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流水镇

秋庭牧歌

<h3></h3><h1><font color="#010101">  接钼铁三线同事通知,让第二天参加安康流水之旅,刚好这两天外孙不在身边,不加思索,不征得领导批准,就自做决定同意了,接下来就开始准备行装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有7年没回流水了,变化大吗。以前可以随便进出的隧道听说已经加了护栏,安全重于一切。旅店住宿费都一百多了,说明经济发展了,能富裕一方老百姓,为他们高兴。在网上看到流水镇被评为全国十大古镇,着实激动不已。无论走到那里,梦魂牵绕的仍是流水镇这山、这水,这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钼铁三线同事”,三线后分配工作到钼铁合金厂筹建处,近百人都是来自不同连队的三线战友。在一起相处几年,互建友情。两年后筹建处解散,大家又各奔东西,但互相联系一直没有中断。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继续这段友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三线后几十年间也曾几次回安康流水,与钼铁三线同事一起回流水是头一次,况还是自驾游,新鲜感都是满满的。 同行7人,4个妹眉都是当年的美少女,此次出游的诱惑力大大的。</font></h1><font color="#010101"> </font> <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第一站来到陕南重镇“紫阳”,09年来时还没看到这么多的高楼,发展之快,富硒茶的作用。</font></h1> <h5><font color="#010101"> </font></h5><h1><font color="#010101">  紫阳汉江码头广场,远处的塔楼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网上没查到,当时应该问下附近老乡了。</font></h1> <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1><font color="#010101">  想品尝正宗的紫阳菜盆子,驾车绕城也没找到,就在这家凉皮店简餐一顿,味道可以,还省钱了。吃过饭就赶路回流水了。</font></h1> <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1><font color="#010101">  到流水镇已是下午2点多,找江边酒店下榻。标准间老板娘开价130元,搞价没费劲80元成交,要不是淡季的原因,想搞价连门都没有。</font></h1> <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1><font color="#010101">  租船去快活岭3号隧道,去我们战斗过的地方,是每次来流水的必须。刚入住,就有船家主动联系我们,说好两小时300元整。可乘坐40人的大船只有我们7人享用,着实有点浪费,但值。</font></h1> <h5><br></h5><h1>  流水,我们回来了,其实我们就没有离开过。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牵动着每个三线学兵的心。四十多年前那些艰苦的日子,和你一起并肩战斗,永远无法忘怀。只有两年半的时间,跟你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每次回归你的怀抱,都会感到亲切。离开你的日子,常在梦里和你聊天,常回来看你,注定这一生都无法和你扯断。</h1> <h3></h3><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1><font color="#010101">  山前面水面的下方,是我们八连的住址。虽然已不见踪影,当年的连队、营房、战友仍会浮现在眼前。</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在一片稻田地东侧的上方,约5栋营房弯一字型排列,顺坡而建。十几个房间分1-12班、炊事班和连部。干打垒的墙体,油毡纸的屋顶,一生住过的最简易的房子。所谓的房子只有门没窗,那时候没有前后通透的概念。