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风情 [ 大 寨 ]

山 峰

<p>  大寨景区位于太行山西部,山西省东侧,物华天宝,人文荟萃,风景秀丽,是山西省著名的特色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AAAA级景区。</p><p> 大寨山负龙踞虎盘之雄,水占含华毓秀之胜的大寨森林公园,松涛浅唱,秀色四季,诸美迭见,宛若天成。</p> <p>  大寨是举世无双的世界名村,人文名胜得天独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陈永贵、贾进财、郭凤莲等为带头的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改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毛泽东主席与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彰。众多的中央领导、军界将领、社会名流、五大洲政坛要人以及130多个国家的各界友人曾到大寨参观访问,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身影,特殊的文化沾润使大寨益发显得诗意葱茏,魅力无穷。</p> <p>  大寨是华夏农业文明的佳作名篇。首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奋力战洪灾、三不要三不少,搬山填沟造平原、科学种田等至今脍炙人口,留下史迹斑斑。陈永贵故居、陈永贵墓地、郭沫若诗魂碑、叶帅吟诗地、周总理三访大寨纪念亭、大寨展览馆、大寨文化展示馆、名人遗踪展、大柳树、军民池等以特色为主线的众多景点,构成了旖旎动人的岁月精神画卷,令人思绪万千。</p> <p>  大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传到了北京。新华社记者把大寨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大寨之路》,在1964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刊发,并配发了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引起很大反响。</p> <p>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村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红遍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村。</p> <p>  于2011年到大寨参观学习</p> <p>  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大寨人民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家园。</p> <p>  上世纪70年代,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铁姑娘队长”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成为大寨掌门人。</p> <p>  大寨的虎头山,曾经的荒山秃岭已经变成鸟语花香的森林公园,缠在半山腰上的果园,果实累累,芳香扑鼻。</p> <p>  狼窝掌沟落差200多米,山高坡陡、洪灾不断,大寨人三战狼窝掌,劈山填沟,垒起了总长7.5公里的180多条大坝;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p> <p>  踏着青石板山路走向高处。虎头山,青山削翠,景色瑰丽,翠叶欲滴,绿枝闪烁,形成了极为美妙的虎头松涛。</p> <p>  1964年的12月21日,经过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同意,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表扬了大寨。</p><p> 周总理对“农业学大寨”学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他提出要学习大寨大队“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p><p>周总理还在报告中,将“大寨精神”总结为了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p> <p> 华国锋与陈永贵</p> <p> 1964年,年仅十六岁的郭凤莲(前左二)任铁姑娘队队长,她与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斗,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情接见和赞扬。</p> <p>  1975年到1980年,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巅峰。</p> <p>  郭凤莲身兼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p> <p> 陈永贵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一块白毛巾、一件对襟衫、一双农家鞋是他标志性的装扮,即使在中南海,这种装束也从来没有改变。</p> <p> 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陈永贵提出“三三制”的工作原则,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面上跑,三分之一时间回大寨蹲点。在任时,他一回大寨就下地干活。</p> <p>  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跃而为国家领导人,后又复归于平民,陈永贵这一生是中国特定时期政治的缩影。大寨的命运和陈永贵个人起伏紧密相连,随着1980年陈永贵从国务院辞职,大寨也迎来了最落寞的十年。陈永贵辞职后在北京定居,一直到1986年3月26日因肺癌逝世,再也没有回过大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