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雕一舞

Jeff Liang

<p><b style="font-size: 18px;"><i>  -- 三个及一群业余舞者的传承故事</i></b></p> <p><b><i>撰文摄影: Jeffrey LIANG 梁平</i></b></p><p><b><i>视频摄像: Jenny DONG董建菁 &amp; Jeffrey LIANG梁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修成正果</i></b></p><p><br></p> <p>2019年11月17日,悉尼华星艺术团的第一届舞蹈大赛在莱卡市政大厅举办。</p><p>由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参赛的舞蹈是维吾尔族舞蹈欢乐歌舞,是第二个登场参赛的团体。此节目是该团的传统保留舞蹈。</p><p>舞蹈的前半截由8位女舞者出场。她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衣着打扮光鲜亮丽,活泼优美的舞姿合着抑扬顿挫的音乐韵律,把维吾尔族姑娘们庆丰收的浓郁喜庆气氛表现得惟妙惟肖。而舞蹈的后半段,则加进了一对领舞的男女双人舞蹈。</p> <p>说起来,这个舞蹈的故事背景一点儿也不复杂,故事梗概大约是,秋收时节,一群年轻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们欢聚一堂参加“麦西来普”(意即“庆典”),她们在葡萄园里载歌载舞,跳起了流行的“赛乃姆”舞蹈,庆贺丰收之年。</p><p>随着唢呐声强烈快捷的节奏响起,八位身着红白相间维吾尔族长袍服饰、头戴白边红顶裘绒帽的姑娘,踏着欢快的乐点,飘然而至。</p><p>咚哒哒咚哒,咚- 咚-哒-哒, 咚哒哒咚哒,咚-咚-哒…… 强烈有序的鼓点顿时感染了观众。</p> <p>不一会儿,“刀郎”大叔来了,村里最美丽的“古丽”也来了。一对伉俪轻歌曼舞,妩媚传情,飞眼送波,云裳羽衣,紫阳飞花,羡煞旁人。最后大家一起婆娑起舞,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p> <p>欢乐歌舞片段(全舞视频附后)</p> <p>舞蹈的后半段,则加进了一对领舞的男女双人舞蹈。领舞的“古丽”是该团的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曹丽女士,“刀郎”的舞者叫李宏基,团员们尊称他为“李哥”。</p><p>他们激情四射的集体动作,完美无瑕的默契配合、极富维吾尔族风格的舞台表现,让观众赞叹不已,结尾部分刀郎又插进诙谐动作,博得的评委们及观众的一致好评。</p> <p>这段富有故事情节的维吾尔族“赛乃姆”歌舞,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少数民族风格。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集体舞,又有双人舞。身在异域他乡的华人,能看到这样中华浓郁民间风味节目机会的确不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i>最大龄的获奖团体</i></b></p><p><br></p> <p>最终该节目被评为悉尼华人艺术界最有份量的舞蹈比赛--首届华星艺术团舞蹈大赛集体舞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也因之成为本次大赛平均年龄最大的文艺团体。</p> <p>第二名获奖证书。不止是褒奖,更是激励的动力。</p> <p>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导演专门向观众提到该团的男主演李宏基先生。他透露,李先生在十天前刚做完第十次手术,就带着尚未痊愈的伤痛参加大赛,实属不易。如今老艺术家已进入耄耋之年,虽已移居澳洲多年,但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热情丝毫不减,尽力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努力服务于居住国的多元文化。他这种顽强不挠的精神值得舞者效仿。</p> <p>俗话说得好: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p><p>观众们所不知道的是,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从创编这个维吾尔族舞蹈“欢乐歌舞”,到今天能获此殊荣,整整历经了十个春秋。