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到的成府路和中关村

逸翔

前些日子写了一篇“四季蓝旗营”,介绍“蓝旗营住宅区”的由来和小区内四季景色,引起了不少朋友兴趣。这次继续从蓝旗营说说所在成府路和中关村的故事,算是“四季蓝旗营”的姊妹篇吧。<div>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胤禛为维护圆明园安全,调京城八旗和内务府三旗护军营六千人组成圆明园八旗护军。其中正蓝旗营房驻在清华园之南,于是有了“蓝旗营”之称。解放后高校院系调整从这里进城形成了东西方向的成府路和南北方向的学院路并设立了31路公交“蓝旗营”站。</div><div> 为解决高校教师的住房困难,1996年秋中央批准启动了蓝旗营拆迁建设“北大清华教师住宅区”项目并于2000年底竣工,由清华北大的教授们从中间平分入住,至今已经过去了20年。<br></div><div> 蓝旗营小区建成后促成成府路的裁直和拓宽,“清华科技园”也应运而生,13号城铁和京张高铁从东侧走过,五道口繁荣成了“宇宙中心”。解放后科学院在这里诞生壮大,孵化了大量科技公司,加上从清华北大的南门东门奔涌而出的学生,这里集中了我国重要科研教育的“最强大脑”。平时走在路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个是“教授遍地走,博士多如狗”了。</div><div> 因此,本文继续扫描和介绍一下成府路和中关村。除了看看成府路一带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也是我国科研、教育发展的缩影,因为这里集中了清华、北大、科学院三个巨无霸。眼看着清华东张北扩纵横自如,北大见缝插针开疆拓土,星罗棋布的科学院研究所还办起科学院大学实现了殊途同归。如今,这同一条路上的相邻兄弟三足鼎立,互有所长,相依相存,竞争合作、共图大业,欣欣向荣,同时他们的故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div><div> 我从大学进京起就在这里生活工作,亲眼看到了成府路的变化,亲身经历了成府路的变迁,本文<span style="line-height: 1.5;">就是这些理解的梳理和记录。由于涉事较多,读者差异较大,叙事详略未能尽意,欢迎读者指正。</span></div><div><span style="line-height: 1.5;"> 首先还是先从蓝旗营小区说起。</span></div>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1、成府路上的蓝旗营住宅区</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从清华西门向南,沿清华西墙的一条路叫“清华南路”,在与成府路相交处过街桥上东望,远处可见五道口,而左侧路北就是蓝旗营小区。 镜头摇到左侧可见两条道路在小区西侧交叉,由于道路向北终于清华西门而那里有通向颐和园的清华西路,无奈这条路就称为“清华南路”(而清华正南的路就称为“中关村东路”)。这个交叉口北侧还有一个“清华西南门”。 从小区西端看临街有五座塔楼,下部是各类商店、超市、银行、书屋等等,但按照初定没有一家饭馆,避免小区内五味杂陈。 五座临街塔楼中央底层是小区车辆唯一出口。 小区的东侧尽头是一家工商银行,这里可看到全部临街楼,而向北就是小区东门入口。 蓝旗营小区东门,也是车辆的唯一入口,正在疫情期间显得比较复杂。 由东侧西望,证券、养生、图文招牌淹没了一个最重要的蓝底白字招牌,就是鼎鼎大名的“万圣书园”。万圣书园誉满学术界,它打通了北大、清华的血脉,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学术书店,也是成府路的地标。 毕业于北大的刘苏里既是万圣书园老板,又是学者型书人,所以选书极为讲究。这里既没有喧哗热闹的杂烩快餐,也找不到时髦的商业和电脑,而是具有人文社科品格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你可轻啜咖啡在乐声低迴中与好书不期而遇,也常常看到推着小车贪婪选书的外地书人。 万圣书园经历了三次动迁才在蓝旗营小区落户,书店一幅标语上写着“通过阅读获得解放”,一幅画上配了郑愁予的诗“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连那只叫“平安”的黑猫都乖乖的很有礼貌,“轻轻的来如你轻轻的去”,使书斋弥漫着家的气息。 这些年来浮躁和喧哗吞噬着沉思和文化,爱书的人越来越少,加上数字技术发展和盗版者的猖獗,实体性书店的日子越来越难。以前熟悉的北大南门“风入松”等早已倒闭,唯有万圣书园坚守至今,但愿从小区出来登上二层永远能够闻到万圣的书香。 从小区东门东望,夕阳照耀下的东邻文津国际酒店金光闪闪。 从文津国际酒店东侧成府路过街桥上西望可以看到酒店西侧的蓝旗营小区,继续向西就直达成府路西端的北大东门。 文津国际酒店后背是中关村中学清华园校区,可能许多人更记得这里原来是清华园中学,而像我这样年龄的人也许还记得这里有个大冰库。