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

joan

<p>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是汉字衍变的源头,亦是千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具有极为崇高的象征意义。有感于孩子对历史和写作不感兴趣,同时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甲骨文文化,作者黄加佳便萌发了给青少年儿童创作历史读物的想法。凭借多年对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采访报道积累,参考多部史料,精心构思创作的《甲骨文学校》系列作品诞生了。</p> <p>  和以往的历史读物不同,《甲骨文学校》通过轻松幽默、悬疑迭起的幻想故事,介绍了“中国小时候”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富有启发。大多数儿童历史读物,多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梳理历史,缺乏对生活史、社会史的讲述。</p><p>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黄加佳对青少年不喜欢枯燥刻板历史的现状非常清楚。孩子天然喜欢读与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比起帝王将相的故事,他们或许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更感兴趣。</p><p> 该书把真实的历史史料和虚构的冒险故事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重回历史现场,跟古人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冒险,通过轻松幽默、悬疑迭起的幻想故事,介绍了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富有启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牢握时事热点,为小读者打造精彩好读的历史文化作品</span></p> <p>  据爱心树童书总编辑李昕介绍,“甲骨文学校”系列第一部一经推出,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广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的活动更是场场爆满。这也进一步激发了黄加佳的创作热情。</p><p> 这一次她把目光放在了“丝绸之路”的故事上。在“甲骨文学校”系列新作《丝绸之路历险记》中,黄加佳以“一带一路”为创作背景,用悬念迭起的故事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p> <p>  《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以《史记》《汉书》希罗多德《历史》为参考,延续了上一部的人物设定,讲述了主人公悠悠、田田和小布丁,凭借考古现场一颗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珠,来到西汉,在草原上结识张绵,并帮助他的父亲张骞摆脱匈奴的监视,踏上了出使西域道路的故事。这本书依然延续了活泼有趣文风,用轻松幽默冒险故事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p> <p>  中山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学者张弛老师说道,在审定书稿时,也常常忍俊不禁,被不断反转的剧情逗乐。</p><p> “甲骨文学校”不仅是作者在作品里构建的学校,更是一种象征——能让孩子快乐阅读并思考的故事隧道,深入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也能让读者感受流淌在血液里的文明基因的脉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大语文时代,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左右孩子的考试成绩</span></p> <p>  据该书责编李浩介绍,今年6月北京中考语文部分考题,便是以丝绸之路作为切入点,从历史、书法、古诗、建筑等多角度出题,对孩子们的知识广度要求非常高;而作文则是从文化审视的角度以“我终于回来了”为题。</p><p> 李浩笑着对本报记者说:“要是孩子提前看完了黄加佳的书,这些分基本上就可以轻松收入囊中了。《甲骨文学校》系列两本书对上述问题,都有所回应。</p> <p>  该书作者黄加佳则表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学不完的经典,取不完的素材,只要找到兴趣点,从小慢慢地了解,一点点慢慢积累,肯定能渐渐形成一个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地对知识储备进行选择组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家在创作《甲骨文学校》和《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时,将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佐证的政治、宗教、文化、衣、食、住、行等,糅入冒险故事中,让青少年读者在畅快阅读中,掌握不同层面的知识。</p> <p>据悉,《甲骨文学校》的第三本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在内容上作者将继续挖掘厚重的历史素材,把诗词、音乐、民俗、服饰、建筑、饮食、节日等等不同方面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热点,融入进青少年喜欢的冒险幻想故事中。让孩子们在快乐阅读的同时,回归本源,进行知识体系的储备和建设,打心底理解并爱上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span></p><p> 黄加佳,作家、《北京日报》首席记者,从事历史类非虚构写作十余年,曾对国内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事件进行过采访报道,善于挖掘细节,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述。