记得门诊部的“妈妈队”和通信站“姑娘队”的蓝球赛吗?那真是精彩!</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戚主任战前动员,门诊部“妈妈队”的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通信站的姑娘们行动敏捷投蓝准确,不可小视!但门诊部的“妈妈队”也不示弱。在队长杨志敏的强力组织下,个个生龙活虎。看!前锋杨志敏又投进一个!杨苏豫,申卫真的“空中接力”,王燕的“传切配合”,王珉的篮下进球,我和彩文有效阻断和干挠对方的进攻,嘿!一不小心张丽萍也进一球!场上争夺激烈,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关键时刻还是杨志敏的3分球,一锤定音。全场齐声欢呼雀跃!鼓掌! </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场球赛观众真多,机关的干部战士来了许多人,比男篮比赛的观众还多而且热情髙涨!</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戚主任目不转睛坐在场边前排长条凳上,不停的从一头滑向另一头,跟着篮球的走向快速移动。双方每进一球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b></p><p><b style="font-size: 20px;">司机小袁的爱人抱着1岁的儿子坐在前排的矮凳上,由于她太专注了,进球那一刻拼命鼓掌,竟然忘了还抱着儿子,孩子滚到了地上,遭到了小袁的指责,惹的我们哄堂大笑。</b></p><p><b style="font-size: 20px;">直属队的篮球比赛,最终门诊部获得了“女篮冠军”和“精神文明奖”的两个奖项!</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红房子里的“侦察兵”</b></p><p><b>作者:郑天兰</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阳光下美丽的红房子四合院,院内鲜花盛开,这景色总在我的脑海中时隐时现。院子并不豪华也不高大,但它记载着我的生活历程。这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诊断室,治疗室,换药室,药房,制剂室,化验室,放射室,心电图室,理疗室,还有一间妇科检查室和一个大会议室。这就是我们武汉军区后勤门诊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戚玉才主任、秦美珍教导员和党支部一班人的领导和指挥下,我们努力的完成机关干部、战士、家属职工的医疗救治及保健工作。 </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院落的西南角,就是我的工作岗位一一化验室。都说医学检验是战场上的“侦查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医学检验的准确性更高,方法更简便,速度更快,能有效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参考方案。</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爱我的工作,它具有挑战性,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次一位临时来队家属就医,晏会民医生怀疑他是疟疾,但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一再说自己是感冒,开点药就行,晏医生要求查血化验,我在100倍油镜下,仔细查找每一个视野,最终在血片尾部发现了间日疟原虫滋样体,协助医生有了明确诊断。</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党支部很注重知识的培训,先后送化验室的张利萍到军医学校学习检验,并送我到协和医院进修检验,使我们的检验理论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更好的为干部战士家属服务!</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心中的“黑板报" </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颜黎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是一九七四年从一九三医院医务处调入原武后门诊部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物质设施极其简陋的年代,门诊部支部在司令部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宣传报导小组。“黑板报”就成了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反映门诊部全体人员执行情况,以及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战友之间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多种活动的窗口。</b></p><p><b style="font-size: 20px;">每当首长、机关干部、战士、家属有病来门诊就医,走进那矮小破旧的老门诊长廊时,就会驻足在“黑板报”前观看、评论、指点、笑谈一番。从中学习获得了不少信息,看到了门诊部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这也成了当时门诊部工作的亮点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幕幕的情景,至今还不时地在我脑海中回放。</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追忆这难忘时光,我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这与当今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信息平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b></p><p><b style="font-size: 20px;">“黑板报"时常在我心中的记忆里…</b></p><p><b style="font-size: 20px;">颜黎明和杨庆华在一起办黑板报</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老照片的回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颜黎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看到这张并不是很清晰的老照片时,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是某年“六一”前的一天,我在理疗室忙碌着,随着一声清脆悦耳的“阿姨好”聪明可爱的小妞妞被妈妈带进了理疗室。“阿姨,我做理疗”,妞妞的妈妈把她抱上了治疗床,我开始给她治疗。