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陸八师《激情岁月 奉献天山》美篇编辑投稿联络员高光生电话微信同号:13379583090<br> 望亲历和知情战友积极撰稿投稿,在此平台展现那激情燃烧岁月的风采;展现您的文采!<br><br>《激情岁月 奉献天山》美篇策划<br>一、进驻新疆<br>二、入住天山(营建)<br>三、战备施工(2237等;<br>四、筑路天山(独库)<br>五、野营拉练<br>六、训练备战<br>七、农场生产(农场菜地)<br>八、战友情深(官兵关系)<br>九、军民团结<br>十、卫建边疆<br>十个大类,每类细节标题请大家拟,内容由战友们自己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感想。长、短文,诗歌等不限。<br>现在集中精力先把“筑路天山"搞岀来,其他待后继续。<br>初步设想,望战友们补正!<br><br> 高光生 2020.02.04</h3> <h3>马洪昌 师后勤部长</h3> <h3> 军恳战歌轶事录 <br> 马洪昌 2020.06.6.<br> 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个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这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所决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已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我党我军的发展历史上, 恳荒造田,減轻人民负担,是传家宝,代代相传,从没停止。仅据1964年至1986年这段时间,每个连队除每年自种地30亩、自养部分猪牛羊外,下八户农场作过一个基本统计:总计产粮约 4500多万斤,售给国家3000多万斤,每年存栏猪、牛、羊一万余头(只) ; 肉、菜自给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1968年,步兵第五师进驻新疆,生活暂时遇到一些困难,为及时解决兄弟单位的困难,根据师党委安排,下八户农场就近支援步兵第五师面粉40万斤,猪200多头,猪飼料150万斤,受到军区及兄弟单位好评。现在,我仅将1964年至1986年在部队期间,对下八户农场一些见闻作些概略回忆:<br> 一、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br>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是我党我军自力更生的典范,也是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基石、根本。<br> 我曾所在过的骑兵第一师(1969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八师),从1932年2月创建至今,虽经过士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阶段,但部队在每个阶段都始终坚守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任务,坚守屯田恳荒、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因此,奏响了一曲曲激动人心的军恳战歌。<br> 1962年,骑兵第一师胜利完成了甘南剿匪、藏区平叛等重大历史任务。当年8月17日,兰州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令骑兵第一师率部进驻新疆。8月23日,骑兵第一师发布命令:令部队分四批挺进新疆。第一批进驻新疆,是骑兵第一团(后整编为陆军第八师步兵第二十二团),于8月24日从甘肃省夏河县出发,乘马行军七天到兰州西站,再乘火车,下火車后再乘马或乘汽車,于9月7日和18日先后到达驻地。分散驻守托里县、额敏县、塔城地区等地。<br> 骑兵第一团到达新疆后,继续发扬南泥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为提髙部队生活水平,減轻政府和人民负担,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裕民县山区附近恳荒万亩办农场,简称裕民山农场。1965年因部队移防,骑兵第一团向裕民县交回了裕民山农场,又在准噶尔盆地偏北的方向下八户恳荒一万三千多亩办农场,简称下八户农场。两处农场,部队都习惯统称为部队军恳农场。部队积极发展农副业生产,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生活条件,減轻了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负担,实在是一件利国利军利民的好事。<br>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曾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毛泽东主席这一批示,简称为<<五.七指示>>。毛主席 <<五.七指示>>传达学习之际,也正是我们部队下八户农场筹建之时。下八户农场经过艰苦创业,办得十分成功、出色,在军内外很有名气。<br> 1968年,下八戶农场先后迎來2批200多名來自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名牌大学”老三届”的大学生來农场学习锻炼。1971年,新疆军区在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五周年会议上,下八户农场作为军区农场的先进典型,作了<<高举<五.七指示>伟大红旗办好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重点经验介绍,受到一致好评。<br> 骑兵第一团进疆恳荒办农场,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酸辣苦甜咸的历练,既有过”火烧连营”的沉痛教训,又有过战天斗地的艰辛乐趣 ;既有过悲壮的叹息,又有过欢乐的笑语 ;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增强了部队精神文明建设,可谓经过风雨,迎来彩虹,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迎來了粮油丰收。