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知道“博石瓦黑”是在数次往返于西昌和昭觉的途中,距昭觉县城63公里的国道路旁,看见有一个“博石瓦黑岩画”的路牌及简介,但从来没有停下来看过。</p><p> 再次听说“博石瓦黑岩画”是去年,从已年过八旬的老爷子口中。然后,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博什瓦黑岩画为唐代南诏和宋朝大理时期所营造的大型密宗摩崖造像,是一处主要镌刻南诏时期的岩画。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 <p>于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星期天我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看这个距离自己不太远的古遗迹。</p><p> 一大早出门,从越西县城经普雄、上普雄,前往昭觉县。一路美景,纯蓝色的天空衬着层层的云朵,山间云雾撩绕,公路上时不时有牲畜跑过去,构成一幅幅具有山区特色的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动画面。</p> <p>沿着峡谷往东,在越西与昭觉交界地段公路两旁的高山上开着一片一片的杜鹃花。</p> <p>虽然大多的杜鹃已经开始凋谢,颜色没有盛开的时候鲜艳,但那些白色粉色的花朵点缀了我们行径两旁的山间,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使得我们不由得放慢前行的节奏欣赏着大自然馈赠给人间的独有的颜色。</p><p><br></p> <p>从昭觉往西昌方向行驶63公里,就是分路到博石瓦黑的地方了,导航往博石瓦黑的方向是在碗厂乡。</p> <p>村村通的水泥路面路弯弯曲曲,我们沿着山腰往碗厂乡方向行径。山上被开垦出来的土地是红色的,远远看去,像一块红色的地毯。</p> <p>原先用的高德导航位置有些偏差。这里人烟稀少,沿着山腰上的山路行驶了三公里左右,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村民问路,大概是语言不通,我们交流了半天,他不知道“博石瓦黑岩画”为何物。走走问问,有知道的村民给我们指路,但语言表述不清,兜兜转转走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具体的位置,路遇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一家人也在问路。</p> <p>好不容易问到再次分岔的路口,所谓的路也就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的路,乱石中间人走出来的一条道,崎岖而狭窄,很考驾驶技术和驾驶心理。</p> <p>还好,总算是找到了确切的位置。看林子的彝民手指着前方,话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在那里面了。</p> <p>在外面看没有任何指示牌,如果没人指路根本找不到。走近松林才看见立于林中的写着“博石瓦黑岩画”的石碑。</p> <p>在松林里走了几百米,茫然的还是找不到北。凭感觉沿山崖攀岩了几十米,有窄窄的小路。</p> <p>虽然只有几百米的路程,杂草丛生,道路陡峭,而且又不明显,异常难走。</p> <p>在一群被风化的大石头堆里兜转了半天,才依稀看见被苔藓覆盖的石头下面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刻痕。我猛然反应过来,这些被掩映在松林之中的有着时隐时现符号的石头就是岩画了。</p> <p>居史料记载,“博什瓦黑岩画”是人类已进入铁器文明时代的唐代南诏时期的凿刻岩画。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具有浓厚的时代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彝汉民族大融合的风格。</p> <p>因为年代久远,风化和苔鲜覆盖严重,这些画看起来都有些糢糊。</p> <p>有路人捡了石头沿旧痕划过,图案清晰起来</p> <p>因为对这段历史和这些岩画还是很陌生,我坐在这块面积足足有两百多平方米,不知刻着多少个佛像的石板上,用手机百度临时学习了一下唐代南诏时期的历史,还是一知半解。</p> <p>这大概就是《毕摩作法图》,我看得最清楚的一幅图。</p> <p>在斜斜的石板上站立不稳,只能猫着身子,距离太近拍不完这幅最大的壁画,只能用手机把已经被风化了的模糊的佛像一个一个分别拍下来。</p> <p>虽然我对过去的了解和这些壁画一样很模糊,我带着一种对历史的肃穆神秘感,用手触摸着一幅幅被历史岁月风化了的壁画。深深凿刻在石头上的痕迹赋予了这些石头的生命,想象着曾经的这里有着怎样的繁华和隆重,我仿佛聆听到从远古时期传来的声音,深邃而苍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