</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妞妞是我们一位机关干部的女儿,因患慢性支气管炎,咳了近1个月,在这之前,已经口服和注射药物治疗过,仍没见好。而现在每天都来作超短波治疗快一周了。小妞妞很乖,很配合治疗,她用稚嫩的声音对我说:“阿姨,我不咳了。”听到小朋友真实感受,我高兴极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我和小妞妞对话之际,宣传处的摄影干事来到理疗室也准备做治疗。职业的敏感使他发现这是一幅好动人的画面呀!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照相机,给我和小妞妞留住这一时刻。</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听摄影干事告诉我,这张照片六一儿童节在“长江日报”登出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天临走时,妞妞妈妈对我说:“理疗真好!她咳嗽基本好了,谢谢你呀!”</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妞妞被妈妈抱着,一声甜甜的“阿姨再见”母女俩离开了理疗室。</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团结协助的门诊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晏会民</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1978年7月从190医院调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门诊部工作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候门诊部在戚主任和秦协理员的带领领导下,大家不管来自哪个单位,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技师还是药师,为了完成门诊部的工作,大家团结一致,工作上互相支持帮助,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大家都积极参与。医生都是全科医生,即看内科,来了外伤也要缝合包扎,小孩老人来了也要看病开药。真是无所不能!护士也是,即要打针输液,也要协助医生消毒缝合。老同志都以身作则,积极带头,金医生、韩医生、刘医生、闻医生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b></p><p><b style="font-size: 20px;">领导们还积极解决部下的实际困难,解除同志们的后顾之忧,使得我们能够安心工作,我女儿晏娜就是戚主任通过他夫人付老师安排到后勤幼儿园的,孩子在幼儿园愉快的生活玩耍,解决了我的实际困难。</b></p><p><b style="font-size: 20px;">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的工作只所以取得成绩大家非常留恋,是与门诊部支部一班人的带头作用分不开的。</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从女篮主力到门诊部护师</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杨治敏</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1973年特招入伍的篮球运动员。在军区后勤篮球队,每天的训练和经常的比赛,练就了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武汉军区后勤部篮球队解散,我被分配到后勤门诊部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刚到门诊部,什么都不会。护士长殷小云把我带到治疗室时,我的心扑通扑通紧张的乱跳。当看到注射器,输液器这些治疗用的器械时更是紧张的手握成拳头。心想:我这运动员五大三粗的能拿好这注射器吗?这时老护士边蜀豫(边护士)好像看出了我忐忑不安的心情,笑着对我说:“不要怕,护士工作只要技术熟练,大胆心细,态度温柔一定能干好的!”就这样在护士长和几位老护士姐姐们的鼓励和手把手的帮带中,又经过军区护训队两年的专业学习。在门诊部工作的多年磨练中,我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护师。 </b></p><p><b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我们都己退休,离开了我们曾经工作生活的门诊部,但回忆起来却历历在目。最后祝愿门诊部的老领导老姐妹们身体健康!岁岁平安!</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风优良的门诊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张福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提到门诊部,就感到有很深的感情,感到很亲切。</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1976年10月调到门诊部工作的,直到1998年退休。和大家一起奋斗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是:门诊部这个单位,风气正,人心齐,大家一条心,一心扑在工作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在1984年,上海发生甲肝流行的疫情,当时门诊部的戚玉才主任和秦美珍协理员非常重视武后机关大院和直属分队的预防工作,亲自部暑和监督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医生,护士都动员起来,到机关,分队进行防疫宣传,要求大家做好饮食卫生,做到飯前洗手,碗筷消毒,把好病从口入关。药房的同志很快就配备了消毒液,医生,护士和其他几个科室的同志,都行动起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到机关和分队的几个食堂门口把关,每进来一个人,就给一勺消毒液,进行碗筷消毒。一天三顿,每天都这样,一直坚持了很长时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武后机关和分队没有发生一例甲肝病人,较好地完成了甲肝的预防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让我感受很深的还有,门诊部的领导既重视了大家的思想教育又十分注意技术力量的培训。</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戚主任和秦协理员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门诊部的同志树立了:做好机关首长和干部战士的医疗保健,防病治病工作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思想。</b></p><p><b style="font-size: 20px;">从1980年开始把诊断室的医生分批送到同济医学院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进修学习,每人半年。