那时一般夏天用冰还要靠冬天一块块采集储存于冰窖,夏天单位再去购买拉回。从这里西望很容易辨认远处的蓝旗营小区。 而文津国际酒店和中关村中学清华园校区东侧就是清华大学古老的南门。这是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南门,直通学校南北主干道。这条干道的前身是原始的京包铁路的路基,把清华分为东西两区。改革开放后这条道路几次扩大翻建,与通过二校门、西校门的东西干道形成清华校园的坐标系,分别命名为“清华路”和“学堂路”。 而从清华园南门路口望成府路对面,就是三才堂的新旧写字楼,其西侧是是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相隔成府路与蓝旗营小区东门相对,其东侧南北方向就是老一代人习惯称呼的“铅笔厂”,按照中关村站南北方向称为“街”、东西向称为“条”的规则这里名为“中关村北二街”。 北二街东侧有一些小区或单位,这里就是“水清木华园”住宅区,著名的“新东方”也在这里。 过程工程研究所向西,与蓝旗营隔成府路相对有一排地方特色饭馆,不过这家饭馆起名“柳叶刀”有点意思,听说这是一群毕业于清华北大就职于协和等顶尖医院的学霸们创办的徐州风味烧烤店,店名就是国际顶尖医学期刊“The Lancet”。 “柳叶刀”再向西是“中科科仪”,就是1958年创办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随着改革开放这座原本著名的科仪厂已经淹没在滚滚的市场大潮中。 而“柳叶刀”前面靠近蓝旗营公交站的这棵古槐树也值得一提了。这棵编号11010802160的二级古槐树树径75厘米,推算树龄不到二百年,种植年代大约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目前成府路一带的古迹已经荡然无存,只残留下一些古树,那这棵古槐有什么讲究吗? 清代的关帝崇拜非常兴盛,每座军营里都有关帝庙。史籍记载蓝旗营关帝庙位于蓝旗营房西部128号,虽然军营创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但《关帝庙重修碑记》碑文记载道光十六年(1836年)蓝旗营关帝庙进行了重修,因此设想这棵西部古槐为重修时栽种就十分合理了,在没有准确考古结论前我们姑且这样叙述这棵蓝旗营古槐的历史吧。 按照1992年版《海淀区地名志》对蓝旗营地区的定义,正是今日蓝旗营小区加上成府路段的范围,就是我们刚刚浏览过的地方。现在我们又回到了蓝旗营小区的西端,蓝旗营的外貌环境就介绍完了。 讲完蓝旗营,接着就该讲讲蓝旗营门前这条成府路了。站在蓝旗营西端过街桥上西望,尽头就是北京大学的东门,也是成府路西口终点,在那里成府路与中关村北大街相交。天气好的时候,再远可以看到西山。 而站在蓝旗营东端的清华南门过街桥上东望,一条穿过五道口城铁的笔直大路直到东端的学院路,照片近处红色楼群处是中关村东路的南北干道,向北是清华大学东门,向南可到西直门,而照片远处目光可及处就是13号城铁的五道口站。从<span style="line-height: 1.5;">五道口到北大东门,这两个目光可及处就是成府路的核心地段,这里集中了清华、科学院和北大,也是最有故事的地方。</span> <h1><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2、蓝旗营以东的清华园车站和清华科技园</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我们先来说说成府路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初清华规划校园向东发展申请原京包线东移,1958年获批立项,1960年3月东迁竣工,铁路向东迁800米到五道口,原清华园车站随之向东南迁移今四环边。东迁初时保留了原车站货场,残留了煤炭货运线延伸至清华南门内煤场,为高校运煤专用,由此留下来一段盲肠铁路。这样,原来五道口到清华南门的路会在这里形成一个三角地,成府路在此也留下了一个大拐弯。记得当年这里曾是31路区间车停车场,还有一个大家熟悉专卖炒饼和刀削面的饭馆。直到本世纪初蓝旗营小区建成后拆除铁路成府路才拉直成东西直线,这三角地到清华南墙包括煤场就建成了清华科技园。图中蓝线是新老京包线,红线是上世纪的成府路,绿线是现在的成府路,黑线是当年的清华校园位置图。 我们再画一张立体图更直观了解这一变迁。红虚线是1960年以前的京张铁路,清华园车站靠近成府路,铁路沿清华学堂路穿过清华大学。红实线是迁移后京张铁路,现在建设高铁已经进入地下看不到了。绿线是2000年前的成府路,在清华东门外有个大拐弯。新世纪后清华东门外向南开始拆迁打通中关村东路,从而实现了蒋南翔校长当年从西直门直达清华主楼的展望。蓝旗营小区建成后,清华南门一带开始拓宽整治,成府路随之拉直,清华南门外也直通成府路,从而使五道口到蓝旗营一带改造成今日模样。 在清华南门一带变迁中必须要说的是清华园火车站,这是中国第一条由詹天佑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中目前尚存的车站之一,就在清华南门外三才堂胡同里,距离南门只有几百米,东边靠近台湾研究所。