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听父母在世时说我爷爷曾经做过那个“吃大锅饭”年代时村里的司务长。父亲弟兄四个,他排名第二。在家族辈分中算“东”字辈,爷爷是“如”字辈。在我们石门口村,蔡姓绝对是大姓,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而蔡姓又分为三股,我们又是其中一大股。我们这股据说是外来的,是从河北迁过来的。从太姥姥开始,按照“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顺序,每一代人取一字来取名,以传承族里血脉关系。但后来这条规矩也逐渐打乱了,这也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如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缺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子,很瘦。由于长期辛苦劳作的原因,有点驮背。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的字也得很好、很规整,也有体形。这在当时也是被其他人所公认的。虽然我从事教师行业一辈子,自认为自己写的字差父亲很远。父亲有一颗常人不及的爱心。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有一次傍晚,来了我们家一个乞丐。那天,我们家正在吃烙饼。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可是很长时间才可以得到改善生活的机会(我们家一年也吃不了几次)。当时,父亲毅然决然地给了乞丐一张烙饼。父亲还是个大孝子。外公去世的早,而且外婆还是个罗锅。外婆没有男孩,唯有一个姨妈还嫁得比较远。父亲对外婆的照顾无微不至,从无怨言。爷爷也早已去世,留下奶奶和父亲兄弟四个。父亲虽是老二,却挑起负责整个家庭事务的重任。在轮流伺候奶奶的日子里,父亲总是叮嘱我们姐弟三个早早去为奶奶送饭,早早去陪奶奶睡觉。我们家偶尔改善一下生活,父亲总不忘告诫母亲和我们先给奶奶送过去。父亲经常说:孝敬长辈没有先后、没有多少,主要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父亲在一生中有两次改变自己农民命运的机会,但都被他主动放弃了。听母亲说父亲上过高小而且学习成绩很好,也很用功。爷爷准备让父亲走读书成才的路子。但父亲固执地认为,农民就应该不能够离开土地,所以坚决地拒绝了。还有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里来村里招工,父亲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成为两个候选人之一。可是父亲考虑到自己离开以后,母亲和我们姐弟三个无人照顾,毅然再次放弃了这次足以改变我们一家人命运的机会。</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父亲喜欢抽烟,小的时候我就曾经陪着父亲种过烟叶。这个习惯一直到父亲被确诊得了癌症以后才不得已放弃。父亲的酒量很大。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和一位叔叔从头一天中午喝酒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多,每个人都喝了二斤多。在那个只有一碟花生米、一盘炒鸡蛋和几块老咸菜为下酒菜的日子里,这样的生活几近奢侈。但父亲从不在家独自喝酒。酒性也很好,喝醉以后睡上一觉就恢复了。不像一些人那样,喝醉以后就知道耍酒疯。</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父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能驾驭牲口犁了地。干过十多年的泥瓦匠,帮别人盖过房子、垒过祖坟。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就到村里的石子厂工作去了。从此,父亲就一直在石子厂工作。虽然没有干过推车、打石等苦活,但精力并没有比别人少浪费多少。父亲很能吃苦,村里打发死人,父亲经常是那个扛棺材大头的那一个。直到现在我都难以相信,父亲是怎么用那瘦弱的身材扛起那重重的一头的。也许,这也是父亲用自己瘦弱的身材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的一个真实写照吧。</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父亲喜欢看书,也喜欢听戏。我也有这样的爱好,也许是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吧。我记的小时候,父亲总会不时地从外边拿回《山西民间文学》、《故事会》等书。每次看得都很认真,也爱给我讲其中的故事。现在想起,我对《三侠五义》、《大五义》、《小五义》等情有独衷,正是受父亲的影响。长大以后,我也会和父亲交流一些对书中或剧中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看法。遇到分歧处,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站在不同角度替我分析。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很匮乏。一到夏天,十里八乡,只要有村子唱戏,晚饭以后,人们就会相跟着步行去看戏。第二天,照样早起做农活。不像现在,村子里唱戏,无论戏的质量如何,台上的人总比台下的人多。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父母去看戏。还曾经发生过因为看戏而差点丢失的事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还是一个廉洁的人。父亲曾做过生产队里的小队长,但在我的脑海里,从没往家里多拿点队里的东西。最让我佩服的是父亲在石子厂担任领班负责给推石头的人发牌子(一个牌子一角五分钱)的事情。那年,哥哥只有十六岁。哥哥在石子厂推石头挣钱以补贴家用。别人都很同情哥哥,认为哥哥年纪小应该给予照顾。可父亲从没利用手中的权利多给哥哥一个牌子。在父亲在石子厂分管账务的二十多年里,除了所挣工资,从来没主动向集体或承包人要过特殊待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是在他五十八岁那年去世的。那年暑假,我还曾帮过父亲给村里修移动信号塔的工程队平整过道路。在父亲生病住院的时候,时刻要求我不要因为照顾他而影响工作。在父亲弥留之际,没有特别叮嘱过我什么,因为那时我们姐弟三个只有我还未成家。父亲是在我们赶着时间把地里的庄稼都收拾回来以后离开的我们。走的时候,是那样的安详,是那样的无声无息。</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近二十年。而我,也由一个毛头小伙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饱经生活的风雨才知为人夫、为人父的艰辛和责任。</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愿父亲天堂安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三年前母亲去世之时,悲痛之余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心中一直想再写一篇记述父亲的文章。但苦于各种原因而未达成心愿。近日,突发灵感,终于写成此文。我经常想:人为什么要写作?古有“诗以抒情、歌以咏志”之说。我认为:写作就是要把想说的话写出来,想表达的情表达出来即可。我记述父母不仅是要表达对父母的怀念之情;更是想要把这种情感和思念通过手中的笔传承下去。让我的后代多了解一下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不然我们可什么都忘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