以后又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内科进修学习,每人1年。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进修学习,提高了门诊部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做好门诊部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b></p><p><b style="font-size: 20px;">多年来,门诊部的工作,得到了首长的肯定和机关干部,战士,及职工家属的好评。在1985年还获得了集体三等功。</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在机关和分队中是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好的形象的。我身为门诊部的一员也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b></p><p><b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我们都进入老年了,每当想起这些往事,都心潮澎湃,感到特别亲切。</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门诊部奉献了最好的青春年华,并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战友情谊。让我们记住这些往事,加深我们的战友情谊,让今后的生活过得更加愉快,更美好,更丰富多彩。祝各位老战友健康长寿!家庭幸福!万事如意!</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我第二个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郭玲</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8.3月我从平顶山军医学校毕业分配到后勤门诊部工作。从学校到门诊部报到的火车上碰到一位军医。经闲聊,知道这位军医原是43军的,在我所要去的门诊部已工作有几年了。好开心呀!从我俩的聊天中我有心从张医生那里了解一些门诊部的情况。</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虽然我不熟悉,但后勤大院可是我当战士时奋斗的地方。两年后又回到了熟悉的大院,并以一个卫生战士的职业服务于此地了,兴奋而紧张,好在有张医生作伴,火车一路顺风到达武汉。到干部处报到后即去门诊部报到。</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不大,两排平房,院内绿树葱葱,房间窗明几净,一看就是一个很温馨的地方。到了门诊部,秦协理员和护士长热情的问寒问暖,详细介绍了门诊各科室的情况,紧张不安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被分在治疗室。治疗室工作主要是配合诊断室医生的各项医嘱进行治疗护理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不大各科齐全,真是麻雀虽小五脏具全。这就要求我们各种护理工作都要上得了手。治疗,保健,外科缝合,防疫,宣传,消毒,迭纱布,做棉纤,做棉球等等的工作都倾其所能。大家团结友爱,各司其责。</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来门诊部不久,领导送我去参加一六一医院心电图学习班,学习一个月后很快就用到了实践中去。经常首长及家属不想去医院住院,我们就上门服务,打吊瓶,床边心电监护,在多次保健和抢救工作中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首长的赞扬。</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八十年代初,我和郑技师学B超,在郑技师耐心严格的培训下我初步撑握了B超的基本知识,又在外进修了几次,又多学了一种技能。</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治疗室的护士在主任和护士长的关心培养下,人人都是多面手。在以后的对外体检上充分发挥了护士当好医生的好助手作用。比如,血液流变学、心电图、B超、每个科室都有我们护士的身影。</b></p><p><b style="font-size: 20px;">八五年门诊部进了一台B超机,同时我们又开展了对外体检的任务,在坚守岗位为官兵服务的本职工作上,所有人,所有科室积极参于对外体检,不分老少,不计较上下班时间。以技术过硬,认真负责,服务热情得到了周边广大人民群众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好评和认同,对外体检持续了近十年。我们减少军费的开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军民鱼水情的大好局面。</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十七岁走进了后勤大院,二十二岁分配到了后勤大院门诊部,一直到退休。</b></p><p><b style="font-size: 20px;">风风雨雨几十年,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中年,有我的汗水,有我的喜怒哀乐!有关心培养我的领导,有帮助我的战友。同乐,同苦,同奋斗的点点滴滴早己溶化在我的血脉里,和我一起走过夕阳的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这个团结、友爱、奉献的战斗集体是我第二个家!</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难忘后勤门诊部的青春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杨庆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相逢是首歌,我有缘与武后门诊部的战友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共同度过我们的青春年华,仿佛就在昨天。</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1979年9月从武汉军区195医院调入后勤部门诊部,1984年6月调离门诊部,在门诊部工作了六年。想想人生长河又有多少个六年?让我最难忘的是门诊部的兄弟姐妹们的战友情和我们的青春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门诊部在全军卫勤保障当属各科医务人员最多,医疗设备齐全,技术力量一流、保障范围也是最大的时期。</b></p><p><b style="font-size: 20px;">刚到门诊部领导分配刘莉华带我熟悉工作。她工作细心老练,一丝不苟。为人和善,沉稳大方,是我的良师益友。很多年都没能联系上。是微信让我们相聚在门诊部群。每天的问候和信息交流让大家开心快乐在群。</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比我早到门诊部的还有军区篮球队、游泳队特招入伍的篮球运动员、游泳运动员。