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我一口气读完了章华荣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巨著《我心依然》(以下简称《依然》),掩卷而思,感慨万千,不禁要赘述几句感受。</p><p class="ql-block"> 《依然》确是我多年来少见的好书!它以33万字的篇幅,分十七章115节,全景式立体化地再现了老五届大学生赴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的峥嵘岁月。那一个个情浓义笃的人物,一桩桩惊心动魄的事件,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情景,岂能不令人回肠荡气、释卷难休?感谢作者为我们原汁原味地和盘托出了那道鲜为人知的历史“藜羹”。甫一品读,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那销魂摄魄的魅力所激荡的心潮共鸣,岂是拍案击节可以了得?这种折服人心的感染力,无疑是《依然》三个方面价值的综合体现:一是催人奋进的思想力量;二是填补空白的历史价值;三是引人入胜的文学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活动所作的系统性的记录。老五届大学生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是文化大革命的进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这段历史怎样去记录,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多少人想企及而又望而却步!半个世纪过去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概没有老五家大学生的身影,而他们正是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柱国之臣!他们的经历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这段尘封的历史将要被遗忘的时候,《依然》出现了!作者并没有去重蹈伤痕文学的老路,一味地渲染大学生军垦生活的苦难和凄楚,以批判极“左”,发泄尤怨,而是披沙拣金,去发掘和记载历史中的那些闪光事物和进步因素。具体而言,就是去发掘和记载老五届大学生在军垦农场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积极上进、坚韧不拔和执着勇敢的优良品质,以及经过锻炼之后,在思想上、意志上、情感上和品格上的成熟、进步和提高的史实。实践证明,老五届军营锻炼之苦没有白吃,他们对人生苦难已有了高于世人的辩证认识:“苦难也是生活,更是砥砺人生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感恩苦难,是苦难锤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固守其正的品格!”诚然,正是这种战胜苦难的收获,才成为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历史的闪光事物,作者浓笔重彩地追述了这一史实,借以彰显《依然》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过去了,如白驹过隙,当年的老五届们如今都混的咋样了?他们的铿锵回答是:《我心依然》!这也正是历史的公正回答!“我心依然”四个字,一言中的,字字千钧,是老五届大学生无愧时代、不辱使命、铁骨铮铮地经受住了50年历史考验的终极结论。当年,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赤胆忠心,他们急于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虽历尽劫波,饱受磨难,却矢志不渝,古稀依然。这正是老五届大学生的可贵可敬之处,也是书中反映主题的核心题材。作者在广泛联络和持续追访的基础上,对老五届大学生五十年来成才成器的概况进行了宏观综述,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的骄人成就,以及在不同层次上担任技术权威和领导工作的状况,作了整体概括,同时又对分配到湖北省工作的老五届的优秀代表,如数家珍般地做了简介,并以人物小传的形式进行了典型记载,如第十六章中的《厅长画家蒋昌忠》、《焦墨画宗师胡岩》及《〈楚辞〉专家汤漳平》等。</p><p class="ql-block"> 历史造就了英才,英才又书写和引领着历史潮流,如是自古而然。老五届们作为共和国的一代英才,他们在军垦农场以血与火的洗礼和生与死的拼搏为共和国谱写的那段历史是弥足珍贵、不可复制的,更是不容埋没、不可遗忘的。作者作为老五届的杰出代表,毅然老骥出征,主动担当了“历史书记员”的神圣职责,以其古稀之年,寻南访北,焚膏继晷,经年不辍,终以鸿篇巨制忠实地再现了老五届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军垦历史,这的确是一件可歌可庆之幸事!大著的出版发行,从历史的纵深方向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也为当代青年和大学生励志奋斗、建功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依然》还有个副标题,叫做“老五届大学生军垦农场的艰贞岁月”。