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升走了,可你的作品和人品还留在人间!

一点传媒

<p>今早,我被一则微信惊呆了:郑东升,这位深圳特区报的摄影名记者突然仙逝。</p><p>微信是深圳武术名宿、深圳君胜地产集团副总裁傅伟发来的。因为他和郑东升是好朋友。阿东住在惠阳的别墅,我曾和傅伟去参观过。三层楼,还有两层地下室。他常年一人在那里住。这次是邻居发现他一天没出屋,报警才发现他脑梗去世的。然后三绕两绕找到傅伟,又通知报社综合办主任张斌、副主任方兴业。深圳报业集团总编辑、深圳特区报总编辑周斌感到很痛心,他说:"一早就知道了。实在令人震惊!今天上午,安排伟文、粮钢两位主任赴淡水协助家人料理后事。好人一路平安!"</p><p>太突然了!郑东升才58周岁,可惜啊。深圳特区报体育部主任陈强在朋友圈发了阿东写过的一篇摄影报道,也立刻引起大家的震惊和哀痛。</p> <p>现在有些记者不熟悉他,其实他曾经非常传奇。我在1998年初调到深圳特区报体育部,当时郑东升专门搞体育摄影,他第一次开吉普车带我去石岩采访武术大赛,那辆车很旧,像是缴获的美式吉普。他说能代步能采访就行了。我回到报社,体育部老编辑严子光说,阿东曾是富豪,开豪车,是传奇人物。我这才知道他的有趣故事。我透露一件事,郑东升是高尔夫高手,天赋极高,手感极强,最好时打72杆,是老虎伍兹那样的国际水准。可是他看起来却没有那么高大,会给人一个假象。曾经有一位老运动员不相信,说比一下,结果第一杆就后悔了,因为眼看着郑东升把球送上了果岭,第二杆就进洞了。假如他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也许会给中国高尔夫运动带来惊喜。</p> <p>那次武术采访,我兼大赛副总裁判长,其实就是挂个名。在比赛空隙,我练了一套双刀,他拍了几幅照片,说是没想到老耿挺厉害,到处夸我。那时足球是全国热门,他隔周就得跟随平安队去外地,还有体育部报道足球的主力记者张震鹏,长年在全国跑。为了传照片方便,郑东升自己花两三万元买了一套传输设备,安装在体育部,教会我和编辑林竹丹、伊远量接收下载。阿东每次从外地回来,见照片发得那么好,也总是很开心。特别是他拍的争顶球,我都请扫描的金恩成把球的距离拉近,很突出,阿东更是高兴。</p><p>我和郑东升配合很默契,写了十多篇独家新闻。有一篇《老聂很幸福》,是追踪聂卫平新婚的,聂棋圣藏在深圳野生动物园对面的金融培训中心,带着新婚妻子兰丽娅下飞行棋,也被阿东抢拍下,全国媒体纷纷来电话要这幅图片。后来我收录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新记者教材。</p> <p>郑东升来报社很早,可我们在一起许多年,他从来没有报社老记者的架子,总是很尊重我,叫老耿。第一次拉着我和篮球报道专家黄河去番禺报道CBA,路上称赞黄河最先为中国球迷带来NBA,带来了欢乐;还指导我写了一篇李群的人物报道,情节逼真,数据细致,现在看也是一篇好稿。回到宾馆,他专门介绍我认识中国体育资深记者吴广崖。没想到老吴竟然在今年4月19日去世,他是羊城晚报社体育编辑部副总监,但职务不算什么,他在全国体育报道圈里是响当当的。谁能想到,郑东升和吴广崖两位资深体育报道记者双双陨落,怎能不让人泪崩和心痛。</p><p>现在,我写稿时,天空下起了雨。天人感应,苍天惜才啊。</p> <p>郑东升和大家都处得像兄弟。资深记者谭大跃告诉我,一次阿东和老谭、总编室刘一平、经济部曾洁,4人去报道“中国海疆海岛万里行",从北京到丹东,从丹东到连云港,阿东一路上是老司机。“郑东升谈笑风生,说些令人捧腹的段子,他那富有特色的广东普通话和各种诡异的表情,让人开怀,逗人开心,男女老少与他相处都不困难。好久不见,却传来如此噩耗,令人痛心!阿东,一路走好!”</p><p>郑东升留下大量的深圳变迁的历史图片。听说报社名记者丁庆林也在整理阿东的图片专栏呢。但愿这件事还能做下去,让郑东升的摄影专题推送出来,算是对他的怀念吧。</p><p>郑东升的摄影设备也是全中国最好的。1995年,在深圳特区报吴松营社长的支持下,著名摄影家江式高积极争取,市领导批给报社50万元美金的外汇指标,专项为摄影部购置世界最先进的摄影器材。