她们的个人素质高、团结友爱,工作协调好都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门诊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老同志还是我们这些新人领导都特别关照大家。我们在一起工作学习,互相帮助。大多数同志在门诊部完成了人生二次蜕变。成家立业,育儿生子。有的同志转业回到老家。还有的同志一直在门诊部工作到退休。但我们永远忘不了一起走过人生最美好的那年那月青春岁月。</b></p><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那时军队实行统筹医疗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门诊部不仅担负的医疗卫勤保障任务,还负责整个后勤机关计划生育工作。不仅要保障机关大院内干部战士职工家属,离退休老干部医疗和防疫,还要保障大院外分散的五个家属区点的离退休老干部、家属职工老弱病残慢性病人的医疗防疫巡诊和计划生育宣传落实工作。大概是因为我在外科工作过,领导们安排我配合边蜀玉同志做一些计划生育的调查统计、分发药物工具到机关、连队和家属院。对发生意外怀孕进行手术补救,术中我打下手,术后配和她一起做好安抚宣传上报工作。因工作赶不上饭点是家常便饭。现在看来当时掌握妇科手术技术没有难度。难点关键是做通做好干部家属的思想工作。回想在那个年代边蜀玉同志做这项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4月武汉梅雨季,在管理处杨处长的带领下,我和芦莲玉医生一起到湖北钟祥农场为新兵训练体检和打预防针。一大早</b></p><p><b style="font-size: 20px;">由司机开车从大院出发向钟祥农场开进。那时武汉到钟祥道路颠簸难走,加上雨后道路泥泞滑湿还遇到抛锚堵车。我们都晕车吐得一塌糊涂。本来一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结果途中花费三小时。返回已是半夜。途中我才得知芦医生由于前日连续照顾年迈的母亲生病没有休息好,身体不适。赶上领导安排出差,她一声不吭就领受任务出发。还不顾路途疲惫呕吐不堪,及时为战士们逐个体检打上预防针,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次外出体检打防疫针,芦莲玉医生为我做出了表率,这种严以律己,以工作为重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体现在门诊部同志们各项工作中。门诊部医护人员也因此深受机关、分队广大官兵和家属称赞和好评。</b></p><p><b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如今回味让人永远难忘!</b></p> <p><b>在洗衣房洗被服</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年,总是魂牵梦绕</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郑运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不留神,岁月匆匆而过,我们已银发满头,皱纹爬上眼角……,大家都老了。但那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印像,甜蜜的回忆,流金的岁月都从未忘记。</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1988年8月结束在161医院进修学习后来原门诊部的,刚开始是借调帮助工作。</b></p><p><b style="font-size: 20px;">机关大院大门雄伟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哨兵着装整齐守护着大门两侧。大院内,东西两座大楼庄重威严,宽敞明亮。庭院深深,绿树成荫。花园假山、礼堂、食堂、服务社、游泳池一应俱全。</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坐落在大院的东北角,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机关首长和全体官兵的身体健康,看病就诊,预防保健和大院的环卫消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报道的第一天我就感到了家的温暖,亲人的关心,犹如回家的感觉。戚主任亲自给我安排了住房,并给我拿来一台冷风机。门诊部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问寒问暖,关怀备至让我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在我心里,至今我都把他(她)们当作我的亲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正式调来门诊部是1989年9月。年底就与张福炎医生一起去西安参加“助行器”的短期培训学习班。回来后就和张医生一道去病人家里介绍产品,推广应用。我们走大街穿小巷,深入患者家中,亲自给他们佩戴调试,直到他们满意为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军营。门诊部在充分保障机关军人的就诊工作外,也开始了对外创收。</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利用拥有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也为我们赢来了更多地方体检单位。在此期间郑玉惠带着我走工厂进企业,找领导找工会,联系地方单位安排体检。在戚主任的支持鼓励下,同志们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圆满的完成了保障和创收双任务。</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门诊部的工作是严谨有序的,后勤健康保障是有力的,生活之余也是丰富多彩的。晚上大家相约一起在会议室学交谊舞,优美的旋律,快乐的舞步,欢笑的人儿,幸福的生活,无不让我们享受生活,陶醉人生。难忘赤日炎炎的盛夏,我们下班之后组织的象棋比赛,扑克双升,几多欢喜几多幸福让人回味无穷……。</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机关组织了一场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文艺汇演。门诊部在戚主任的领导下,在杨苏豫的组织协调下,请来了基指文工团刘建新同志,他亲自给我们编排了一个大型舞蹈节目《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为了这次演出,平均年龄四十岁左右的申卫真、颜黎明、韩彩文、杨苏豫,张莉萍,郭玲,周金兰,黄汉萍,刘艳等人,克服年龄大,腰身硬,腿脚不灵的困难,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加点的排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一遍一遍地练,汗水打湿了头发,浸透了衣服,她们没有喊一声累说一声苦。还有几位穿着军装,手持军旗和钢枪的战士,他们也汗流浃背的随着我们一次一次的排练。