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6月5日上午,湘乡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门口一个小男孩奶声奶气的叫着“阿姨,阿姨”。伸出手让护士阿姨抱抱,孩子欢乐的笑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这是他们与肖鸿翼宝宝分别185天后的再次重逢。这次重逢来之不易,宝宝的康复一直牵动着每位急诊人的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要从2019年11月29日说起。那天上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忙碌着,突然,一位老妇人抱着一名男童,焦急的呼喊着:“救救我的孙子,救救我的孙子”当班护士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询问:“什么情况,您长话短说。”“我的孙子大概20分钟前被干荔枝卡在喉咙了,喊不应了。”护士立即从老人手中接过孩子将其斜抱在手中,飞奔至急诊监护室。龚国华主任、陈辉护士长紧急组织对幼儿进行抢救。只见患儿面色苍白,已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呈昏迷状。因缺氧时间较长,患儿嘴唇紫绀严重,情况紧急,命悬一线。贺敏医生、杨亮护士立即对宝宝进行徒手心肺复苏,陈辉护士长协助龚主任予以气管插管,在插管过程中,肉眼未瞧见异物(荔枝),龚主任指示立即护送进行照片扫描。经照片后龚主任迅速锁定了异物位置。当时情况非常紧急,设备有限,徒手夹出或者海姆立克急救法取出异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家属要求立即转至省儿童医院治疗。闻讯赶来的医务科主任彭新发一边安抚家属情绪,一边积极帮患者联系救护车。与此同时,紧急邀请五官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会诊。龚主任考虑到此去长沙路途较远,路上风险无法评估,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患儿上呼吸机同时,用喉镜头再次打开口腔后迅速放入无菌弯钳,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气道旁取出异物。可是,这个操作风险极大,如果操作时间稍长些,或是一次取出不成功,患儿生命随时可能再次终止。“救人要紧!出了事我负责!”龚主任的一番话,斩钉截铁。由于患儿年龄非常小,气道狭窄,几次尝试夹出异物均以失败告终。但龚主任,贺医生顶住重重压力,在护士长陈辉、护士沈真真、胡雅涓的配合下,一边尝试刺激宝宝咳嗽,一边再次进行夹取,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终于从患儿气道取出了一粒已经泡开的干荔枝。这时,宝宝的心率也逐渐恢复平稳。面色转为红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事后,患儿家属回忆,荔枝卡喉后,家人立即将患儿送去诊所,诊所医生采取急救措施无效才送往医院。异物虽已经取出,然而,由于缺氧时间较长,预后情况难以估量。患儿父母在长沙工作,考虑到去省城医院康复更有利于家人照顾,促进患儿苏醒,于是,患儿于2019年12月3日转长沙继续治疗。经过100多天康复理疗,患儿除视力有影响外,其余基本情况正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急诊科是一个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的团队,却被许多患者牢牢记在心上。这群一直默默工作的“白衣战士”,他们在急诊这个紧张而忙碌的小小天地里,一次次地给人惊喜和感动,用他们的手掌传递着生命的温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都有因异物卡喉去世的病例,窒息而死、大出血致命;而喝醋、吞咽、拍背等“传统”急救法,都是错的!为此,湘乡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温馨提示:全民应当认真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span></p> <p>“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应对</p><p>1,如果是3岁以下孩子</p><p>救护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p> <p>2,如果上述操作异物没出来</p><p>可以采取另外一个姿势,把孩子翻过来,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重击压迫,但要很轻柔。重复,直至异物排出。</p> <p>3,应用于急救成人</p><p>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用两手臂环绕病人的腰部,然后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胸廓下河脐上的腹部。再用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重击压迫病人的腹部。重复以上手法直到异物排出。</p> <p>4,用于自救</p><p>可采用上述用于成人4个步骤的后3个步骤,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体上,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