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大口 客厅大院

古洛拙人

大口曾经是偃师西南的重镇,全县七大名镇之一。曾有这样的说法:到大口不看客厅院,等于没到大口街,可见客厅院在大口街的知名度。 追朔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秦家大院始祖秦玉携子孙奉朝庭之命,由山西洪洞迁至偃邑西南45里今大口村定居。秦家世代精耕细作,勤俭持家,先后在大口十字街南街坐东面西并排建起四座宅院。每一院落长三十丈,宽三丈有余,均为四进院落。至明朝末年,秦家已传至十世,拥有土地近百顷,人口占大口村半数以上,兼有粮行、花行、布行、药铺等生意。 这时的秦家后商繁衍旺盛,生意兴隆,丰衣足食,知交、朋友、亲戚、商客终年来往频繁,虽有几处院落,但逢年过节,人来客去,仍嫌拥挤,于是在大口村东南隅毗邻老宅另建客厅院一座,即现在的大口村客厅院。 客厅院七间临街房巍然屹立,飞脊走兽,歇山重檐。大门居左两间处,上方悬挂有秦家十二世孙岁进土秦可仕为感念先祖功德所立“宿好能敦”大匾,右右两侧墙壁上分别挂有知交、朋友相送的“淹贯百城”、“年高德邵”、“保义功高”三块匾。拾级而上走进客厅院,临街房向内出前檐,檐下四根柱子整齐划一。步下台阶,东西两座三间对称的厢房造型别致,叫做卷棚屋(不知因何而名)。东厢房前有一合抱粗的杜仲树,枝繁叶茂;西厢房前榕花树,与厢房北墙齐处建有木质扇屏门,叫做二门。 客厅院位于大口村东南小寨里,座北向南,历经九年完工,东西宽七丈,南北长二十四丈,占地2.8亩,全部青砖蓝瓦土木结构,明清式建筑风格,庭院布局合理,匠工考究精细,气势雄伟壮观,在当时乡下实属罕见。 中有正门,侧有偏门(据传平日正门不开,行人走偏门,遇红白喜丧重大事由方可开启),门上镂空雕刻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寓春、夏、秋、冬之意。过扇屏门左右两棵梧桐树高大粗壮,希冀引凤落凰,东西两对厅各三间出前檐,两对厅廊柱上均挂有木质楹联,左边“文称两汉之宗望隆伯仲,隽入三贤之籍名驾孔乔。”右边“系出太原世德偕周原并茂,派分天水宗风共洛水同清。”均为红底蓝字镌刻。 走过对厅中方砖铺地的院东落,登上雕栏玉砌的阅台,奇花异草四时开放,使人心旷神怡。值得一提的是右侧的一棵千层石榴树,五月花开时节每朵花均能多层次第开放,果味酸极,泄肚者食之即愈,故日千层石榴树或日酸石榴。 穿过阅台,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院中的主建筑过厅,过厅朝南居院落南北中央高出阅台一级,东西长七丈,南北深三丈,两侧各两间,正中间三间出前檐,古时叫明三暗四建筑,过厅为歇山飞檐式建筑,厅宇墙壁皆以青砖砌成,古朴大方。 房顶蓝瓦覆盖,房顶正脊饰赤龙丹凤图案,两端有祥云授龙,正脊中上方有麒麟驮宝瓶造型,四条重脊饰牡丹、菊花图案,钱脊四条饰有二方边疆图案,各脊尽头均有巨型兽头。房顶四角饰有武俑,各负纤绳,纤绳连接脊中宝瓶。厅下朱红色廊柱上挂有对联一幅,上联为“文宗伯仲喜此日台接栋连花楼高开福地”,下联是“籍贯贤家看他年彩生光耀凤雏羽满舞神京”。前檐与厅内有十二扇丈余高镂空雕刻木门隔开,门上雕有花草鸟兽、赤虎抱寿、龙接祥云、喜鹊登梅、松鼠攀藤等图案,各扇窗棂无一雷同之处,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做工精细,刀法娴熟,加上彩绘,使人眼花嘹乱。厅内支柱四根,托起双楞七檩,檩下有纤杆,檩纤之间有透雕斗拱支撑,樑、檩、卧方行条皆有彩绘图案。厅内居中偏后立有丈余扇屏门,上方神笔王锋行书“慕道堂”大匾悬挂其中,两侧支柱上挂有楹联一幅,上联“礼以训人芳声不坠山阴旧”,下联“文堪折使异彩常留蜀国新”,落款:古洛梁天义题。穿过厅入后院,东西两侧两座三间库房对称,结构如前院对厅,墙体宽厚结实。 遗憾的是后上房七间旧时战乱中遭土匪抢劫而焚,所幸被当时家人抱出了供奉先祖所设神龛一套。神龛内供有秦氏历代先祖,龛外两侧呈八字排列丈余高馏金屏风各六扇,上配诗画(据传十二扇屏是清朝早年河南九十三县县长联名所赠)屏风前端置有二尺楠木雕狮一对,外配楹联一幅,后移至过厅内,逢年过节以供祭祀。 文字依据《洛阳村史通览•偃师卷》559~560页,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