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拥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无疑是一种财富,一种骄傲。人们相互间用方言交流就有着血浓于水的乡土的情结。因而,传承地方方言,让乡音流芳千秋,是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义务。</p> <p> 一、独有的方言,浓郁的乡情</p><p>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推动历史前进。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来传承文明,具有社会性、人文性。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民族性,没有阶级性,所以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p> <p>洞井瑶族乡入口(王凌云)</p> <p>观音阁(王凌云)</p> <p>洞井乡一角</p> <p> </p><p> 桂东北的灌阳县境内,有一独特的地方方言,在灌阳县乃至整个桂林市辖区境内,只要开口说这种方言的人,人们就辨别出他们是洞井、观音阁人。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桂林地区较为独特的方言——洞井观音阁土话(以下简称“土话”)。</p> <p>沿江远眺的土话区域(包吉声)</p> <p>洞井乡一角</p> <p>晚霞映照的观音阁美景(王凌云)</p> <p>清澈的灌江源头水</p> <p><br></p><p> 有人或许要问,在语言环境千变万化的历史进程中,土话是怎样纯正而完整地传承下来的呢?我们的回答是功归于老祖宗。千百年来,这里的先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口头相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言环境。人们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两位以上本地人在一起,都免不了说土话。久而久之,本地人之间用土话交流就约定俗成,成为一种不能分割的情结。而用官方语言交流,人们倒会感觉不好意思,有被看作甩“洋板"、耍“洋腔”,甚至被视为数典忘祖之嫌。于是,形成了这个地区说土话的浓厚氛围。所以,在洞井、观音阁一带,土话又被称为“祖公话”。</p> <p>文明村寨子里古民居巷道(王凌云)</p> <p>洞井古民居巷道</p> <p>杨家坪老村巷道</p> <p><br></p><p> 然而操土话的人不多,涉及地域也不广,仅局限于灌阳县内的洞井瑶族乡和观音阁乡,历来都被称作讲土话的地方。乍一听,人们以为这是少数民族或者土家族语。其实,他们都是汉族。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是用这种土话交流的。洞井观音阁土话不是民族语言,也没有形成文字,在洞井观音阁河谷盆地中,传承已千年有余。</p> <p>观音阁(蒋运标)</p> <p>杨家坪村(蒋运标)</p> <p>凤凰村(蒋运标)</p> <p> 诚然,方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条情感的纽带。土生土长的人群之间,互不用土话交流,容易产生距离,形成无形障碍。实践证明,乡音才是最为亲切的语言。正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中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成为千古绝唱,反映出乡音的独特魅力。 在洞井观音阁一带的土话区域里,外乡入赘的女婿、婚娶嫁入的媳妇,只要落户这里,用不了两三年时间,就自然地被潜移默化,同化成土话一族成员。出嫁他乡的姑娘,闯荡江湖的游子也不能数祖忘典,把祖宗话荒废。所以绝大部分外出谋业、定居的洞井观音阁籍人士及其后裔们,都保留着乡音传统。他们永远不弃土话,繁衍生息,世代传承。</p><p><br></p> <p>洞大公路两旁的旧房和新居</p> <p>椅子山(蒋运标)</p> <p>寨子里(蒋运标)</p> <p><br></p><p>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延伸,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土话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冲击,产生一些变异。譬如,全国推广普通话,青少年在学校讲普通话,孩子们交流时,自然而然使用普通话了,他们说土话时便会产生一些混杂。土话的一些词语、字音、语调就受到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此外,外来词语和新生词汇的增多,也给保持土话的原始性、纯结性带来挑战。随着外来人越来越多,不同语言的杂夹,也会影响土话的纯度。尤其外县或外省各民族嫁入的媳妇,本来不会讲土话,潜移黙化学会的土话,充其量只能算是夹生的土话。这些人群的加入,也给土话的纯度带来影响。如今,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甚至一家大小长期在外,对土话的准确性多少有点影响。</p> <p>鸿山脚村(蒋运标)</p> <p>桂平岩村(蒋运标)</p> <p><br></p><p> 笔者多年的耳闻目染,发现了土话传承中的一些问题,不禁为土话的生存和传承空间心存忧虑。之所以提笔妄自探究。因笔者是土生土长的洞井人,为此,本人依据洞井土话为基础,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些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和见解。希望能对后辈了解、学习、运用和传承土话有一定帮助。</p> <p>从瑶山远眺垌上</p> <p><br></p><p> 二、土话为何“土”,有待寻根由</p><p>1、土话来源及定义</p><p> 幼时曾听老辈人说过,土话是江西搬迁过来的祖先带来的。但这只是口头传说。土话起源于何朝何代?发源于江西何处?是否真实,都有待考证。不过,人们感到奇怪和困惑,说土话的人绝大部分住在洞井观音阁的河谷盆地(俗称垌上,亦称“平原”)。其先民主要于明清时期,由江西、湖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地迁徙而来。从地域上分析,老祖宗来自中原地区的和岭南各地,可以说是东西南北的语言自然各不相同,大相径庭。如以田心邓姓为例,《桃源洞五公墓碑文》记载:“吾始祖赵郑邓李俸等五公,原籍广东肇庆封州人也,自幼如桃园兄弟,不啻同胞,忧乐与共,患难相扶,于明初年奉诏西来平寇,屡立功绩,留守要隘,始业于灌阳崇顺堡而家焉”。“五公”都是招瑶平寇而来,同为瑶族。平寇完成后,朝廷论功行赏,分封山林原野,让异姓五兄弟继续在桂北的海洋山留守要隘,繁衍生息。其中赵郑李俸四兄居山源大河江、小河江、野猪殿、保良等地,仍然保持其瑶族语言和风俗习惯。而邓姓鼻祖邓将保居田心村,其后裔在土话区域被同化。</p> <p>狮子山</p> <p>洞井古民居</p> <p> 又如洞井唐姓,元代江苏应天府(南京)来灌,于明朝洪武年间由灌阳县城移居洞井。江西与江苏是不同的两个省份,自然是不相同的两个方言区域。是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让这些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群形成一个相对固定、密切融合的整体。他们在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又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共同语言。从这个层面,或者这个角度分析,对土话的起源,便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土话起源于宋元之间的由江西迁移的最早先民,元末明初后,由于各种原因全国各地先人们陆续迁徙而来,在洞井、观音河谷盆地定居。</p><p>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使这个区域的人群形成一个相对稳固,密切融合的统一体。于是,产生了以江西最早移居先民语言为基调,辅以各方迁移人的语音、语素,形成了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又经历千余年的不断扬弃,不断修正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语音特异、语素完整、特色鲜明的“土话"。(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