</b></p><p><b style="font-size: 20px;">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的辛苦和努力终于换来了成功。在文艺汇演中我们的节目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获得了机关首长的高度表扬,并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青春年华,流金岁月。过去的时光我们不曾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愿门诊部这个大家庭的所有战友们幸福快乐!直到永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6月6日</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职干部的军人情怀</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黄汉萍</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是1988年从161医院调入机关门诊部,也是部队进行改革,文职干部不穿军装的那年。每天上下班出入基指大院,都要被站岗的哨兵要求出示出入证,很是不习惯,心里也很不是个滋味,但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兵,没有忘记过自己肩上的责任。</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门诊部工作时,有一年总部首长来汉视察工作,我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和申医生一起负责总部首长在汉期间的医疗护理保健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医疗技术</b></p><p><b style="font-size: 20px;">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总部首长和基指首长的好评。</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忆中的门诊部(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小白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后勤门诊部的小院座落在军区后勤部机关大院的东北角。两排平房,一排是“一”字型,一排是“U”字型,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院子里有两个花坛,花坛里种满了各种花,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花轮番上阵,花香沁人心脾。门诊部大门两旁,分别种了两棵松柏,松柏挺拔的身姿就像战士一样。这小小的花园是我们当时照相的最佳选择地。</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1977年9月由原156医院调进门诊部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设诊断室、治疗室、耳鼻喉科诊断治疗室、药房、化验室、心电图B超室、理疗室、X光检查室。还有消毒室和洗衣房。</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浓缩了医院的各个科室,可谓是功能齐全!</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的医疗保障范围涵盖了首长保健和机关、直属队干部战士的就诊医疗,还有在统筹医疗范围内的职工、家属、小孩的就诊治疗。</b></p><p><b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我们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担负着对疾病的预防。每月一版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的板报,以及对传染病预防的基本知识都在板报内容之列。我们还要下连队讲卫生知识课并进行检查和指导。</b></p><p><b style="font-size: 20px;">按照现在医师分科的话,我们就属于全科医生了。多发病、常见病我们每个医生都看,确诊不了的就推荐给业务有侧重的专科医生。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业务上都是多面手。</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每年都要对机关干部进行体检,两周的时间把体检全部做完。</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有一台50毫安的X光机,可以胸透,也可以拍片。体检时,我在X光室负责胸透。</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做好X线防护,要穿上铅围裙,戴上铅手套。说实话还是有点重。过去常说放射科医生是医疗中的侦察兵。所以,我就用侦察兵的眼睛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疑点,使疾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04.18</b></p><p><br></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记忆中的门诊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急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小白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记得那是1989年发生的事情。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和护士王燕在门诊部值白班。</b></p><p><b style="font-size: 20px;">王燕是原武汉军区游泳队特招入伍的自由泳运动员。标准的身材,长胳膊长腿。在泳池里,手臂一划,腿一蹬就可以冲出好远,那动作漂亮极了。</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军区游泳队解散就被分到了门诊部。门诊部又送王燕到护训队学习了两年。从游泳运动员成为一名护士。</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运动员吃苦耐劳的特质,使王燕在门诊部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成长。门诊部护士要求是多面手。不光是打针输液,还要配合医生巡诊,做好卫生防病等等工作。治疗室的外伤缝合也是要求护士人人必会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那天中午值班,我和王燕在治疗室聊天,突然三位机关干部冲进来,三个人的手全捏在一起,手上血糊糊的。