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宋韵”,醉于境象

陈仲根

<p>历史的进程是改朝换代,文化的传承是积累沉淀。上一篇讲到:晚唐的社会状况急转直下,反映到文人的体验、文化的意象之中,表现为一种对自身的思考。我们都知道:艺术,源自于生活。而生活,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经历了五代十国之乱,被认为史上最弱的汉族王朝宋朝建立了。但政权的弱小,并不等同于文化的衰弱。相反,从盛大的唐王朝,经历短短的五十年混乱的五代十国,到宋朝的建立,这样跌宕起伏的社会环境,更能激发文化的思考,丰富文人的生活体验。所以便迎来另一个文化的高峰。</p><p>&nbsp;&nbsp; 五代十国之南唐,虽称为南唐,却于盛大的唐王朝没有得到什么传承。失去了长河落日圆的大漠,没有了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茫茫草原,见不到苍莽巍巍的昆仑,便失去了气魄,眼光也便局促了。只剩下烟雨朦胧的江南,只能将一腔愁绪,寄托于春花秋月,付之东流。</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唐朝,是各种文化,文明的大熔炉,虽然也有韩愈《谏迎佛骨表》这样的文化争论。却没有哪一种文化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最高等级的争论结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而握手言和。正因如此,才让唐朝没有:偏隘的国家哲学。</span>但经历了五代十国社会混乱之后,必然触动文人们感受,促进文人们的沉思。</p><p>1</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代的文人读书,不象现代学院,存在文学系,哲学系,历史系之类的这样的分门别类。而恰恰是这样的分门别类,将人类文明割裂得支离破碎</span>(此处不做讨论)。宋代的读书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两个主要支流:一支主要以自己的文字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情怀,便产生了许多美妙的文学作品。一支主要以自己的文字展现自己沉思的结果,形成某种哲学。由于宋朝的文官政治制度,所以,某些哲学便容易主导国家哲学,无意中形成某种主流文化。【北宋五子(包括《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奠基了儒家理学、道学】。</p><p>&nbsp;</p><p>因为宋代的文人政治环境,在人们熟知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都曾在朝廷身居高位。当然还有宋代政治和文化历史不可绕开的人物范仲淹。还有,<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宋代科举制度的健全,使得很多平民家庭出身的读书人,也能出人头地。而正是这些不能完全脱离市井文化,乡俗文化的平民,也进入读书人,文人的行伍,使得作为最为高贵的文学艺术:诗。不得放下身段,走向大众。</span>它表现的形式就是:从直觉洞察,感觉情怀直接创造具备味外之味的唐诗【例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少豪情都可以融入其中,却不能将其气象掩盖】,演化出咏物,言事,借景以表达生活体验的宋词【例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经需要将“愁”的情怀出现在字面,让人去感受其韵味】。</p><p>2</p> <p>喜爱欣赏诗词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审美体验。诗词的结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品赏一首诗词,有一种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品鉴结句。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结句,来品味一下唐诗宋词的不同的审美感受:</p><p>人生感悟之作。</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与尔同销万古愁。”(唐)</span>戛然而止,愁已消解。而意在言外,是为味外之味!</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span>留得一付老身,一头白发。两种意象,将读者留在词中,玩味余韵。</p><p>3</p> <p>怀念亲友之作。</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span></p><p>一把“虚无缥缈的壶”,所有的情感均在其中,别的呢?干净,清爽。一句“简洁三个字<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报平安</span>”,所有的情谊浓缩成的愿景,以此总括。</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span>远隔千山万水,同时仰望一轮明月,相互祝愿。把读者留在明月清辉之中,体验别离之感受,这种余韵让读者脱不开身。4</p> <p>表述送别的情怀之作。</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span>虽然是离别,所有的情义,被送者都凝结在心。送人者也将它化作一盏甘醇,永存于怀。然后是潇洒的挥挥手。情在别后依旧!</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行人!”</span>(宋)同样是别离,依依不舍,取留住之意,反衬离别之无奈。却把读者留在了难舍难分的意韵之中。</p><p>5</p> <p>宋代的诗词作品中,具有唐风之品的,有如下几句:</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span>(可柳七后来的作品便没了这样的豪气)。</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驾长車踏破,贺兰山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span></p><p>能使读者直观感受到气贯长虹之势,是能将作品的豪气,雄风注入读者内心的臻品,而不是将读者留在作品中缠绵。</p><p>6</p> <p>正是因为宋词以各种境象来生发自己的感受,展现自己的情怀,且其创造的境象也是常人平时能够体验到的,所以能将读者留在其所营建的种种境象之中,沉浸在它的意韵之中。又因它的境象易于体验,而使宋词更做达到雅俗共赏,更易于流行。</p><p>而唐诗的意境,就像清新澄明的空气,只要我们的意念一动,便能感受到自高洁,雅致之风。就像我们的奔跑,速度越快,感觉风越大!</p><p>唐诗,就像高雅的经典歌曲,一般人只可以欣赏之余为其感动!</p><p>宋词,就像流行的民间小调,人人哼唱!</p><p>7</p> <p>所有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