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高先生,你教我唱歌好吗?”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儿,请教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这普通的一个请求,竟是父母一世情的序幕。而美丽古老的苏州城,就是这浪漫故事的缘起之地。</p> <p>苏州古城,面积8488.42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江南的大城市之一,它建于公元前514年,闔闾令伍子胥建城至今已有2500年,而城址始终未变,为世上所罕见。</p> <p>话说1947年,我母亲在苏州上学,1948年我父亲就读的河南大学外语系和其它几个系正好迁校至苏州。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话剧、歌剧等剧种逐渐流入中国。上海、苏州等地一直是这些外来剧种的活跃之地。那时父亲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又天生一副好嗓子,热衷于新型剧种、喜欢朗诵、唱歌。到了苏州更是如鱼得水,上课之余,他参加了中国剧协的话剧演出,先后出演了曹禺先生的《日出》、郭沫若先生的《棠棣之花》等。</p> <p>1949年2月他们在苏州的开明大戏院上演《棠棣之花》,在这段演出期间,有一位舞蹈领舞的演员病了。剧团便四处打听,是否能有人顶替,后经母亲的同学推荐由我母亲担任。我母亲当时还不满十四岁,小姑娘喜欢京剧、舞蹈,一心追社会新潮,明明是个江南女孩儿,却坚决不讲南方话,而像电影、话剧演员那样说官话(也就是普通话)。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说的还是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演出时间是早定的,没容我母亲练几次,就上场了,据说那天后台的人都替这个小姑娘捏把汗。没成想,这小姑娘,还都跳下来了。由于母亲小小的年纪一心追时髦,在剧组中看上了官话说得好的英俊小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高先生,你教我唱歌好吗?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母亲还记得当年的情景:那次她是在后台,见到我父亲时,父亲正在做俯卧撑。</p> <p>他们在苏州交往没有多长时间,父亲就随学校回了河南,母亲不久也去了上海。再见面,就是三年以后,这三年期间刚开始也没有什么交往,可能是我母亲一直无法忘怀这个大哥哥,于是主动发出了第一封信。……</p> <p>我们的苏州之行是在2017年的10月,是父母相识68年之后。入住的是老城区一家非常有江南特色的五星级酒店---平江府。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开始了寻故里的第一站,母亲曾住过的地方---大石头巷50号。</p> <p>大石头巷位于苏州城的中部,传说因旧时有一块陨石而得名。它是苏州城内很古老的一条街巷。之所以保留至今,得益于苏州在继承与发展问题上,选择的是保古城建新区的策略。</p> <p>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我们从这条巷子的东口进,一路走,一路查看它的门牌号,一直走到它的尽头才见到50号。它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很破旧的院子,院子几乎没有进深,而母亲记得,当年她住的院子很深,前院与后院是通过一个长长的有玻璃的花廊连接。后经打听,我们才知道原来它的前后院被分割了。后面要从拐过去的一条巷子开的旁门进去。</p> <p>住在前院的先生,听说我母亲是远道而来寻故里的,便非常热情,他带我们向右拐,找到了后院的房主,巧得是这个房主与我母亲同姓,也姓李,是这个原房主的侄子,原房主解放前在苏州政府任职,我外公是旧军人,外公租下了这个地方给家眷。据说原来这个附近也有不少房子租给了军人的家属。</p> <p>原房主的侄子带我们进了这后院,只见院子的尽头是一座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很有民国时期江南房子的风味,虽然年久失修,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样子,院子里面还有一口井。母亲见到此,才依稀想起了当时的样子,认定就是这里,没有找错。</p> <p>母亲问房主,原来大石头巷的尽头,她记得是一条小河,房主说对,不过现在填平了。并介绍说:因此地属于内城保护地区,房子目前看是保留下来了,但不知今后会如何改造。</p> <p>站在这老房子面前,母亲的记忆似乎被打开了,她想起了,她住在这与弟弟妹妹玩耍的情景,还想起了这个巷子里曾住着一个与她要好的同学,我们想进一步打听她同学的下落,可惜问了这附近的住户都没人知晓。时光冉冉,近70年的变迁,这个人如果健在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很难会有人记得起过去的人和事了。我们在50号门前合了影,又与现在的主人合了影。最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与母亲青春有联系的故地。</p> <p>离开了大石头巷,我们便向着著名的观前街走去。观前街是苏州最有名的一条商业街。在它的附近有一座中山纪念堂,父亲当年曾在那里演过《日出》,扮演方达生。我们找到了中山堂,那的人告诉我们,现在这已经是一个当地剧团的办公地。遗憾的是大礼堂门锁着,无法进入。不过能够找到父亲曾经演出过的地方,我们已经很满意了。父亲一生从事歌剧事业,全国各地的舞台没少登过,可苏州是他戏剧人生的开启地,这座舞台便意义非凡了。不能进去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全家还是高兴地在纪念堂前留下了近七十年后的照片。</p> <p>出了纪念堂,我们便来到了父母相识的地方苏州开明大戏院。