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14 王继光

王老师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梦回龙江(外三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王继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龙江县七棵树公社顺山大队)</span></div></h1> <h1>我是上海红光中学初中毕业生,1970年4月27日到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公社顺山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落户,1975年秋天被贫下中农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因上学而离开龙江县,在农村5年6个月。这期间,我种过地,做过上海知识青年点的大师傅(炊事员),当过生产队副队长,担任过顺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长,最后在七棵树公社养猪办公室工作。由于我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拮据,家里不能在资金上给予我资助,因此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参加生产劳动养活自己。由于我的勤奋努力,慢慢的被生产队、大队和公社干部发现与认可,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在各级干部的培养下,我先后入团、入党逐步成长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br>从大城市来到农村,一切都感到特别新奇,对未知领域我都想尝试和体验,比如:播种、铲地、收割、秋天打场、送公粮、出民工参加农田建设、搞副业筛河沙等农活都尝试过。东北农村的杀猪、宰狗、做豆腐、漏粉条(制作土豆粉丝)、到大甸子(沼泽地)打柴禾、赶马车、做木工、做裁缝,扛二百斤麻袋上跳板我都体验过,学会了做小米饭、大馇粥(粉碎的玉米颗粒做粥)、包饺子、蒸馒头、蒸窝窝头、贴大饼子(玉米面饼子)、“积”(腌制)酸菜、养鸡、喂猪等等,习惯了上炕盘腿坐、光膀子睡觉、裹脚布穿鞋、脱衣服抓虱子等当地的生活习惯,经过多年历练从说话到行为举止与当地农民相差无几,逐步变成了“东北人”。在我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所有的学生都说王老师是“东北人”。<br>人们面对历史潮流,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从众。在伟大号召的指引下,在当时上山下乡大潮的裹挟中,我自愿报名上山下乡。原本希望下乡到基本生活有保障的农场,最好离上海近一点的地方,但是学校却把我分配到龙江县插队落户。<br>我下乡时不到18岁还未成年,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加上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区别,插队落户又没有一个严格的机构来管理我们,我们的基本生活是没有保障的。时常发生由于哪位同学因吵架而气走了炊事员,导致出工回来的同学没有饭吃。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人最需要的是饥饿时的一顿饱饭。<br>在我的记忆里,最难熬的是夏天铲地。由于东北夏天的白天特别长,往往3点多钟起床下地,要等晚上8、9点钟回到青年点。我们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正常睡眠成了最大的奢望,当时我们天天盼下雨,因为下雨天不出工,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br>另外,最不习惯的是上厕所。上海上厕所都是单间有坐便器,东北农村在房子的后边用土坯围个圈,圈里面挖个坑,这就是厕所,而且还男女合用。因为我们从小如厕都用坐便器,没蹲过坑,所以时间长了腿酸蹲不住,两腿要不断地改变姿势才能完成任务,更为难的是你大便时总有几条狗等着吃屎,在你跟前虎视眈眈,好害怕。<br>我的成长,不是在书本的知识里得到的养分,而是接受到了乡亲们最朴实的教育。是那些原本陌生的大叔大婶、大爷大娘在我们没有饭吃的时候给我们吃饭,家里杀猪的时候请我们去吃大炖肉,在我们有困难或者想家的时候,他们像亲人一样关心帮助我们。是他们,教会我们干各种各样的农活,让我学会了生存的本领;是他们用最纯朴的道理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还有农村的基层干部:不管是生产队的、大队的、公社的、青年点的带队干部,还是龙江县知青办的领导,他们都用最直接的方式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培养,使我生活上逐步自理,工作上逐步适应,政治上逐步上进。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那一年我被评为龙江县劳动模范,出席了县劳模大会,第一次在县城住旅店、吃桌饭,当时激动与自豪不亚于参加国宴。<br>人的一生不过七、八十年,一生的工作时间不过三、四十年。