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镇之万全右卫左卫蔚州卫及其它

何占明

<p>宣化,历史悠久。我现只从明朝说起。洪武三年朱元璋把“宣德府”改称“宣府”。同时为了加强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设“宣府镇”,这里说明一下,这儿的“镇”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军队编制,比如像我们现在的“战区”,明朝设九边镇,就是在国土边关设置的九个作战区。宣府镇所护卫管辖边墙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今山西大同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长一千零二十三里。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的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p> <p>宣化拱极楼(南门)</p><p><br></p><p>现在的宣化城明朝时候叫宣府,没有“化”字,到了清朝康熙时候,才改成“宣化城”,意思是宣扬教化。明朝时候宣府这儿不设“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而是只有“镇”的军事管理机构,实行的是军管制。而这个“镇”的军事最高管理机构是“万全都指挥使司”,最高军事指挥官是“总兵官”。老百姓就是边民,土地、税收、学校等等都由军管。</p> <p>清朝时候宣化城的百姓生活</p><p><br></p><p>关于“万全”,最初指的是,明洪武26年,在阻击坝上游牧民族南侵的咽喉之地“德胜口”这儿要建一个军营城堡,城堡建在坝下这儿可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城名的由来。为了阻挡北来之敌南下的冲击,由此向南一路建了三个军堡~万全右卫堡,万全左卫堡,怀安卫堡。这三个卫在明朝前段归大同府镇管辖,明宣德5年调整“战区”,在宣府镇成立“万全都指挥使司”,同时把这三个卫划归宣府镇管辖。万全都指挥使司,只是用“万全”这两个字,办公地点在宣府城内并不在万全右卫堡。</p> <p>宣化清远楼,老百姓叫钟楼,钟楼南曰“清远楼”,北曰“声通天籁”,东曰“耸峙严疆”,西曰“震靖边氛”。除南面匾额外,均为清乾隆朝议大夫、工科给事中吴炜所题</p><p><br></p><p>地名的起源,或是地理山川,或是历史典故,或是人类的愿望等等,如:</p><p>蔚县~古之蔚山,涿鹿~涿鹿山,</p><p>阳原~山南水北之为阳~熊耳山南桑干河北,沽源~沽水之源,赤城~红色山崖,</p><p>康保~康巴诺尔,崇礼、尚义~崇尚礼仪一词分开而用于两个县名,广灵~原为广陵~丘陵地貌,灵丘~战国赵武灵王的坟墓所在地,怀安、怀来、怀柔、顺义、承德~用怀柔政策安抚民心使其归顺接受恩德服从管理。</p> <p>沽源风光</p><p><br></p><p>在宣府镇“收编”万全右卫左卫怀安卫之前,宣府镇内已经有了前卫、左卫、右卫,不过这三个卫的驻扎地点都在宣府城内。所以,再说从大同府镇划过来的卫时,必须加上“万全”才不至于混乱。关于宣府镇镇守将领配置情况,据《明史·职官志》载: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宣府镇城。</p><p>协守副总兵一人。副总兵旧亦驻镇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驻永宁城。分守参将七人(曰北路独石马营参将,曰东路杯来永宁参将,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曰南路顺圣蔚广参将,曰中路葛峪堡参将,曰下四路柴沟堡参将,曰南山参将)。</p><p>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万全都指挥使司治所设在宣府镇城。下领开平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宣府前卫、怀安卫、隆庆左卫、隆庆右卫、龙门卫、保安卫、保安右卫、蔚州卫、怀来卫等14个卫,以及兴和、美峪、广昌、四海治、长安岭、云州、龙门等7个千户所。一般宣府镇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p> <p>宣化镇朔楼,老百姓叫鼓楼,北面挂有乾隆皇帝 1745年巡视塞北木兰围场,途经宣化时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p><p><br></p><p>万全右卫城堡,就是现在的万全区万全镇,城墙大约有三分之一保存较好,近几年又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一些,尤其恢复了南门的翁城。整个古城呈菱形,为土筑包砖结构,城墙高12米,方圆周长6里13步,有两个城门、四个角楼和四个瓮城。古城建筑很讲究,有轿子城之说。它不开东西门,只开南北门,南为“迎恩”,北为“德胜”,东西留有两个无门瓮圈,作为轿子的两个耳窗。南北城门全城六个门洞,两座城楼。