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海,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传统特色的文化都市;中西合璧,新欢旧爱,各有各的精彩。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从当时的上海观察到,法租界的风情与老上海的古朴互相渗透与冲突却又和谐共存,形成一种独特的魔性,故冠以“魔都”。却没想到,魔都,一直“魔”到了现在。其实同在一片蓝天下,“魔都”,岂止只有法租界。我们今天去村松稍风不一定来过的“老城厢”:</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p><p><br></p><p> </p> <p> 谈起上海老民宅,石库门不得不提。这多是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正面为两扇黑漆大门。进门有一天井,两侧为厢房,正面为客堂,二楼是卧室,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这种建筑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总体布局却是源于欧洲的联排式,虽处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这“门”也多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 汉语中把围束的圈叫做“箍”,如“箍桶”“袖箍”。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后来“石箍门”就叫他“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这就是我们刚刚经过的一处石库门,门楣上“麟庐”二字依然醒目。今天我们去天灯弄,也是看民宅,但却不是石库门。</p> <p> 天灯弄,原名为竹素堂街,老城厢里的一条L型小街巷,因巡道衙门高挂的煤油灯把弄堂照得很亮,如同天灯而得名。弄内77号可不同凡响,是上海市仅存的较完整的清代建筑群,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的江南三大藏书楼的大隐隐于市的“书隐楼”!</p> <p> “天灯弄”所在的片区,两旁的老屋都待拆迁,门窗已用加气砼块封闭,但外墙却刷得簇然一新,那个惺红色的“拆”字也鲜有露点,老街、老宅,还有前面那位遛狗的老人,一派祥和。拆迁,也要优雅,也要搞得清爽,这就是上海。</p> <p> 我们今天就是去探访“书隐楼”——上海唯一受保护的私宅,没有之一。</p><p><br></p> <p> “书隐楼”,真的是名符其实,大隐隐于市,<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就隐藏在这样一处充满老上海味道的巷弄里。前身为陆氏改建明日涉园内殿春轩,并由江西学政沈初题写匾额;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span>大门、后门均为石库门,木质门上都用方砖遮盖,可见其防火措施之严密。</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我们轻轻的推开大门,就是前院,郭阿姨(现在唯一居住人)说是明末所建,后院(她居住的院)是清初所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不知不觉间打了个寒颤,仿佛时光在这里倒流,绿树掩映雕梁画栋下掩不住那残垣断壁下的满目倉夷……</span></p> <p> 一棵弯弯绕的大树横亘在院子中间,不论从哪个角度拍照都无法迴避,实在是有损照片的构图,但却是无言的表达了老宅没能有效维护的无奈。</p> <p> 1881年,书隐楼由郭家购得,此后一直为郭家私宅。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书隐楼被街道工厂占用,作为生产车间;上世纪70年代,书隐楼主人收回房屋时,已破损不堪。1987年,书隐楼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破败的书隐楼一直没有得到彻底修缮。唯有牌楼和内宅(其实是当年的大厅)间的院落也就是后院,还保留有当年的模样。</p> <p> “书隐楼”占地面积>2000㎡,建筑面积>1000㎡。被周边传称“九十九间楼”,共五进,实际有房70余间。东部有门楼、轿厅、大厅,西部为内宅,前后为二进厅楼,中间为院子,两面有侧楼。此建筑之特色为多砖雕、木雕,砖雕仪门、漏窗等雕镂山水人物,如文王访贤、“八仙”登山、凤穿牡丹、松鼠葡萄等。木雕在门窗隔扇、梁枋裙板上,有梅兰竹菊、汉宫秋月、亭台楼阁、双狮戏球等</p> <p> 前院与后院之间立有一门坊,匾额上四个镏金大字“金辉玉昭”已很难辨认,反倒是背面“古训是式”很是清晰。请各位注意门楼贴的是青砖,可不是现在的瓷砖,这很少见的。</p><p> </p><p><br></p><p> </p> <p> 门坊匾额“古训是式”已有200多年历史但依然清晰,语出《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意为: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下面长条的砖雕共有人物32个,讲述“西伯昌磻溪访贤”故事。