到龙江县插队落户的5年多时间是我一生中成长最快的阶段,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成长为青年;从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成长为农村的基层干部;从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龙江县插队落户的经历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不亚于出生地上海对我的影响,因而龙江县就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br>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经常思虑的人和事,常常会出现在梦境中。我经常梦到龙江,梦到顺山大队的贫下中农,梦到青年点的同学,梦到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人性的本能还是向往美好舒适的生活,向往自己的家乡,向往大城市。多年后,我被上海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经过商调回到了故乡,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有了自己的住房(回沪知青最难的是需要一个吃饭睡觉的居所)、有了喜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有了体面的职级,但是这一切来得非常非常的不容易,唯恐稍有不慎而丧失,在这种强烈被动的自我心理暗示反复刺激下,某日终于做了一个可怕的噩梦,梦中又把我调回到龙江去插队落户,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上海的那些美好都烟消云散,挣扎和眼泪把我惊醒了,很庆幸这只是龙江一梦。<br>醒也是梦、睡也是梦,龙江就是我魂牵梦绕的热土。我感恩梦外的经历历练我成长,感恩梦外的父老乡亲对我的呵护和关爱。我感谢梦里的第二故乡,让我在安逸的生活中,时常想起曾经的吃苦耐劳,以及艰苦岁月里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恩梦里梦外的第二故乡,教会了我困境中的自强不息。<br><br><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春之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难忘的记忆片段</div>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知青同学们曾经狂热过、追求过、努力过、迷茫过、伤心过……直到今天依旧坚持着心中的那份美好,虽然只是一抹美丽的回忆,却可以抚平心中曾经的伤痛。<br>一、 杀猪的经历<br>那时候东北农村还比较困难,只有到了春节家家才杀猪,我第一次学杀猪,第一刀下去不到位,猪血没放出来,因为我不懂,马上拔出刀来换个地方杀了第二刀,急的边上指导我的贫下中农直跺脚。后来我才知道,当地习惯杀猪只能杀一刀,然后用苞米瓤子(玉米芯)堵上这个刀口,再通过吹气把猪身体吹的鼓起来,放在开水的大锅上退猪毛,结果被我杀两刀的猪就不能吹气鼓起来,只能“蔫退”猪毛了,甚至用上了剃须刀,成了贫下中农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话。<br> 二、 赶马车的遭遇<br>在上海从来没有见过真实的马和马车,以为赶马车是一件很神奇很好玩很容易的事情,有一次我赶马车心不在焉,不小心把马鞭杆碰到了马的肛门,马立刻就“毛”(马惊了)了,飞奔的马车把车上的4个人吓得连连跳车,直到马车翻过来才停了下来,所幸没伤着人,这次马大哈行为可把我吓死了,如果磕着碰着伤着哪个人我就没法交代了。原来好的车把式(赶马车的人)也是个技术活,是需要认真学习和练习的。<br>三、初恋的纠结<br>下乡几年后正值青春年少,在平时的交往中,我慢慢的喜欢上了老王家的二姑娘,我们男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大辫子”。也有两家贫下中农愿意招我为女婿,虽然没有通过媒人明说,但是与我私下的交谈中已经暗示我了,当时我特别为难,因为我喜欢的姑娘不在这两家之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老想着回上海,如果娶个农村姑娘可能就回不去上海了,因此始终不肯应允,后来我与上海知识青年点的女同学相恋,结为终生伴侣。<br> 四、美味佳肴的享受<br>我下乡的那个年代物资供应不太丰富,我们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和米饭,食用油也比较少,一日三餐主要就是粗粮、土豆和白菜,能吃上一顿豆腐就像过节,因此当时我们青年点有一句“俏皮嗑”:“豆腐是我的命,见了肉连命也不要了”。东北农村大锅土灶做饭,最好是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烧火,我在青年点当大师傅(炊事员)时有一个男同学经常帮助我烧火,为了感谢和犒劳我的这个好友,我经常做稍微好一点的饭菜款待他,最难忘的美味佳肴是“重油葱油饼”,直到几十年以后的聚会我们还常常说起这个事。