<br> 1983年,下八戶农场场长杜克仁代表陆军第八师参加了全军先进农场代表会议,並作了<<引來天山水,灌溉万亩田>>典型介绍,受到中央军委领导杨尚昆、余秋里、洪学智等领导的亲切接见。</h3> <h3> 二、”火烧连营”的沉痛 教训<br>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有困难。有的人, 面对挫折悲观失望,最后成为可悲的懦夫;有的人面对挫折,总结教训,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失败是成功之母, 挫折是成功之父,只有敢于直面挫折,永不言败的人,才会乘风破浪,永远前进。骑兵第一团恳荒造田,虽然战果辉煌,但也曾遇到过严重挫折,且从不文过饰非。<br> 骑兵第一团进驻新疆后,恳荒万亩办农场的第一站,便是裕民山下。这片土地最大的特点是:一片荒地,无人耕种,于民无争。再则,士地肥沃,看颜色,土地黑油油的; 走在上面,如海棉地毯,弹性十足 ; 更使人惊奇的是,这里天时地利人和均占。说天时,这里种地不用浇水,说地利,这里地里只长庄稼,不长杂草。每年十月份,把地整平,把麦子播进去,不用浇水、施肥,锄草,第二年七月份麦子成熟,及时收割即可。这样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咋一听,如听天书,难以置信。其实,实事求是地讲,这是真的。当初,有人向我们探讨原因,我们只会老实地回答:我们不是科研人员,没进行过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里的土地如此奇特?不知道。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神秘之处吧!<br> 1965年6月中旬,裕民山农场万亩小麦已近成熟,这是骑兵第一团进疆扩编后第一次收获小麦,望着丰收在望的麦浪,人们喜悦的心情也在起伏不停:美丽的大好河山,一定用血汗浇灌出更美好的未來。当年的麦收任务,经团党委研究,决定由三营负责当年的麦收,由后勤处处长带部分机关干部,代表团机关,成立了麦收临时指挥部,由后勤处处长及三营营共同负责麦收任务。<br> 七月份的裕民山农场,属于一年中最热季节。为了便于管理,增强收麦力量,临时指挥部决定:临时驻地,连与连南北横向摆开,连与连间距30米,班与班间距3米。收麦期间,为赶收麦进度,每连炊事员可留在临时驻地,做好饭要送到收麦工地。每连除留一名值班员外,其余人员一律到收麦现场。並规定收麦期间将武器、弹药留在驻地,由值班巡迴照看。<br> 一曰,全营与往日一样,趁早晨凉爽,吃过早饭,便整队到稍远的地块割麦去了,临近中午,突然起风,由南向北刮起,由小逐渐到大。谁都懂:冬日的火炉夏日的凉风,是人人喜欢的。正当为凉风高兴之际,忽然,不知什么原因,一顶帐蓬冒出浓烟,火苗直往上窜。正在值班的1964年入伍的新兵李锡谦见状,一边大声呼喊救火,一边跑进帐蓬内救火,怎耐火大,既缺水又没灭火设备,仅用衣物及扫帚无济于事。李锡谦很精明,一看难以把火扑灭,便用力把班内的7支56式半自动步枪抱起就往外跑,跑出没几米,就听到手榴弹爆炸声。李锡谦把枪放在20米之外,又跑到其它帐篷抢出几支步枪及手榴弹。由于火仗风势,风助火威,火势十分凶猛,等李锡谦准备再去抢救枪支时,整个连队的帐蓬全是一片火海,手榴弹的爆炸声此伏彼起,已经无法再救。在这期间,其它连队的值班员也抢出大部分武器、弹药……入伍不足一年的新兵郭向军是团卫生队化验员,听到”救火”的呼声后,肩扛2支步枪,抱起化验设备冲出了帐蓬……<br>这次事故,尽管没有人员伤亡,但影响极坏。开始,人都不了解情况,以为边境上出了什么大事。当了解真情后,人们为此事大都摇头叹息。事后,在总结事故的教训时,后勤处长、三营营长,两位党委委员痛心疾首地讲: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重生产,轻战备,把枪放驻地,等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如带枪收麦便没这事了 ;二是没经验,如果帐蓬间距拉大,也不会”火烧连营”,损失也不会如此惨重 ;三是管理不严,隐藏了事故隐患,直到现在,也没查出火災原因。为此,请求党委严肃处理,甘愿受党纪政纪军纪各种处分。这次事故,后经团党委研究,经上报师、军区批准,分别给后勤处长、三营营长行政记大过一次处分; 给李锡谦、郭向军等7名战士分别记三等功一次。</h3> <h3> 三、野餐露宿战戈壁<br> 1965年,骑兵第一团从塔城、额敏县、托里县移防到鸟苏县、沙湾县后,经与当地政府联系,便在准噶尔盆地的下八户恳荒一万三千多亩办农场,简称下八户农场。<br> 下八户,还有一个传说。据传説:在很久以前,下八户曾居住着八户人家,因为年年干旱、缺水,风大、沙大,不长莊稼不长草,牛羊多被渴死、餓死,八户人家在无法生存之际,便一齐迁移他乡。所以当地流传歌谣:”下八户,下八户,不长荘稼不长树 ;鸟过不搭窩,人过不停步。”颗粒都不收,來者都会溜。”<br> 在部队决定进驻下八户农场之际,1966年5月7日,毛泽东主席作出了重要的<<五.七指示>>。团党委进行认真学习后,决心克服一切困难,要将戈壁沙滩变成米粮川,将下八户农场变成小江南。为此,团党委主要成员、全国战斗英雄、团长杨清盛亲自带队,穿戈壁,翻沙丘,绘制图纸,规划士地,寻找水源,制定方案、措施等。团长的腿脚被日晒熏蒸、盐碱腐蚀,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嘴上起了一个个血泡,他全然不顾,硬是坚持到底,找到最近的水源,规划出一处3x3公里见方的士地,计13000亩左右士地。在这块士地上,规划了防风沙林带、林荫大道、农田、养殖场、农场场部等。<br> 莊稼一枝花,全靠水当家。在戈壁沙滩种地,水更重要,没水,不要说种地,就是人的生存也成问题。为此,杨清盛团长、马生叶处长带领有关人员,经认真考察,终于选择了一处农场距离玛纳斯河比较近的引水口引水,说近,只是相对而言,仍有15公里多,需开渠3米宽。<br>有了水源就有了希望,有了信心。在团党委的带领下,全体指战员吃住在风沙漫天的戈壁滩上。当时,挖渠没有机械设备,全是铁锤、铁锹、十字镐,一天劳动13至14个小时。餓了,啃口干馒头,沾点盐水,能配半截咸箩卜就感到很不错了。