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疫情的挑战下,我们也难得有了更多亲子互动的时光。但是随着假期的不断延长,长期居家朝夕相处,有些亲子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了。作为孩子,或许因为父母的唠叨、家人的争吵、学业的压力而倍感委屈、焦虑、无所适从;作为家长,或许也因为家务的繁重、工作的不便、亲子沟通的不和谐、监督孩子学习的压力而身心疲惫。</p> <p> 面对学生与家长的互相抱怨,我分别抽时间与她们交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妈妈的哪些做法不满意?希望妈妈怎么做?和孩子谈心、交流,让孩子告诉我为什么放不下手机。孩子觉得手机的用途很广泛,可以跟同学聊天,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看一些娱乐性的视频,陶冶情操,调节一下心情;不会做题时,手机可以成为她的助手……就这样我们像朋友一样聊了一节课,孩子把她的心里话和盘托出。她告诉我,她不希望妈妈唠叨她,给她自己充足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她和妹妹吵架,每次妈妈都会批评她,她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针对孩子所列举的这些事情,我一个一个地进行了分析,既让孩子知道了手机对她的利与弊,还给她分析了妈妈的辛苦,让她先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这样先把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最后做妈妈的工作,我告诉孩子的妈妈,想让孩子改变必须先改变自己。</p> <p> 孩子是父母自身的投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父母从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是毛病重重,也需要不断成长。</p> <p> 什么样的家庭,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里,都藏着孩子的未来。</p><p> 爱玩手机的家长,孩子多半是手机控;爱打牌的父母,孩子多半是牌迷;爱看书的家庭,孩子多半喜欢阅读。如果希望把孩子养育成我们喜爱,钦佩的那种人,我们在生活中至少要努力示范出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美德。这位妈妈非常配合,一直在改变着自己,回家笑着和孩子聊天,妈妈也放下了手机,不再刷快手了,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做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位妈妈的真心打动了孩子,孩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主动向妈妈道歉并努力改变着自己。</p> <p> 良好的沟通就像一门艺术,愉悦了自己,也抚慰了别人;残酷的话语犹如一把利器,激怒了自己,也刺伤了别人。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和伤害。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高声。</p><p> 良好的沟通,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立场。会说话,是高情商的表现。你与孩子的每次交谈,都成为他们模仿的素材,他们会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到父母身上,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中。</p><p> 家长与孩子沟通好了,母女间的隔阂消失了,那个可爱的乖乖女又回来了——放下了手机,拿起了书本,闲暇之余还会整理房间,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p><p> </p> <p> 陪伴并不只是一种仪式,也是给予孩子的有效教育,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最好路径。陪伴,是爱与关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向孩子传递的耐心、温暖与爱都会被孩子一一吸收,成为他们成长中的重要养分。家长的陪伴与认可,让孩子重拾自信,也让孩子感受到了爱。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p> <p> 身体力行,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育儿是一场精神疗愈,也是灵魂的朝圣,我们教会孩子成长,他们教会我们重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