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威震天下的六大悍将是谁?其中三位上将!

福星高照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勇猛无敌,是一支兵力最强悍、战将最齐备的铁血雄师。从零下40度严寒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那么,四野究竟有哪些将领称得上是“悍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亚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亚楼(1910~1965),福建省武平县人。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4兵团司令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发起平津战役。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长官陈长捷指挥的62军、86军等10个师,共13万人,以“大天津堡垒化”自居。我军担任天津前线司令员的刘亚楼认为,如果能把敌军的主力调到城北,造成中心地带兵力空虚,从东西方向把天津拦腰折断,解放天津就轻而易举了。但狡诈的陈长捷也非等闲之辈,不会轻易上当。刘亚楼思前想后,设了一计。他先将大口径的火炮、坦克和装甲车全部调到城北,作出从城北强攻的架势。陈生性多疑,命令手下组成“工商联合代表团”,以谈判的名义前往天津西郊的杨柳青,刺探我军的主攻方向。刘亚楼将计就计,让参谋通知对方说,刘亚楼正在路上,25分钟后赶到。事实上,刘亚楼的司令部就设在杨柳青,他就坐在隔壁的屋子里。20分钟后,刘亚楼穿好大衣,从后门出来,坐上吉普车,绕天津发电厂转了一圈,又掉转车头,“风尘仆仆”赶回司令部,会见“谈判代表”。“谈判代表”们回去向陈一汇报,陈赶紧调城中心的主力部队151师驻守城北。狡猾的陈长捷终于上钩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月14日,陈长捷拒不答复我军提出的“24小时放下武器”的警告,刘亚楼发出了向天津总攻的命令,结果创造了全歼守军13万、29小时结束战斗的攻坚战奇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国成立后,刘亚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韩先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红安人。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第3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12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等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9月,韩先楚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到任的第三天,韩先楚就与纵队政委罗舜初率部参加东北战场上的秋季攻势。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韩先楚改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司令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东北,对于韩先楚,有个奇怪的现象,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民党军指挥官,竟然都称韩先楚是“旋风司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指挥部队惨败被调离东北。杜聿明离职时说了一句:“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后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取代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营主任。陈诚到东北后,调兵遣将,整编部队,声称“6个月消灭共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结果,韩先楚指挥第3纵队,和兄弟部队一道,圈法库,打彰武,活捉了敌新编第5军军长陈林达。陈诚只好称病离职,并在当天的日记中称,“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再后来,卫立煌接替陈诚在东北的职务,同样逃不出失败的命运,也不得不承认说,“韩先楚是个虎将,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在辽沈战役中,韩先楚的部队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被称为“旋风部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韩先楚又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先后担任第13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1953年初,因病回国。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邓华</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邓华(1910~1980),湖南郴州人。解放战争中,他历任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等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4月,由保安第1、第2旅、西满独立师等部组建成辽吉纵队,邓华任司令员,辖第1、第2、第3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四平已成为孤悬于中长路的孤立据点。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夺取四平,作为在东北转入战略反攻的一个重要战役。邓华奉命指挥辽吉纵队,于6月上旬协同第1纵队进攻四平,辽吉纵队到达四平地区后,从侦察部队的情报中得知,四平守军第71军第88师已得到补充,第54师也已退至四平,加上保安部队,共约3万余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邓华根据敌情,判定以两个纵队攻取四平,兵力对比优势不大,因而把握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拿下四平较有把握。他即拟好电报,准备向总部提出建议。当时纵队司令部有同志说:“上级恐怕抽不出兵力,如能抽调,还不调来吗?”邓华却认为,当时东北有6个纵队,增调1个纵队不成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他将电报稿改为:最好增加1个纵队,否则增加2个师也可以。以后实际上只增加1个师,而且这个师只能担任战役预备队,不能担负独立攻击一个方向的任务。实践证明,两个纵队加1个师,打四平这样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只能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击,无力在东城增加一个攻击方向,夺取西城后,国民党军退到东城死守,这时两个纵队已经打得很疲劳,加上战斗减员和不利地形等情况,再攻东城,就显得兵力不够了。为了夺取东城,这才把第6纵队的两个师调来,形成“加油战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由于攻击四平的时间过长,国民党军南北援兵迫近,又把第1和辽吉纵队抽出打援,只留第6纵队攻城,力量就更不够了,结果不得不放弃夺取四平的计划。