渴了,就喝些个别低洼处积存的泥沙水或到十多公里外用马车拉或马驮來的水。困了,便天当房屋地当床,在沙滩上和衣而睡几个小时。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俢通了玛纳斯河通往下八户农场15公里的主干渠和农场30多公里的支渠,实现了当年建场当年种植防风林带、当年播种冬小麦的任务,受到上级单位的肯定和表彰。<br> 在“先治坡、后治窩,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下八户农场建设也不例外,把生产任务都安排、处理好后,才考虑农场办公室、宿舍、厂房、仓库、生产连队驻地建设等。夏天,广大指战员顶着烈日修整农田设施,秋季,顶着蚊虫的叮咬打土块、垒土墙 ;冬季,顶着狂风暴雪,割芦苇、编芦席,自盖宿舍、厂房。这一年,有一件事特别有意思:这年的七、八月份,总参谋长杨成武与总后勤部长來部队视察,当时,三营营部及七连、八连住在乌苏县委对面的路西,当杨总长走到八连连部门口,看到房前屋后、包括花池内都种着玉米,当时玉米正吐着红缨,十分喜人,杨总长故意指指玉米对总后勤部长说:”这个部队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太好了,你看,连花池都种成玉米了!”</h3> <h3> 四、排除万难战天災<br> 1967年春,是下八户农场建成后的第一个春天,上天好象专门考验人似的,前期气温低、严寒,后期气温突然上升,这样,大量的盐碱泛上地面,不到三天时间,三千多亩小麦就死了一千多亩,剩余的二千多亩小麦也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厂长刘明林看到此況,心急如焚,经向当地技木人员学习后,立即组织人员,分成三班,争分夺秒,昼夜不停,破冰引水,灌溉、洗碱、保苗。经过昼夜不停的奋战,终于战胜旱災、碱災。原死亡的麦苗进行了点种、补种,没死的麦苗也精神起來,当年取得了较好的收成。<br> 1968年冬季,由于天气严寒,玛纳斯河水结冰严重,河水根本引不进下八戶农场,一开春,五千多亩小麦几乎全部冻死。面对如此凄惨局面,农场不少人员哀声叹息,感到像天塌了似的。农场经向团党委汇报,党委一方面鼓舞士气,增強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另一方面立即向农场增派力量,增強补救措施。经补种”暴蛋”麦及秋作物,均取得好收成,特别是秋作物,还取得大丰收,<br> 艰苦的农场条件,不仅创造了丰硕的财富,同时,也锻炼了广大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强毅力、奉献精神。乌苏县政府西边是一条南北大道,是县内最宽最长最平的大道。县政府向北越过地质四队便是镇政府。紧靠镇政府北边有一条东西大道。当时,在乌伊公路南侧的东方红商场没建之前,镇政府东面的商店可是乌苏县的最繁华地段,商店北口直通三营九连及三营炮连。<br> 一日,1966年入伍的胡丙全战士路过此地,忽见大街人们大呼大叫,乱窜乱跳,他定睛一看,见一辆马车飞奔而來,凭直觉,他知道马车失控,如不及时控制,势必酿成大祸。想到这里,他没再多想,飞奔上去,拦住前马,前马一跳,差点把胡丙全摔倒。胡丙全只有一个信念:”向刘英俊学习,宁可自已筋骨碎,不让人民伤分毫。”胡丙全死死拉住马缰绳往自已怀中拉,牵制马向正前奔,当马转向变慢时,胡丙全倒在车轮下,但马缰绳始终不松手。这吋,群众齐來帮忙,控制了烈马,但胡丙全却失去知觉,倒在车下。在医院,胡丙全醒來第一句话便问:”群众受伤没有?”当听说群众都很安全时,胡丙全露出了滿意的笑容。<br> 胡丙全英勇拦截惊马救群众的事迹被军内外广泛传颂,乌苏县政府将胡丙全事迹列入乌苏县誌,部队给记功一次,一九六七年,胡丙全代表部队全体指战员参加了国庆观礼,幸福地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h3> <h3> 五、大学生來到咱农场<br> 1968年,根据中央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的指示精神,上级通知部队:最近有两批大学毕业生要來农场锻炼,要求农场按部队编制,以军事化行动、战斗化作风进行管理,确保学生政治、学习、生活、军训等全面提高。开始,农场确有不少顾虑,认为学生政治素质差、体质差、没吃过苦不好管理。特别是有段时间,社会上对大学生有些不好的偏见,使人们对大学确实没多少好印象。社会上曾流传:”大学生,进学堂,头年土,二年洋,洋來洋去变了样,三年不认爹和娘。”其实,经我们与大学生相处一段时间,並不像前边说的那样难相处,而是相处十分融洽。<br> 当时,我们当兵的,文化水平确实较低。一个团3000多人,只有一名大学生,还是第四军医大学分配给部队的,是个中尉,都叫他薛医生。当时的部队,高中生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初中生,高小生。对大学生都没接融过,又何谈了解呢?<br> 不过,大学生刚來农场,我们的一举一动还是温暖着大学生,感动着大学生,为大学生做出了好的样子。如大学生刚來到农场比较突然,没吃饭、住宿的地方,农场的同志便主动重新过野营露宿的生活,将伙房、歺厅、办公房、宿舍全部腾出来让给大学生使用。大学生十分受教育。<br>为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军人生活,农场将学生200多人分为学生一连、学生二连,每连100多人,每连分四个排,每排分三个班,均设排长、班长,由学生举荐产生,连长则由农场指派。每连设党支部一个,由农场特派,党小组若干,由学生举荐,两个连均设学生会,主席由学生举荐。整个学生连的管理井井有序。<br> 学生连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有力气,各方面进步很快。他们不忍心战士们野营露宿,便主动提出自建住房、厨房、活动室。农场同意了学生的要求,.便与学生连领导一块研究规划建房地点、规格、样式,並额外为结过婚的大学生多建了十多间宿舍。学生连很能干,自打士块,自割芦草,自垒墙泥墙,利用时间,一个多月,便完成了简易住房任务。<br> 下八户农场由于较有名气,所以,两个学生连的大学生,主要來自”北上广”及天津、西安等名牌大学。他们很有才华,知识面既有广度,更有深度。农场人员与大学生刚接触时,互相间还有点别扭。相处一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感觉反而十分亲切。