</p><p> 已出版历史知识儿童文学《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在国家博物馆以及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广东等地的图书馆和学校的讲座中,受到了家长、老师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图书加印十数次,并入选了杭州、常州、舟山等地教委的推荐书目。</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附《丝绸之路历险记》创意谈</b></p><p>创作手记</p><p>《丝绸之路历险记》是“甲骨文学校”系列的第二集,第一集《甲骨文学校》于今年年初上市。动手写这个系列儿童历史穿越小说,与我和儿子之间的“斗智斗勇”密不可分。</p><p>我的本职工作是从事历史类非虚构写作的,我觉得历史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学科。因此,我希望孩子也能多读一些历史,可是我儿子总是对历史读物提不起兴趣。他说:“妈妈,历史太无聊了,我们小孩都不喜欢。”怎么可能?历史多么有趣呀,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我儿子说,你看的历史,和给我们小孩看的历史不一样。</p><p>为了验证他的说法,我考察了一下图书市场上流行的儿童历史读物。我发现,很多儿童历史读物都是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尧舜禅让开始的,我小时候读过的儿童历史读物就是这样,没想到30年过去了,还是这一套,难怪小朋友会觉得无聊。</p><p>孩子们天然喜欢读与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比起帝王将相的故事,他们对古人的衣食住行更感兴趣。我想,如果让孩子们回到历史现场,跟古人一起吃,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冒险,甚至一起经历一些重大历史时刻,他们一定会发现,历史不是干巴巴的年代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p><p>《甲骨文学校》推出后,受到许多小朋友的欢迎,上市10个月已经加印10次,累计印数超过7万册。</p><p>创作《丝绸之路历险记》也源于我与儿子之间的趣事。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个星期天中午,我送儿子去上英语课,路遇交通管控,被堵在了北京二环的主路上。半个小时了,车纹丝未动,坐在后排的儿子嘀咕道:“星期天中午还这么堵车!”我随口应道:“‘一带一路’开会。”他恍然大悟说:“原来‘一带一路’说的是这条路!”</p><p>听完这话,我快笑疯了!不得不感叹,小朋友脑洞太大。“丝绸之路”当然不是北京的“二环路”,那么“丝绸之路”到底是怎样一条“路”呢?我突然意识到,不但小朋友说不清楚,恐怕很多大朋友也是一知半解。何不让孩子们跟着张骞重走一趟丝绸之路?于是,就有这本《丝绸之路历险记》。</p><p>《丝绸之路历险记》延续第一集的穿越方式,几个小主人公通过一顶神奇的小帐篷穿越到汉武帝时期的匈奴,刚好遇到被困在匈奴的张骞。</p><p>每个上过初中的人,都能轻车熟路地讲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前因后果。这个故事似乎太家喻户晓了,听起来没什么新意。其实不然,如果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中有大片的留白,有的匪夷所思,甚至无法解释。</p><p>《史记·大宛列传》中写张骞从匈奴逃走,找到大宛国,只有区区8个字——“西走数十日至大宛”。中原与西域之间横亘着大沙漠,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在既没有GPS导航系统,又没有沙漠越野车的2000多年前,张骞和甘父是怎么找到大宛国的?更神奇的是,他们俩只用了几十天时间,就从被关押的地点,杀到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大宛。</p><p>我曾经请教过不止一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张骞和甘父是怎么找到大月氏的?他们都说,这是一个谜。史书上没有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也没有提他在路上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p><p>这些历史的空白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的故事就从张骞跑出匈奴开始,三个小主人公跟着张骞、甘父和张骞之子张绵,一路上斩妖除魔、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神秘的大月氏。</p><p>到了大月氏人定居的大夏,眼前的景象更加匪夷所思。大月氏人占领的大夏是一座典型的希腊化城市。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曾以雅典为蓝本建了许多亚历山大城。城中有希腊神庙、体育场、露天剧院,还有希腊式的住宅和浴室。上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掘出了阿伊·哈努姆遗址,据说它就是亚历山大营建的最靠东的一座亚历山大城。虽然不能说阿伊·哈努姆遗址就是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的那座城市,但是估计规模格局八九不离十。</p><p>想一想吧,2000多年前的“驴友”张骞,来到了一座希腊化城市,看到了歌剧院、体育场,还看到了希腊神庙。这画面本身就够魔幻的吧?当写到张骞小分队找到大月氏一章时,我深刻感受到“丝绸之路”的伟大与神奇。两千年前,两个各自生长的灿烂文明在这里交汇了。</p><p>这种伟大唯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如果说文学的意义是能够让读者“看见”,那么我希望我的小读者们能通过《丝绸之路历险记》,看见“丝绸之路”的伟大。</p><p>(作者系《北京日报》首席记者、儿童文学作家)</p>

丝绸之路

历史

甲骨文

张骞

历险记

学校

故事

孩子

黄加佳

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