所谓的门也只是做墙时留下的豁口,苍蝇蚊虫可以随便进出,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都想不起来那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当时这里还没有通电,工程和生活用电都是发电机来供给。发电机安扎在部队十小队,机器的轰鸣声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尤为震耳。如果哪天听不到这声音,全营上下必然一片漆黑。</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山上左侧的位置是团卫生队,记忆里有一男一女中年军医,都很胖,听说是两口子。有时候晚饭后偶尔能看到俩人散步的身影。虽然山里生活艰苦,但夫妻能形影不离,也应该算是一种幸福。</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一条便道公路在房后通过,平时车来车往还算正常,每当有救护车通过的动静,大家都会跑出房子一看究竟。猜测又是发生事故了,看着救护车在飞奔惊叫,每个人都会心惊肉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简陋的生产条件把人的生命当成儿戏,年轻幼稚的学兵们让几句革命口号就会把生命置之度外。山头上还埋葬有我们的学生战友,他们年轻的生命被残酷的终结在了那一年,他们的身躯被永远的留在了这里。这也是我们这些有幸活着的学兵一辈子的刻骨铭心。</font></h1> <h5><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1><font color="#010101">  小小年纪头一次出远门,哪有不想家的道理,思念父母兄弟姐妹都在情理之中。 修铁路两年多是没有探亲家的,但也不是铁板一块,谁家有老人重病去世,请假十天半月,连队领导还是够人性会批准的。慢慢的动点心眼的同学也会效仿着让家里发一个假电报,那时候通讯交通都不方便,也没办法鉴别真假,所以一般都会得逞。现在想想那也应该算是善意的谎言。还有一种更直接的办法,几个人商量好,不告诉任何人,在某个夜晚像做贼一样偷偷的离开,等第二天被连里发现了也不可能把人追回来,就是想追也得能找到人呀。等你归队时奖你个警告处分那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种惩罚震慑,估计连里都会跑的没人了。还好在三线结束的时候连领导把这些处分都取消了,其实连领导也是杀鸡给猴看,做做样子罢了。</font></h1> <h5><br></h5><h1>  14连有女同学在三线战友微信群里发了一条帖子,内容:</h1><h1> 八连战友们:我想寻找当年和我们一同从西安返回流水的四名战友,当时只知道是八连的九中的,谁是请与我联系。学生十四连一战友。</h1><h1> 看到这个帖子,心里有几分触动,几十年前的事情,她还记在心里。我回复愿意帮他,让她尽可能多提供点信息,以方便寻找。她又做了回帖。全贴:</h1><h1> 谢谢你!73年春节刚过我连郝小银,刘宝宝我们三人坐阳安线火车返回流水,当下車时是深更半夜,三个女学生受惊害伯可想而知,这时和八连的四位战友相遇,真是救星下凡,当时给同学代了很多东西大旅行包放在站台上一大堆,我们七亇人成为了一亇团队经过艰辛万苦终于到了流水,很想联系上他们,一次经历念念不忘,望能联系他们!</h1><h1> 真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战友情,曾在流水街相遇过,但是当年铁的纪律不许我们说话一声简单的谢谢二字都没有表示,就这样一别四十多年,想起这件事早晚总是一份谦意,找到他们也是表示一下战友情份,谢谢你的热情,真诚的帮助。</h1><h1> 接了这个活,我做了大概的梳理。首先在网上下载了我们八连的全体人员名单。连队是由好几个学校组成,为了把九中的同学名单做准确,我委托原连队文书在名单里共捋出九中58名同学。</h1><h1> 看着这些同学的名单,有近半以上已陌生,常在网上看到的也就十多人,能有电话联系的也不多。在不同的场合也做过询问,都没有结果。</h1><h1> 虽然没有结果,但心里还是会惦记这个事情,以后碰到机会一定还会打听的。</h1><h1> 不要忘记朋友对你的好处,时时记住回报,这就是感恩。有了感谢、感恩的思想和行为,才构成了这个社会的感动。</h1><h1> 一件小事情,记住别人对你的帮助,而且近半个世纪还放在心里,应该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这也是三线精神的一种体现,他的意义远远超过找到当事人。