农场人员教会了大学生锄草、间苗、耕地、耙地、打场、浇地、堵水等,每项听起來简单.干好可有大学问。大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农场人员怎样给玉米授粉提高产量,怎样轮种、间种、选种提高单产。特别是以前,戈壁干旱缺水,不要说种水稻,就是想都没敢想。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敢想敢干,让戈壁沙滩、盐碱薄地,经试种,成功种出水稻。下八户农场能种出水稻,这本來就很稀罕,可碾出米后,米有口劲,韌性好,香甜可口好吃,在整个新疆更是出了名。<br> 大学生性格一般比较活跃,给农场增加了新生力量,带来了知识、欢乐,很受部队欢迎。农场机耕队队长卫文彪,人高马大, 十分能干,就是不爱蹦蹦跳跳,他当时任学生队队长。农场每年生产数百万斤粮食,除部队补贴外,全部上交国库。一日,用麻袋装麦送交国库,每袋标准重量是 200 斤。当时,有学生想让卫文彪唱个歌,乐哈乐哈,活跃一下气氛, 便提议说:“卫队长,咱们今日比赛装车怎么样?但有个条件,我们 5 个人一伙,你们 3 个人一伙,粮袋数一样多,先装完为赢,输者 唱歌。”卫文彪听后,便爽朗地大笑道: “好 !好!”学生暗喜,心想: “今天十拿九稳要听卫队长唱歌了。”学生鼓足劲,装满麻袋,便两个人抬 住麻袋两头,一人抬中间,一喊号子,三人齐用力,便将麻袋装 在汽车上。卫文彪呢,不吭不哈,将所有麻袋装滿粮后,一伸两 条胳臂,左右臂各夹一个麻袋,到车边将 2麻袋粮食放下,然后.伸开双手,抓住麻袋两个角, 向上一举,便将一麻袋粮食投入车厢内。卫文彪的举动,让学生 们看得目瞪口呆。学生们笑道:“今天听卫队长唱歌又没戏了。” 卫文彪说:“说实话,论文化,我给你们差很远很远,论干体力活, 我一顿吃 12 个馒头,对自己的力气了解,对你们的体质也了解, 所以,我才敢与你们比赛。”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着说:“我们的卫队长,原来胸有成竹啊 !”<br> 1969年9月中旬,骑兵第一师召开第六次学习毛主席著作代表会议,后勤机关、运输队、农场及学生连为一个代表队,大学生谈了他们來下八户农场前后的思想变化,劳动态度,生活习惯以及如何对待劳动、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转变,部队听后,都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感到高兴。时间长了,大学生对新疆、部队、农场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当地党政军也很欣赏大学生的才华,不少大学生留下來,为建设新疆做出了贡献。</h3> <h3> 六、最美军嫂游”新城”<br>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经过抗美援朝,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全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军抗洪救災、抗震救災、抢险救災等,都是冲锋在前,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作为军嫂,大家都爱听”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特别是”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军嫂成了最美最可敬的人。 说实话,军嫂受这一美誉其实一点也不过分,特别是战斗在军恳农场的军嫂们也是如此。<br> 下八户农场,在农场没建前,那可是”鸟过不搭窝,人过不歇脚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滩、盐碱滩。军嫂们基本上都是文化人,城镇人,为支持部队建设、支援边疆建设,远离父母、辞别亲友,放弃工作,來到农场。农场呢,方圆几十里没住户,没人烟,没商店,离最近的县城也有200里左右,离部队营区300多里,购些日常用品都十分困难。最使军嫂苦恼的是:自已没工作,孩子没托儿所、幼儿园上,都能克服、支撑过來,可孩子没学校上、耽误下一代人的前途,这可是军嫂们最难承受的。<br> 军恳农场人员除场部固定人员外,一般是由各营连按年轮換,因此,所有困难並不是几个人的事。这些各种难题牵动着干部、军嫂的心,引起了团、场两级党委高度重视。在部队党委支持下,在刘喜忠任场长时,一些主要问题都进行了比较好的解决:一、首先是教师问题,经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选了部队2名优秀高中生为代课老师,一切按教育大纲办,后经考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优秀行例。二、经与工商、税务、商业部门联系,农场开办了军人服务社,並开办了小作坊,解决了农场一般生活用品需求。三、给每名军嫂10亩地,种植棉花、红花、甜菜等经济作物,农场帮助其销售,使军嫂提升了价值观:”我们也有两双手,不能坐等吃闲飯。”军嫂们劳动积极性特别高,春秋顶着沙尘暴,盛夏顶着烈日当头,严冬顶着寒风刺骨,脸晒黑了,皮肤冻裂了,经常一身泥土一脸灰,但她们却经常乐哈哈的,被称为最美的军嫂,为农场建设做出了贡献。<br> 军嫂自食其力,腰包鼓了,也乐意消费了,只是交通太不方便。从1977年开始,场长刘喜忠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的”三八节”、”八一节”,农场派专车、军嫂掏油料、维俢成本费,组织军嫂们去新疆最美的新城石河子游览、购物一次,把军嫂们高兴极了,齐夸党的政策好,要为军队建设再立新功。军嫂去一趟石河子市,來回需五.六个小时,她们一路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她们有钱了,自然就花钱大方,这次买了八一毛纺厂的呢绒布,下次就买毛毯。军嫂们的言行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当他们了解了基本情況后,一个个既羡慕又赞叹地夸奖道:”真不愧是最美最受尊敬的军嫂啊!”</h3> <h3> 七、企盼明天更美好<br> 1966年,下八户农场创建之初,那时,国家还穷,米面油盐肉等,包括萝卜、白菜都是定量供应。