在此,作者并没有使用“苦难岁月”或“蹉跎岁月”等消极概念,而是采用了“艰贞岁月”这个充满正能量的说法。“艰贞”一词是颇有考究的,作者在《题记》中说:“艰贞”出自《易经》,孔颖达注:“时虽至暗,不可随世倾邪,故宜艰难固守其贞正之德。”</p><p class="ql-block"> 尚秉和注:“宜以艰苦贞定自守也。”简言之,“艰贞”就是勉励有德之士遭遇艰难而能固贞守正。所以,在作者看来,老五届在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和劳动锻炼的岁月,并不是遭屈辱受打击的历程,而是历练和培养他们艰贞守正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要知道,当年将老五届大学生置于军垦农场锻炼,大有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意味。这也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诚然,当年的老五届都是国家包分配的,党和国家要将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大任降于老五届这些初出茅庐的书生,不让他们经受严峻的磨练和考验、不下重锤锻造其艰贞守正的优良品质怎么能行?用当时的政治理念来说,这也是反修防修的重要措施。《依然》所记载的,正是老五届艰贞守正的品质在罕见的磨练和锻造中逐步形成的过程。可以说,艰贞守正就是《依然》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依然》是一部难得的信史,它所记载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这些史料已濒于被遗忘、被淹没的边缘,是作者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竭尽古稀之全力从历史荒漠中抢救出来的,所以,字字句句都弥足珍贵!这是填补历史空白的尤物瑰宝,也是光耀后世的无量功德。</p><p class="ql-block"> 作者不愧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对于撰写历史著作有着卓越的史学功底和独到的理性认识。应该看到,要写好这段历史是极其不易的,一是年代久远,记忆模糊,资料零散;二是作者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堪劳苦;三是客体对象处于特殊年代,许多历史素材都带有敏感性和争议性,在认识和把握上难免产生困惑。但作者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愈挫愈奋。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辩证的扬弃,“摒弃了该摒弃的东西,肯定了该肯定的东西”,取纷繁历史之精华汇于一卷,呈献当代,流传后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现代史学宝库。</p><p class="ql-block"> 研究和撰写这段特殊的历史,是须有特殊的史学智慧和才能的,而并非粗工劣匠之可为。所以,作者时时谨慎从事,处处严格把关,始终坚持了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求真写实;二是不言是非。我们知道,历史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过程,史学家是不能良莠不分、善恶不问而照搬照抄历史的,必须要甄别、鉴定和筛选,以求真写实。作者是力图把那些富有时代特征、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史料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为后人了解和洞察历史的本来面目提供信史资料。譬如书中所写的“早请示”、“晚汇报”、开忆苦会、吃忆苦饭以及“三个十二”的劳动制度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舍弃了这些,就失去了时代的真实感,只有将这些史料融入老五届大学生锻炼改造的实践中去,才能真实地反映出老五届的个性特征和他们悍然成长的历史环境。</p><p class="ql-block"> 又如:作者紧紧扣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重要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描述和记载老五届军垦农场再教育和劳动锻炼的过程时,着力突出了“忧患”二字,使“忧患”成为全书的基调。如生活条件之艰苦,没有营房,自己撘草棚子,四下里透风漏雨,下雪天被子上都覆盖了一层冰雪;没有床铺,就地铺稻草而卧;没有厕所和浴室,自己因地制宜,尽管女生们有许多尴尬隐憾也无妨。如劳动环境之恶劣,稻田里全是疫水,有蚂蝗和血吸虫浮游,耕田耙地要靠人力拉犁;“7· 20”长江溃口,将老五届奋战了大半年而丰收在望的成果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春种秋无收”的沉重打击,使老五届饱尝了痛惜与无奈的滋味;冬天在沉湖挖渠,淤泥深陷至膝盖和大腿,冰天雪地里,要破冰跳进零下十几度的淤泥里,每天挖渠劳动长达12小时之久;迷离莫测的挖藕深塘如陷阱星罗棋布于湖面淤泥里,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其中,淤泥没顶而窒息。