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

清风阁酒泉

<p><br></p><p>  气节者,凛然正气、高风亮节也,乃生命之脊梁、立身之根本、民族之魂魄。回望历史,从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到朱自清挺起脊梁、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很多英雄豪杰正是凭借着“气节”在历史上留下美谈。</p><p> 对党员干部而言,气节与担当意味着什么?早在1990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在《从政杂谈》一文中指出,“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高尚的气节是每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品质。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党员干部的气节,源于对政治信仰的坚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对清正廉洁的坚持。在今天,党员干部必须立起坚定信仰、矢志不渝的政治气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奉献气节,坚持原则、敢于亮剑的斗争气节,公正廉洁、一毫莫取的廉洁气节,等等。只有具备这样的气节,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p> 气节源于担当,担当彰显气节。党员干部既要涵养浩然之气,保持共产党人的高洁品质和精神;更要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担当,奋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