那时,每人每天主食定量1.5斤,油每月1.5斤,这样的标准,放在现在,可能还吃不完,但在当时,副食品少,或者起根就没有副食品,1.5斤粮根本不夠吃。当时,1.5斤定粮标准,还要进行粗细搭配,一般情况下,七分细粮,三分粗粮,个别时候,粗细各半。粮食真正放开,是在1988年之后。因此,当时办农场,主要以生产粮食为主,在人们的认知中,只要能吃飽肚子就行,那还想吃的那么滋润?!<br>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科技、教育。这之后,农场的经营也有了新思路:以只种小麦、玉米变为以粮为主,农牧並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为此,农场种植业主要有小麦、大米、玉米、高粱、大豆等; 果类主要有苹果、梨、西瓜、哈蜜瓜、甜瓜等 ; 蔬类主要有萝卜、白菜、士豆、包菜、辣椒、茄子等二十多种 ;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猪、魚、鹿等 ;经济类农作物主要有棉花、紅花、葵花、甜菜、油菜等 ;另外,还办了白酒、啤酒,酱油、油、醋、豆腐等小作坊。特别是白酒,有纯高粱酒,也有纯大麦高粱酒,这些酒纯正纯真,酒精度数高,深受广大牧民欢迊,牧民常常伸出大拇指,朗朗大笑,夸赞白酒:”亚克西!亚克西!” <br> 改革开放之初,年广久率先办起的“傻子瓜子”曾誉满神州大地,被称为私企”鼻祖”,是全国名牌食品、名牌企业,被称为是改革的先锋、典范,多次受到邓小平的肯定。1984年12月,新疆军区后勤部华部长、杨部长主持召开军区师以上单位后勤领导茶话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一,肯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二、全国都要支持深圳特区建设;三、军区在深圳特区办了<<天马公司>>,综合经营。军区的优势 是牛、羊肉、牛羊皮及羊毛,另一大优势是陆军第八师的下野地适合种哈蜜瓜,特别是打瓜籽,是“傻子瓜子”的根基,还有葵花籽等,要求各单位要加大种植、出口、多赚钱,赚外汇……<br> 这次会议,还闹了个笑话。会议宣布结束后,与会者都没离开,军区后勤领导感到奇怪,便很策略地问:同志们还有什么事吗?这时有的同志说:几点钟在什么地方吃钣应给大家讲一下。这一说,杨部长大笑起來,亲切地说:这是我们的失误,没讲清,按现在时兴的茶话会,是不吃饭的,这次没有准备飯,请理解。这一解释,大家都不好意思的大笑起來。有的开玩笑讲:看來,我们的思想还没跟上形势,连茶话会之后怎么办都不知道,真是大大的”土包子”了!说的大家又大笑起來!<br> 军区茶话会的召开,确实为部队农副业生产打开了思路,指出了广阔出路,原來不敢想、不敢干的事,后來也敢想方设法去想去干。如部队自产的牛羊肉,牛羊皮,粮棉油农产品等,都可以对外加工销售,部队还可以自办机械维俢厂,煤炭开发厂,药材加工厂,白酒酿造厂等,特别是羊毛手织挂毯厂织出的挂毯,畅销二十多个国家……人们常讲: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部队是国家的忠实捍卫者,部队不断新陈代谢才能永葆部队生机勃勃,但愿我们部队的农副业生产,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路子越走越宽广, 部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br> </h3> <h3>回忆骑一团四连进疆后的第一个夏收<br> 杜森<br><br>我们一团四连1962年九月中旬进驻托里县后,经过一个秋冬的军工自建,到63年4,5月间,基本上具备了人和马都有吃和住的条件,连部,伙房,猪厩,马厩,操场,马场,大车房,马料房,等等骑兵应该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动手修建的。但是许多地方还很不完备,需要继续进行完善。就在这时候,接到团里通知,要我们连到裕民山去收割小麦。<br><br>团里很快来了四五两大卡车,当时还没有托里直去裕民的公路,所以先把我们从托里县拉到额敏,再从额敏开往裕民山。<br>这段简易公路可能是年久失修,路上的灰尘足有一二十公分厚,表面上看路是平的,脚踩下去就陷进深坑了,一路坑坑洼洼,颠来倒去,灰尘飞扬 ,不少人恶心呕吐。到我们下车时,天已下午,个个灰头土脸,活像泥塑的兵马俑,谁也认不出谁了,只有眼珠子还可以来回活动一下,证明不是泥塑的。<br><br>记得领我们去的是付指导员郭孟光。在他和各排长指挥下,大家各自选择合适地点搭起了帐篷。我们连部是一顶长方形帐篷,还有行军床,办公桌等。<br><br>因为我是文书,连首长叫我和农场管理人员联系一下割麦的具体事项,这时正好他们来了一个人,自我介绍说他的名字叫别文奎。我看他大约三十多岁,瓜子脸,白白净净,很文气。因为他的姓很特别,所以我一直记住了“别文奎”这个名字。<br><br>他首先把付指导员和我引到连部帐篷后方,指着北边的大片低洼地说,这是苏联的一个农庄,你看有村庄,树林,池塘,还有运输车,拖拉机等等,他们也在收割。<br><br>第一次看到我们敌人的土地,心情非常复杂。我们1962年9月不远千里紧急进疆,就是来对付苏修的,虽然至今 还没有打仗,但是警惕性是始终存在的。可是现在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平静,心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br><br>我问他,边界线在什么地方?<br><br>他指着远处一条耕作过的松土带说,那就是边界,拖拉机耕过的。<br><br>边界线为什么要要拖拉机耕?不能用更明显的标志隔开来吗?<br><br>他说,耕过的地松软,如果有人或牛羊越境,会留下痕迹,可以作为边防站双方会见时的依据。 用明显的标志隔开,这么长的边界线不可能。现在还能修万里长城吗?<br><br>我尴尬得无言以对!<br><br>但还是有许多问题要问:我们的边防站在什么地方?<br><br>他说我们这里看不到。也就是一两间房子,几名战士把守在那里,因为没有边界公路,生活很不方便。苏联那边是用铁架子支起一间观察室,我们把它叫“老鸹窝”。<br><br>他又把我们引到帐篷正面咋们中国一这侧,指着一个接一个像馒头一样形状的山包说,这就是我们的麦子地,号称万亩良田 !今年是大丰收,麦子长得很好啊!<br><br>从他脸上能看出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br><br>但我一下子吃惊了,这么多的麦子,我们这点人怎么能收完?