开明大戏院始建于1927年,最初冠名“东吴乾坤大戏院”历史上乃专从事京剧演出,梅澜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等一代大师都曾来此登台。</p> <p>现如今,戏剧已不像从前那么兴盛,这里在2002年进行了大的改造。外观基本保持原有的样子,里面就面目全非了。母亲记得大戏院前面是个小公园,而现在空地还在,只是变成了一个休闲广场。</p> <p>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儿,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在此相识,在此相别,鸿雁传书三年,最终走到了一起。恩恩爱爱一辈子……有了我们,有了这个温暖的家。</p> <p>从沉浸怀旧的浪漫中走出来,我们开始进入了第二个主题,祖国大好河山游。我们日上盘城观最稀有的水路城门,夜乘游船围苏州古城巡玩儿。走一段山塘老街,见昔日的繁华。进昆曲博物馆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一路玩儿过来,最使我们难忘的还是聆听苏州评弹的那个夜晚。</p> <p>父亲搞了一辈子的歌剧,对于其它剧种也有不少研究。苏州评弹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历史悠悠,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历经200多年至今不衰。对于我们喜欢苏州评弹的人来说,到苏州不听苏州评弹,可是个遗憾。巧得是,我们这次住在平江府,出了宾馆,没有几步路就是著名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p> <p>平江路的夜晚,店铺林立,热闹非凡。不时能听到悠扬的古琴声,不少茶座都挂出了内有评弹表演的牌子。可选哪家好呢!我和妹妹走得快就决定先走个来回,调查一番。最后,我们选中了一个名叫琵琶语评弹艺术馆的地方。它的主唱是张艺谋《金陵十三钗》里评弹演唱的配音。</p> <p>这家艺术馆位于平江路189号,表演场地是一座民国小楼的一层。进去时,里面基本都满座了。老板为我们加摆了一张小桌,拿了几个小凳子,桌上放了一个暖壶和几个茶杯。堂屋的正面就是舞台,所谓舞台也就是高出听众一砖的台子。台上一个长桌,两把高椅,对着观众看,右边为手拿琵琶的女主唱,左边为男角手握三弦,桌上还放了一把乐器,以备换用。观众桌上放一张曲目单,每首曲子后都有一个收费标准。大约在80---160元不等。</p> <p>这种点唱收费的形式,就看你的运气如何了,点的人踊跃,大家就可以多听,少呢就很难以尽兴了。</p> <p>我很早以前听评弹,都是在真正的剧场,演员都是在舞台上,这么近距离的还是头一回。我们听了西厢又听白蛇,点了木兰辞又点了秋香,那委婉动听的吴侬轻语,如诉如泣,不知不觉便沉醉于此。这时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对这门艺术的痴迷是从毛主席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开始的,便忙翻目录,发现没有这个曲目,即上前问讯,没想到女主唱说,她会这一首,并说你喜欢我这就唱给你们听。于是,她慢步走回高椅,手弹琵琶演唱了这首蝶恋花。她的弹唱时而高亢,时而低婉,“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把主席对杨开慧、对为新中国牺牲的无数先烈的思念之情尽表无遗。“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这时全场在片刻寂静之后,突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演员起身鞠躬致谢,感人的场面至今令人难忘!</p> <p>我们听完这首曲后,见时间不早,便起身准备离去,临走前老父亲走到台前与这位演员攀谈起来,她得知我父亲是北京的大文艺团体的,干了一辈子的演员,很是高兴,她递给了老父亲一张她的名片,希望今后能在业务上有所交流。</p> <p>高速公路的发展,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旅途更省时间,靠着它的高效,我们这次在苏州还实现了与上海大舅一家的团聚。大舅和我父母都是高龄老人,我们双方的晚辈都想趁这次我们到苏州,能有机会大家聚一聚。于是两家相约在苏州的吴中区太湖新天地见。相聚的那天不光是大舅和他的二女儿一家,更巧的是大表妹正好赶上从美国回上海,也一起来了。我和她可是五十多年没见了。我们两家能在苏州团聚,现在想起来,好像还在梦中。二表妹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她认识这家的老板,为我们这次团聚,她早早就挑选了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菜品也都是精心选定的,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大饱眼福,地道的苏州本邦菜让我们大饱口福。老人们难得的相见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姐妹也是高兴不已。大家一起畅谈、一起合影,一起度过了美好难忘的一天。</p> <p>苏州之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留园,随后去了沧浪亭---我父亲当年大学迁址的地方。当年的风华正茂,现在的白发苍苍。人已老而物依然,不尽感慨万千。</p> <p>回宾馆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个名为陆稿荐的老店,居然勾起了老父亲学生时的味觉,老人家说什么都要停下来,吃一口。那浓醇的香味,似乎又让他回到了青春时代。</p> <p>就这样,我们的浪漫之旅就在这无尽的美好回忆中划上了句号。我们姐妹俩好像也和父母一样年轻了一把。</p> <p>再见了美好的青春!再见了父母相识相知的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