<br>五、吃西瓜的速度<br>有一年有个同学在生产队的瓜地里看瓜(守护瓜田),当西瓜成熟的季节他邀请我们吃西瓜,趁着和他搭档的老瓜头回家吃饭的功夫我们溜进瓜地,因为老瓜头回家吃饭的功夫不太长,所以我们三个同学必须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吃西瓜,因为吃的太急而来不及吐西瓜籽,第二天上厕所时发现吃下的西瓜籽一点也没消化,反而给西瓜籽的发芽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次吃西瓜又快又多,根本没有时间品尝西瓜的滋味,却因吃撑了而弯不下腰,着着实实地过了一把西瓜瘾。<br> 六、不同的风俗<br>我们大队前面有一条小溪,夏天的中午我们一帮男生穿着游泳裤去小溪里戏水,这一下可不得了,犯了当地农村的大忌讳,当地老百姓说这帮上海人真不要脸,穿着这么小的裤衩在光天化日之下走来走去。因为当地民风不允许,所以我们泳衣出行只有这一次。我们生产队的社员出工必须要经过一个场地,那里有一棵很大的树,树下有一块很大的阴影,夏天的午后那里围着一大帮老娘们儿(已婚妇女),各个袒胸露怀,还有几个孩子趴在妈妈怀里吃奶,由于是必经之路,我们出工的时候是一定要看见这一幕场景的,上海同学觉得这有点不太雅观,也曾经问过一位老娘们儿(已婚妇女),意思是这样做有失体面。谁知她竟然说:“怎么着?你想 ‘吃咂’(吃奶)?来来来老娘喂你一口”。羞得我们无地自容,这种情景在上海是绝对看不到的。我们觉得不雅行为农民却司空见惯,而农民觉得难堪的行为我们却习以为常,这就是民风差异。<br> 七、昂贵的奢侈品<br>我有三件昂贵的“奢侈品”: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便携式收音机,这是我用几年的劳动所得而购买的。买手表主要是为了酷,计时功能是第二位的。自行车买的比较晚,在交通不便的农村,它的实用功能凸显出来,一是下乡去各个生产大队的时候用,二是往返公社与青年点的时候用,当年买自行车是要有自行车购买券的,这是青年点的一个男同学的母亲在上海给我搞了一张票,买好后托运去龙江的。在农村消息比较闭塞,除了从隔夜报上得到一些消息外,几乎得不到外部的消息,因此我买了一个功能比较强大的收音机,除了可以听新闻、欣赏广播节目以外,还可以通过短波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大事。<br> 八、成衣匠的练就<br>下乡以后知道,在农村下地干活是最苦最累的,收入也不高,如果能够成为手艺人,那将大大改善自己的劳动强度、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我选择了学做成衣匠(裁剪缝纫衣服的人)。购置裁剪书和工具,开始自学做衣服。我利用业余时间,无偿的为贫下中农服务,一方面通过实践,我做衣服的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深得贫下中农的夸奖与奖励。后来我觉得,义务为大家做衣服是得到贫下中农好评与认可的有效方法之一。直到今天,我还保留了一把当年购买的裁剪专用剪刀,剪刀承载着我和当地百姓的深厚友谊。<br>一个个记忆的片段,串起了我在顺山大队6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正是这些在别人看来是艰难困苦的过往,让年轻的我变得刚毅且坚韧。她似一张网,笼在我大脑的沟壑间。50年来,不管我工作生活遇到什么样的境遇,这张网都像一把伞支撑在我的头顶为我御寒遮阳,让我的风雨人生永远温暖如春。<br>我们的青春虽然已逝、永不再见,但是我们无悔,我们骄傲,在共和国砥砺奋进的长征路上,有我们知青的身影,有我们知青的奉献,我们可以欣慰的告慰历史,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br><br></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送公粮</p><br> 龙江的农村每到深秋,农民们就要往粮库里送公粮,顺山大队的公粮要送到七棵树粮库。粮库里边有很多储粮的仓库,有七米左右高,多数是圆形的,送公粮的农民通过公粮的质量检测、称重,然后由送公粮的农民把粮食送到仓库里。我们下乡的头几年,送公粮还是需要人扛着麻袋,走跳板到达仓库顶端,把粮食倒进仓库。仓库有两层楼高,粮库会搭建适合人行走坡度的四到五级跳板,逐步盘旋而上直到仓库的顶端,跳板分为上行跳板与下行跳板,送公粮人登到仓库顶端,把粮食倒在仓库里,从下行跳板回到地面。这是农村中最强体力活,生产队一般都派遣身强力壮的会走跳板的男劳力去完成这个任务。装满粮食的麻袋有180斤左右,扛麻袋走跳板不但是体力活,同时又是一个技术活,如果不会走跳板的话,就要从跳板上掉下来,走跳板的难处在于人上跳板走动后,跳板会上下颤动,人走跳板的脚步要和颤动跳板保持一个节奏才能顺利的走过跳板逐步往上攀登,假如跳板弹起来,你的脚正好落下去,你就可能从跳板上掉下来了,造成人身伤害事故。<br>我当年既年轻又好胜还好奇,在我的要求下生产队长同意我跟随送公粮车队去粮库体验生活。送公粮的领队大叔也怕我们知青摔下来出事故,所以找一个闲着的仓库让我先练习,首先,空身不负重走跳板,上去下来反复练习直到会走跳板再进行下一步,接着扛起半麻袋粮食练习,在带队大叔的检查下感觉我没有问题了,才同意让我扛装满粮食的麻袋上跳板,因此第一次送公粮我只是练习练习跟着玩玩而已。第二次送公粮我正式开始扛麻袋上跳板。首先在平地,由两个农民把麻袋竖着放在我的右肩膀上,然后打开系麻袋口的绳子,我从第一级跳板往上走,走过第二级跳板、第三级……直到仓库的顶端,右手抓在麻袋的底端,左手抓住麻袋口,头往左边一歪,粮食就顺着口袋倒到仓库里了,然后你从下行跳板回到地面,在贫下中农的指导下,经过多次锻炼和实践,我送公粮中没有出过事故。<br> 因为年轻有时候难免会流露出得意的表情,有位年轻的农民兄弟也好胜不服气地说:“扛麻袋上跳板不稀奇,你若有本事,自己从平地把麻袋上到自己的肩上”。