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磨豆腐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点豆腐”,这也是最难把握的技术活儿。豆浆形成的“豆花”过大,做出来的豆腐显老,发硬;“豆花”太小,做出来的豆腐水多显嫩。豆腐坊里每次点豆腐的关键时刻,得靠最有经验的师傅。<br> 当年在种子队豆腐坊与司务长刘须斌一起做过豆腐的退休职工张同竹记忆犹新地说:“我们豆腐坊里就数于成山师傅点豆腐有绝招,每次看他舀起一瓢石膏水,一边往豆浆缸里倒一点,一边用大勺子在豆浆中搅一搅,眼睛透过浓浓的蒸汽瞅着豆浆的变化。他一边用勺子兜底往上翻浆,一边不停地问我们锅里的豆浆还有没有豆花。我们告诉他豆花才绿豆那么大时,他就立即停止撒石膏水,随即用勺子搅拌几下,立即盖上锅盖。不一会儿,揭开大锅盖一看,呵,这锅豆浆就变成了清水相伴的一朵一朵的豆腐花。”<br> 原来这点豆腐的诀窍全在石膏的用量比例上。石膏的用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恰到好处。少了,豆浆不凝固或太嫩;多了,做出的豆腐太老,吃着就有点涩。<br>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压制豆腐。团场最早做豆腐的副业队的万师傅对做豆腐的流程滚瓜烂熟。他和同事把豆腐木框(像蒸馍的笼屉)支起摆好,往笼屉框子里铺上一大块方形白布,再将一瓢一瓢舀进的豆腐花摊平。之后,把白布四角翻过来包住盛满笼屉的豆腐花,盖上大小合适的木板压实,再把从队里机务房搬来的、有几十公斤重的报废链轨拖拉机上的大齿轮压在上边。待压挤干木框里的黄水,白花花、平展展、嫩抖抖的豆腐就神奇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师傅们把豆腐翻倒在一块平平的案板上,用刀横横竖竖地划成大小差不多的方块,再喜滋滋地把一块块嫩香的豆腐放进盛有干净水的大盆里泡上,不一会儿,队里的职工就把这几笼屉豆腐买个精光。<br> 记得1965年春节前,机枪连(原武装民兵连)里大食堂里缺粮少菜,青黄不接,连里命令副业班把仓库里不多的黄豆全拿出来,磨成豆腐,好赶在节前给每家职工分上5公斤。当时,连里司务长立即和副业班班长商量。从各排调剂人手,加班加点,一直干到年三十,硬是完成了连队领导交给的任务,给全连每户职工都分上了5公斤的豆腐。那年除夕夜,机枪连100多户武装战士家庭,家家餐桌上都飘出了豆腐的香味。<br>困难时期,除了连队逢年过节杀猪分肉,连队豆腐坊就成了职工最受欢迎的地方。1966年支边来疆的青年连职工胡阿根,1969年冬季回上海探亲,临走前请豆腐坊汪师傅给他加工几公斤豆腐干,他要给父母带回上海,让父母尝尝新疆连队的豆腐。后来他返回连队后,专门给汪师傅带来了上海的奶糖和糕点,连声谢谢汪师傅,说他父母吃了汪师傅做的豆腐干,直感叹这辈子都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豆腐干,新疆兵团连队的豆腐干都这么地道。<br>开荒队四川籍退伍军人吴时仁,家有4个孩子,生活极其困难。以前每年家里都要腌好几坛子咸菜,冬季就靠咸菜度日。自从连队有了豆腐坊,老吴家的几个孩子的脸色发生了变化。他家不但可以经常吃上豆腐,而且豆腐坊的职工都知道老吴家的困难,常常见老吴老婆来要点豆腐渣说做菜吃,就舀上几勺子给她。原来,老吴老婆是用豆腐渣掺在玉米面里,当营养品给孩子加营养哩。<br>那时因为各团场连队有了豆腐坊,连队职工大食堂里就经常有了大白菜豆腐粉条包子、卤干豆腐条、油炸豆腐泡、猪肉炖豆腐、大白菜炖豆腐等菜肴出现,职工的生活就有了改善。不少职工群众家里也想着法儿做豆腐菜,什么豆腐丸子、炒豆腐皮、五香豆腐干,鱼炖豆腐。勤快一点的还做红豆腐、臭豆腐和卤豆腐干,还有豆腐炖大肉粉条等永远吃不厌的家常菜……<br>温馨的连队豆腐坊,真的一辈子好难忘!<br> <br> <br> <br>本文作者:石河子市高永明<br>联系电话:1357977891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