</p><p>3600多天里,“欢乐歌舞”离不开三个和一群业余舞者的传承。下面请允许笔者娓娓道来。</p><p><br></p> <p>(演员们和团领导都喜不自胜,笑靥如花胜春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三个人的编创故事</i></b></p><p>(下面图片中有24张老照片均由苏姐提供)</p> <p>故事还要从照片里的另一个女主角谈起。</p><p>她叫苏莉华,是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的团长,和故事里男主角李宏基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新疆”。虽然是汉族,可是生活在新疆乌鲁木齐算起来已有三代以上,仅他们这代人在新疆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p><p><br></p><p><br></p> <p>苏姐和李哥深爱着哺育他们的土地。因为新疆不仅有广袤的田园,甜美的瓜果,遍地的牛羊,丰富的矿产,更是多民族人民的栖息之地。那里有维吾尔族,汉族,还有蒙古、哈萨克、满塔吉克、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主要少数民族,还有藏、壮、彝、朝鲜、布依族等47个民族。</p><p><br></p> <p>夫妻俩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出生、生长、工作了半个世纪,自幼耳濡目染,受到新疆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酷爱新疆的民族歌舞,可以说有深厚的当地文化积淀,从骨子里就透出一股子“羊肉串”的韵味。他们具有新疆人的乐观豁达直率、待人热情豪爽的特点。</p><p><br></p> <p>新疆的多民族能歌善舞的细胞也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他们一举手一抬足,天生就有那种维吾尔族“古丽”和“刀郎”的味道。</p> <p>苏姐李哥多年前随子女移居悉尼,开始了他们的幸福退休生活。时间一长令他们感叹:澳洲山水虽好,可毕竟乃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未免有些寂寞感。“好山好水好无聊”正是他们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p> <p>于是夫妇俩经常外出参加一些聚会,观看许多群众表演团体的歌舞节目,以慰籍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看过的众多节目中唯独缺少了来自他们家乡--新疆的“麦西来普”式聚会的歌舞氛围。</p> <p>虽然他们都不是专业舞蹈出身,但由于他们酷爱新疆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维吾尔族歌舞,每当唢呐声响起,手鼓打起时,他们就心痒难耐,连脚底板也开始发痒,情不自禁地欲闻乐起舞。他们开始尝试自己自编自导自演“赛乃姆”舞蹈。</p><p><br></p> <p>其实,苏姐想让李哥多参加一些舞蹈表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李并非是一副金刚不坏之身,相反长年工作生活在戈壁滩上,极度干燥的恶劣气候和工作强度使他疾病缠身,还被发现患有癌症。苏姐期望他坚持跳舞锻炼,提高体质,增强他战胜病魔的能力和抗病信心,使他术后康复得更快更好。</p> <p>(图为他们多次亮相于悉尼最具盛名的华星艺术团[集团]艺术节,名气大振)</p> <p>(图为他们参加帕拉马塔大市区演出时顶着烈日观看的现场观众)</p> <p>(早期团员演出完合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玩”出来的艺术团</i></b></p><p><br></p> <p>于是他们把自己编的维吾尔族风格的赛乃姆拿出去与华人和其他民族舞者参加麦西来普式的文化交流,不想却大受欢迎。接下来他们到处受邀参加各种演出和交流。</p><p><br></p><p>(图为他们2011年参加南天寺演出季后的合影)</p> <p>开始时,由他们夫妇二人表演,然后是两女一男,在然后就是多人一块跳一块儿玩。