1949年3月党中央毛主席进京,就在这个车站下车,我第一次进城参加国庆游行,也是从这里乘火车到安定门。自从铁路东移、车站南迁后这里已逐渐冷落破败,现在所剩的一半夹杂在周围楼群之中变成了出租屋且已经摇摇欲坠亟待保护。 但是车站上詹天佑书写的站名依然清晰:“清华园车站CHINGHUAYUAN宣统二年冬季詹天佑书”。这是詹天佑1910年京张铁路通车次年题写站名,比清华大学二校门那桐题字"清华园宣统辛亥”还早,应该说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从拉直后的成府路上看清华南门过街桥以东,正是原来的大拐弯造就了如今高楼林立的清华科技园。这里聚集了启迪、搜狐、网易、同方、紫光、商汤、快手等国内著名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如SUN、Schlumberger、P&G、NEC等也入驻这里,目标是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和著名的创新、创业基地。 从这个过街桥向北,就是清华南门,这里原来就是阑尾货运铁路运送煤炭所到宽阔的煤场,而现在南门边正是科技园区西端的高楼了。 靠近南门的这排楼是清华科技园的最西端,图中分别是威盛大厦、科建大厦、立业大厦、创业大厦。 启迪大厦前小手拉大手的雕塑,寓意深刻。 启迪大厦A-D座,全聚德等餐厅也在此开业。 走上阶梯瀑布,白天可见启迪大厦后面的阳光厅、创新大厦和广场,晚上可以向上仰望星空,畅想未来。 东望可见到搜狐网络大厦。 李可染先生于1986年专门为李政道先生创作了《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李可染先生夫人、著名雕塑家邹佩珠先生又将这幅寓意无穷的画作化为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示了科学与艺术的相知相通、相辅相成、相生相长,同时也做为李政道80寿诞的生日礼物。 一位科学巨匠与一位艺术大师灵犀相通,一见如故,由相识、相知进而对科学与艺术观点不谋而合,便生出这惊世的艺术杰作。清华科技园将“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撞牛”永久安放于园区,成为彰显园区文化的一大人文景观。 位于启迪大厦后的创新大厦和紫光大厦,这是科技园最后一排,后面就是是清华大学南墙。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之一,成为中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并崭露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紫光大厦旁边就是清华大学东门(东南门),清华主校门依次经历了二校门、西校门、南校门到现在东校门的变迁转移。进东门面对主楼是京包线东移后清华东区的中轴线,校门东侧沿双清路依次是华业大厦、同方大厦、学研大厦,这些也属于清华科技园,由于已经离开了成府路不再赘述。而东校门向南先与成府路相交,继续沿着新世纪后开通的中关村东路向南可达西直门。 这里就是成府路与中关村东路的交点,路口西北就是启迪大厦和搜狐大厦。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3、清华科技园以东成府路上的华清嘉园和五道口</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成府路与中关村东路相交的路口正北就是清华东门,这里可以直到清华大学主楼。 路口东北角是东升大厦,下层为卜蜂莲花超市。 路口南侧是华清嘉园,这是东南角的华清嘉园商务会馆。 从商务会馆望西南角的华清嘉园西区。 直到五道口城铁,成府路南侧都是华清嘉园东区,这是新世纪初建设的大住宅区,不少语言大学的留学生也租住这里。 从路口成府路北侧望东升大厦和启迪大厦。 东升大厦东邻原来清华园宾馆的地方现在是“中关村智造大街”,在市政府、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下,希望打造成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创新高地。 再靠东就是著名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其前身是央行的御用研究生部,也是中央银行的智库。2012年3月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五道口金融学院。学院遵循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锐意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继续向东在五道口西侧十字路口西北角的是东源大厦,其左侧是东西方向成府路,右侧是荷清路,它向北沿着清华校园先东墙再北墙转西,最后止于中关村北大街,其路名来源于终点的荷清苑小区,这是继蓝旗营小区后清华大学又一个教师住宅区。 