麻袋的重量有180斤,上海的知青从来就没有干过这么重体力的劳动,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体能和体力还差得很远,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到自助麻袋上肩,以后我就注意多吃饭长身体,多锻炼、练本事。下一年的秋天很快就来到了,我个子长高了、力气也大多了,在我私下练习成功后,我邀请了去年挑战的农民兄弟,在秋收的场院里要表演自助麻袋上肩,立刻就围上了很多农民和同学,要把这么重的麻袋自助上肩,不但要有力量、还要有技巧。第一步,半蹲,抱住麻袋上半部,提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第二步,抱麻袋的手慢慢移动到麻袋下半部,再站起来;第三步,抱着麻袋慢慢上移,慢慢地放在右肩上;第四步,轻轻的颠一下,使麻袋服帖的扛在肩上,来回走几步,就算成功了。实际上真正的扛麻袋劳动,是有两个人合作把麻袋放到扛麻袋人的肩上,我们的这种玩法,只是显示扛麻袋人的力气和技巧。很多劳动力能够扛着麻袋走,但是却不能把麻袋自助上肩。现在看来,扛麻袋自助上肩要有强健的身体,主要有强健的腿力、强健的腰力、强健的肩膀力和强健的臂力,我从一个发育未全的麻杆体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强壮的劳力,是需要经过身体的长成、体力体能的锻炼、具体技巧的学习和练习。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离开农村后也曾经尝试过自助麻袋上肩,但是无论如何都不成功,这一定是缺乏锻炼的结果。<br> 后来粮库都配备了卷扬机,农民在平地上把粮食倒在卷扬机开始端,卷扬机就直接把粮食输送到仓库里。听说,现在往仓储送粮,完全都是机械化了。<br><br><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四篇到五十余篇</div><br>2020年是上海知识青年到黑龙江省龙江县插队落户50周年,龙江县政协为此策划了一个征文活动,准备出一本书用来记载上海知识青年曾经在龙江插队落户中的那些故事。<br>龙江县政协的领导首先联系到了上海知青贾娟琳同学,再由她联系上海知青,把龙江县政协的征文活动通知大家,组织上海知青参加征文活动,张素素同学还为此事到龙江与政协的领导进行了前期接洽。<br>征文活动落实以后,贾娟琳首先发动他身边的同学写文章,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络与发动,有一部分同学着手撰写征文。2019年9月的某日,我问贾娟琳:“到目前为止,能有多少篇文章已经落实?”贾娟琳回答:“只有4篇文章”。龙江县有很多各地的下乡知识青年,龙江县政协的领导把与知识青年征文座谈会的第一站放在上海,是对上海知青的重视和信任,而我们知青不应该辜负政协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和好意,应该拿出一定数量的有质量的文章,来积极响应政协领导策划的50周年征文号召。另外,对征文活动的积极程度,也体现了我们龙江上海知识青年集体的荣誉。因此我们商量决定,把已经写好的文章做成美篇放在微信的平台上在知青同学中进行传播,得到许多同学的传阅、点评并承诺参加征文活动,效果很不错,这是征文活动中我们发起的第一个高潮,贾娟琳同学高兴地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br>10月16日龙江县政协的4位领导,专程来到上海召开上海知青赴龙江50周年征文的座谈会。领导的讲话特别好、特别鼓舞人心,首先是对知青当年下乡所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部分知青因下乡而引起的不良境遇表示同情;其次介绍了龙江县的发展和近况,还对征文活动提出要求并做出具体的安排。政协领导在年龄上比我们要年轻一些,但是他们特别谦恭,在讲话中尊称上海知青为老前辈,会后还招待了与会的同学,所有参加座谈会的同学心里感到暖暖的,就像见到了知冷知热多年未见的老领导,但是只有20位知青聆听了政协领导的讲话,所以我们急需要把政协领导的讲话传达给更多的同学,为此我把座谈会做成了一个微电影,利用微信在我们上海知青中进行传播,效果更好,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响应征文号召,马上动手撰写文章。这是我们掀起的第二个高潮,征文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br>2019年11月,上海知青策划下乡50周年纪念日的聚会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又找到了很多龙江下乡的同学,这样我们能联络到的同学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我们又不失时机的进行了征文活动的宣传,又有很多同学积极响应,征文的数量有了更多的增长,这是征文活动的第三次高潮。到目前为止已收到51人(其中一篇署名华民公社华民大队全体知青)撰写的56篇文章,这个结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大大的超出了我们预计的期望值,是全体赴龙江上海知青共同努力的结果。<br>上海知青赴龙江50周年征文活动,贾娟琳同学是领导是主心骨,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和冯漪同学在贾娟琳的领导下做一些技术工作,修改了部分同学们的文章,并且把征文做成美篇进行传播,龙江具体负责此项征文活动编辑的陈雪梅同志,为我们这个活动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各个青年点的负责同学都在自己的团队内进行了宣传与鼓动,最突出的是华民公社红旗大队的裘哲平同学,从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华民公社红旗大队的征文篇数最多。