</p><p>(图为夫妇俩应邀参加逍遥同乐会演出维吾尔族双人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第三主角登场</i></b></p><p><br></p> <p>该谈谈第三个主角了。她就是该团的副团长兼艺术总监曹丽女士。</p><p>曹丽早期从事过专业舞蹈,也曾专事群众艺术工作,有较高的舞蹈及导演造诣。2016年她被苏莉华团长专门聘请到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作艺术总监。</p><p>“欢乐”今天的定型,她也是大功臣之一。她改进了赛乃姆的一些表现形式,还亲自参加后半段双人舞表演,尤其是她设计的极速旋转出场,使观众有眼前顿时一亮的感觉。</p> <p>曹丽严格要求团员规范舞蹈动作,一招一式力求优美,一动一静力争到位,对每一个动作,精雕细刻,严格要求,力争表现出维吾尔族舞蹈的特有韵味。</p><p>她还大力吸收新鲜血液,使参加演出的演员年轻化专业化。欢乐歌舞能取得集体舞第二名,她同样功不可没。</p> <p>曹老师功底深厚,表情细腻,舞姿出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一群业余舞者的故事</i></b></p><p><br></p> <p>久而久之,参加他们一起“玩”的华人越来越多。苏姐李哥发现同辈人中与他们处境一样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中有许多人都做了奶奶爷爷辈,平时都猫在儿女家,做起孙辈的“孙子”,只盼着周末出来“放风”交流,放松疲惫不堪的身心。</p><p><br></p> <p>于是乎,一个属于自己的舞蹈团队体应运而生。2010年1月1日,苏莉华他们决定成立“悉尼舞蹈团”,后由于要加进唱歌部分,团员基本为华人,遂更名为“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苏莉华成了苏团长,不过她的队友还是称她为“苏姐”。</p> <p>他们不光参加各种大型活动,也参加各种公益慈善演出。他们主动上敬老院,登寺庙教堂,也倾情为悉尼移民难民署组织演出。有时候,他们在演出完后空余时间教当地学校的小朋友们跳维吾尔族舞蹈。他们的善举深受当地居民社团的欢迎。</p><p><br></p><p>(图为他们参加澳洲中国新疆第一届联谊会理事会就职典礼演出)</p> <p>(图为早年他们参加西悉尼地区的演出)</p> <p>(图为演出完毕与当地学校的小朋友共同起舞交流)</p> <p>(欢乐歌舞及天路两支舞蹈同时参加2017年华星艺术团年度演出后合影)</p> <p>演员们每周都坚持不懈地参加团里的两次训练和排练。每当有演出任务时,她们绝对不负众望,有的不顾身体上有所不适,有的努力克服家里困难,说服家人,留出时间,尽量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各种表演。</p><p>(图为2019年11月26日为西悉尼移民难民署演出前合影)</p> <p>他们曾“玩”过不少民族民间舞蹈:新疆的几个主要民族舞风,朝鲜族、藏族、蒙古族、傣族舞,汉族舞,甚至还跳过印度舞。但是他们的最擅长还是维吾尔族舞,而其中又以欢乐歌舞为其看家的“经典”舞蹈。</p> <p>在他们眼里,每次演出都是服务于居住国的人民,为其所居住地的多民族文化添上一笔属于我们华夏文化的浓墨重彩。她们也深深体会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谛。</p> <p>本只想“玩玩”,不料玩出点名堂,玩出来艺术,也玩出了第二春!团员也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吾”出了自我价值。</p><p><br></p> <p>一“玩”十年。3600多天过去,这个团经历了风风雨雨,跌宕起伏,慕名加入者越来越多。其中艰辛此文不再赘述。</p><p>(图为2019年11月17日参加首届华星艺术团舞蹈大赛前合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炫彩多姿的民族服饰</i></b></p><p><br></p> <p>舞蹈“欢乐”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其服饰。这些颇具民族特色的服装都是苏团长和李大哥远赴国内新疆,采购的最具代表性的新疆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的服装服饰,不仅颜色多彩靓丽,款式别致新颖,用料精细讲究,且件件价格不菲。在悉尼的业余团体中有口皆碑。</p> <p>别看这俩口子在生活上十分节俭,采购起舞蹈服饰来却毫不吝啬,出手“大方”,件件都挑好的买。