城有十字街,曾经有牌楼两座,南城门上方有一块横石匾,上刻“文明”两字。城外有东西护城河,似两条轿杆,把城堡抬起来。古城筑有城楼4个,角楼4个,中央建玉皇阁1个,牌楼4个。城内曾有文庙、武庙、西大寺、昭化寺等庙宇达50余处。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1393)年。</p> <p>重新修缮了的城南翁城</p><p><br></p><p>万全城曾作为万全县县城,后来县城搬到现在的孔家庄,于是万全堡成为了万全镇。自清朝废除了万全右卫之后,这里逐步发展成了沟通坝上坝下的商贸之地,坝上所产的莜麦似乎必须得拉到万全镇来蘑成面才能吃?当年的坝上确实比较落后。而坝下的一些粮食如白面大米,小米糕面,也都汇集到万全镇,再通过这儿的买卖家发往坝上,还有一些日用百货。这样几百年下来,成就了万全镇的商贸集散地的商业大镇,万全镇的人似乎都练成了做买卖的好手,由于精于算计,也就得到了“万全鬼”的雅号!</p> <p>万全城堡南城墙</p><p><br></p><p>万全左卫,就是现在的怀安县左卫镇,当年是和万全右卫城同规格的城堡,现在当年的堡门已经一个都没有了,城墙百分之九十看不到影子了,只有北城墙东段,东南角的东墙和南墙一部分,还有就是西南角有一段残存。</p> <p>北城墙东段</p> <p>东南角,包砖还比较好</p> <p>东南角的一段东城墙,可以看出当年的级别不低</p><p><br></p><p>左卫镇原来的老城范围全部是平房居民,近些年左卫镇向西扩展形成新的城区,原来老城的“十字街”日渐冷清,十字街向西的“步行街”倒是很繁荣,左卫可能是怀安县除了县城柴沟堡以外最繁华的镇了吧?</p> <p>日渐冷清的十字街北街</p> <p>步行街</p> <p>熏肉、豆腐皮、一窝丝,怀安三大特产,还有美女!</p> <p>左卫镇的新区新建小区</p><p><br></p><p>怀安卫城堡建于洪武二十五年,隆庆三年始包以砖,周九里零一十三步,高三丈七尺。虽怀安城堡位之腹里,但究其战略位置,在整个宣府镇中却是相当之重要。</p><p>据记载,怀安城虽系腹里,但先年大虏入犯,从洗马林并上西路新开口等堡边口闯入后,由兴宁口南下,直低顺圣川(注:即今阳原县东城镇与西城镇),逾东、西二城后,蔚(蔚州)、广(广昌,今涞源),直趋倒、紫二关。因此,“守卫者亦不可以腹里而忽之也。”</p> <p>唐朝时就在今怀安县境设有怀安县。怀安素有“文化县”之称,境内人文史志,源远流长,怀安县的围棋文化影响较广,是全国5个“围棋之乡”之一,素有“江北一枝独秀”之称。怀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怀安三宝”:柴沟堡熏肉、豆腐皮、一窝丝饼享誉晋冀蒙及北京一带,柴沟堡熏肉系列产品被载入《中国食品辞典》。</p> <p>围棋学校</p><p><br></p><p>怀安卫堡遗迹在村子中部,城墙的形态非常明显,在整个村子的低矮建筑中显得高大突出。城墙四面断断续续围合成一个方形的小城,旧怀安村的民居主要集中在这个小城里,当地老人称这些城墙为“堡墙”。对照《怀安县志·堡寨》对此城的描述:“治城正东十二里,长方形,周三里,高三丈,厚三尺,有一门,破坏,有一百零五户,土筑”,我们判断此城应该是明清时期的堡子。</p> <p>怀安卫城卫星地图</p> <p>现在的怀安城最有名的遗迹就算昭化寺了</p><p><br></p><p>蔚州卫,是当年明朝时候宣府镇领属的唯一一个“州”级别的卫。蔚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扼守着飞狐峪、九宫口峪、广灵一线,从坝上冲击过来的骑兵一旦突破万全卫,就会一路奔袭到蔚州,一旦突破蔚州卫,穿两个峪口到易县、满城一带,就到了无险可守的困难局面,并且已经绕过了北平。从大同方向冲过来的兵马也可以从广灵方向进入蔚州。所以,在蔚州这个地方设卫并且安顿更多的兵力是十分必要的。历史不只一次两次证明了这一点!</p> <p>蔚州有很多烽火台</p><p><br></p><p>蔚州卫的兵营可没有在蔚州城,而是在西合营。当年在蔚州的现在西合营一带有一些散居的人,政府把他们集中到一块居住形成一个村,位置在清水河西边的高台上,就叫西合村,在西合村附近建一个军营,叫西合营。前面说了,蔚州卫是十分重要的保障抗击敌人突破最后关隘的军事布署,一定要强于其它卫,所以,围绕西合营这个大营周边又依次建了寨、疃、皂,所谓的一营八寨十六疃三十二皂,遗留到现在的如:苗寨、永宁寨、石垛寨、庄窠寨、马寨、夏源寨~~,麦子疃、柳子疃、大云疃、织锦疃、永安疃、天照疃~~,辛安皂、祁家皂、下元皂~~,可谓星罗棋布,用以阻挡从坝上而来,突破了万全卫和化稍营一路南下的敌兵。</p> <p>西合营最值得称道的是我的母校西合营南中</p><p><br></p><p>开平卫,当年蒙古铁骑一路南下,建立了元朝,并且修建了北京城的前身元大都,那么,他们从哪儿来的呢?发源地就是元上都,现在的内蒙古蓝旗、多伦一带。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56年春,忽必烈命人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作为藩邸。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明朝大将常遇春一路追杀蒙元残兵到上都,再后来明朝在这里驻扎军队,成开平卫。