<br>在征文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我特别感动。某日,我们与陈雪梅同志在核对征文的稿件时,我整理了征文统计表,有同学提出最好在作者的后面标上下乡时的单位,以便大家一目了然,我的难处是很多同学我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下乡时候的单位,如果从每篇文章中去寻找,工作量太大、工作周期太长,这时冯漪同学和左龙武同学主动提出把他们所知晓的情况提供给我,这个举动使我特别感动,既没有人差遣也没有人分配任务,而是主动请缨积极配合,这种主动为同学们服务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是我们龙江上海知青团结合作的表现。<br>在征文活动中,有三个高潮的推动,征文从4篇发展到目前的56篇,其中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认真撰稿、互相鼓动、互相帮助、互相传阅、互相点评、互相鼓励,使得征文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这个征文活动中体现了上海到龙江去的下乡知青是一个团结的团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团队中有领导能力的同学、有技术专长的同学热情主动为大家服务,团队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尽自己的能力,积极响应、积极参与,特别是征文的51位作者(其中一篇署名华民公社华民大队全体知青)为此付出了智慧和劳动。<br>我从每一篇征文的字里行间看到了知青当年下乡时候的艰苦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勤奋努力的劳动态度、聪明智慧的工作能力。他们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成长为青年,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强度可以对标当地最强的劳动力,他们中的许多优秀者成为了当地的基层干部。他们在龙江农村的时间从几个月到10年,虽然时间有长短不同,但都是捧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了龙江,认认真真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遗憾的是有个别的同学把他们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龙江。<br>今天我们在纪念龙江下乡50周年的日子里,大家克服困难,积极响应龙江县政协的征文号召,捡起了多年不用的笔和纸,带上老花镜,在纸上一笔一划地耕耘,才有今天56篇征文的硕果,撰写征文的过程中,大家感慨最多的是:我们在龙江下乡期间,得到了当地贫下中农、基层干部、龙江县的历任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帮助和培养。50年过去了,第二故乡的领导还惦记着我们上海这一群曾经去龙江下乡的知识青年,安排资金、安排人手,要把我们上海知青年去龙江插队落户的那些故事汇编成书永留人间,我们打心眼里头真心的感谢龙江的父老乡亲。<br> 从落实4篇文章的那一刻,我们根本就没想到会发展到今天的50余篇文章,三个高潮对我们这次征文的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第一个高潮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想的救急办法,第二个高潮是借力龙江县政协领导在上海召开的知青征文座谈会,第三个高潮是在找到更多龙江下乡知青而带来人数上的优势。从4篇到50余篇,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却凝聚着我们全体知青同学的智慧、才华和心血,56篇征文讲的是当年到龙江去插队落户的那些故事,50多位作者都是上海知识青年,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专业作者的华丽词藻,但故事讲的是真真切切的亲身体会与经历,感动和感染了所有的知青同学,昨天他们用青春去丈量知青路,今天他们用征文去传递正能量。<br><br><br>王继光简历:1953年2月15日生于上海,1970年4月27日到龙江县七棵树公社顺山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落户。历任生产队副队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长、公社养猪办公室干部;1975年9月离开龙江去齐齐哈尔铁路司机学校(学生);1978年4月齐齐哈尔铁路司机学校(教师);1984年8月铁道部隧道工程局技校(教师、科长、副校长);1999年8月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高级教师)直到退休。<br> <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