包括购置莱卡135“机王”相机,其镜头锐度、光线和色彩还原指数排位世界第一;购置全国第一台彩色数码相机,其由尼康和柯达两家公司合作制成,居世界顶级水平;购置一套苹果系列的彩色摄影数码传真、照片制作设备。这使《深圳特区报》的新闻摄影质量发生一次飞跃。</p> <p>其中,在德国莱卡公司订做的400MM长镜头,号称“亚洲第一炮”。这部机器就是交给郑东升使用。1995年,阿东采访天津世乒赛,带着崭新的数码彩色摄影照相机,因为全国仅有这一部,轰动一时。1996年,郑东升采访广州世界举重锦标赛,他扛着400MM莱卡长镜头,因为进场晚了,没有摄影位置,正在四处找的时候,来自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的3名摄影记者,见到中国记者竟然拥有如此先进的“大炮”,热情地挪出一个机位。郑东升代表了深圳特区报,也代表了中国摄影记者,赢得了老外同行的尊重。他也不负众望,依靠这些先进的摄影设备和忘我的工作热情,在重大活动、抗灾前线、体育赛场等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p><p>郑东升走了。可他的作品、他的人品还留在人间。</p><p>阿东,一路走好。</p><p><br></p><p>刘廷芳老师,就是抓拍到深圳土地拍卖第一槌的名记者,也拍过郑东升的照片。深圳商报记者吴峻与郑东升是好友,也拍下阿东的一个个瞬间。</p> <p>怀念郑东升的文章陆续推送出来。我选一些留下来:</p><p>新闻界的老前辈,著名摄影记者、摄影家,深圳特区报摄影部原主任江式高撰文,深情回忆了郑东升的影像人生。他在这篇《别了,一个物美价廉的摄影人》中高度评价郑东升:</p><p>无论是党和国家,还是中国的老百姓,都提倡和崇尚那种索取甚少,贡献甚多的人。不管他是做什么的。</p><p>郑东升在深圳新闻界和摄影界,应该算这样一种人了。论摄影作品和技能,我敢说阿东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同行。然而,从业30多年的他,阴差阳错,到他逝世,还是一位助理记者,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拼命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p><p>阿东性格木讷,黝黑瘦小,在高大同行中,真的像一条“虫"。然而到了赛场,到了拿出照片,人们才发现他是何等威武、何等出色的一条猛龙。他赢得全国体育摄影记者的普遍尊敬,为深圳,为广东争得了荣誉。他的空缺,恐怕很长时间都难以补上。</p><p>拍出好照片是每一个摄影人的追求,却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郑东升那样的高度。然而,像他那样热爱自己的事业,默默耕耘,多做贡献,却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我想,这才是悼念郑东升的最重要的内涵吧。</p> <p>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李伟文,深情撰文《一个人的影像,一座城的记忆》:</p><p>1994年我也到深圳特区报社当了摄影记者,见到报纸上神交的东哥,对东哥才真是服了。</p><p>我刚当摄影记者的时候,东哥带过我。东哥擅长拍体育运动,他可以不看对焦屏仅凭手感就可以对焦。这般神技是东哥站在马路边练出来的。那时候相机是手动对焦,他站在马路边对着来往车辆练习。镜头对焦环上有一格一格的防滑纹,他一边目测距离一边一格一格地调整焦距,最后熟练到仅凭手感就可以准确对焦。我按照东哥教的方法练习运动对焦,站在路边一天下来,练得腿痛眼酸手累,还是捕捉不到运动中的汽车;而东哥不看对焦屏却能捕捉运动中的汽车,我对东哥真是服了!</p><p>东哥的技艺让我折服,他的作品同样让我折服。</p> <p class="ql-block">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李伟文,在纪念郑东升的微信里,有几幅图片让人印象深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