这里就到了原来京包铁路西直门开始的第五个道口了,因此就起名为“五道口”(其附近还有四道口和六道口),这是从城铁“五道口”车站上西看成府路,两侧建筑历历在目,有时可以直到西山。 换个方向向东看,这就是13号城铁与成府路交叉的五道口城铁站。原来城铁高架下是京张铁路路口,为了迎接冬奥会这里改造成了地下京张高铁,所以交通通畅了许多。 老一点的人对五道口的记忆莫过于这座五道口百货商场了,商场后面还有水产、杂货、修理、饭馆、书店等,算得上当年高校区最豪华的商务中心了。商场里圈圈围起的柜台,红红绿绿的花布,熙熙攘攘的人群,针头线脑掸子拔子应有尽有,只要你有足够购物票证这里就是你的购物天堂(此照为网络照片,拍摄时间在1980年前后)。 现在在商场原址建起了这座五道口购物中心优盛大厦,里面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又有旁边语言大学的各色留学生常来光顾,所以晚上可说是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由于楼顶上有一个“U-CENTER”灯光招牌,让五道口有了一个“宇宙中心”的雅号。 从这里看成府路北侧是个美食城,但那个限高杆让人想起这个位置上的京张铁路,那熟悉的铃声,那难忘的呼叫:“行人车辆请注意,火车就要开过来了,不要抢行,不要钻栏杆”。2016年修建京张高铁而拆除这段铁路时许多人赶来围在这里,就是为了再听一次这样的绝响。 美食城东侧是建立于1957年10月的五道口工人俱乐部,当年直属北京市总工会,在北京也有点名气,梅兰芳、马连良曾在此演出,而如今已经与宾馆联营了。我的特殊记忆是当年班主任诸老师借车我学,就骑车到了这里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刚看到赵大大站岗就想到自行车未锁,跑出来锁车后依然惊魂未定,无论如何再也看不下去了。 京张高铁在这里已进入地下,为纪念中国人自主设计修建的第一条京张铁路旧线,规划在其遗址上修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2019年9月,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段率先亮相。 遗址公园将连通原铁路沿线的现有绿地,将郊区绿色引入城市,打造真正的“城市花园”,目前遗址公园从五道口城铁站已贯通至北四环铁路桥。 优盛大厦南侧,遗址公园旁边就有一个“五道口嘉园”,属于北京大学住宅小区。遗址公园将连通这样的8个高校26个社区,还将建设跑道、步道和自行车道,西直门至北五环骑行只需40分钟,给市民提供运动休闲场所。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4、蓝旗营以南的中关村</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解放初蓝旗营周围还是一片农田荒野水坑,除了保福寺、成府村、皇庄(黄庄)等村落有少数村民外,在这片荒地上还分布着不少明清太监(中官)和周围死亡人口的坟茔地。直到2019年4月清华大学在挖掘新土木馆基坑时北京市文物局还勘测发现了明清时期平民墓葬95座,并且也不是清华园第一次发现古墓,据此可以想象蓝旗营一带的荒凉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科学院就决定院址选择在清华北大附近。经竺可桢、吴有训、钱三强、华罗庚、叶企孙、梁思成等专家协商规划,在蓝旗营南侧400米的首座物理研究所于1950年底破土动工,这就是1953年竣工、1958年改称的“原子能楼”。继原子能楼之后动工的,是其东侧的地球物理所大楼,再后来“社会四所”(社会、近代史、考古、语言)也建立起来,至此,中国最大的科研基地最早就在蓝旗营南侧一带落户了。 这就是有"共和国科学第一楼"之称的“原子能楼”,后人称为 “中国核科学的发祥地”,也称“中国原子弹的起点”。从这座楼内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3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全国绝无仅有。此后这座楼还不断发展“裂变”出了近十个核科学和物理学高端研究机构,例如中国原子能研究院(401)、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以及上海原子核所、兰州近代物理所等,这里的科学家走到了核武器研制第一线,所以这座原子能楼称为中国科学与核武器发展之“根”也不为过。<span style="line-height: 1.5;">  遗憾的是虽然大批院士呼吁保留这座历史文物,但2016年这座楼还是被拆除了(网络照片)。</span> 现在在原子能楼这座功勋楼原址建成了雄伟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但当初这里一片荒地连名字也没有,人们简称“西郊”。