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营宜兴紫砂工艺厂,以其上乘的泥料,严谨的工艺,绝佳的窑烧,被誉为紫砂官窑,一厂壶也一直深受广大壶友和藏家追捧,更是各大投资热点和拍卖会上的宠儿。从创建到辉煌到没落,历时四十载,这段历史,虽湮没,却不该遗忘。如此,带着敬畏和热爱,翻阅资料将这段历史些略整理一二,方便壶友查看,作甄别之三四要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旧时紫砂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万象更新,百业待兴。1954年,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引导下,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老艺人振臂一呼,三间草房一杆秤,将散落在民间的紫砂小作坊如珍珠串线般,组建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于1955年10月开始招收徒工,由七位老艺人悉心传授,系统培训。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七位老艺人“技术辅导员”的荣誉称号。合作社培育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为宜兴紫砂的传承、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宜兴紫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营宜兴合新陶瓷厂和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办公,厂名正式定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也就是“紫砂一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制壶车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单独整理一下水平壶系列</p><p class="ql-block">1960以后的厂壶,基本都是延用1930-1950年间养息未用之泥料,朱泥中石黄泥成分高且统一练泥调土配泥,加上专业分工的固定窑烧方式稳定,以及一厂大量采用模具辅助,60年代标准壶壶品特徵是精致度佳,泥色偏清红,壶底款落“中国宜兴”,大幅替代其他三种6字章款。 </p><p class="ql-block">1965-68 </p><p class="ql-block">请饮中国乌龙茶(红6杯、紫4杯)(盖款 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 </p><p class="ql-block">第一批:1965年出厂,有红土及紫砂两种红土必是六杯,紫砂必为四杯但因红土的压缩比大,所以六杯和紫砂四杯一样大小壶盖内落款有五:银凤,巧英,梅云,志琴,以及没落款五种.期中以银凤的最贵(因为后来她升级).价前以看品象为准(因那时重土不重工).土胎好到你会流口水.吃水即变色,泡不出十次就会亮,而且只要你泡它,它就一直会变化。 </p><p class="ql-block">第二批:约1985年出厂,较橘子色且粉胎.因土胎不好所以没有行情价,完全看茶行怎麼卖. </p><p class="ql-block">第三批:约1990年前出厂,因挖到了"甜年糕(台语)土,或称猪肝红".因而土胎再创第一批的高潮,但那时制壶多以造型小品为重.所以也没有行情,也是看茶行,不过应和小品一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6-1976 (文革时期)</p><p class="ql-block">1、与前期比较,同样是在生活困苦的文革期间制作的壶品管佳: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因70年代标准水平壶,是紫砂厂经营管理绩效下的产品,所以作品一般都较为工整;反之,前期无大树乘凉的作陶者,则必须以低价抢攻以维持基本生计,所以质量上就会有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2、70年代水平壶比80年代水平壶制作还更好:70年代紫砂厂规模较小,无论行政管理、品管、泥料,甚至最重要的开模师傅的要求及实际水平都较高;直至80年代因紫砂厂工人一下子增多,市场扩大,泥料需求突然倍数增多,原矿风化的时间缩短,开模师傅统一训练成专业开模师(即不再由工手好的工艺师负责打模),所以商品壶的水平就每愈况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4-1976年 </p><p class="ql-block">香港茶行订制标准壶壶品颇多,最早乃采隐性落法,底款落“H441786”铅章的紫砂鸽嘴水准,其成型年代为1974-1976年,订制茶行已不可考。 </p><p class="ql-block">1978-1982 外销日本、香港的大宗商品壶 </p><p class="ql-block">1978-79年首批祥兴茶行成型 </p><p class="ql-block">标准壶体有4、6、8杯,线瓢、西施只有4、6杯,胎土以红土及紫砂为主,少数黑苹果为黑铁砂,因初期上釉技术较差,黑釉字体粗者较细体为早,首批壶体上黑釉字体多少有些缺陷,盖内已无人名款,底款必为“中国宜兴”印款及“祥兴茶行”黑釉款。 </p><p class="ql-block">1970末~1980初 请饮中国乌龙茶(8、10杯)(繁体22字底款) </p><p class="ql-block">福建茶叶公司向“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大量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是红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壶为主或称八杯。不过这批壶底款是繁体,壶身刻楷书“请饮”第一行,“中国乌龙茶”第二行,加一小茶船,和六个小茶杯,整套组都用同泥料生产。这批水平壶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在1980年末,厂外有很多仿品出现,只生产茶壶无茶船与六小杯,落款方式与刻字相似。 </p> <p class="ql-block">1980-1983年前后 内紫外红“祥兴”</p><p class="ql-block">标准壶、紫砂线瓢、西施只有8杯,内紫外红有高汤婆及苹果体,其配合当时天干地支分别落纪元款“葵亥年制”、“甲子年制”或“荆溪惠孟臣制”,少数销日内紫外红茶海及茶器亦有“祥兴茶行”黑釉款。部份同期的祥兴茶行标准壶(黑苹果)为二厂制作,其胎土、工序与一厂略有差异。 </p><p class="ql-block">1982~1985年 壶底未落款,仅落:壬戌年制、癸亥年制、甲子年制 </p><p class="ql-block">壶底未落款的原因如下: </p><p class="ql-block">癸亥、甲子年间(1984~1985年间)紫砂壶仍被定位为“匪货”,买卖紫砂壶就等同“资匪”,抓得很紧,故许多贩售紫砂壶的茶庄及摊子遂称宜兴紫砂壶为“港罐”,为的就是推说这些壶是从香港来的壶,但官方对於港壶的态度却仍是“照抓不误”,这时期紫砂壶几乎没人敢摆放於店头公开展示,所以销量马上掉落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同时期,也有一些壶的壶底是刻“癸亥年制、甲子年制”等等无中国意味的底款,以利台湾的店家能公开贩售。</p><p class="ql-block">1985-1990年“中国宜兴乙丑年制”、“中国宜兴庚午年制”</p><p class="ql-block">八字底款纪元壶就仅限於红土标准壶,容积有4、6、8杯,算是纪元壶中较具收藏价值,但坊间后期制品不少,其中以“中国宜兴庚午年制”标准纪元壶最为常见,此壶当时由周道生先生制模,仿品胎泥虽像,但精气神韵差矣。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营紫砂一厂发展中的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这是宜兴紫砂厂的前身。 </p><p class="ql-block">1958年,合并其他28家私办的紫砂厂家建立“宜兴紫砂厂”,当时艺徒299人。 </p><p class="ql-block">1970年,经过文革过,紫砂生产逐渐恢复,并在1973年新建54米隧道窑(烧重油),并且广为产品设计新样,例如集玉壶、六方龙凤等。 </p><p class="ql-block">1984-1985年,紫厂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拼紫与铺砂的工艺大量使用,使泥料的变化更加丰富。 </p><p class="ql-block">1986年以后,三四五厂诸多非国营的紫砂厂陆续成立。 </p><p class="ql-block">1997年,宜兴紫砂一厂,结束官方经营。 </p><p class="ql-block">2000年,黄龙山4号紫泥矿井,因为愈挖愈深危险度太高,以及市场原因等封闭禁采,之后又因水患将整个矿井淹没。 </p><p class="ql-block">2002年,原本紫砂一厂烧陶时的隧道窑因为使用的燃料是重油而被打掉。</p><p class="ql-block">声明:文字整理来自网络、文献资料及笔者的一点经验、心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