</h1><h1> 让我们为三线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点赞,让我们为三线人知恩图报的精神点赞。</h1> <h5><br></h5><h1>  快活岭3号洞口,是我们8连独立完成的隧道。洞子不算长,约百米左右。</h1><h1> 洞子口开挖初期,首先要挖修山体表面。经过一阵子工作,洞面基础已基本形成,只是地平面还需降一点点,打了很浅的炮眼,装少量的炸药,爆破不会有多大的威力,所以点炮的时候我们其他人也没必要躲得太远。</h1><h1> 正赶上中午饭,炊事班送来的饭也简单,大家一人一个馒头一把黄豆咸菜坐在洞子上方的斜坡位置吃饭。并可目睹到有两个战友在爆破操作。一般导火索从点燃到爆炸会留有足够的时间让操作人离开现场,可是还没等爆破点全部点燃就出现了炸响声。随着声音望去,一个操作点炮的战友垂下的右手血肉模糊,仔细看几个手指已经被炸飞了。由于事情发生突然,当事人呆站在哪,在大家的提醒下,他才发现是自己出事了。就像在战场一样,随时都会流血、牺牲。</h1><h1> 细究原因,大家都习惯手持一根导火索先点燃,再去对呲引燃每个炮眼,这样还是方便。问题出在他拿导火索的手里还握了一支雷管,加上导火索有些短,很快燃完后从尾部呲出的火花引爆了雷管。</h1><h1> 小小年纪就残疾了、残废了,那时才17岁,还未成年。也没有什么说法,没有赔偿。只是养伤,养好了伤继续干活。那时候人就是那么傻,刚出校门的中学生更是如此。</h1><h1> 一次洞里搭棑架时,木工班长用肩顶扶着一根粗大的圆木,另一木工抡起斧子为其钉钯钉加固时,不料斧子头飞了出去,正好砸在了班长的正脑门,顿时血流如注。在场的木工班人都慌了,连背带拽,急急忙忙把他送到了团卫生队。洞子离卫生队有好一段距离,还得下山上山,当时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大的劲,真是哥们义气。</h1><h1> 处理伤口的时候一个当兵的多嘴,问这是跟谁打架了。义愤填膺的木工班人差点把当兵的给揍一顿,人正在急眼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哥们受伤,正想找个地方出气呢,你找上门了,揍你一顿也白揍。</h1><h1> 卫生队军医技术了得,没有缝针,做了消毒处理后,将斧痕伤口的上下皮肉紧紧挤合在一起,贴了一块胶布,妥了,止血了,就这么简单,没几天就痊愈了。</h1><h1> 处理这样的伤口,要是放到今天的医院,不让你出一千大洋那才怪了。</h1><h1> 几十年后的今天,木工班长脑门上的斧伤竟然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是军医的技术好,还是胶布的质量好,还是木工班长的人品好,我想应该都包括吧。</h1><h1> 军医也该变成老军医了,他现在去了哪里,退休是必须的,可能还在发挥着余热。当然也不能白干,干什么都需要钱。军医的儿子也等钱买房呀,军医的孙子也等钱补课呀。</h1> <h5><br></h5><h1>  洞口上的”为人民服务”五个仿毛体大字是由连队的木工仿制,依当年简陋条件能做成这样,也算是高水平了。</h1> <h5><br></h5><h1>  以前来时洞子时两旁还没有加栏杆,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我们亲手建造的隧道,里面有我们的汗水、有我们的情感、有我们的身影、有我们的回忆。随着车次的增多,为了安全加了护栏,但仍然隔不断我们对它的留恋。</h1> <h5><br></h5><h1>  傍晚,镇上的人们也喜欢在街道上走一走,虽不像城里那么繁华,但也是他们心中的东大街、解放路。这样的休闲方式,对小镇上的人们也算是一种时尚。</h1> <h5><br></h5><h1>  镇中心的小广场,晚上也有商贩在叫卖处理商品。</h1> <h5><br></h5><h1> 入住的酒店,紧靠江边,顺坡下去就是码头。</h1><h1> 来流水镇喜欢住江边,因为江边有”望江楼”。</h1><h1> 夜晚,隔窗望出去,不见了山不见了水,漆黑的一塌糊涂,听不到一点声音,不多的几点暗暗灯光在黑暗中闪烁,那是船老大们还没有完全进入休息状态。</h1><h1> 一丝凉风迎面吹来,好一个舒服。山里就是这样,哪怕是再热的季节,白天骄阳似火,一到晚上,都会变得凉爽无比,就连蚊虫都变得乖顺,不来扰人了。</h1><h1> 富有诗意的望江楼可以给人以美得意境,让人仿佛进入远古时代,唯独在这里才能感受到与城里的不一样。试想城里的人们忙碌了一天后能有这样一个修心安静的夜晚,那该是多么幸福美妙的事情。不容置疑,连做梦都是香的。