当时这一带多明清宦官中官(太监)坟茔,1953年10月地理所居然还在此西侧考察时发现一面南墙上有“中官邨”白灰字并印在他们的信笺上,这样在没有特定名称而又口口相传中“中关村”这个地名就应运而生了。当时的中关村集中在这个核心区域,而北大东门还没有东扩到现在的位置,所以31路公交车在蓝旗营站后的终点站就叫中关村。 在原子能楼建设同时,在其西边原中关村二小东侧建起来一批宿舍楼(今科源社区)以安置各学科领域的高端科学家。要说的是其中13-15号楼条件最好,而入住者大多为海外归来参加祖国建设的顶尖专家。当时中国头等任务是研制原子弹,所以这里安排了众多两弹一星的初始规划设计者,由于他们的名声过于显赫,后来这三座楼就被人称做“特楼”。这是最西侧的13号楼 。 提起当年在三座“特楼”入住过的专家,他们的名字可说如雷贯耳,如: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赵九章、叶渚沛、张文裕、赵忠尧、汪德昭、郭永怀、王淦昌、杨承宗、熊庆来、黄秉维、童第周、贝时璋、罗常培、吕叔湘、顾准、柳大纲等有50多人,这些教科书上的人物当年就聚集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本图是中间的板楼14号楼。 如今这些“国宝”已经陆续远离我们而去,这些楼依然还在使用,他们当年栽种的树也还在那里,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的故事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北京市有不少名人故居,可惜难觅现代科学家的踪迹,郭永怀夫人李佩等一批科技界人士曾大声呼吁保留“特楼”,最新的信息是2019年已列入北京首批历史建筑名录,愿“乘凉”的后人们不要忘记栽树的前人们。这是东侧的15号楼。 除了“特楼”外,在中关村一街路西、科源社区18号楼下还有一个“中关村茶点部”需要提及。别看门面不大,却是当年科学院长郭沫若提议,为满足海外归来的科学家和苏联专家需求建立的西点部。茶点部与1957年4月开业,聘请西点名师景德旺主厨,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口味纯正,很快成为京城名店。如今这里依然保持传统特色,使用着老式柜台货架秤砣盘秤,朋友们不妨来这里品尝一下当年钱三强先生钟情的苹果派是否正宗地道吧。 <div>1966年动荡之前,北京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已达28个,其中22个集中在中关村,这里的科研人员及家属有几万人,从此海淀区版图上消失了一个保福寺乡,崛起了一座顶尖科学城。<span style="line-height: 1.5;">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人员猛增,中关村以“中官”为基点向东、南不断扩展,陆续发展了北区、南区、保福寺区、黄庄区和东南区,中关村的范围已经大大扩展而模糊。然而其核心区还是以中关村一、二街和中关村一、二条为经络,留下了化学所、声学所、电子所、电工所、过程所、理化所等单位以及北大的中关园和技物楼。图中黑线是中关村初期范围,黄线是中心街道,绿方块是现在的研究所分布。</span></div>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改革开放,科学院一批科技人员下海,把中关村西侧的白颐路办成了“电子一条街”,黄庄北侧建立的双螺旋雕塑被称为中关村的标志,四通、联想等一批公司成了当年留下的记忆。上世纪末进一步这里拓宽白颐路并更名为中关村大街,并且设立了中关村公交地铁站。现在,汹涌澎湃的市场大潮已经更新了中关村原指科学院的概念,所以一般人认为中关村就是称为“硅谷”的科技园区,而初始的中关村科学城已经慢慢淡忘了。 下面从蓝旗营对面的中关村二街北端起介绍现在中关村核心区的研究所,这是在与蓝旗营相对的过程工程研究所,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过程大厦南邻有一块北京大学的“飞地”,主要有北京大学的老技物楼,重要的是这院里有一座激光加速器实验室。 马路对面是新东方,以前这里经常人声嘈杂。 南行至中关村二条与二街交叉口东方一片的电工研究所。 中关村二街西侧一条南北都是电子学研究所。 中关村二街止于北四环,从四环边可见南侧的中科资源大厦,其南邻就是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其东侧就是原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靠近电子所的西侧是声学研究所,80年代初微处理器传入中国,倒是他们显得十分活跃,记得当时就TRS80微计算机曾与他们多次交流,至今他们还有DSP大楼。 