建团十年来,团里这些民族服装都是他们伉俪一件一件不远万里从新疆和国内其它地方采购后,托运到悉尼来。每次回新疆探亲归来,他们宁可自己的用品少带,也要带上这些美艳无比的新疆各民族服饰,占满四大件托运指标,每个大箱都塞得满满当当。</p><p><br></p> <p>所以悉尼的观众才能在地球的南半球看到源自万里迢迢的北半球新疆及中华其他民族的地道服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小有名气</i></b></p><p><br></p> <p>华人民族歌舞团开始在华人圈渐露头角。悉尼许多大型演出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其中包括悉尼市政厅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春节嘉年华演出。有的机构如西悉尼移民难民组织专门点名,要他们去表演维吾尔族舞蹈“欢乐歌舞”。</p> <p>悉尼市政厅连续多年邀请该团参加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春节)演出。</p> <p>2019年10月21日晚,“海湾之夜”暨南区华人娱乐活动中心一周年庆典晚会,特别邀请她们作为嘉宾表演。由于这次演出在悉尼南区的好事围剧场的灯光比较亮,所以照片拍出来也比较清晰。</p><p>下面是他们的剧照。</p> <p>李哥的口哨吹得杠杠的。</p> <p>老李的舞姿是典型的维吾尔族民间麦西来普的份儿。</p> <p>刀郎给古丽献花</p> <p>这张是该团舞蹈演员2019年3月下旬在西悉尼国际多文化音乐节的表演剧照。</p> <p>2019.11.26 李哥在参加西悉尼移民及难民署组织演出前的剧照。</p><p>这几场演出完毕,李大哥本应进行第十一次手术。笔者撰写此文时,正值新冠病毒肆虐澳洲之际,大家只能居家隔离。而李哥的手术日期不得已要向后延期了。</p><p>我们衷心地期待李大哥手术成功,早日康复,按时归队。并祝愿他永葆艺术的长青。</p> <p>在首届悉尼华星艺术团舞蹈大赛上表演</p><p>欢乐歌舞 上半部</p> <p>欢乐歌舞 参加华星艺术团舞蹈大赛 </p><p>下半部</p> <p>(视频为2019年4月1日全团出游鹦鹉岛时自娱自乐的小型歌舞联欢。)</p><p>悉尼华人民族歌舞团自2010年建立以来,一晃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抚今追昔,团长苏莉华感慨万千。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原用来解忧的舞蹈,从当初的区区2个人,玩到最多时三十多人,居然“玩”出了一个民族歌舞团。十年来团里的舞者换了好几茬,可是维吾尔族舞蹈“欢乐歌舞”却一直传承下来了。苏姐说,她最要感谢的是那些一直支持她们的新老团员。没有她们就没有这个团的今天。</p><p><br></p> <p>“十年雕一舞”。一舞跳十年,越跳越美,越跳越精,堪称一绝。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精雕细刻、追求艺术、永无止境的态度,使这支维吾尔族舞得以成为该团的当家“经典”传承舞蹈。</p><p>对其它事情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p> <p>后记:</p><p>本文的构思始于2019年10月下旬,起因是笔者了解到苏姐及李哥夫妻俩对华夏民族民间舞蹈的那份执著,十年如一日,使我为之动容,有了动笔的冲动。后因当年11月中旬有华星艺术团的首届舞蹈大赛、11月下旬西区移民及难民慰问演出及2020年2月阴历年悉尼市政厅等系列演出,写作被一拖再拖。紧接着就是新冠病毒来袭,只能宅家隔离,李哥的第11次手术日期也再三推迟。但对此题材笔者欲罢不能,直到今日才匆匆提笔成文,多有拖拉之嫌,实在不成敬意。</p><p>笔者愿以小文吁请生活在海外华人华侨勿忘我中华多民族文化之根基,让华夏文化之花在异域多元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出属于自己和族人的一份光彩。</p><p>(感谢苏姐李哥提供的24张老照片和早期背景,丰富了此文的内容。)</p><p><br></p><p>作者 2020年6月5日 </p><p>落笔于新州帕拉马塔河畔柔姿寒舍</p><p>(文中所附图片均由笔者用OPPO手机R17 Pro及松下TZ110相机拍摄,摄像采用的是索尼HDR-CX700便携式摄像机, 及OPPO R15手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