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p> <p> 山西运城闻喜郭家庄镇,处于稷王山南,涑水河北的丘陵地带。</p> <p> 每年五月末,塬上塬下,坡东坡西,由南到北,一座座丘陵,犹如一座座金山,光芒耀眼,波浪翻滚,大地慷慨地为劳作的庄稼人长满遍地的金子。</p> <p> 此时,田野间就会传来布谷鸟“快割——快割——”清脆的叫声,提醒人们麦子熟了。</p> <p> 较为平整的麦田里机声轰鸣,大小收割机各显其能,把麦子收割的干干净净。麦农们开着电动车,在田头的树荫下拉着家常,笑等收割机将麦倒进车箱。</p> <p> 九十年代前的手舞镰刀,汗流浃背,龙口夺粮全民抢收的场景一去不复,已被现代的机械化所取代。</p> <p> 然而在一些特殊地域的小块麦田里,机械化却无能为力,只能靠传统农耕的模式进行收割。</p> <p> 人们常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成熟后要在尽可能短的几天内,割完、拉回、礙打、晒干、入库。否则, 一场大风刮起,一阵暴雨袭来,眼看到手的年成就会毁于一旦。</p> <p> “龙口夺粮”之词是一点也不夸张,割麦是三夏农活的重头戏,素有“男怕割麦子,女怕坐月子”的说法,可见收割麦子的艰辛。</p> <p> 麦农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沟沟坎坎,圪圪梁梁的小块麦田里,弯着腰,手挥镰刀,“噌噌”地将一块块麦子割完,肩扛,车拉将麦子运回,礙打,晾晒,归仓。</p> <p> 这就是黄土高原勤劳朴实的农民</p> <p> 他们硬愿在黄土里吃苦,流汗,即便是这些小块土地的麦子收入不及各种成本付出,也不愿把寸土撂荒;</p> <p> 即便是晚辈在城里已经给他们安置了新房,也不愿离开祖祖辈辈耕作的故乡。</p> <p> 这种对故土的眷恋,对土地的忠诚及敬畏已根植于骨,是任何力量及诱惑都无法改变的。</p> <p>观此情景,方可真正领悟“一颗粮十滴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