可见,军垦农场的生活和劳动,无不艰难列列,忧患重重。但是,当年国家对老五届实行再教育和锻炼时,所要寻求的理想之地恐怕正是这种环境!恰恰是这些重重忧患的砥砺,才打造和淬炼出了老五届这批江山重器,社稷栋梁。</p><p class="ql-block"> 令人叹服的是,尽管动乱年代的历史翻云覆雨,争议颇多,具有难以把握的特殊性,但作者能够超脱旧窠,直陈史实,不论功过,不言是非,极力将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再现于世,这真是难能可贵的史学智慧!书中即使写到文革的“早请示”、“晚汇报”和吃忆苦饭;写到清查运动逼得好几个学生自杀;写到汕头牛田洋农场以人体抗击18级台风而造成553人遇难的惊天惨案,作者也没有发表任何议论。让史实说话,让后人评驳,是作者始终坚持的史学理念。这正如老五届的读者们所评价的:“不虚美 ,不掩恶,秉笔直书,求实存真。”</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不妨以牛田洋的史实为例,看看作者“不言是非”的真功夫吧。作者是这样叙述的:“这次罕见的强台风,其风速高达每秒53.2米,……按照国际标准计算,……这个就是台风十八级!” “军人们和大学生们面对大海怒涛,手挽着手钢浇铁铸般地站立在海堤上,以年轻的血肉之躯抵挡排山倒海的巨浪!一批被狂涌的海涛卷走,另一批又跟着往上冲!据牛田洋7.28灾难亲历者刘锦庭回忆说:’最多的一次是83名解放军官兵和学生组成人墙,一阵几米高的海浪扑来,这83名军人和学生,全部卷到大海里去了!’ ” “面对553具尸体,一位团职干部泣不成声地说:’我经历过锦州站役,那么多的枪炮子弹,也没有像这样成排成排地死啊!’ ” 作者愤然亮出了这个沉痛史料之后,便缄口不言了。是的,还要说什么呢?极“左”政治灭绝人性的滔天大罪不是已昭然若揭、历历在目了吗?作者对此惨案铸成者的血泪控诉全在史料之中了。其实,作者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选择,本身就已经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所以,陈史纪实之后,就大可不必再去喋喋不休地议论评价,赞扬批判了。</p><p class="ql-block"> 《论语》说得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所以,历史规律是不言而自在的。撰写历史而不言是非,实为一种大气度、大智慧 !这是我读《依然》的一大收获。</p><p class="ql-block"> 值得研究和反思的是,老五届大学生军垦农场再教育的历史,何以被掩埋五十年而无人问津?窃以为,这恐怕与老五届当年的政治地位偏低有关。</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老五届这段尘封了五十年的沧桑历史,终于被章华荣先生给赫然揭开了!这对于研究和完善我国的社会史、教育史和文化史,都是一个发掘性、开拓性和挽救性的巨大贡献。如果现在还没有这个贡献,再过三五十年,这段历史就真的要万劫不复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披读《依然》,沁人心脾的文学气息便会扑面而来,那生动鲜活、个性分明的人物形象,那曲折跌宕、富有传奇的故事情节,那画龙点睛、意味深长的诗词引用,无不怡情悦性,激荡人心。这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纯青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虽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但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历任湖北省黄冈地区戏工室主任,黄冈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自1972年开始从事专业戏剧创作,先后发表和上演了大型黄梅戏、京剧、歌剧、话剧、汉剧、楚剧19部,因而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他参与创作和独立创作的剧目曾获全国“文华新剧目奖”、湖北省首届“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编剧一等奖”等。试想,以这样的功底和笔力写出来的老五届大学生的“史记”,能不好看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可以看出,作者是把《依然》当作剧本来写的,但其写作难度要大于剧本创作,因为它要严格遵循纪实文学的规范,必须以史实为基础、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一五一十地去撰写和记载,来不得半点虚构和附会。在这种严苛限制之下,能把作品写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确非易事。<br></h3><h3>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以戏剧创作的手法,将人物放在典型的历史环境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去描写和塑造,展现其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所以,书中的众多人物,尽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浓厚气息和鲜明特征,但都能艰贞守正,持重秉节而出尘不染。