</h1> <h5><br></h5><h1> 早晨,被机动船哒哒哒声叫醒,声音由远而近,打破了小镇的安静。一缕缕光芒呈现扇面状从山的那边喷射出来,天上的云朵被它染上了金边,山里的空气没有霾,那金边显得更加明亮。</h1> <h5><br></h5><h1>  一叶扁舟从对岸驶来,划船人拨弄着双桨,不紧不慢,有条不紊。扁舟虽小,也照样能让水面撩起大片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万点碎金洒在江面。</h1><h1> 这是江岸人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在交通科技极为发现的今天,能存在保留下来,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像城里,汽车已经多如牛毛,但脚踏车从来也没有被淘汰。非但没有被淘汰,共享单车像空降兵一样落满大街小巷。</h1><h1> 当然条件好的农户会给自己配备机动船,小一点自己用,方便快捷。大型都是用来运输做生意。前些年这里的运输主要靠水路,自从高速公路从这里通过,交通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岸边的大机动船较以前少了许多。</h1> <h5><br></h5><h1>  码头上热闹了,恰逢镇上有集,每星期一次,来的真巧。</h1><h1> 摆渡的,驾舟的,背筐的,挑担的。农村老乡把自己在江里捕获的鱼虾、养的鸡鸭、种的瓜菜拿到镇上来卖。</h1> <h5><br></h5><h1>  上岸后的一公里,仍然需要肩扛身背。这里没有摩的,没有出租,老乡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也不敢奢望会有如共享单车之类的好事降落。这里的人们没有浮躁,勤恳过日子,辛苦快乐着,这同样也是一种幸福生活的方式。他们练就如此有力的身子骨,连女辈都是这样,让人佩服。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这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喜欢这里的乡土气息。</h1> <h5><br></h5><h1>  看见这草鞋,三线人都会有很深的印象。当年也是在夏天的时候,有人去镇上买了草鞋穿回连队,大家都觉得很稀罕,没几天人人脚上都穿了草鞋。优点挺多,平地过河不用换鞋,方便的很。穿着凉快,脏了不用洗,河沟里涮一下,草鞋干净了脚也干净了。价钱便宜,几分钱一双,我说的是当年的价钱。同行的女同事说她们连当年也穿过草鞋,买鞋的时候还问老乡有没有37码的,惹来一片笑声。想想这也算是当年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时尚追求。</h1> <h5><br></h5><h1>  当地老乡自己在江里收获的鱼虾,晚上打捞,白天拿到市上来卖。纯野生,个头不一,品种不一,价钱不贵。河虾10元每斤,大小齐拿,不挑不拣,也没法挑拣。</h1> <h5><br></h5><h1>  酒店吃饭时点了一道菜,”炒南瓜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集市上每人都买一个南瓜,回去试试自己的手艺,看看能不能做出好吃的味道。</h1> <h5><br></h5><h1>  同行有当年在52团和53团学兵连的,返回安康时没走高速,顺着县道走,照顾他们回到自己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h1><h1> 公路基本是在当年建铁路时的临时便道的基础上修建的,路面质量还不错,虽不宽,会车还勉强。翻山越岭,重走三线路,也是蛮有意义的一次出行。</h1> <h5><br></h5><h1>南溪沟隧道</h1> <h5><br></h5><h1>  一个铁路工人的车站,旅客上车下车,只需把铁扎门打开,检票验票就在这门口进行。停靠的列车寥寥无几,上下车的旅客寥寥无几。</h1> <h5><br></h5><h1>  门一锁就没事了,工作轻松,但也要耐得住寂寞。</h1> <h5>&nbsp;</h5><h1> 列车停站时,一半在桥上,一半在洞里。</h1> <h5><br></h5><h1>火石岩隧道。</h1> <h5><br></h5><h1>  情系襄渝线纪念碑,2010年修建,5852部队学生12连全体出资。</h1> <h5><br></h5><h1>  废弃的铁路道班。