</p><p><br></p><p><br></p><p><br></p><p>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明末清初时期民间建成的一些豪宅,因为不能像皇宫、王府那样红墙绿瓦、金碧辉煌;而土豪的秉性就是动辄显摆,故大都采用精美的砖雕对住宅进行装饰,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题材上所以多见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福禄寿禧文字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意吉祥和喜庆,表达主人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p><p><br></p><p><br></p> <p> 门坊上刻有西昌伯磻溪访贤的故事,人物马匹,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字碑两侧兜肚,右侧为穆王朝见西王母图,王母骑青鸾翱翔云间,下临碧波;左侧为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为关吏写书的图景。</p> <p> 女主人自称她一个人一直住在这里,室内光线实在太差,借助房顶透过的几丝光亮,隐约的看到漏窗下的木雕还是显得夺人眼球。</p> <p> 后院东西厢房与厅堂之间(现在主人称其为内室),也各有一块镂空立体雕刻的砖雕屏风。东侧是“三星祝寿”,西侧是“八仙游山”。背面是云中飞舞的蝙蝠,周围有福寿无比图案的镶边,顶部正中是二龙戏珠,底部正中是鸾凤和鸣,是江南宅居建筑装饰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p> <p> 书隐楼里到处透着一股尘封的历史味道,尤其是这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是历经沧桑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温柔。正是这些砖雕、木雕更是彰显得这座院落的珍贵。但愿我们的感叹能感动上苍,期待不久的日子,再来“书隐园”,不仅能看到历史,还有文化。</p><p><br></p> <p> 书隐楼的主人郭俊纶先生(也就是郭阿姨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解放后在上海民用设计院任职。老人家为这祖屋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据理力争,尤其是文革后,跑了不知多少部门(据说徐匡迪先生曾有批文),才从街道厂手里要回了主权;在八十年代又经过一番努力,将该组建筑列入了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p><p><br></p><p> 这是悬挂在居室内的“东园胜概图”临本,是郭俊纶先生70年代临摹的,现被上海博物馆收藏,曾在《文物》1973年的复刊号上登载。</p> <p> “书隐楼”的门窗虽多以衰败,但这一排极具审美观价值的落地槅扇长窗应该是价值连城。长窗的上半部为富有艺术图案的木质窗格,下半部的裙板上,均雕有栩栩栩如生的木刻图案。每一扇各不相同,都是有故事的:江干城廓”、“长桥卧波”、“垂柳风帆”、“五福同庆”等等。</p> <p> 墙脚下都随意摆放着陈年构件。</p> <p> 这几扇门布满了厚厚的灰尘,静静地放置在这里,郭阿姨说左边那扇小些的门是明朝的,中间那扇大些的门是清朝的,由此可见她对这所老宅是相当了解的,因为经历,因为家学。明朝时,人们以得体大方为美,门在造型上,以线条为主,洗练大方,多是井字格、柳条格、枕花格、锦纹格。而清朝更著眼於建筑组合、形体变化及细部装饰,所以门窗棂门窗棂格图案已发展套叠式即两种图案相叠加十字海棠式、八套六式、套龟背锦式等多种形式。</p> <p> 大厅西墙外有一口宋代石井,井栏呈八角形,每边各有横直线两道,式样与苏州北宋名园沧浪亭的井栏完全相同</p> <p> 除了那间厅堂,其余房间好象都未接电,现在是下午四点,正是艳阳高照,然而这里却如此这般(不敢说是黑暗)。据说是某年因拍摄视频,临时打扫后拉来几扇雕花门,便保持至今。可别小瞧这门,都是精品,其雕像都是有典故的:</p> <p> 从上到下依次是:书香门第,加官进爵,长命百岁,平平安安。</p> <p> 这是当年的轿厅,是旧时官宦士绅宅院中停放轿子的厅屋。出入府邸的主人宾客在此停轿、下轿的地方,也是供轿夫喝茶休息处。放眼四顾,也是堆满旧门窗和木料,别说给官员落轿,连走人都有点心慌,因为笈笈可危,整个厅堂都是用碗口粗的圆木支撑着。</p> <p> 这是船厅,都冠以“厅”,但和轿厅的功能不一样,是指在陆地建造的模仿舟船形象的厅堂,四周以鹅卵石与瓦片相嵌成水波纹的地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不同于临水的“舫”。如果不是郭阿姨介绍,除了这顶,四周堆满门窗木料,实在没有船厅的感觉。</p> <p> 这其实是柱墩,上面雕刻的都是都是龙,不知是不是因为沉降,几乎埋到地下去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无疑也是一种最便捷的保护方式。</p><p><br></p><p> </p> <p>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相关部门曾多次想购买书隐楼,提出过房屋置换、经济补偿等方式,使书隐楼产权归国家,由国家出资维护。但因书隐楼产权人分散,且大多在海外,成员意见各异,出售、置换等方案始终未能通过。书隐楼当年只有6家兄弟姐妹,如今,30年过去,产权传至下一代,产权人已变成了24家,情况更为复杂,协商难度更高。</p> <p> 我站在屋里,凝视这逃脱了拆迁但又无法重生的老宅,猛然间发现这片随风跳动的绿叶,清新且夺目,生命竟如此顽强。