譬如,作品在展现8233部队四连连长林梅友的性格特征时,就写了他在几个典型事例中的表现。一是保护七班长陈明星。陈明星因在1969年大年初一对同学们说了一句“给三爷拜寿”的玩笑话,便惹下了弥天大祸,四连指导员孟继兰说:“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要组织全连开他的批判大会。”林连长连忙阻止说:“老孟啊,这批判会一开,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政治前途呀,还是慎重一点为好,我看还是先问一下情况再说吧。”林连长的慈心义举,使陈明星免遭了一场政治灾难。二是在雷雨天为保护战友,去拔掉正闪着电火花的电话线而惨遭雷击,险些丧命。三是为消除军训大学生们的畏惧心里,他率先跳进有血吸虫的疫水中劳动,以致严重感染了血吸虫病,提前退役,又英年早逝。</h3><h3> 又如,沉湖军垦农场8250部队副政委梅松延的形象也塑造得十分感人。作者只用了一个典型事例,就把他那善良宽恕、温文儒雅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下属的二连里有个叫夏雨(化名)的女大学生私自逃回了河南娘家,二连长听说后火冒三丈,非要开除她不可,而梅副政委则不急不躁,淡定处置,他亲自约谈了夏雨的丈夫秋勤(也在部队锻炼),让他回老家一趟去把夏雨接回来,并交待说:“批评是必须的,其它的就叫她不要担心了。”在处分夏雨的问题上,梅副政委首先批评教育了二连长:“同志哥,党和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他们还年轻,有时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一旦犯了错误,就开什么批判会,给个什么处分,那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前途!”最终,在梅副政委的干预下,只给了夏雨一个口头警告处分。事后, 梅副政委还不放心,又亲自向二连长交待:“处分材料就不要塞进档案里了。”梅副政委的大仁大义,挽救了夏雨的政治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这件事的确感人至深,曾在沉湖军垦农场传为佳话。</h3><h3> 8233四连指导员孟继兰是个极“左”思想较严重的人,对大学生中鸡毛蒜皮的事动辄上纲上线,不依不饶。他第一次给军营大学生训话时就说:“你们是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受的是十七年修正主义黑线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名牌大学毕业出来的大学生,中的毒就更深了,有不少人已成了修正主义的苗子!”把大家听得一脸惊愕。在他手下,未曾轻饶过谁,譬如陈明星“给三爷拜寿”之事,他就曾揪住不放。为此,林连长常常出面制止和协调。</h3><h3> 孟指导员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其身上带着显著的时代烙印。他对军垦大学生的那些个讲话,其极“左”套路都非常规范和娴熟,读之,仿佛又回到了“文革”年代。</h3><h3> 再看书中的芸芸人物,都天生我才,各有千秋,如:有点怪的孙连长、爱吹牛的熊守海、仗义执言的张胜利、被迫吃病号饭的周森安、幽默风趣的邵广文、神工采买仇龙、忠实的猪倌陈明星、恋爱悲切的苏慎之、舍命救人的王丙申等等,其余恕不备述。他们在作者笔下汇成了老五届的群英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h3> 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作者注重了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即好跌宕,喜传奇的心理。所以,书中尽可能地纳入了一些戏剧性元素,使情节曲折回环,出人意外,增加其可读性。譬如《悲壮牛田洋》的故事,恐怕就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那种骇人场面,宛若印尼海啸,造成553名部队官兵和大学生壮烈牺牲,其中老五届大学生牺牲83人,这是多么惨烈的奇冤大案啊!望历史悲剧别再重演。</h3><h3> 又如《寻找一班长》一章,也很富有传奇色彩,其事端离奇,环境诡秘,凶吉未卜,扣人心弦,不仅找人的过程曲折反复、扑朔迷离,而且寻找的结果也具有戏剧性的巧合。当大家找到一班长张胜利时,只见他深陷于淤泥陷阱中,只有露在泥面上呼吸的鼻子和两只闪动的眼睛。真巧,时间上不早不迟,恰恰在一班长即将淤泥没顶的那一刻找到了!这不是戏剧性的巧合吗?如果再迟那么几分钟找到,其后果恐怕就不堪设想了。但这确是史实,而不是作者的虚构。</h3><h3> 《你就是“仙姑”》一节中写到的五分队女生们跳进水塘里救落水女村民春桃的故事,也是一个传奇情节。春桃被救出水塘后,不幸已经断气了,但殊不知,天不灭我啊!正当大家扼腕痛惜、悲观失望之际,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出现了生命奇迹!经过大家的奋力抢救和苏慎之的人工呼吸,春桃竟然起死回生,又悠悠地活过来了!见此情景,她婆婆惊喜望外,谢天谢地,硬说救她媳妇的女大学生“假小子”是个活“仙姑”啊!</h3><h3> 更值得称道的是,《依然》中广泛引用了古典诗词以记事咏物抒怀,大幅提升了作品的风雅韵味和文学品质。毫不夸张地说,《依然》是一部风骚典雅、诗意盎然的史书,为史林所罕见。