</h1> <h5><br></h5><h1>  当地老乡,比我们年龄大几岁,聊起当年的事情,他还记忆犹新,哪个连队住哪里,打的哪个洞子,都能说的清清楚楚。仿佛遇到了知己,大家谝了好一阵子。</h1> <h5><br></h5><h1>  瀛湖附近的酒家,瘦而精干老太太是老板,而且主厨,实在不简单。养了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和儿媳在店里给她帮忙,大儿子有自己的生意,二儿子两口都在安康电视台上班,老头也没闲着,承包了瀛湖景区的停车场。50米外公路边又一处门面房已经竣工,只等装修完一个新的酒店又要开张了。小地方人的生活门路真的让人刮目相看。</h1> <h5><br></h5><h1>  在流水买了2斤河虾,委托饭店加工,老板娘欣然答应,加工费15元。分出一半,自己动手洗干净,等炸好后整整装了一大盘子。实在太划算了,要是在城里再多花一半的钱也买不来。好吃,酥酥的,香香的,又把剩下的虾都炸了,一路上又吃了两顿。老板娘向我们诉苦,炸这么一盘虾,用了我一个鸡蛋还有半斤油,挣不了你们几个钱。想想也是,做生意真是不容易。</h1> <h5><br></h5><h1>  行程原定两天,玩的高兴,乐不思蜀,所交订金还有剩余,增加一日,女同胞要求强烈,男性公民不敢随意表态,恐回家不好交代,家里谁说了算,一目了然。</h1><h1> 是去是留还是由司机说了算,谁让人家一路辛苦呢。到了柞水师傅把方向盘一转,下了高速公路,拐来拐去拐到了营盘,车又开进客栈,每人都甚是欢喜。</h1> <h5><br></h5><h1>  司机师傅,一路驾车辛苦,技术熟练,一看就是老司机。</h1> <h5><br></h5><h1>  清晨女伴们统一改变了装束,花衣花裙,头发也梳成了麻花辫,又让梳妆回到了美少女时代,当年就是梳着这样的小辫惹得一群小男生神魂颠倒。过去的事情都成了故事,想想还是挺美好的。</h1> <h5><br></h5><h1>  牛背梁景区就在附近,大家雄心满满的来到景区准备爬山,打听坐缆车加步行上下山也得8个多小时。出门也两天了,除了累还有是个大太阳天气,思来想去还是放弃了。</h1> <h5><br></h5><h1>  景区冷冷清清,游人不多,是淡季还是别的原因不清楚。价格挺贵,门票110元,索道往返145元。也不是名山,国内也没什么知名度,把价格定这么高谁还敢来呀。高昂的门票价格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搞不明白,类似这样的景区死定了。</h1> <h5><br></h5><h1>  没力量上山,跳的蛮有劲,这是在牛背上跳芭蕾。虽然跳的不整齐,但都尽力了,60多岁的老太太了,能这样的欢实阳光,竖起大拇指为她们点赞。</h1> <h5><br></h5><h1>  走102省道翻秦岭返回,以前老听同学说起这条路,这样选道也满足了我的一个愿望。</h1><h1>  矗立在秦岭国道途中的牛背梁自然风景区标志碑。走到这里停车、放水。</h1><h1> 一条小路把大家引到男女合用的单间露天厕所,女士优先,男士站岗。极简单的木板搭建在山的斜坡上,男同志小便使点劲都能尿出几十米深的半山腰。也没有人负责打扫,肮脏不堪。也用不着打扫,因为是上不遮天,下一场大雨就会把所有的污浊都冲刷的干干净净。随着人们如厕,一大群正在美餐的苍蝇被惊飞,像一个个战机,扇动着翅膀,发出嗡嗡的声响,是抗议,应该是。苍蝇个大色黄,和蜜蜂还有点像,该不是昆虫之间的乱伦结果。山里一路能看到堆在路边养蜜蜂的箱子,这事真的说不定。眼前这一切和干净的天、干净的山、干净的树极不协调,山高路远,政府工作忙也顾不上这里,再说了,你一个小老百姓,想这些闲事干啥,真的哪天因为你的多嘴引起政府的关注,这些苍蝇不找你麻烦才怪呢。</h1> <h5><br></h5><h1>  秦岭山顶,凉爽无比,正是盛夏,头顶烈日,也不感觉热,真是避暑的好地方。西安很多人开车逃到了这里纳凉,有席地而坐的,有铺凉席躺着的,所有的阴凉处都被占满,想找个落脚地方还真不容易。</h1> <h5><br></h5><h1>  秦岭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南边的水流经汉河进入长江,北边的水流经渭河进入黄河。站在这两水之间,多了一些感慨,祖国的大江大河养育了大江南北的父老乡亲,它像一条庞大的血脉营养着祖祖辈辈的人们繁衍生活。</h1> <h5><br></h5><h1>  沿秦岭北下,到广货街,再出沣峪口,三天的出游就要结束了。</h1><h1><br></h1><h1> 流水镇,刻苦铭心的地方,想它恨它,说不定哪天又要去看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