<br><br>他看出了我的心事,笑了笑说,主要靠收割机来完成,你听,远处还有收割机发动机的声音呢!我侧耳一听果然不错!<br><br>“你们的任务是收割机器到不了的地方。”<br><br>哦,我终于松了一口气!<br><br>经他介绍,我才知道这个农场是属于新疆军区后勤部的,别文奎是被雇来管理这个农场的一个负责人。<br><br>他要我去他办公的地方,清点交接一下割麦的镰刀,我跟着他去了——到跟前一看,才知道他办公的地方是一口地窝子,里面倒很宽敞,能住十几个人,但空气不流通,光线也昏暗。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地窝子这种屋子,颇觉新鲜,但也感到很憋闷。<br><br>别文奎给我们准备的镰刀,有弯月形的,有刀片形的。其实我们自己也带了一些镰刀,加在一起,工具是非常充足的。<br><br>出了他的地窝子以后,又看到与他相邻的一个地窝子,有女同志出进,我问,这是你们职工住的吗?<br><br>他说,这是农场的招待所。农场职工家属来探亲的就安排在这里。<br><br>这么多职工只有一个地窝子接待够用吗?我问。<br><br>不够。但是就这一个。职工探亲只能采取排队的办法,一个走了,另一个再来。他说。<br><br>我只能用叹一口气来表示同情。<br><br>你们部队有家属院招待所,房子多。他说。<br><br>我连忙说,我是战士,还没有结婚,也不能带家属。我想把这个话题岔开。<br><br>他表示理解。但我发现他的情绪还留在刚才的话题之中:其实,生产建设兵团的情况和我们一样。唉,只能指望明年看看能不能多修一点地窝子了!他叹了一口气说。<br><br>我始终没弄明白,为什么现在不能多挖几个地窝子呢?<br><br>因为时辰已经太晚,我两约定,明天早上一起去山上实地查 看。<br><br>第二天一起床,我们两人一边拉话,一边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察看。这才发现这里的土地和我们内地大不一样:土的颜色是灰黑色的,而且非常松软,像草木灰一样,人走在上面一脚一个深深的脚窝。别文奎说,这地从来不用上肥料;而且只长庄稼不长草;种子撒在地里以后不用再管理,只要雨水好,到时候来收就行了。简直是一块风水宝地!<br><br>但是这里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生活用水,水源在几十里外的一个沟里,但不是长流水,是一个渗水坑,舀出两桶后就得等待它再往出渗,所以,拉一车水需要等好几个小时。拉回来的并不是清水,而是像煮过红豆后的那种灰红色水浆,还有腥味。所以只能闭住气喝。<br><br>于是连里规定,每个班早晨洗脸只能共用一盆水,洗完脸后不能倒掉,要用来磨镰刀。磨完镰刀的水也不能随便处理,必须泼在帐篷门口压压灰尘。<br><br>我们城市兵割麦不太在行,但班排长和老兵个个是割麦的行家里手,在他们的带动下,每天都能割几十亩。大约割了不到十天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br><br>我觉得,这次在裕民山割麦,不仅仅是一次劳动,更多的收获在于全连干部战士第一次这么近地亲眼目睹了中苏边界状况,这是许多连队都没有机会遇到的,所以我至今记忆犹新!<br><br> </h3> <h3> 二十二团二营 丁永贤<br> 秋收<br> 一九六九年十月,二营完成了历时两年的石河子支左任务,撤回营房,当时正是金秋时节,我们连马不停蹄去农埸搞秋收。<br> 我们团的农场,地处乌苏县东北部和沙湾县西北部交界的下野地地区。新疆的地名,有的是指一个点,一个村或一个庄,有的是一个区域。如巴音沟是奎屯河以东,安集海峡谷以西,乌伊公路似南直至天山一线这一片区域都叫可以叫巴音沟。下野地也是原农七师所属的十九丶二十丶二十一团等团场住的一大片区域都叫下野地,己是准噶尔盆地的腹地。农埸的埸部在现121团的侧约20公里的地方,这里已是121团土地的边缘,有许多二三十米高的沙丘或沙梁把原本平整的土地分割成不规则的条块。这些沙丘是强劲的西北风把克拉玛依方向的沙子刮到这里遇到阻力风势减弱造成的。场部所在地的地名应该叫下八户,但后来都叫成了下巴湖,连军区师里团里文件上都是这么叫,现在都习惯叫下巴湖了。<br> 按马部长文章中所谈到农场开恳了13000多亩地,有些以后陸续退给了地方。当时我们连到农场秋收时掰包米的地一直在沙湾县的炮台(现建有炮台镇),距场部15公里的玛拉斯河边上,这里己是玛拉斯河下游。在新疆看戈壁滩看惯了,一看到河边上长有许多水生植物觉得特新鲜,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河里的昌蒲。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这种植物的,但在玛拉斯河里却长得非常旺盛。每一珠上都长有一根长长的象腊蚀一样的穗子,在我们家乡把它叫毛腊,老百姓把毛茸茸的东西存放着说可以止血,当做药用。<br> 这一年农场在炮台的地种的全是玉米,长势也很好,全在两米以上,许多株还结俩个棒子,这一年十月的天气还很热,因路途远,我们早出晚归,干活主要在中午。新疆的地块真大,我们每个人一天只能掰一行包谷。当时玉米种的很密。人钻进去遮天蔽日密不透风,闷热难受。包谷叶子就象小锯齿一样把人的脸上手上到处拉的小口子,汗水渗进去疼痛难忍,干透了的包谷叶子一碰就碎,粉沫连问尘土从脖子里往身上钻,更是难受。这些困难在战士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你追我赶,奋勇向前,谁也不干落后。手中的筐子满了之后要送到地边上或指定的地方堆起来,用拖拉机拉回埸里。<br> 我们干的第二件工作是拉运水稻,我们到农场时稻子已经叫劳动锻炼地大学生割完了,但堆放在地里还沒有拉回来。那一年农场的水稻种在二号地里,这块地在场部东边,西头紧靠打麦場,东头一直连到121团的三连和15队。夹在两条东西走向的沙梁中间,足有三公里长,步行一个小时还走不到头。运水稻一是用架子车拉,二是人背。2号地南侧有一条路,道路紧靠沙包,有土的地方路面是硬的,好走一些,要命的是一段一段的沙子路,一车子稻子有一两千斤重,陷到沙子里面三个人根本拉不出来,只能后面的停下来,大家邦着把前面的车子推过去,再拉后面的,这样互相邦着转几次才能拉到场上。那时候战士没有作训服,一年只有一套单衣,每个人背后都叫汗水浸透被风吹干后背上就象地图一样显出白色的汗渍,又沒有时间换洗,在农场不象营房那么正规。农忙时不过星期天丶早出晚归也是经常的事。