在此,笔者不妨略举几例为证。</h3><h3> 开篇伊始,作者在写到学生们用稻草扎墙壁和门框、撘草棚为营房时,就引用了汉乐府古辞《满歌行》名句:“智者不愁,多为少忧”,以及杜甫的《羌村》句“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吟咏了大家的乐观情绪。</h3><h3> 当作者写到经过自己大半年的辛勤劳动、田野里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时,不禁吟出了陶渊明《归田园居· 其三》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及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h3><h3> 连队里的菜园子种得蔬菜旺盛,很是可观,作者便以《诗经· 小雅· 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予以描绘。</h3><h3> 1969年“7· 20”长江溃口以后,8233的四连从大同湖撤到了洪湖老湾的江堤上,为了鼓舞士气,连长组织了酒会,庆祝“八· 一”建军节,作者写道:战友们互相敬酒,既有“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那样的豪情,又有“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那样的狂放。这两联分别出自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一》和陶渊明的《饮酒· 其七》。</h3><h3> 在汉川沉湖挖渠大会战之前,连长想把患过血吸虫病的班、排长换下来,开座谈会时,大家摩拳擦掌,群情激奋,坚决反对临阵换将。作者便以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的诗句来烘托临战气氛。</h3><h3> 战友们在沉湖淤泥里挖河渠,苦干了几天之后,一百多米长的水渠已初见端倪了。就在大家的喜悦之情尚未平息时,一夜大雨,淤泥又把挖好的水渠按原样给填平了,开渠工程重又回到了起跑线上。作者感慨而引杜甫的《杜鹃行》“苍天变化谁能料,万事反复何所无”。</h3><h3> 8250部队二连的夏雨在欲逃回娘家之前,其丈夫秋勤去偷偷地送她,吟李白《送别》诗“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夏雨也吟了唐代诗人赵嘏的名句“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这无疑是作者借人物之口以抒怀的。</h3><h3> 四连林连长大难不死,治好了雷击的创伤和血吸虫病,又回到了连队,久别重逢的战友们一时激动无语,含泪哽咽,作者便引用唐代刘得仁《上张水部》“恩深转无语,怀抱自分明”以抒情。</h3><h3> 沉湖挖渠的任务,历经冰天雪地两个多月的苦干巧干,终于铲完了最后一锹土!全体战士们欢呼雀跃,饱含热泪地说:“我们总算是熬过来了!”其中几分喜悦,几分凄苦和忧伤,谁也说不清,那就让李商隐的《锦瑟》来说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h3><h3> 1970年春节过后,湖北各大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已陆续分配了工作,但河南省的大学生冤哉!因为8181部队太康常营军训营五连有四位女生向上级领导写了一封倡议书,说他们仅仅接受部队锻炼还不够,还要求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省革委会很快采纳了此议,于是便下文件通知:河南全省大学生再下农村继续锻炼两年。作者对此真是啼笑皆非,便引用了明朝曹学佺的一副对联“仗义每从屠户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以表愤慨。</h3><h3> 四连林连长因身体欠佳而转业回浙江老家,途经武汉时,特意绕道到黄冈中学去看望曾在四连锻炼过、也是被他保护过的陈明星。欢聚畅谈之后,陈将林连长送至船码头,伫立江畔,难舍难分,作者便以李白《送别》诗描述:“云帆远望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h3><h3> 综上可见,作者不仅对历史学有专攻,对戏剧贡献累累,而且对古典诗词也熟读深谙,信手拈来。书中所引诗词较为丰富,几乎每个章节都有经典名句,而且历史跨度也较大,从《诗经》汉乐府到魏晋唐宋明,无所不有,笔者粗疏,未做数量统计,只是随意择其几例而言之,以飨读者。</h3><h3> 最后,让我向8233部队四连的老五届大学生(军垦战士)献一首词吧。</h3><h3><br></h3><h3>江城子· 献给老五届军垦战士</h3><h3> · 要战通</h3><h3>莘莘学子垦芜荒。</h3><h3>踏冰霜,陷泥塘。</h3><h3>雪地开渠,累倒读书郎。</h3><h3>岁月艰贞诚可贵,磨毅力,练刚强。</h3><h3><br></h3><h3>衰迟战友聚湖乡。</h3><h3>赖飞觞,诉衷肠。</h3><h3>回首当年,感慨泪沾裳。</h3><h3>未悔青春多砥砺,成重器,出忠良。</h3><h3><br></h3><h3> 作者:要战通</h3><h3> 2020年6月13日于深圳。</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br></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