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武家山

湛蓝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耀民</p><p>  晚饭后,我和老刘、老苏两位老干部走出机关院子散步,目的地是武家山。走到山底村大桥南头,沿河道北岸村内道路往东而行,村东口处,水泥路左拐向山上延伸,又行走2里路,弯曲的山路把我们带到了梁上,武家山村随即映入我们的眼帘。</p><p> 站在山梁边向南望去,顿觉视野开阔,山底下东西走向的公路、河流、村庄和对面的卧女峰尽收眼底。只见高速路上的大型汽车来来往往,传来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令人烦躁。梁头的风明显比山底下强劲的多,吹得我们头发不停地摇摆。转过身来向北望去,清晰可见被掩在林荫下的武家山村和其背后的高山。</p><p> 听说我们要来,村民武社利早已在下山的路口等候,见到我们时脸上露出憨厚而真诚的笑容,他告诉我们脚下这片十亩左右狭长平坦之地,原先是村上用来碾场、扬场、晒粮的打谷场。我看见一个碌轴蹲在不远处的空地上,好像在诉说当初龙口夺食时打谷场的热闹繁忙景象,可惜场地早已被杂草和灌木丛笼罩,应该荒废沉寂很长时间了。</p><p> 沿水泥路向村内再走300米,二十多间土坯房一字排列,家家户户关门上锁,显然都没有住人。到了拐弯处,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把农具放入室内,然后很快出门上锁,打过招呼后得知他己忙完松树园子里的农活,准备回到山下的新家。</p><p>  拐过弯已听不见高速路上的嘈杂声,走到更高处发现房屋全是土木结构的,墙壁斑驳,破旧不堪,有的屋顶坍塌、残垣断壁,与山下楼房林立的村容村貌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我们置身于寂静而沧桑的环境中。</p><p>  武社利介绍道:“这里原有60多户200多名村民,1995年开始相继在山下建房居住,但耕地还在山上,老房子大多没有拆除。住在外面的村民在给白皮松锄草、喷药、施肥时,偶尔回来取放一下劳动工具。现在的常住户只有3户,每户1人,共3人,其中一户人家仅老头一人,老头的独生女早已远嫁到甘肃省;又有一户全家只有一位老太婆;第三个常住户就是我这个单身汉”。听完他的介绍后,我想,假如某一天这三个人全部去逝,这村里就没有常住人口了。想到此,一股难以名状的不快涌上心头。</p><p> 我问武社利:"这么偏避的山上就住了三个人,你平时感到孤独恐惧吗”?他回答:"时间长了,已习惯了孤独,我走的端行的正,不会得罪谁,没啥可怕的。恐惧往往是因为心虚造成的,是自己吓唬自己,心中没鬼就不怕被鬼缠"。听完这些话,我觉得面前这位右脚残疾、拄着拐仗的同年,形象很是高大。</p> <p> 登上村后的坡塄,发现村内破旧的房屋多而集中。这时天空暗了下来,我想,24年以前,这个拥有二百多名村民的小山村,此刻正是学生放学回家、男人从地里归来、妇女在家做饭的时间,武家山村应当充满着孩子们的打闹嬉笑声、畜禽的鸣叫声、驱赶牛羊的吆喝声,各家屋顶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香味。然而,此刻呼呼的风声告诉我,如果没有它的流动,这儿将是死一样的沉寂。</p><p>  如今,农村的青壮人员大都去了发达繁华的地方,留守在村的好多属于老弱病残慵懒人员,农村特别缺乏高素质人才来发展本村经济、建成美丽乡村。仅凭政府这个外因去推动,虽然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成绩,却因为没有起决定性作用的本土优秀人才尽心尽力坚守奉献,难免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成效大打折扣、发展前途暗淡渺茫。特别是象武家山这等状况的小山村,用不了多久必将没有人烟、很快消亡。</p><p> 原来,我难以名状的感受竟是对武家山人丁兴旺时期的怀念、对老村庄走向没落的不甘心、对其必然走向消亡的叹息!因为,我的家乡也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正在持续走向没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