辰光留下的印记,沧桑却也鲜活,从而下意识的感受到,岁月、飘荡着,历史、展示着,好像是我们的人生,半是机遇、半是拼搏;又好像是我们的生活,少是诗意、多是烟火……</p> <p> 面对这断壁残垣破旧不堪的院落,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国可以有两制,中M都可以谈判,将军可以当农民,大咖悉数捐巨款……,可在世代相传的礼仪之邦,现在一旦亲情和家产发生冲突,那多是死结,要想解开,估计包青天都会打退堂鼓,“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何日有得其解。</p><p><br></p> <p>内室有扇门可直通后花园,这里院墙高达12m,应该是目前上海最高的,没有之一。爬藤的植物显得特别青翠,攀着墙,努力地伸展着,枝藤与清冷缠绕着,遍布整个墙,用自己的躯体,固执地守护着这个院子。</p> <p> 缠缠绕绕的爬壁虎,布满在上海最高的(12m)的院墙上,弥漫着的清新气味,给这尘封多年的老宅,增添了几分生气,却有种沧桑的美感。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此刻的静谧突然被墙外传来一阵“收废品……”的吆喝所打破,有些刺耳也有些意外。望着这颓败却曾经繁华的历史沉淀,突然心里一沉,感到很是无奈,世界那么大 我们只是一粒尘埃。</p> <p> 这堵高墙将“书隐楼”团团围住,其</p><p>初衷是防火还是防盗,或者二者皆有,因为有它,把这一段历史牢牢的凝固在这里,在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中,还能有这样一方净土。虽然斑斑驳驳,但诚如“人不可貌相”,使生活在现代化都市里的我们有幸看到老上海的旧貌,真的是功不可没,我们向老墙致敬。</p> <p> 后花园墙上有一个“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前者是一种感觉,后者则是一种追求。我们知道,除了写在纸上、剪于纸间的“福”字外,一些建筑物上的“福”字也往往被向往福的人们做了艺术化的处理,这个“福”字就象一个笑脸。你瞧:</p> <p> 房子是用来住的,老人一直都这么说;房子又不只是用来住,也用来享受和欣赏的。而窗户兼具实用和艺术两种性质,直接且容易被美化。如果说房屋的梁柱支撑了整个建筑的结构,那么门窗则是使用环节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环。所以古人将更多的感情倾泻在窗户上,从最初仅满足采光通风到后来的审美需求,窗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功能性装饰。也是在明末清初,加强了棂格的变化,开始在窗户上雕刻图案、花纹,多是以花鸟鱼虫,有些人家会雕刻一些人物代表发家历程,代表福气的蝙蝠之类,但绝不敢有龙凤神马的。用以美化视觉效果,趋吉避凶祝福。“书隐楼”中这种窗户多已被更换,估计都静静地在这里颐养天年。</p><p><br></p> <p> “书隐楼”真的是危房了,几乎每间房都是用碗口粗的圆木支撑着。郭阿姨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悉悉落落……。</p> <p> 老🏠房子作为历史的“诉说人”,因其结构的脆弱性,在破坏面前不堪一击,它们更需要人们的守护。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只是</p><p>49年后因为各种原因,譬如“三反五反”、“十年探索”……,多遭遇破坏乃至毁灭。现在急切等待过上幸福日子的我们,也有了些闲情逸致,很想去看看以获得满满的😁感。</p> <p> 这是后门,出来就是金坛路,不远处,就是“梓园”,那可是爱因斯坦曾经到过的地方,一派西洋风格,沿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爱奥尼克柱和浮雕装饰清晰可见,中间为吴昌硕题额“梓园”字样。老城厢,都如此争芳斗艳;魔都,真的是海纳百川。</p><p><br></p><p> 谢谢你的浏览。城市历史中最传神的形象是建筑,但要深入了解和感受,不要采用那种“旅行团”的方式,而是要去那高楼大厦背后的小街、弄堂,大厦、老宅,尤其注意寻觅那些不要门票但不一定能进去的地方,在这些猗角旮旯边走边拍,我们一起领略那充满烟火气而不一定高大上的生活气息,感受鲜活真实的大上海……</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p><p><br></p><p><br></p><p><br></p><p><br></p><p><br></p><p> </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过去了,“解放日报”告诉我们,“书隐楼”被征收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感谢美篇,让我结识了很多有常识、懂逻辑、讲人话、接地气的朋友,我们一起谈柴米油盐,讲自由呼吸,你也是其中之一 。又占用你的时间了,你可以点赞,可以转发;当然也可以笑笑,可以说说“什么GP”、一地鸡毛;但我是认真地做这件事,接地气、说人话。永远跟着事实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我的“边走边拍,上海,如我所见”第35集,谢谢你的浏览,这不仅是缘分,还是我坚持做美篇的动力,如果赏脸,期待着指点其他各篇。敬请指教,欢迎分享,大恩不言谢。生活不易,您我们都能岁月静好,如果你光临上海,有哪些要求,请及时告诉我。有我陪你,你用眼睛我用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