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声

人在旅途

<p class="ql-block">  “布谷——布谷”,</p><p class="ql-block"> “布谷——布谷”……</p><p class="ql-block"> 五月中下旬,大致在“小满”过后,布谷鸟短促、颇有节奏的叫声,不知从何处传来,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悠远而空灵。</p><p class="ql-block"> “割麦——种谷”,“割麦——种谷”,这是有经验的农人对布谷鸟独特啼叫的通俗解读,预示着下一个重要的农历节气——“芒种”的来临,小麦要熟了!</p><p class="ql-block"> 记忆的脉络,仿佛穿越回到了三四十年前,家乡——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村,那种热气腾腾的割麦、打麦、拾麦……夹杂着辛劳、苦涩,更多的是收获、喜悦等诸般滋味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印象里,随着布谷声声,日渐稠密,“大日头”也愈发的明亮、热辣,天气愈发“干、热”起来,似乎前些天才刚刚泛黄的麦梢儿,一夜之间熟透、干透,“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田野里到处呈现风吹麦浪、丰收在望的景象,小麦“开镰”,农家人一年中最忙碌、最看重的“三夏大忙”季节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忙就忙在既要忙着“夏收”,还要见缝插针的“夏种”、“夏管”。农谚说的好:“三夏大忙,虎口夺粮”,“小麦发黄,绣女下床”。“六月的天儿,孩子的脸儿”,说变就变,成熟了的小麦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洗礼,必须跟老天爷赛跑,不分白天黑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抢”收、打碾、晾晒完毕。此时,庄稼人的心情复杂而矛盾,既怕“闹天儿”又盼着下雨,“怕”的是一场风雨把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打在地里,“盼”的是麦子收割完后一场及时雨,可以趁着墒情抓紧秋种,种植玉米、豆子等秋季作物,“芒种——忙种”,“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这些民谚形象反映了“芒种”前后农活的紧迫情况。“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在那个基本靠天吃饭的年代,这关系到一家人的口粮,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p><p class="ql-block"> “三夏”除了收、种就是“管”了,春季播种的作物急待管理,追肥、除草、灌溉,哪一样也不能忽视。</p><p class="ql-block"> 当然,最紧迫的,还是“抢收”。那时,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小麦收割全凭人工和体力,用差不多最原始的镰刀,一手执镰,一手抓麦,弯腰弓背,“唰——唰”,一把一把的割倒。熟练的壮劳力,一天能割一亩多地的麦子,初学乍练的“学生兵”,手上磨出了血疱,胳膊上被麦芒划了一道道的血印,累的呲牙咧嘴,腰酸背疼,也没割多少麦子。</p><p class="ql-block"> 割麦要起大早,尽量避开在烈日下割麦,很多人家甚至半夜起来去地里割麦。十几岁的小孩子,也常常被从睡梦里叫醒,睡眼惺忪的下地割麦,从天气微凉,一直割到烈日当空。天气火热难耐,少数几个“皮糙肉厚”的老农,索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挥舞镰刀。麦芒扎在脸上、胳膊上的滋味可不好受,“细皮嫩肉”的年轻后生,天气再热也把自己裹的严严实实,尽管这样,裸露的部位还是晒得黑红,被麦芒扎的火辣辣地生疼,胳膊差不多麻木了,只是在机械地一下下挥舞。割不完麦子,午饭是不能回家吃的,一般就坐在地头解决,饭食也没什么好吃的,早上带来的干粮、咸菜之类的,就着白开水,有的是生水里加了一点醋,讲究一些的,再加点糖精,算是“自制饮料”了。</p><p class="ql-block"> 割倒的麦子,还要用稍泛青的麦秸,捆扎成小孩腰粗的小捆(“麦个儿”)。这也才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着要把一捆一捆的“麦个儿”装上驴子、骡子、牛,也有极少见的高头大马拉的木车上。条件差一些的,牛、驴骡、马统统没有,直接人力拉车,一趟一趟的送到提前平整(矼场)好的打麦场,准备轧场(打碾)。</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麦子尽快的收割,颗粒归仓,那可真是轰轰烈烈的“大忙”啊:每家每户都是男女老少齐动员,田间地头,到处是汗流浃背、匆匆忙忙的庄稼人;村里村外,乡间土路,到处是来来往往拉麦子的人车、驴(骡)车、马车、牛车,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打麦场上,石碾滚滚,叉锨翻飞,热气腾腾……</p><p class="ql-block"> 经过割麦、捆扎、拉麦、晒场、轧场扬场、晾晒等等不知道多少道的工序,把小麦籽粒装进一个个的大口袋,运送回家,入囤归仓,庄稼人的心才放进了肚子里,可以等着享受劳动的成果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不高,小麦仍然是金贵的产物,勤快的人家,打完自家的麦子,还会挤时间到刚割了麦子的“闲地”拾麦穗,不浪费一粒粮食。</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科技进步,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拖拉机、小型收割机、脱粒机、联合收割机陆续开进了广阔的田野,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双脚,以前辛苦的庄稼人坐在地头,抽着烟,喝着茶,一车一车的小麦就拉回了家,“三夏大忙”没有了昔日的繁忙,“现代化”改变了农业农村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但每到麦子成熟的季节,那些“热气腾腾”的场景还是会浮现在脑海,挥之不去,令人唏嘘。</p> <p>(以下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