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经典,致敬童年

乐乐

<p>  还记得小时候和邻居小伙伴们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空地上、院子里玩踢毽子、跳房子、捡棋子的游戏吗?童年,因为这些蕴含着浓浓生活气息的民间传统游戏,更加让人回味。</p><p><br></p> <p>打陀螺</p><p> 打陀螺,是荆州民间的一种传统娱乐项目。将一根木棍绑上绳子,做成打陀螺的鞭子。把一截很短的木头的一端削成圆锥形,在圆锥的顶端钉一个铁钉,就做成陀螺。拿绳子把陀螺绕几圈后用力一丢,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然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就会不停地转动下去。</p><p> </p> <p>  明朝的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从这首民谣可知,在明朝,陀螺已经成为大众化的玩具,而且打陀螺是具有季节性的,是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p> <p>跳房子</p><p>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荆州民间传统的儿童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大家就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p> <p>  将小石子或沙包准确的抛到1,单脚,跨过1格,直接踩到2格,再连续单脚跳向3格,再双脚跳到4&nbsp; &nbsp;5,再单腿跳到6,再双腿跳到7,8.再跳转过来,以相同的方式跳到2,保持单腿,捡起石子或沙包,跳出格子。顺利跳完后,再将石子或沙包抛向2格。</p><p> 违反以上一处或踩到线的将淘汰,甲淘汰,便到乙了,下次轮到甲,接着上次的格跳。</p><p><br></p> <p>滚铁环</p><p> 男孩们爱玩的游戏。盛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一个圈加一根带钩的小木棍,用木棍控制圈的滚动方向,看谁跑的又快又不倒,有的大圈上还会套上几个小圈,跑起来叮叮当当的,很好玩。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p> <p>抓棋子</p><p> 这个游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别流行。尤其深受女孩子们的喜爱。棋子四枚或六枚(棋面为白,棋背为黑),小沙包一只。一般以两至三名小朋友为一个游戏组,小朋友通过猜拳或其他方法排出顺序。游戏开始,游戏者把棋子往桌上随意撒开,有黑有白,然后将沙包往空中一抛,要趁小沙包未落下时,抛沙包的那只手敏捷地把棋子尽量翻转成同色的棋子,沙包快落时接住沙包再抛,等棋子颜色全部一致时,单手把棋子全部抓起并及时接住落下的小沙包,如未接住小沙包或没抓到棋子得调换角色。</p> <p>打弹珠 </p><p> 在操场上用破碎的瓦片画出一条横线,然后在横线的前方掏出一个或者几个洞。游戏开始,玩家便依次从划线的地方将弹珠弹出,随后根据弹珠停留位置与洞口的距离远近来判断谁先开始(从近到远,依次开始)。当玩家的弹珠进洞后,即可获得攻击权限了(未进过洞的是没有攻击权限的),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撞其他人的弹珠了。如果撞到其他弹珠,此玩家获胜;被撞到的弹珠的持有者落败。</p> <p>  跳皮筋 </p><p> 那时候翻看女孩子的书包,总能从里面拎出由无数根橡皮筋结成的一根长长的皮筋来,而跳皮筋的花样也是一套套的,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小皮球,小小来,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女孩们三五成群地蹦着跳着,在一根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绳子上变换着无穷的花样。</p><p> 无论跳什么花样,皮筋高度都基本要从踝关节跳到头顶,有的还要甚至手撑皮筋,两臂高高举起,直到腿够不着了,从头再来。</p> <p>  民间传统游戏扎根于大地,生长于孩子们最普通、最日常的生活之中。这些游戏质朴诙谐、欢快活泼,是劳动人民积累生活经验创编而成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荆州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拍着手,唱着童谣,捡拾身边的美好,亲身体验民间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成长。</p>