其中一位说:“杨医生,快快快!!!手破了!”我一看这架式,很明白是手外伤,但三个人的手上都有血,而且是握在一起的,我立刻问:“你们三个人谁的手破了?”其中二人松了手。我一看,哎呀,这伤口上盖的卫生纸已浸透了血。我用镊子把浸透血的纸揭去,看见齿状型有点乱的伤口,还在出血。此时,王燕在我身边,我对王燕说“要缝合呀!”王燕说:“我来!”我接着说“好啊!我来给你当助手!”就这样。我们让手外伤的干部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扶手上固定好。那干部疼的直咧嘴,我对他说:“忍着点,一会儿就好!”</b></p><p><b style="font-size: 20px;">王燕从消毒柜里取出缝合包非常认真的开始了工作。我细心地配合她。</b></p><p><b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消毒处理后,打上局麻,看着伤口还真是有点不好缝,王燕仔细的将破损的皮肤一点点对好,一针一针共缝了七针。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好。</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和王燕的配合十分默契,很顺利地处理好了这次“急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仍然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三位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场面,而且得知他们是在周末小聚喝啤酒,在撬啤酒瓶盖时受伤的。哦,那是一个我难忘的急诊!</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记忆/出诊(二)</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小白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门诊部工作,不光是坐诊,等着机关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小孩到门诊部就医,还有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出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门诊部常备有岀诊用的“出诊箱”。出诊箱的颜色是国防绿色,跟军装颜色比较搭。它是上级卫生主管部门配发的。箱内的药品和器械是我们根据出诊需要配备的。每次医生在交接班的时候都要对箱子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检查。箱子里配备了心脑血管疾病抢救的药物外,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注射器、碘酒、酒精、棉纤、纱布、战伤救护包、还有一些退烧的药品等等。品种虽然很多,但都是整整齐齐放在箱子里。连急诊时用的氧气袋也都是充满了氧气,以备急需。</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天晚上我值夜班,11点过后准备休息了,突然听见很急促的敲门声,我首先想到肯定是来了急诊,连忙向门口冲去打开大门,见到一位干部焦急的对我说:“杨医生,我妈妈发烧,能去看看吗?”我一边问老人生病的基本情况,一边拿出急诊箱。既然找上门了,这种情况肯定是要出诊的,这是我们多年来值班不成文的习惯。我把出诊箱放在自行车后座捆好,随着来的同志一前一后在大院里昏暗的路灯下很快的骑着,赶到他家。</b></p><p><b style="font-size: 20px;">我依次询问了老人家的病情并打开急诊箱给老太太量体温、量血压测心率、听听肺部呼吸音。老太太体温的确有点高,再看看咽部有点红。马上给老人家打了一针退烧药并留下几片感冒药,嘱咐家属如有不适,第二天带病人到门诊部就诊。</b></p><p><b style="font-size: 20px;">在回门诊部的路上,我没有让他们送我,请他们好好照顾老人家。深更半夜的路上静悄悄地,几乎没有行人,多少有点害怕。骑过永清小路进了西门有哨位大院,感觉心里踏实了一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大院里虽然有路灯但是并不很亮,一个人在小路上骑着骑着,突然觉得身后好像有声音,心里就更有点害怕了,头也不敢回,我加快速度,使劲往前骑,心嘭嘭直跳!当我推着自行车冲进门诊部大门准备关门时,一个人突然站在我的面前,我以为又来了急诊呢!定神一看,还是刚才那位同志,他对我说:“杨医生,你的血压计忘拿了,给你送来。怕你害怕,远远地跟着你”。我这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接过血压计,连声说“谢谢,谢谢!”</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门诊部新生代的文艺演出片段(节目均由刘定华医生为他们编排)</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以下是退休人员聚会的小视频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p> <p>———————————————-</p> <p>————————————————</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ofyyy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难忘战友情</b></a><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8年5月18日聚会美篇)</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wap/video-work/view/index.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id=40m7hq4&type=10&user_id=15919597&uuid=5117567580c616691d04a98426987b8b&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5919597&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41ce96" target="_blank"><b>刘医生做的聚会影集</b></a></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文章提供:门诊部战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照片提供:门诊部战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出镜人员:门诊部战友</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在此一并表示感谢!</b></p>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