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尊敬的家长朋友、可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p><p>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让世界瞩目,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中断了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分餐制。</p><p> 或许大家只知道分餐制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西餐就餐传统,其实不然。事实上,我国分餐制的历史更加悠久,一直到宋朝我国主要还是实行分餐制!</p> <p> 让我们来看一看分餐制的历史来源吧~</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分餐制的“自我介绍”</span></p> <p> 中国目前“共餐制”的就餐形式是多人围桌共食,不用公筷,大家反复用自己的筷子将同一碗盘里的食物夹起送入口中。这种饮食传统,甚至被视为“礼仪之举,有人情味,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气氛更加融洽和谐”,因而一直被国人引以为傲。然而,这种就餐方式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p><p> 众所周知,多人聚餐时,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夹食同一盘里的菜,有的人甚至用筷子捞食汤菜或给别人夹菜,而筷子上无疑都带有食者的唾液。每个人的唾液几乎都会通过筷子而融入到每盘菜中,如果仔细思考,就相当于我们进餐时都会有概率吃到餐桌上其他人的“口水”。</p> <p> 疾病传染需要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幽门螺杆菌、甲肝、乙肝、口腔溃疡、流感、肺结核、SARS、新型肺病等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我们的传统就餐方式无疑为上述病毒提供了极佳的传播途径。有数据显示,我国60%的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这样大的感染比例与我国多人混食用餐密切相关。</p><p> 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由于正值春节,很多病毒感染者均通过聚餐或密切接触感染,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或朋友群。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早在1984年就指出了中国就餐陋习,提出要废除这种不卫生的吃饭方式,代之以“分餐制”,提倡“公筷公勺”。钟南山院士也深有体会地指出:“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夹来夹去,这是餐饮陋习。过去家庭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但现在接触得非常频繁,建议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专用碗筷。”令人遗憾的是,有识之士的建议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2003年SARS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共餐制”的弊端,很多家庭或聚餐人一度开始自动使用公筷公勺或实行“分餐制”。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由于传统饮食习惯的强大惯性力,人们逐渐忘记SARS带来的悲伤和痛苦,重拾陋习,“共餐制”卷土重来。</p> <p> 在这次比SARS危害更为严重的新冠病毒肆虐之际,为了大家的健康,为切断各种病毒的传染途径,为提高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摒弃或改革传统餐饮陋习,用餐必用公筷公勺,聚餐实行“分餐制”。</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什么要推行公筷公勺的分餐制呢?</span></p><p> 公筷公勺使用是文明用餐、健康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的重要保障,既可防治病菌交叉感染、防范病从口入,又可促进健康饮食、减少食物浪费,弘扬中华美德,展现文明进步。只要能做到“交叉的餐具不入口、入口的餐具不公用”,那就能有效避免病菌病毒的交叉感染。</p><p> 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在能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又能保持我们浓浓的餐桌情怀。</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今年3月份,我国首个明确规范公勺公筷使用行为的地方标准《公勺公筷使用规范》正式发布。就餐使用公勺公筷不仅是一个举动、一种礼仪,更是卫生健康的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全民公共卫生意识非常重要。</b></p> <p> 公筷、公勺用餐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从立意为之逐渐过渡到习惯自然。从儿童时期注意培养是最好的方式,当然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养成使用公筷的好习惯,并且要坚持下去。</p><p> 因此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个文明饮食习惯的开始。</p> <p><u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可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一双公筷,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安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一起弘扬这种文明用餐新风尚吧!</u></p> <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高振莉</p><p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人:胡佳宏</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