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油印版)由原山东省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共同编辑整理,并与1980年12月印刷成册,共分上、中、下三册。另外,在1980年3月还印发过一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前言(初稿)》。</p><p> 实际上这三册集成是作为初稿向各位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的一个版本,审阅后的意见建议统一汇总到北京中国音协“中国民族音乐集成编辑办公室”,以备集成的正式刊印。集成是在山东三十多年搜集、整理、出版的基础上编选的。共选编了各种题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各个不同时期的山东民歌九百余首。山东悠久的文化历史也使得民间歌曲非常的丰富多彩,种类繁多。</p><p> 集成总目录共分:序言;上集:民间小调类;中集:劳动号子类、秧歌花鼓类;下集:大型演唱类、儿歌类、其他、后记八个部分。下面把集成里面关于聊城民歌的收录情况做以下相关介绍。</p> <p> (一)集成前言:</p><p> 一、首先提到的是这段文字:“1949年建国以后,先后正式出版了《渤海民间歌曲选集》……《撒大泼》等民歌专辑。”撒大泼,聊城市临清时调特有的演唱形式。</p><p> 二、在劳动号子—黄河硪号、夯号类别里面提到了聊城市阳谷县的“二板号、嘹号、夯号”</p><p> 三、在秧歌类别里面讲到:“山东的秧歌遍及全省……,其中以鲁北的‘武城秧歌……’以及鲁西的‘小荡子秧歌’最具代表”。</p><p> “‘小荡子秧歌’流行于鲁西聊城、茌平一带,因领唱者手持小荡子(类似单云锣的乐器)而得名,歌唱内容亦多以民间爱情故事为主,风格比较细腻、抒情。”四、花鼓类里面讲到“……花鼓是由一人或两人演唱。花鼓流行于……西北部的聊城、阳谷。……音乐上带有说唱性的叙事风格,如对唱花鼓《拐磨子》(也叫‘豆歌’),是它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曲目”。而这首花鼓《拐磨子》就曾流行于我市阳谷县寿张地区。</p> <p>(二)集成上集:民间小调类共收录我市民歌36首,其中临清16首,聊城10首,冠县6首,阳谷2首,茌平2首。</p> <p>(三)集成中集:劳动号子类—黄河号子、夯号中共收录我市民歌16首,全部来自聊城市阳谷县;运河号子类—运河船号中共收录我市民歌8首,全部收自临清市;建筑号子类共收录2首,1首收自临清,1首收自阳谷;秧歌花鼓类共计收录16首,其中临清3首,茌平2首,阳谷寿张1首;另外冠县收录7首“腊花”,“花鼓调”聊城2首,阳谷寿张1首。</p> <p>(四)集成下集:大型演唱类聊城市只有临清时调—撒大泼1项入选。根据以上统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1980年油印版)聊城市共收录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民间歌曲79首。</p><p> 集成编者在后记中写到:“在编选过程中,采用了专门班子和全面发动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全省专业和业余音乐工作者及民间歌手热情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些优秀的民间歌曲不仅仅是聊城的、山东的,它也是全国的,是世界人民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好、发展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任重而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