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下午,抽闲放下繁杂的工作,将接近尾声的《活着》读完,耗时近两个月读完了201页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还有12页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感触颇深,情不自禁写下自己的感受。</p><p> 有人也许问,201页的薄书读两个月,这是读书吗?一定不是好学生、好读者,答案由各位评说,我不会做任何反驳的。</p><p> 读《活着》我多次落泪,几度搁置此书,但是感恩余华的写作平时,有生活、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喜有悲,悲似乎多于喜,悲情不断;由悲到喜,由喜到悲,到“两个福贵”……特别是儿子有庆和外孙子苦根的死,我泪流不止,心里堵的慌,无法言表!</p><p> 《活着》可以说是写实主义的大悲剧,作家余华写作朴实而简洁,人物形象刻画细腻,全篇布局别具匠心,展现了作家扎实的文学写作功底。</p><p> 《活着》是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们去亲自品读和感悟,如果知道了剧情,就像知道人生的经过和结局,人生也许就索然无味……</p> <p> 父母、有庆、春生、凤霞、二喜、家珍、苦根亲人的相继离开,最后福贵和福贵老牛相依相伴,这是《活着》里的生活……</p><p> 读完《活着》后,有人肯定会觉得,家人都离他而去,福贵这样苟活着还有什么意义?</p><p>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福贵,真真实实地活在哪里;也许,作家想表达的,没有比福贵更悲惨的人吧?虽然这样悲惨,可是福贵还是淡然坦然的活着;也许,生命真的没有意思,唯一的意思就是我们还活着吧!</p><p>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啦,就变有了路。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血淋淋的鲜血。</p><p> 自己读完《活着》,虽不明白活着的真谛,但会增添一种坚定好好活下去的信念。</p> <p> 《活着》的经历也许成为了过去,我们可以回首往事了,我们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p><p>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子,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像春生一样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p><p>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们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p><p>何别人的看法。</p><p> 恰如,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高尚之处。</p> <p> 品读《活着》,书中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这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接受忍受,去接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p><p> 一方面《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福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福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各种苦难的生活。</p><p>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关于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的作品,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 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无情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 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外孙子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伴着“老牛福贵”孤独地活着。 </p><p> 福贵亲手埋葬了至亲至爱的养大自己和自己养大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自己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纯粹地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p><p>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p><p> 在感慨的同时,我也对历史和人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余华笔下,书中的主人公徐福贵善于表现小人物的内心,尤其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句话:“千好万好,活着就好”。另外,还有他跟春生说的一句话:“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着不容易,要好好活啊!”,这可能就是他能在生活的压力和丧失亲人的悲痛中能活下来的精神力量吧!</p> <p>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这是余秋雨的感悟,也是自己的所得。</p><p> 缘于自己土生土长在乡下,不记事时还有生产队,还有队长……福贵的人生境遇和生活场景离自己的父辈很近很近,其实也间接感受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在经历和感受着,尤其是自己告别新闻和工会工作,从事生产、建筑、消防、交通、职业健康和环境安全工作后,二喜的死与安全直接有关,更有感触,惟愿所有人健康平安的活着,因为活着真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