尽管上级没有接受他的正确意见,邓华还是坚决指挥所部,浴血奋战12昼夜,取得歼国民党军4800多人的巨大战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中国成立后,邓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时候,林彪亲自建议邓华代替黄永胜出征朝鲜。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梁兴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梁兴初(1913~1985),江西省吉安县人。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师长,第6纵队副司令员兼16师师长、第10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38军军长等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战争初期,梁兴初奉命率部挺进东北,率领1师千里跋涉,进入东北。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师长,也屡建战功。1946年2月,梁兴初协同兄弟部队在秀水河子全歼来犯之敌5个营,打了东北战场上的第一个歼灭战。接着在大洼、金山堡一带指挥1师,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将敌87师大部歼灭,全歼国民党军一个美式装备的加强团。由于这次战斗指挥好,伤亡小,战果大,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嘉奖。6月,在他的指挥下,全歼进犯新站、拉法之敌88师263团又一个营,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阻止了敌人向北满的进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6年8月,梁兴初任东北民主联军1纵队副司令员兼1师师长。1947年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曾指挥1师在张麻子沟设伏,全歼新一军一个主力团的大部。在辽沈战役中,他指挥了著名的黑山阻击战,坚守五昼夜,抗击了敌人重兵轮番攻击,为保障我军全歼廖耀湘兵团作出了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5月梁兴初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挥师南下,协同兄弟部队胜利地进行了宜昌战役、渡江作战和衡宝战役,接着进军广西,解放百色。在解放战争中,梁兴初率领部队由山东打到东北,从东北打到广西,打了许多硬仗、恶仗、胜仗,多次受到嘉奖。罗荣桓曾赞誉他为“虎将”,林彪亲切叫他“梁大牙”。1955年梁兴初被授予中将军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吴克华</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吴克华(1913~1987),江西省弋阳县人。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归属东北野战军建制,4纵司令员由吴克华担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首战是进攻锦州。战役打响前,蒋介石急忙调集驻沈阳的12个师组成“西进兵团”,驻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经塔山驰援锦州。与此同时,吴克华和莫文骅接到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命令:4纵和11纵急速赶到塔山、白台山、高桥地区,组成塔山防线。塔山一线成了交战双方的“生死线”。10月10日,国民党军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东进兵团”第62、第8、第151、第557师,在空军的掩护下,向塔山一线发起多路进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辽沈战役中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打响了。吴克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阻敌于塔山之外!”这真是一场恶战。国民党军整团、整师,甚至整个军发起一拨又一拨成建制的冲锋,漫山遍野成了人的海洋,阵地反复易手,有的阵地反复争夺达数十次。在6天6夜的苦战中,仅塔山一地,国民党军就遗尸6000多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整个塔山防线,被鲜血重新浆洗了一遍。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战局何等艰险,4纵以牺牲3000多人的代价,最终守住了塔山阵地。战后,4纵34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吴克华也被誉为“塔山名将”。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钟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钟伟(1915~1984),湖南平江人。解放战争中,他历任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9军军长等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7年春,钟伟任东北野战军2纵5师师长。3月8日奉林彪命令率部南渡松花江,准备经靠山屯东进德惠配合东野1纵、6纵在大房山围歼国民党军新一军一部。部队到了靠山屯发现有大批敌军正在往德惠方向撤退。钟伟一声令下,5师围住了屯子内国民党军71军88师264团1337名官兵。打不打?钟伟和政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政委认为:东进是全局,上级的命令是铁的纪律,我们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动摇了总部决心,即使这仗打胜了,我们也是错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钟伟坚决主张打,他认为:违抗上级命令是不对,但贻误了战机而影响全局就更不对。意见相持不下,战机眼看就要错过,钟伟下了决心:“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他个狗日的,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从3月10日凌晨5点到下午2点,钟伟连着接到了林彪三个即时东进的电报,他不为所动,因为他看见了战局的转变:他围住了88师一个团,而敌87师正在赶过来增援。他一面组织战斗一面向林彪报告情况,电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命令我暂不能执行,就因为眼前有大仗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向固执的林彪终于被钟伟打动,改变了决心。最后,5师全歼了88师的一个整团,又反过身来拖住前来增援的87师,林彪再率1纵、6纵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国民党军87师,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钟伟违令调动了林彪,但林彪并没有亏待他,在整个四野系统中钟伟是唯一一个从师长直接提升为纵队司令员的。据说,当时林彪叫人传话给钟伟,想升任其为纵队副司令员。钟伟不高兴了,他回复林彪说:“吾宁当鸡头,不当牛尾。”林彪沉思良久,于是改任钟伟为12纵队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