声学所之西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大楼,也是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该中心下设3个文献情报分中心,职工400余人,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同时开展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工作,出版多种科技期刊。 从另一个方向看文献情报中心大楼,可看到这里在主办中关村科技展览。门前的雕塑是情报中心标志,其北侧还有“天眼”之父南仁东同学的塑像。 情报中心隔中关村一条路北是2016年纪念科学院学部成立60周年建立的科学院学术会堂,旁边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br> 学术会堂隔过中关村一街有一座老人们熟悉“四不要”礼堂,当时因号称“不要柱子、不要梁、不要钢筋、不要水泥”而十分有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告别舞台的《穆桂英挂帅》就在这里演出,马连良、张君秋也在此演出过现代京戏。 从学术会堂沿着中关村一街走过中关村二条就是一大片化学研究所的领地。 <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5、成府路西端北京大学段</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沿着化学研究所西墙向北的一条小路就到了成府路与清华南路的交点,也就是蓝旗营小区西端,也是本文开始的那个路口。从这里向西原是北京大学的中关园教师住宅区,十多年前重建南边与科源社区相接住宅也称中关南园住宅小区,中关园北侧就是成府路。 而中关园西北侧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中关园的西北角是这座方正大厦。 方正大厦对面是新修的北京大学东门,此大门面对成府路交通方便,因此已取代北大西门成为北大主校门了。 从东门直接看到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面对的就是成府路西端,其南侧是刚刚介绍的中关园,北侧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远处高层就是蓝旗营小区和清华科技园。 这个路口的东北角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当年曾是技术物理系大楼,现在学科更加齐全,地盘也大大扩大了。 物理学院向东可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大楼。我读书的时候这一带都是菜地,我们就是从清华原来的西南门走小路斜插过来,从北大附小前经过这里到海淀,可以节省不少路程。现在北大从成府路向北直到清华西门已全部拆迁改造规划使用,是北大校园东部的主要新领地。 从物理学院和出版社之间小路向北,经过“北大青鸟”等建筑就是北大复建的工学院,目前已包括力学、材料,控制,机械、航空、制造等学科,而中东部就是历史悠久的北大附小和幼儿园,而北部直到清华西门和西墙都是北大燕东园住宅区。图中是位于中部的“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门。 其实在这个位置就是历史上的陈府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皇十一子永瑆封亲王,封号成。此地所得园子称“成亲王府”,陈府村改称成府村。此说现无实物遗存,但在工学院周围残存了几棵百年以上二级古树似可旁证,因此推论成府路命名来源于成府村也顺理成章。(网络照片) 在中间的东部,南北紧邻的是北大附小和北大幼儿园,他们的大门都是开向与清华相隔的清华南路,所以每逢上下学时总是挤满接送孩子的汽车,成为这条路最拥堵的时光。北大附小的西侧和北侧都是燕东园住宅,在北侧清华南路从燕东园中穿过,把燕东园分为南北两区,这是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 由此向东是北京大学动力中心,承担北大水、电、暖供应服务,再东还有北大车队。重要的是这里应是城府东南吉永庄南侧刚秉庙(广惠宫)所在地。刚秉,书称刚炳,明初太监开国功臣,随朱棣“靖难”战功卓著,最后战死于洪炉山(今八宝山),解放初殡仪馆位置尚存刚炳庙(属西护国寺),同样在中官墓集聚地的陈府村也建有(俗称的)刚秉庙。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儒王国维自沉颐和园。当晚入殓就停灵于这座刚秉庙,陈寅恪在此三跪九叩行大礼,令师生震撼。刚秉为太监祖师,故该庙时有太监修葺,至本世纪初仍有其准确遗址位置照片可查。 而刚秉庙之南到成府路北侧是比较熟悉的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其起源于50年代成立的技术物理系,学科方向包括放射性核束物理、强子物理 、先进粒子加速器技术以及核技术应用,前北大校长陈佳洱院士在这里担任了15年所长。 至此,我又一次回到蓝旗营西端,上一张北大等离子所照片就是在这里过街桥上拍摄的。