他沒有天山施工的那么危险,但劳累程度絲毫不亚于施工。我们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努力,才把2号地的稻子拉完。<br> 到七四年我们连在农场劳动时我管了一年水稻,从整地打埂子到压水口子播种丶放水施肥管理一直到收割。那年稻子种在1号地,只从地里运到地边上在地头脱粒,不往场里拉了。这也算一大进步,减少了战士的不少辛劳。<br>我们在农场秋收时也看到了在农场劳动锻炼的大学生。这些从大城市来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几年,也不容易。我们没有和他们一起干过话,只看见他们在晚饭后三三两两在沙包上散步玩耍,觉得他们挺浪漫。在文革中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把他们叫“臭老九”。对他们有个说不来的感觉,好像他们是来改造的,设有工农兵那样光荣。又看着他们都是年龄和我们差不多的青年,有知识有文化,干活也不比我们差,感到他们也是好人。<br> 这次我们到农场搞秋收是临时短期的,先后只有一个月时间,着实体会了一下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团除直属队外,所有的连队先先后后都在农场搞过生产,在当时也是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强大了,部队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再不需要自己种地与民争利了。部队农场已全部交给了地方。但这种艰苦奋斗自为更生的精神还要继承和发扬,在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中仍然需要!<br><br> 丁永贤 <br> 2020年6日9日</h3> <h3> 盐硷地里插水稻<br> 在和平年代部队开展农副业生産,新疆这块待开垦的黑土地给部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除各连队有菜地外还有师团农场,丰富了部队生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br> 一九六六年四月底,我所在的一团二营六连接受了去下巴湖农场插秧的紧急任务,连队徒步一天到达农场驻地。驻地房子少各班就用雨衣搭了帐棚打地铺住。第二天就下水插秧,渠水是天山积雪融化的,很冰。战士干部下水后水深达膝盖以上,寒气刺骨痛。几天下来干部战士手肿了,腿肿了,由于是盐硷地,同志们胳膊,手腿上都开裂的象小娃嘴一样的口子,流血,结痂。盐礆水再泡时钻心的疼。连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硬是按时完成了插秧任务。<br> 下巴湖农场地势低洼,周围无村庄,蛇和老鼠特别多,半夜有时在人头上乱跑。白天收工后地铺上、被子上经常有蛇在上面。晚上醒来感觉冰凉,原来是蛇在被子里,好在都是无毒蛇,咬了没事。老鼠太多,战土们用半洗脸盆水一边架一小块木板放在灶台下边,老鼠进去喝水一晚上淹死一盆。<br> 连队大约十天后撤回,当时留下六斑处理后续浇水任务。<br> 回到沙湾营房时,院子己绿树成阴,一片翠绿,去农场前树还是光秃秃的。<br>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底农场岀现流感,我当时在师卫生科,奉命同金科长俩人(名字记不起了)去下巴湖农场了解病情。当天晚上就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冒雪处理完疫情和病员。第三天早上乘军车返回时,遇上渠水冲垮了道路,加之积雪覆盖,远处很难发现。临到跟前时老司机反应快,在距坑三米多处紧急刹住了車。坑有二,三米深,好险呀!避免了一场重大人身事故,想起来后怕。<br> 下巴湖地处千年荒漠,附近无人,生活环境比较苦。干部战士流了血和汗,据我自已知道的一次東方红拖拉机致一战土牺牲;一名战土夏河里洗澡牺牲,他们永远留在了边疆。 <br> 农副业生産丰富了部队生活,也锻炼了干部战士,减轻了人民负担,给国家做出了贡献。<br> <br> 杨瑞学 原二十二团二营卫生所医助<br> 2020年9月5日于陝西泉</h3> <h3>《军魂梦游天山营》<br>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纪念日之际,谨以此拙作谢给曾经和正在天山服役的军人们,并向骑一师一团特务连的战友们问好!<br> <br> 引言<br>四十年前把军参,<br>天山北麓把家安。<br>部队生活刻心中,<br>梦里军营常复返。<br> …………. ……<br> <br>恍惚飘荡回天山,<br>前进牧场漫天雪。<br>八一军旗迎风飘,<br>眼前就是骑一团。<br> <br> 部队变化<br>自建营房齐排列,<br>礼堂高耸貌巍然。<br>道路笔直宽又平,<br>两旁松柏傲霜雪。<br> <br>营房屋顶盖楼板,<br>院子都用水泥墁。<br>宿舍高大敞又宽,<br>合金门窗自开关。<br> <br>暖气片把火墙换,<br>太阳热能自供暖。<br>出门再不上台阶,<br>“地窝子”成博物馆。<br> <br>营房功能有改观,<br>功能齐全不一般。<br>锅炉餐厅小礼堂,<br>厨房紧连炊事班。<br> <br>部队伙食大改善,<br>四菜一汤家常饭。<br>餐时饭菜桌上摆,<br>再不跑步去打饭。<br> <br>全连开会不用站,<br>百十个人坐不满。<br>政治学习军事课,<br>记个笔记也不难。<br> <br>主席台当小舞台,<br>自演节目自己看。<br>除夕八一国庆节,<br>集体舞会能联欢。<br> <br>福利设施有改观,<br>自来水到各个班。<br>各班都有盥洗间,<br>再不拉水把冰搬。<br> <br>浴室洗衣甩干机,<br>雨天衣服也能干。<br>光能热水全天供,<br>洗衣洗浴再不难。<br> <br>电脑电话各班安,<br>现代通讯真快捷。<br>假日亲人能通话,<br>再不盼信等一月。<br> <br>业余生活大改善,<br>棋牌娱乐图书馆。<br>读写吹拉弹唱跳,<br>象棋围棋都能玩。<br> <br> 训练学习<br>三九地冻天更蓝,<br>雪地一片绿橄榄。<br>司令部前阅兵场,<br>战士训练不畏寒。<br> <br>羊皮帽子红星闪,<br>反毛皮鞋踏白雪。<br>崭新军装红领章,<br>特务连在练队列。