</p> <p>元上都遗址</p><p><br></p><p>后来,由于蒙元已经跑到遥远的漠北,而开平卫距离明朝的北部防线相距甚远,物资供养困难,那里又十分寒冷,孤悬在草原上,一旦有战事容易被包围,且难以及时救援,等等原因,于是把开平卫内迁到独石口,对,就是现在的赤城县独石口镇。</p> <p>独石口镇空气风景都不错</p><p><br></p><p>这里要说一个人,杨洪,明朝时候坐镇宣府镇,任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封昌平伯。他是哪里人有好几种说法,合肥人,南京六合人,播州(遵义)人,太原人,还有人说是瀛西人(天津武清),其实是这样的:唐朝时期,太原人杨端领兵驻守播州(现遵义),一直占据播州形成独拒一方的土司,其后代宋朝时期被朝廷派往合肥,又迁移到南京六合,杨洪出生于六合。杨家土司传到宋朝时,没了子嗣,这个时候,同是祖源于太原的被朝廷派往贵州巡守南方的杨文广,一者祖上同源,二者为了土司杨家继续守卫播州,于是报请朝廷,杨文广把自己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土司杨家为养子。杨文广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后代,不过和传统戏剧文学作品里面不同的是,文学作品戏剧里面杨业(杨继业)的儿子杨六郎,杨六郎儿子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杨文广,真实历史是杨文广是杨六郎杨延昭的儿子。这样说来,杨洪是杨业杨家将的血脉后代!杨洪就是土司杨家后来从播州迁移到南京六合那一支的后代。</p> <p>杨洪跟随朱棣追蒙元残兵作战于坝上,占领了蒙元的老巢~上都城,明朝毁上都城而建开平卫,然后杨洪留守在开平卫。从此几十年杨洪就基本上没有离开这边疆一线,死后安葬在他奋战了一生的赤城。镇朔将军杨洪墓位于赤城县城东南8公里的赤城县样田乡杨家坟村,白河北岸、寨顶山之阳,这里也是明代昌平候杨洪之家族墓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0米,面积20000平方米。杨家坟村名因此得名。</p> <p>杨洪墓石牌楼</p><p><br></p><p>明朝的大事件土木之变时候,坐镇宣府的正是杨洪,皇帝携太监王振等从京城而来的大部队,在沙岭子和杨洪的人马汇合,然后向西大同方向进发,还没有走到大同,听说大同城已经被攻破,于是大军又急急忙忙回撤,到宣府时皇上嘱咐杨洪仍然留守宣府镇。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皇上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围困然后被俘虏走了。</p> <p>土木堡之复原图</p><p><br></p><p>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后来被朝廷认为是,驻守在赤城独石口开平卫的杨洪的儿子杨俊,以及驻守在独石口开平卫内不远的马营的骑兵部队都惧敌不战而溃逃,导致从独石口开平方向攻击的敌人快速地插进到了土木堡之东南,切断了皇上率领的大部队回撤居庸关的退路,而从大同方向一路追杀过来的瓦剌部也先的兵马,也没有得到宣府杨洪部队的丁点阻击,绕过宣府城,直接去土木堡包围了朝廷的大部队,而朝廷的大部队的安营却“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筐里”,没有分开安营,导致一下子全被围困,没有了互相支援的阵式。土木之变后,再往后朱祁镇又夺回皇位之后,杨洪的儿子杨俊和那个马营首领因此获罪被杀,而在核定此次战役之功过时,杨洪已经死了,并没有对他过多追究。</p> <p>1993年7月15日,杨洪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br></p><p>那么,当时皇上被围困在土木堡几十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为宣府镇的总兵官,手里握着三万多人马的杨洪在干啥呢?他是怎么想的呢?起宣府之兵,骑兵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土木堡,步兵也就半天时间,怎么就没有一点行动呢?只是闭城不出?要知道土木堡围困的可是皇上啊!最后因为土木堡之几万人(有人说十几万人)因为没有水源而自乱,所以历史上一直有人猜测杨洪可能暗地里已经通敌?!还有好事者查找出现在多伦有一个地方杨姓人很多,据说是杨洪后代被治罪后,他的家族后代怕连累而跑到了草原上敌人的那一边。为何会跑到敌对方去呢?不过,正史没有说杨洪有过,而是说在老皇上、代皇上的更替过程中,还有于谦组织的后来的“京师保卫战”中有功!而被加封!</p> <p>土木之变战役图,请注意关键战役点鹞儿岭!</p> <p>赤城马营遗址</p><p><br></p><p>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p><p>是非成败转头空。</p><p>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p><p>一壶浊酒喜相逢。</p><p>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