从这里西望,又看到了成府路西端的北大东门,如果转身向东遥望,那就又见清华南路和蓝旗营的塔楼,也就是说回到了本文第一张照片了。至此,围绕成府路核心地段我们走了一圈。 <h1><b><font color="#9b9b9b"><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6、蓝旗营以东的成府路东端和学院路</font></b></h1><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以上是清华、北大、科学院集中的成府路西段,最后说说五道口以东的成府路东段,这里的南北两侧也有两座大学。南侧是原北京地质大学的北门,我们将在学院路主校门后介绍。北侧的北京语言大学原为1962年成立对留学生进行汉语培训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年定名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后为现名。还记得80年代出国工作,要在这里进行一周政治教育。 整个东段穿行在语言大学和地质大学围墙之间,除了上世纪80年代市场大潮初起时路边搭满了简易店铺后这里一直比较安静,直到成府路的东端终点。照片是在学院路终点交叉口上回望成府路。解放初学习苏联对高等教育进行“院系调整”,按专业设置拆拼组合成立了一批专业学院,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其中基本都有清华血统),而连接他们的南北大道(学知桥到六道口)就命名为学院路。学院路与成府路在此交叉。(多说一句:学知桥南的学院南路上还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重要大学)。 成府路与学院路交叉口东北角原是成立于1953年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学院于文革中的1969年迁往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后更名石油大学,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组成,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部分在昌平独立办学,原址大楼已改造为酒店已全无当年的风韵。而这个路口北段西侧是1953年成立的北京矿业学院(其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1969年从北京迁往四川合川,1978年在徐州重建中国矿业学院,同时在北京设立研究生部,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原址独立办学。 这个路口向南的学院路东西两侧,是当年的北京钢铁学院和北京地质学院,两座对门大学的特点是保留了伟人塑像的文革遗迹。1952年建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于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再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于1975年迁往武汉,更名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同时成立北京研究生部,200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分别独立办学。这是地质大学主校门,其北门在成府路上与语言大学对峙。 在学院路继续南行过四环路,在西东两侧相对的是当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医学院。这两座大学都没有搬迁经历,1952年建立的北京航空学院是当年院系调整的产物,于1988年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医学院前身是1912年的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国立京师大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独立为北京医学院,2000年再次并入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至此,我们简单介绍了成府路东段和学院路,学院路号称八大学院,那是还包括了学院路北端六道口两侧的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由于严格地讲他们都在清华东路上,我们就不赘述了。<div><br></div><div>全文完。谢谢阅读,敬请指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