<br> <br>队列整齐歌不断:<br>向前向前向前,我<br>们的队伍向太阳….,<br>大刀向鬼子头上砍!<br> <br>军歌团歌震天山,<br>军号嘹亮声激越。<br>犹如当年开国典,<br>天安门前受检阅。<br> <br>练兵就是为实战,<br>温室哪能育松柏。<br>野营拉练老风口,<br>驰聘浩瀚戈壁滩。<br> <br>一边走来一边看,<br>越看心里越喜欢。<br>忽感一股春风来,<br>严冬变成七月半。<br> <br>三伏骄阳火一般,<br>一排刺射又投弹。<br>二排格斗战犹酣,<br>好似抓捕乌斯曼;<br> <br>三排架桥又开山,<br>就像抗美助越南。<br>犹似当年大比武,<br>实为维和来备战。<br> <br>体操队员杠上翻,<br>请我老兵来示范。<br>动作标准如当年,<br>赢得将士齐赞叹。<br> <br>政治教育有党管,<br>部队依然是大学。<br>军事政治文化课,<br>现代国防美胆寒。<br> <br>学习毛选和报刊,<br>效仿雷锋和王杰。<br>马列思想来武装,<br>彻底改造世界观。<br> <br>为国为民守边关,<br>帝修资私一起反。<br>四好连队五好兵,<br>能文能武红又专。<br> <br>军地人才培训站,<br>各种技术都能学。<br>部队当兵是英雄,<br>复转地方是好汉。<br> <br> 战友情深<br>少小离家把军参,<br>部队就像家一般。<br>战友深情军营铸,<br>魂牵梦绕在天山。<br> <br>我家陕西你河南,<br>他家河北他湖南。<br>兄弟民族维哈回,<br>北京娃和甘肃汉。<br> <br>还有江西和四川,<br>吕梁沂蒙长白山。<br>五湖四海好青年,<br>保家卫国聚天山。<br> <br>同吃同住同苦甘、<br>训练施工打土砖<br>养鸡喂猪当羊倌,<br>站岗值勤结金兰。<br> <br>学习文化学马列,<br>种粮种菜学做饭。<br>乌苏沙湾下巴湖,<br>朝夕相处共悲欢。<br> <br>班长促我入党团,<br>教我缝被洗衣衫。<br>倘若受伤或有病,<br>排长端来病号饭。<br> <br>一家受灾遇困难,<br>全连战友都捐款。<br>一旦家中有信来,<br>全班同志争相看。<br> <br>夜晚营区月光淡,<br>新兵老兵把心谈。<br>一帮一来一对红,<br>优良传统代代传。<br> <br>革命大家有温暖,<br>情同手足不一般。<br>不觉几年服役满,<br>难舍难分挥泪别。<br> <br>忆往昔激情岁月,<br>望未来美好期盼。<br>战友情像天山松、<br>天山雪莲般纯洁!<br> <br> 团史回顾<br>快步来到团史馆,<br>光辉历程重浏览。<br>历历在目心激荡,<br>革命激情重又燃。<br> <br>部队初建在延安,<br>首长就是刘志丹。<br>白马连队驰圣地,<br>不断壮大和发展。<br> <br>抗日转战太行山,<br>日寇闻风就丧胆。<br>保驾中央“亚洲部”,<br>陕北消灭胡宗南。<br> <br>保卫延安建功业,<br>开国大典有我团。<br>天安门前受检阅,<br>光荣历史后世传。<br> <br>剿灭土匪到甘南,<br>挥师西藏去平叛。<br>戌边屯垦新疆驻,<br>备战备荒进天山。<br> <br>施工营建为备战,<br>天山公路南北穿。<br>粉碎“东突”搞分裂,<br>活捉头目乌斯曼。<br> <br>抗击美帝助越南,<br>世界高峰登过山。<br>野营拉练我部创,<br>全军效仿美名传。<br> <br>将军师长出我团,<br>优秀干部涌不断。<br>毛题“这样训练好!”<br>永远激励骑一团。<br> <br> 战友重逢<br>匆匆走来是师长,<br>四目相视拥抱长。<br>常与贤弟梦中见,<br>今日是否在梦乡?!<br> <br>师长忙给大家讲,<br>他是我的老班长。<br>朝夕十年情谊深,<br>是他介绍我入党。<br> <br>是他处处把我帮,<br>他当连长我排长。<br>那年部队大裁军,<br>主动要求到地方。<br> <br>国企几年下了岗,<br>商海拼搏自己闯。<br>两鬓霜染花甲过,<br>仍是私企董事长。<br> <br>战友设宴在牧场,<br>饮酒叙情诉衷肠。<br>追忆军营乐与苦,<br>共话战友情义长。<br> <br>一件件来一桩桩,<br>好像电影在回放。<br>仿佛回到二十几,<br>忘了两鬓雪与霜。<br> <br>战斗英雄老团长,<br>现在是否还健康?<br>连长如今在哪里?<br>班长还在当村长?<br> <br>“坦克”还如当年壮?<br>“火箭”是否还瘦长?<br>“黑子”仍然在北京?<br>“铁匠”安家在新疆?<br> <br>思念战友与首长,<br>电信联系常来往。<br>三五十年一挥间,<br>何时重聚天山上?!<br> <br> 缅怀先烈<br>值班参谋好精干,<br>酷似已故刘副班。<br>他是刘兄墓生子,<br>名字就叫刘天山。<br> <br>那年施工在天山,<br>战备公路北穿南。<br>炮声隆隆飞石滚,<br>刘兄救我遇了难。<br> <br>全连官兵痛欲绝,<br>连续几餐没吃饭。<br>刘嫂当时已怀孕,<br>生产就在下一月。<br> <br>侄嫂生活在甘南,<br>抚恤不足我补贴。<br>天山立志继遗志,<br>十七就接革命班。<br> <br>师长沉痛一席谈,<br>历历往事脑海翻。<br>先驱先烈为国家,<br>舍生忘死洒热血。<br> <br>人民幸福国家安,<br>无数先烈拿命换。<br>先烈事迹要牢记,<br>忘记过去是背叛!<br> <br>流水兵铸铁营盘,<br>一茬一茬往青返。<br>此生当兵不后悔,<br>驻过天山无遗憾。<br> <br>烈士墓前躬身站,<br>天山特曲杯斟满。<br>世间若能有轮回,<br>来生再聚把军参!!!<br> <br> 尾声<br>战友送我离天山,<br>双手緊握依依别。<br>亲爱的战友再见,<br>再见圣洁的天山!<br> <br>我对天山高声喊,<br>第二故乡啊天山。<br>神圣庄严的军营,<br>我永远永远爱你!<br>………………….。<br>忽听耳畔有人喊,<br>又觉有人把被揭,<br>赶忙坐起睁眼看,<br>原来老伴在发难:<br> <br>你在梦里把谁喊?<br>什么“妖精”把你缠?!<br>老老实实快交代,<br>不然和你没有完!!!<br>………………….<br> <br> 高光生<br> <br>二0一0年十月二十二日完稿<br>二0一二年七月十七日修改<br>二0一九年十二月又改诗名和结尾。<br> <br>原新疆8011部队特务连一九七一年兵(给养员)<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